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2 08:39
(來源:物股通)
近年來,中小型物業企業紛紛登陸資本市場,試圖通過上市融資實現規模擴張。
然而,在熱錢退潮、行業競爭加劇、地產關聯方風險暴露的背景下,有些企業頻頻陷入違規操作、業績虧損、停牌甚至退市的困境。
以近期動作頻頻的宋都服務(09608.HK)、佳源服務(01153.HK)、鑫苑服務(01895.HK)、弘陽服務(01971.HK)及瑞森生活服務(01922.HK)為代表的中小物企,其掙扎歷程折射出行業發展的深層矛盾與制度缺陷。
01#
飲鴆止渴的資本操作
隨着資本退潮與行業調整,港股中小物管公司的融資渠道已近乎枯竭。以宋都服務為例,其2023年、2024年連續兩次以折讓近20%的價格配股融資,募集資金用途均為「一般運營資金」,反映出企業現金流極度緊張。
這種「低價輸血」雖短期緩解壓力,卻導致股權稀釋、估值承壓,2024年復牌后股價暴跌32%。
類似案例還包括佳源服務通過股權質押引入華盛證券,但交易后仍面臨2.2億港元債務未償。
行業數據顯示,2021年港股物管板塊尚有8家企業配股融資,而2022年「掛零」,2023年僅宋都服務一家成功配股,2025年彩生活成為第一家拋出供股融資方案的上市物企。
流動性枯竭的背后,是中小上市物企規模小、業績下滑的惡性循環。宋都服務在管面積連續兩年負增長,毛利率從36.2%驟降至17.1%;弘陽服務2024年上半年營收下降14.4%,ROE僅4.04%。
02#
關聯交易黑洞,從輸血到失血
中小物企多由地產母公司分拆上市,關聯交易成為其發展初期的重要依賴,但也埋下隱患。例如:
鑫苑服務因控股股東鑫苑地產擅自挪用其4.02億元存款作為貸款抵押,導致公司被迫停牌並啟動法律仲裁;
佳源服務被曝實控人沈天晴未經授權劃轉6.6億元資金,導致停牌近20個月,即便復牌后仍需追償4.85億元關聯欠款;
弘陽服務收購地產母公司2.31億元停車位資產抵債,被質疑損害無抵押債權人利益。
此類違規操作直接暴露了母公司對上市物業公司資金的控制權濫用。關聯方風險成為中小物企的「致命毒瘤」。
這種關聯捆綁更導致企業獨立性喪失。宋都服務80.6%的物管收入依賴關聯方,瑞森生活服務因關聯方應收款項減值撥備增加,2024年中期預虧超9000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03#
深陷治理危機與高管層震盪
中小物企的治理問題尤為突出,管理層變動與派系鬥爭加劇了經營風險。
華盛證券在取得佳源服務控股權后,清洗原管理層。更換三任核數師、兩任董事會主席,新任高管李猛缺乏物管經驗,復牌后仍需處理異常交易調查。
瑞森生活服務爆發總裁與大股東內鬥,前CEO李春玲被指控私發千萬元賬外花紅,控股股東黃清平涉嫌挪用資金,導致年報難產、股價腰斬。
而新任總裁劉勇罡僅簽訂1年任期,凸顯公司治理的短期化傾向。
鑫苑服務因歷史關聯交易問題多次被聯交所譴責,前高管因參與違規貸款被勒令辭職,反映出內部監管機制形同虛設。
04#
面臨監管收緊與合規成本攀升
港交所《上市規則》的持續升級,將中小上市物企推向合規懸崖。
如此前,港交所要求佳源服務需在2024年底前完成六項復牌條件,包括獨立調查和補發財報,否則面臨退市;鑫苑服務因資金違規劃轉被公開譴責四名董事,內控審查成為復牌前提。
2025年新規強化資金用途披露,弘陽服務以股權抵債的操作可能觸發更嚴格審查。
監管倒逼下,企業被迫建立穿透式風控體系。鑫苑服務完善內控框架並通過仲裁追償,復牌后股價回升141%;宋都服務引入第三方機構評估關聯交易,但黃金業務跨界投資引發新質疑。
這種合規轉型代價高昂,中小物企年合規成本普遍增加300-500萬元。
05#
重構商業模式與資本邏輯
為擺脫困境,部分企業已嘗試通過更名、引入戰投、拓展第三方業務等方式。
如瑞森生活服務更名「去銀城化」,試圖淡化地產關聯標籤;宋都服務通過外拓非住宅物業降低對母公司的依賴;佳源服務引入華盛證券作為新股東,推動財務透明化。
不過,這些舉措效果尚未顯現。
中小上市物企若想真正獨立,需要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1)強化內控機制,杜絕關聯方資金侵佔;2)拓展增值服務,如智慧社區、城市服務等,提升非傳統物業收入佔比;3)優化股東結構,整合更多社會資源,避免被單一大股東左右;4)技術賦能,藉助數字化降本增效,為輕資產轉型提供路徑。
中小上市物企的困境,更多是地產黃金時代終結與資本市場制度缺陷共振的結果。從「規模崇拜」到「合規求生」,從「依附地產」到「獨立經營」,這些企業的掙扎既是陣痛,也是覺醒。
若無法擺脫對資本套利的路徑依賴,中小物企或將淪為退市潮中的犧牲品;唯有重構價值邏輯,方能在行業洗牌中覓得生機。
未來,市場將用更嚴苛的標準檢驗它們的每一次「折騰」——是絕地反擊,還是黯然離場,答案不久將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