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1 23:57
抄底美股
投資美股,最重要的是抄底。
就近20年的市場看,逢跌必買是最重要的投資鐵律。
所以説,如果已經投入的錢,就是簡單地一路持有,關鍵是新來的錢何時抄底?而投資美股,最容易和最困難的也是抄底。
之所以説容易,美股抄底就是「小跌小買,大跌大買,不跌不買」;
之所以説最困難,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從「抄底抄在半山腰」的A股轉移過來,有「抄底PDST綜合徵」,總是想抄得更低一些,給自己一些安全保護,結果總是下跌時不敢抄底,反彈了又去追。
所以,美股抄底機會出現時,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兩個問題:
1、正常情況下,美股一輪調整要跌多少?
2、如果出現了黑天鵝事件,跌得沒完?又該怎麼辦?
美股調整有多深?
首先要統一一下定義,什麼是「調整」?
通常把調整分為日線、周線和月線級別三種,而一輪下跌時要滿足幅度和時間兩個條件之一(每個人的定義可能都不同,本文僅代表我的標準)。
日線級別:從最高點下跌5%以上,或者時間持續在兩周以上(指最高到最低點的時間跨度);
周線級別:從最高點下跌10%以上,或者時間持續在4周以上;
月線級別:從最高點下跌15%以上,或者時間持續在4個月以上。
具備兩個條件之一即可,有一些調整,幅度不深,但時間拖得比較長,有一些則相反。
明確了定義后,抄底無非是兩個目標:
目標一:買完你想買的倉位
目標二:儘可能買得便宜
行情總是回頭看清楚,當時看迷茫,一波調整正在發生的時候,我們只能確定兩件事——此前的最高點到今天跌了多少,跌了幾天?后面既可能繼續跌,也可能盤整,或者重新上漲。
所以這兩個目標之間存在矛盾,買得太快,很可能完成了目標一,卻買得比較貴;但如果一心想買便宜,很可能最后買不到就漲上去了。
這就需要我們對美股歷史走勢上的調整幅度有一點概率上的認識,才能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
以標普500指數為例,2004年至今的20年,月線級別的調整隻有7次,其原因分別為:
2022.1-10月:40年來最猛烈的加息周期
2020.2-3月:全球公共衞生事件
2018.9-12月:貿易戰疊加加息
2015.7-2016.2:中央經濟衰退疊加加息預期
2011.4-9:歐債危機加深
2010.4-6:歐債危機及高盛欺詐門
2007.10-2009.3:次貸危機
所以美股月線級別的調整還是非常少的,平均3年一次,每次都有宏觀基本面的原因,甚至從2011年9月到2015年7月的44個月里都沒有出現過,妥妥的長牛。
而周線級別的調整就多了一些,每年都有2~3次,也不需要基本面的理由,只要漲多了,就有可能調整。
所以,抄底首先要判斷,這次是以周線級別的調整,還是月線級別的調整?
但股票走勢受到各種新消息的影響,很難準確的預測,美聯儲不是你家開的,利空和利好不會按你的計劃趕到——幸好,你還能決定自己的目標。
你需要去思考一個問題,想象一下這是跟小販的討價還價,如果「買到」和「買便宜」兩個目標只能選一個,你怎麼選?
如果是前者,那麼你應該假設調整是周線級別的,以此為計劃,這樣,即便實際上出現了月線級別的調整,你仍然可以完成自己的第一目標;同理,如果你的目標是「買便宜」,那麼應該準備一個月線級別的調整行業的抄底計劃。
但是,一般情況,我建議大家以「買到」為第一目標,特別是你手上有閒錢的時候,一是因為月線級別的調整三年一次,概率確實不高,另外,手里有閒錢,買不到美股,你很可能去買別的高風險的產品。
有了目標,這個計劃就簡單多了。
時間計劃與位置計劃
美股抄底第一問,計劃何時啟動?
以周線級調整的抄底為例,只要兩周不創新高,實際上已經在發生日線級別的調整,就要做好周期級別調整的抄底計劃。
美股抄底的核心就是兩個字——分批。
分批計劃有兩種:
一種是時間分批,間隔一定的時間買一次
一種是位置分批,跌到一定的位置買一次
根據近20年的走勢,周線級別的調整(剔除月線級別的調整),高點到底部的平均時間為10周,那麼,時間分批可以分為三批,從高點向后,每三周抄一次底,第二次與第一次的間隔時間可以長一些;
位置分批,也可以分為三批,從高點跌3%買入一批,如果最大下跌10%,則可實現全部抄底計劃。
這兩個計劃完成概率並不相同,時間計劃一般都可以完成,除非只是日線級別的調整,很快再創新高,那也不可惜,至少也抓住了一次日線級別的調整機會加了倉位。
但位置分批的計劃不一定能完成,美股不少周線級別的調整,只是歷時較長,但幅度達不到10%。
而周線級別的調整以「完成抄底」為第一目標,那就應該以「時間分批」優先,即使跌幅未到,只要調整時間一到,就要執行分批抄底計劃。
再看以月線級別的調整為目標的抄底計劃,每次到底部的平均時長為6.5個月,但差異很大,所以應該抱着「大概率抄不完」的想法,抄多少是抄多少的原則。倉位上不必平均,而是前多后少,三批分別為全部計劃的1/2,1/3和1/6。
時間計劃可以分批為:第一個月,第三個月,第六個月
位置計劃可以分批為:跌3%,跌8%,跌15%
這樣,很多時候,你以「月線級別」的調整為目標,最后實際完成了一次周線級別調整的抄底計劃,但量達不到,所以我一開始還是建議儘可能以周線調整計劃為主。
抄底美股簡單總結為三要三不要:
1、要做分批計劃,不要盤中隨機決策、激情交易
2、以「買夠」為主,以「買便宜」為輔
3、以「時間分批」為主,以「位置分批」為輔
美股的抄底是一個非常機械的計劃,而美股長期向上和相對低波動的走勢,是這個抄底計劃的前提條件。但股票終究是人性博弈的場所,而經濟運行本身也有不可預測性,黑天鵝事件隨時可能發生,而且必然會發生。
如果調整的時間或深度超過計劃,應該如何應對呢?如果出現了黑天鵝事件,又該怎麼辦?
黑天鵝事件
以上的調整以月線和周線級別劃分,好處是標準比較清晰,但同樣是月線級別的調整,差別還是很大的,其中2008年和2020年,實際上是經濟危機而非股市調整。
所以,還可以按照原因,把市場調整分成三類:
1、累計漲幅過大導致的自然調整,但宏觀基本面基本向好——大部分日線和周線級別的調整,都是如此
2、估值過高疊加經濟衰退或利率政策轉空導致的調整——少數周線和大部分月線級別的調整,都屬此類
3、系統性風險造成的經濟危機或大衰退——少數月線級別的調整,或長期熊市,屬於此類。
近20年中,2008年的次貸危機和2020年的公共衞生事件,都屬於第三類,前者一年多跌了58%,后者兩個月跌了35%,所以第三種情況是超過我們的抄底計劃的,需要單獨分析。
然而,危機和調整在一開始是沒有區別的,2007年美股剛剛開始下跌時,市場認為是一輪經濟衰退,在美聯儲開始降息后,股市反彈,2008年初,投資者已經紛紛大舉抄底了。
所以,在調整的抄底過程中,也要不斷觀察是否出現了下跌初期沒有發生的事,或者初期下跌的因素發生了惡化。
以近幾次發生的深度下跌為例:
類似2022年那樣一年跌27%的那種標準熊市,反而是最好判斷的,它是標準宏觀邏輯驅動,所有人都在討論加息,所有的物價都在飛漲,每個月都有一個數據告訴你,這個月比上個月還要糟,抄底頂多在一開始確認時有損失,后面自然會知道 ,這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拉長抄底的時間。
類似2020年公共衞生事件那樣一個月跌36%「活久見」的暴跌,是不能排除的黑天鵝事件引發的,非經濟的因素,短期確實很恐慌,但跌完就跌完了,這種情況下,只能忍着。
最難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下跌58%,這其實是上述兩種情況的混合,在普通衰退中,出現了一次危機事件引發了深度衰退熊市,它也無法預測,只有應對。
如果再往前推,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是少見的因為估值過高引發的暴跌,並反向拖累經濟,但當時的估值水平確實比現在高太多太多,它是屬於可判斷的灰犀牛事件,但誰也不願意「先下車」。
綜合這幾種美股下跌的類似,你會發現,不要去提前預測美股的下跌,最重要的是直面現實,發生了之后再應對,天塌不下來。
當然,不作預期,在發生后作出及時和正確的應對,就要求你關注市場,不能像理財那樣只作配置不作管理,你還是需要在下跌到一定的階段后,評估是否有可能向危機變化。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