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1 10:09
編者按:都市圈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在集聚人才、資金、技術和數據等生產力發展要素方面優勢明顯,承擔着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城鄉融合、優化資源配置等重要使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大眾日報·大眾新聞攜手新重慶-重慶日報、河南日報、安徽日報、廣州日報等黨媒,圍繞「都市圈里的新故事」這一話題,推出聯動報道。
大眾新聞:
破壁成圈,企業最知好處多
近日,站在位於濰坊諸城市林家村鎮的軟控聯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軟控聯合科技」)大門口向左右望去,道路兩側,整整齊齊停着百余輛私家車。在魯G、魯V牌照的「濰坊車」羣中,掛魯B、魯U牌照的「青島車」也十分常見。
這家集研發、製造、試驗輪胎模具於一體的高科技企業,是青島企業軟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自從企業落户諸城,幾年間員工從兩百多人增長到千余人,從青島過來的員工也有幾十人。」軟控聯合科技綜合部部長郭廣森告訴記者。
軟控聯合科技門前的路叫聯合路,郭廣森雖說不出這條路名字的由來,但在他看來,這條並不算長的路,把青島和諸城聯繫在了一起——小路沿線,集聚了多家青島企業。
郭廣森是前年從青島調任到諸城的:「剛聽説要離開青島到諸城上班時,心里也打鼓。后來發現,開車從青島的家到諸城廠區,一個小時就能到,公司每周還會發兩次班車往返青島和諸城,這讓管理和技術人員來諸城的次數更多了。」
不僅員工通勤便利,企業發展也開拓了新空間。走進車間,年增產千套輪胎模具的技改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自從成功與諸城‘聯手’,企業產值便實現了新突破。所以,我們近期投資了2億多元用於技改。完成自動化改造后,生產效率將提升50%,產品質量也會更好。」軟控聯合科技總經理周傳海介紹,近幾年,企業每年的營收增速都在30%以上,預計今年高端客户的訂單量將增長85%。
近年來,軟控聯合科技所在的林家村鎮,依託東鄰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地緣優勢,打造對接青島的「橋頭堡」,規劃起1312畝的青島產業園,如今已有40多家「青字牌」企業落户這里。「我們集中更多的資源向轄區青島產業園傾斜,完成相關生產配套設施擴容提升,緊抓青島‘產業外溢’的發展機遇,打造面向青島的產業轉移承接配套基地。」林家村鎮副鎮長紀永亮説。
城市「入圈」,靠地緣相近,更靠產業相親。山東百佳紡織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佳機械」)也是一家落户諸城的青島企業,面對有關「搬家感受」的提問,百佳機械董事長朝建直言:「選對地方了!」
百佳機械的噴氣、噴水織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平均每個月有200多臺設備出口。此前,因為京滬高鐵第二通道青島連接線的修建,企業需要搬家。在多方找尋新場地后,最終選擇了諸城。
「從物流成本看,諸城廠區與曾經的青島廠區相比,成本是增加的。但諸城當地的許多企業與我們配套度極高,落地后,我們就與當地主營鈑金、鑄造、鋁型材等的十多家企業就近配套,生產成本直接下降了10%,相比之下,物流成本的增加成了‘毛毛雨’。」朝建説。
當前,諸城與青島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對接聯通正在變得更加深入。諸城市的百尺河鎮和桃林鎮,正在建設青島產業園和臨港產業園,深入推進協同發展。諸城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與青島西海岸新區行政審批服務局、膠州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等共同簽訂「跨域通辦」合作協議,促成企業開辦等16個「一件事」事項跨域通辦,讓企業和羣眾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大眾新聞記者 張鵬 陳曉婉)
河南日報:
跨城上班只需半小時
鄭州都市圈是河南省產業和創新集聚發展的高地,集聚了全省60%的高新技術企業、48%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百億級以上企業6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佔全省近8成。
融城成圈、一體發展,鄭州都市圈里的故事持續更新。
近期,經過聯調聯試及運行試驗后,鄭開城際鐵路延長線開通在即,將實現鄭州東站、鄭州航空港站與開封中心城區的有效聯通。
「有了延長線,‘雙城一家親’。」工作在鄭州、居住在開封的市民張凱,來往兩地會更便捷,「新線路開通后,最快20來分鍾就能從鄭州到開封。」
當前,城市羣已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作為全國第10個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覆函的都市圈規劃,鄭州都市圈處於我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京廣通道交會處,以鄭州為中心,由與其1小時通勤範圍內的周邊市和縣(市、區)共同組成,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中具有重要地位。
建設都市圈,交通當先行。河南在全國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鐵網,鄭開、鄭機、鄭焦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鄭開(蘭考)、鄭港間高速公路小型客車免費通行;鄭州都市圈綜合交通網里程超10萬公里,鄭州與都市圈其他省轄市均由1條以上軌道交通、4條以上高等級公路連通,人享其行、物暢其流,以交通一體化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交通互聯起來,產業協同起來。
從鄭州街角小店到全球現製茶飲第一股,蜜雪冰城把小產品做成了大產業。總部設在鄭州,中央工廠則建在焦作市温縣,通過區域聯動,構建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
強化鄭(港)汴許主引擎作用,推動鄭洛協同發展,有序推進「提核、強圈、領羣」,更多的「產業協奏曲」鳴響呼應。
「鄭州都市圈已成為河南省產業和創新集聚發展的高地,一個‘研發在鄭州、製造在都市圈,頭部在鄭州、鏈條在都市圈,融資在鄭州、投資在都市圈,主鏈在鄭州、配套在都市圈’的產業發展格局正加快形成。」全國人大代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劉代軍説。
(河南日報記者 王延輝)
重慶日報:
川渝攜手共造「一輛車」
全球2/3的iPad、近8000萬檯筆記本電腦、超1億台智能手機出自川渝;全國每7臺汽車有一臺產自川渝、超過1/5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川渝已匯聚高新技術企業2.7萬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家;川渝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先進材料產業規模分別達到1.7萬億、1.2萬億、1.1萬億元……
作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走過五年曆程,進入積厚成勢、整體躍升新階段。
其中,現代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正拔地而起,是川渝攜手前行、同謀共進的生動縮影。
2024年,重慶汽車產量254.01萬輛,同比增長9.4%,位列全國前三。其中,新能源汽車95.32萬輛,同比增長90.5%,大幅領先全國增長率近60個百分點,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一輛‘重慶造’汽車,‘身上’離不開‘四川造’的配套產品。」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表示。其中,時代長安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代長安」),就是川渝產業合作的典型案例。2021年,長安汽車、寧德時代、華為共同打造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品牌阿維塔,開啟攜手前行的征途;2023年6月,長安汽車、深藍汽車再次與寧德時代聯手,出資60億元在四川宜賓成立時代長安。
時代長安的成立,有何意義?2023年11月,時代長安首款電芯產品下線。這款標準化電芯創造了多項行業之最,助力重慶汽車煥「芯」升級、風馳「電」掣。
比如,時代長安採用行業新一代超級拉線技術,實現產線超高柔性、快速換型,通過多種前沿技術,有效縮短充電時間、延長電池壽命,使產品競爭力大幅提高;工廠自動化率達到95%以上,可實現1秒鍾產出一個電芯、2分半鍾產出一個電池包;萬米級極片長度、亞微米級精度控制、秒級電芯生產速度、毫秒級數據處理,近萬個控制點、上千雙「眼睛」監督把控生產全過程……
目前,項目已投入運營6條動力電池生產線,為深藍汽車、長安啟源、長安引力等汽車品牌提供電池配套。
2024年,長安汽車、寧德時代的合作持續加碼。7月25日,時代長安宣佈投資50億元,在川渝高竹新區內建設一座產能高達25GWh(億瓦時)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11月22日,長安汽車、寧德時代、時代電服(寧德時代子公司)又在重慶舉行換電項目三方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寧德時代巧克力換電站將為長安歐尚520配套,為用户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
當前,川渝已建成我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羣,2024年整車產量超過350萬輛,產能位居全國第一,全域自主配套率超過80%。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廣州日報:
大灣區港口羣貨物「跑得快」
載滿佛山家電的接駁船,一大早在廣州港南沙集裝箱三期碼頭靠岸;裝有桌椅、鍋碗瓢盆等日常家用製品的出口集裝箱,從花都港運來;肉桂、八角、良姜等香料貨物,從肇慶三榕港運往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羣,常常可見進出口貨物應用「一港通」通關的場景。貨如輪轉的廣州南沙港,正以通達四方的港口「朋友圈」,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的夢想。
2020年11月起,「一港通」通關模式在南沙港推開。該模式以南沙港為樞紐港,內河碼頭和鐵路陸港為支線港,通過優化海關通關和港口調撥等多個環節銜接,形成「兩港如一港」「兩關如一關」的作業模式,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經南沙港轉運「7×24」小時流轉不停歇,實現快速通關。
一張「一港通」報關單,見證貨物出海更便捷,也見證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羣的加速形成。
隨着一艘艘接駁船到港,南沙港區開啟了繁忙的一天,船上的集裝箱被龍門起重機的巨大「觸手」卸下,等待運上國際貨輪。
在南沙港,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來自廣東7市18個碼頭的駁船、來自省外4市的火車,以「一港通」模式把各式各樣的出口貨物匯聚於此。「在南沙港,實現了內河駁船、火車、國際貨輪三個運輸終端的對接交匯,‘一港通’的核心優勢在於更好地發揮南沙作為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區位、集散優勢。」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南沙港運輸工具監管科副科長蘇傑輝介紹。
余楓林所在的廣州花港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主營生產桌椅、鍋碗瓢盆等日常家用製品,上個月,該公司有16票貨物從花都港以「一港通」模式出口至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余楓林發現,「採用‘一港通’后,貨物出口更順利,海外採購更快速,貨物和資金周轉能形成更快捷的循環。」
余楓林算了一筆賬:原本一票貨物的物流綜合成本為3000—4000元,採用「一港通」后,該項成本最低降至1500元左右。
在北滘港閘口前,佛山市美的報關有限公司關務經理張焯良介紹,「公司每天平均送來600—700個貨櫃,涵蓋空調、洗碗機等家電品類,產品一下生產線就送過來。」他告訴記者,採用「一港通」模式后,只需填一張報關單,貨物運送到北滘港后就能送上接駁船發往南沙港,隨后快速裝上國際貨輪出海。
「貨物‘跑得快’,會帶動生產研發,降低倉儲、物流等成本,推動整體鏈條優化,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張焯良表示。截至2024年7月,美的集團在北滘港通過「一港通」方式出口的集裝箱達1.5萬標箱,應用率超98%。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林琳 方晴 廖雪明)
安徽日報:
合淮跨市域佈局主導產業
近日,G9912合肥都市圈環線西環線(淮南至桐城高速合肥段)施工現場一片繁忙,2000余名建設者為一個個工程節點不停奮戰。該項目全長約58公里,完工后,合肥至六安、淮南的通行效率將大幅提高。
合肥都市圈總面積約2.49萬平方公里,是長三角區域重要都市圈之一,也是長三角輻射帶動長江中上游乃至廣大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樞紐,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區域互聯,交通先行。當前,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往來更為便捷,由合肥出發的高速公路已覆蓋都市圈內所有市、縣,「兩環十七射」高速公路網正加速形成。其中,全長282.6公里,由東環線、南環線、西環線、北環線組成的G9912合肥都市圈環線正衝刺實現「閉環」,屆時合肥與周邊縣市將構建起1小時通勤圈,進一步提升合肥市綜合交通樞紐輻射能力和合肥都市圈一體化水平。
都市圈內,不僅有互聯互通的道路交通網,更有深度融合的產業協作網。走進合肥新橋科技創新示範區(合淮合作區),發展的活力撲面而來。這個由合肥、淮南聯手「創業」、共同打造的區域,在安徽省內實現第一次跨市域佈局主導產業、整合優勢資源、調整行政權限,探索出協同發展的新路徑,目前,已集聚產業鏈上下游項目17個,協議總投資665億元。去年,合淮合作區建設模式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納入全國現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
以科創為引領,合肥都市圈產業協同不斷深化、碩果累累。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院校與都市圈內城市共建9家研發平臺,建成運營安徽科技大市場六安、蕪湖等10家分市場,多次開展都市圈重點產業供需對接會。都市圈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匯聚了江淮、奇瑞、蔚來、大眾安徽、合肥比亞迪等多家龍頭整車企業和千余家零部件企業。
既要編織交通網、產業網,更要編織提升羣眾幸福指數的「生活網」。隨着都市圈資源的融會貫通,更多公共服務實現區域內便利共享。文旅方面,打造了一批精品旅遊線路,開通7條都市圈旅遊公交專線;教育方面,成立合肥都市圈職業教育聯盟,常態化開展教研交流合作;醫療方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對口指導都市圈內醫院,合作共建省級區域專科醫療中心3個……
合力譜寫「協奏曲」,奏出發展「最強音」。數據顯示,合肥都市圈2024年GDP達到1.65萬億元,以17.8%的面積、24.5%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省33%的經濟總量,為省內區域協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安徽日報記者 許蓓蓓)
聯動媒體: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安徽日報、河南日報、新重慶-重慶日報、廣州日報
記者
大眾新聞記者 張煥辰 修從濤 張鵬 陳曉婉 申家鑫
河南日報記者 王延輝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林琳 方晴 廖雪明
安徽日報記者 許蓓蓓
美術設計 董赫然 楊雅晴
統籌 王紅軍 修從濤
策劃 婁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