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2 15:02
文 | 施嘉翔
編輯 | 陳之琰
蜜雪冰城的上市夢走了四年。從2022年首次遞表深交所、到一年多后轉戰港股,最后在年初再次遞表,終於在今天登陸港股,開盤市值破千億。
成立28年來,這家中國最大的現製茶飲企業在上市之前,僅拿過一輪融資,即被外界認為是Pre IPO輪的2020年12月、來自高瓴、美團龍珠和CPE源峰的20余億元。這在當時被解讀為在上市前調整資本架構。
彼時的蜜雪冰城,並不是資本市場最耀眼的那個:當時最大的明星是估值達到600億的喜茶。一萬家門店的蜜雪冰城的估值和幾百家門店的茶顏悦色相當。
這時還是「互聯網消費」時代。主旋律是:「所有被傳統零售驗證過的賽道,都值得用互聯網的方式再做一遍」。
密集資本化的新式茶飲就是這個時期下的產物。典型如第一家走高端路線的奈雪,開創了一茶一包的店型,堅守不開放加盟的政策,用 2 個月培養一名員工,把一杯水果賣到30塊;
又比如喜茶,這家於2016年就被何伯權和IDG聯合領投1億的茶飲品牌,甚至吸引了專投TMT的Coatue,到情緒頂點,它的估值更是來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億。
但2021年下半年,新消費的夢碎了。許多互聯網投資的邏輯在消費賽場被證偽。那些擅長用流量、營銷的品牌也開始向賽道中的傳統巨頭學習腳踏實地。回過神來的投資人們開始系統性地尋找類似於蜜雪冰城這樣淨利潤良好、增長穩定的投資標的。
但他們很快碰到了壁。不缺錢的「舊世界」為何要接受外部融資? 要知道,蜜雪冰城2021年的淨利潤是19億人民幣,和唯一一輪的融資額相差不多。
又或是,已經暴漲至百億或天價的估值,投入還算得過來賬嗎?「能投的窗口期就那麼短,沒有在估值爆發前投進去就很難下手了。」一位消費投資人總結。
據「暗涌Waves」瞭解,不少消費投資人曾試圖抓住蜜雪冰城那唯一一次的投資機會,但幾乎全部鎩羽而歸,一位消費投資人對我們歷數在茶飲行業的幾次錯過時,先是提及了蜜雪冰城的名字,緊接着馬上補充,「當然蜜雪是投不進去了。」
這也符合一種長期以來的定見:一個基本面良好的消費品公司,的確不太需要外部的錢。它們自己就有穩定的現金流。這也是消費公司顯著區別於互聯網、科技公司的部分。
但蜜雪冰城還是在奔向公開市場前精選出了自己的資本朋友圈:高瓴、美團龍珠、CPE源峰。
顯然,在這個短暫的融資故事里,資金與估值的多寡並不是關鍵,蜜雪冰城切實需要的是,未來持續發展中對特定環節擁有認知、經驗、方法的夥伴。
比如,龍珠背靠的美團與線下茶飲有着天然的渠道連接,而CPE源峰也有常年在消費、連鎖行業累積的經驗。
但為何蜜雪冰城在一眾綜合型投資機構中選中高瓴?
衆所周知,高瓴曾投資並深度參與過藍月亮、百麗等公司的轉型,並擁有不少來自產業、而非純財務背景的投資人。比如干嘉偉、沈皓瑜,包括新聞中這幾天剛剛加入高瓴的陳文淵,此前是百事亞太區CEO。這些人最不缺乏的就是商業世界的實戰經驗。
同時還有高瓴被多次驗證過的投后服務。區別於一眾美元VC做派的頭部機構,高瓴給百麗、滔搏、名創優品、良品鋪子等企業實實在在參與打造了數字化流程構建和會員體系。
據「暗涌Waves」瞭解,蜜雪冰城曾指明希望由高瓴創始合夥人李良擔任董事,正是因為李良曾在百麗時期的經驗——2017年控股百麗后,高瓴在百麗牽頭組建新零售平臺,主導電商和數據化,至少為百麗嫁接了與騰訊新零售、地平線機器人等高瓴被投企業在數據方面的合作。
后來的故事超出了預期。甚至一位參與了對蜜雪冰城早期盡調與投資決策的高瓴消費投資人——張淵,也於2023年初加入了蜜雪冰城擔任CFO。這並不是高瓴和被投第一次有這樣的互動。在高濟醫藥、MiniMax、有贊等投資案例中,都出現過類似的「人才流動」。
此外,蜜雪冰城還與高瓴投的新材料企業元素驅動、數字化供應商羣核科技等建立了合作關係。這可視為高瓴反覆提及的「啞鈴理論」的一種實例,即一端投科技創新,一端投實體,然后結合這兩者,讓技術創新服務於實體企業。
對於2018-2021年在新消費領域高舉高打的高瓴而言,他們並沒有停留在投到Peets、喜茶、話梅、完美日記等「當紅炸子雞」的階段,而是持續向不熟悉的下沉市場挺進。這種主動識別與主動靠近也是其能投進蜜雪冰城的重要因素。
有接近高瓴人士透露,當2019年前后消費市場充斥着消費升級的討論時,拼多多的崛起讓高瓴意識到「下沉市場廣闊」,而「互聯網的一大價值在於價格平權」。 他們於是撲到三四線城市,發現了當時僅有4000 多家門店、門店裝修風格和產品外觀簡朴、並不引人關注的蜜雪冰城。
正因此,只有不把自己當財務機構的投資人,纔有可能投入這種以實業起家的傳統消費品牌。或者説,對於「資本不再是最關鍵要素」的公司和行業來説,「有不一樣的錢」不再是一種包裝之辭,更是安身立命之本。
三年前,在消費市場狂熱追逐流量之時,投資人們大概不會想到,笑到最后的玩家,會是從供應鏈上摳利潤、一杯賺幾毛錢、壁壘與規模能同時擴張的「雪王」。
曾有年齡相仿的創業者問張紅甫,是怎樣開出來幾千家店?為什麼第一年只開出來十來家店?張紅甫告訴他們,「你太幸運了,我們前十年纔開出來一家店。」
某種程度上,蜜雪冰城的故事站在了整個創投市場的對立面:不依靠融資擴大規模,不依賴流量推高銷售額。如今的輝煌,又恰恰在證明了消費行業的本質:最極致的供應鏈與滿足消費者的產品。
對夢想「開100萬家店」的「雪王」而言,上市只是前進途中的一個註腳。它的版圖,即將從海外11個國家,擴張到全世界。
圖片來源 |IC Photo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暗涌Waves」,作者:暗涌,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