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理想汽車到宇樹科技,一家隱形巨頭的躍遷密碼

2025-03-11 11:33

首程控股的躍遷邏輯和投資策略在當下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

來源丨投中網

當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在2025年春晚舞臺完成高難度舞蹈時,還少有人知道這場科技盛宴背后,有一位行業「隱形導演」。

近一個月來,伴隨着「宇樹投資人」的標籤刷屏,首程控股(0697.HK)逐漸浮出水面。與此同時,這家公司的股價不斷攀升,較一個月前漲了約70%。

要知道,首程成立機器人基金才一年多時間。能夠成功投資宇樹,是偶然,還是必然?這家公司未來能否持續投中「宇樹」,成為精準收割時代頂級紅利的「挖掘機」?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2月至今,國內諸多城市競相出臺相關政策、配套重金,用來吸引機器人企業。此外,一些地方國企、產業集團、投資機構也在密切關注機器人行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從傳統基建轉型的國內領先的機器人投資「航母級」操盤手,首程控股的躍遷邏輯和投資策略在當下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

戰略選擇:新能源、機器人雙賽道的賦能式投資

投資應遵循「賽道優先」法則——佔據主航道者更易形成規模化壁壘,也更容易投出「獨角獸」。

2018年以來,集成電路、新能源、人工智能成為「獨角獸」誕生的主要賽道。首程控股結合自身場景優勢,連續投中了兩個足夠量級且中國企業有可能實現全面超越的爆發式賽道——「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

最近6年,首程深度參與了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構建,佈局投資了理想汽車、地平線、福田汽車、北汽新能源等企業。據悉,其投資的找鋼網已經上市,世盟股份等企業也即將上市。

將時間切片放大,從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2011-2020年屬於行業成長期。在這一周期內,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技術、電控技術等不斷取得突破,續航里程、安全性等性能指標逐步提升,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也在逐步增強。

2020年,我國提出「雙碳」目標。作為實現交通領域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政府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支持力度,包括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投資、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等。隨着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

出手時機至關重要。2018年5月,首程控股旗下新能源汽車基金出資3億元,參與理想汽車B輪投資。這剛好在行業爆發的「前夜」,其投資團隊捕捉到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黃金拐點,精準入局。隨后幾年,首程又持續對理想追加重注,旗下三隻基金聯合投資理想汽車接近7億元。

2020年7月,理想汽車上市。這筆7億元的投資,最終讓首程斬獲超70億元的賬面回報。

可以看到的是,正如新能源汽車,當下的機器人產業,開啟了一個新的萬億級征程。

這一次,首程的速度更加迅疾。2023年底,他們與北京國管攜手設立100億規模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此后一年多,陸續投資了宇樹科技、銀河通用、星海圖、沃蘭特航空、未磁科技等行業優質企業。

在2024年整個賽道「變貴」前,首程又精準下注,成功卡位。而「宇樹」、「理想」不是這一樹繁花的全貌,首程旗下基金目前已悄然在新能源、機器人賽道投資佈局近40家硬核企業。

產投共振:「試驗場」激活商業潛能

科技企業實現商業化最難跨越「三重門」——技術、資本、落地場景。

在不少創業者看來,大大小小的投資機構都宣稱擁有強大的「賦能」能力,但真正能夠實現有效賦能的投資機構並不多。在機器人等行業,隨着投資者與被投者相互博弈,場景成為最重要的「籌碼」。

當前節點,聚焦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所需,須為企業提供概念驗證、中試、場景測試等服務。這是頂尖創業者心心念唸的重要資源,也是首程能夠成功在早期佈局「潛力股」的重要密碼。 

梳理一下這家公司的成長曆程和資源:首程控股於1991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最初是依託母公司首鋼集團主營鋼鐵相關業務;2016年,公司啟動戰略轉型,調整業務重心,從傳統基建向城市停車資產管理與新基建領域發展,收購停車場資產及發行REITs基金。

目前,首程手握着覆蓋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的全國上百個停車場、運營超數十萬個車位,超100萬平方米產業園運營的實體場景。

在首程,「不賦能、不投資」成為眾人的口頭禪。換句話説,投資能夠為產業帶來賦能是前置條件。因此,他們將發力點放在解決科技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雙方內生需求上。2023年,在北京機器人基金成立后,首程向被投企業開放了許多運用場景。

比如,將停車場變成機器人訓練場。在首程旗下的北京通州智匯園,被投企業萬勛科技的自動充電機器人,成為首個對外開放的示範站項目。萬勛科技還與首程控股運營的立體停車庫、機場封閉停車區、主機廠超充站等場景展開合作,進行數據採集和業務模型優化。

被投企業松延動力是另一個很好的案例。這家公司的仿生機器人,擁有一張和人類極為相似的臉。這張「人臉」可以通過語言大模型實現人機對話,還可以模仿人類的口型、情緒和表情,能夠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目前,這款產品已在首程控股運營的購物廣場落地,能夠為商場實現大量引流。

在這個生態體系里,投資方和被投企業的聯動,既降低了投資風險,又加速技術商業化落地。投資方既賺管理費,還賺技術紅利,最終實現1+1>3的效果。

對於傳統行業而言,「科技賦能」不能停留在口號。與具有前瞻性的資本、產業資本合作,或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對於資本集團而言,未來的發展方向,必然伴隨資源整合和能力提升,而非完全貨幣化價值輸出。那些既能看懂技術趨勢,又能打通商業閉環的「生態建築師」們,將成為新萬億賽道的大贏家。

未來展望:機器人時代的「新基建商」?

當下,這些可愛的機器人,已在首程的停車場搬運貨物和數據升級,在超充站里自動插拔充電槍,在園區接待訪客,在電網巡檢設備……

業內人士推測,程未來有望成為一個機器人時代的「新基建商」。再往遠處看,這家公司可能會發育為一個更加龐大的數字經濟體——由智能資產網絡、產業協同算法與創新資本工具疊加構成。

這樣一個「數字經濟體」已經初現端倪。2025年2月,首程控股成立了機器人科技產業,對機器人企業提供銷售代理、融資租賃、行業諮詢、供應鏈管理等系統服務,為硬科技商業化鋪設高速公路和立體網絡。

比如,在銷售代理領域,他們的計劃是瞄準民生與基建關鍵領域,構建一個覆蓋醫療、教育、市政、養老等場景的垂直分銷網絡;在租賃板塊,建立共享平臺,降低技術應用的門檻;對於諮詢服務,為地方政府和產業園區提供機器人產業規劃等解決方案,同時也協助企業對接戰略投資者、設計融資方案;依託供應鏈管理,整合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資源網絡,幫助企業降低採購成本,縮短交付周期。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作戰」,從「硬資產」到「資本+空間+科技管理運營」,首程未來的畫像,有望增加城市智慧交通網絡、地方政府產城融合合作伙伴等新角色。

比如,在產業協同算法領域,可以整合新能源汽車充電行為、機器人服務軌跡、停車場流量等數據,構建城市效率的底層操作系統,為社會問題提供新型解決方案。

在資本工具創新方面,伴隨着科技+場景的落地,REITs項目可以迭代升級;伴隨科技需求的猛增,可以打造融資租賃平臺;對於科技企業的低成本融資需求,可以集合打包知識產權幫助企業進行ABS融資等……想象空間巨大。

擁抱創新,是當下中國的時代命題。首程這個典型案例,揭示了一個新時代邏輯:未來的基礎設施不再是鋼筋水泥,而是「算法+硬件+場景」的融合體。傳統產業集團和投資機構,完全可以通過戰略聚焦與資本創新,在硬科技革命中佔據價值鏈高地,而非被動淪為各類頭部平臺的附庸。

手記:首程控股30年戰略轉型啟示

回溯首程控股30年的發展軌跡,這無疑是一段波瀾壯闊的商業傳奇,其戰略轉型歷程藴含着諸多挑戰與機遇,為諸多企業呈上了寶貴經驗與深邃啟迪。

30年前,首鋼集團攜手長江實業控股首長國際(首程控股前身),錨定首鋼產業佈局投身鋼鐵業務。彼時鋼鐵行業蓬勃向上,為首長國際築牢發展根基。但 15年前,宏觀經濟周期波動與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浪潮來襲,傳統行業漸入下行通道,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凸顯,首長國際業績由盛轉衰,企業陷入發展瓶頸。

危機當前,何去何從成為首程控股亟待抉擇的難題:是在衰退行業中負隅頑抗,還是果敢轉身、另闢蹊徑?

首程人以堅韌不拔的決心,踏上這條佈滿荊棘卻通向光明的轉型之路。

10年前,首鋼集團推動旗下在港上市公司重組轉型,為首長國際送來發展新契機。6年前,首長國際毅然壯士斷腕,開啟全面轉型之路。

利潤數據直觀反映出轉型前后的巨大反差:2014—2016年間,首程控股深陷虧損泥沼,虧損額依次為16.41億港元、33.49億港元、16.21億港元,瀕臨資不抵債邊緣。自2017年轉型開啟,成效立竿見影,當年便扭虧為盈,盈利5728.6萬港元。2018年以來,公司已累計向投資人分紅超40億港元。

這一轉變得益於管理團隊的果敢決策,出售首長寶佳集團股權、終止鐵礦石貿易業務,並注入停車出行及基礎設施不動產基金管理資產。2018年,首程控股聚焦停車資產經營管理與基礎設施不動產基金管理兩大核心業務,2019 年完成業務結構優化,業績一路高歌猛進,至2022年,税前利潤達11.83億港元,創歷史新高。

首程控股30年發展歷程揭示,企業發展需緊跟時代步伐,精準洞察行業趨勢。行業繁榮時,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困境降臨時,則需果敢轉型、破釜沉舟。

力出一孔,才能突破困境實現蜕變。在此過程中,首程控股管理團隊心無旁騖投入資源、堅定執行轉型戰略,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同時,首鋼集團、歐力士集團、新創建集團等強大股東的全力支持,成為企業發展的堅實后盾。

首程控股的成功轉型,為複雜多變市場環境中的企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範例,激勵更多企業勇於創新變革,在時代洪流中找準方向,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