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專訪「海爾老總」周雲傑:我不想做網紅

2025-03-11 08:30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張文靜

頭圖來源|受訪者

「海爾老總」周雲傑最近「火了」。

周雲傑執掌海爾集團3年多,因為人低調,並不是明星企業家。以至於他和雷軍同時亮相兩會「代表通道」時,網友們甚至沒有認出,那個站在雷軍背后神情嚴肅的人,居然是家電巨頭海爾的掌舵者。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傑,與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同時亮相兩會「代表通道」。雷軍面帶笑容,與周圍記者熱情互動,其身后的周雲傑神情嚴肅,這一幕被拍下並傳上網,周雲傑迅速走紅。網友據此造出各種熱梗,相關表情包全網刷屏。他們還盛情邀請周雲傑開通個人賬號。

來源:微博截圖

來源:微博截圖

周雲傑大概從來沒想過,自己會以這種方式「出圈」。

2021年11月,周雲傑接棒張瑞敏,成為海爾集團新一屆董事局主席,並被聘任為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

在海爾員工眼中,周雲傑是典型的「理工男」,理性、務實、思路清晰。誰能想到,這位「理工男」還曾是「文藝青年」。周雲傑透露,他喜歡音樂,大學期間曾擔任機械工程二系文藝部長,與幾名同學一起組建過一支管絃樂隊,「搞得風生水起,充滿活力」。

去年,周雲傑參加了央視一檔直播訪談節目后,外界又給周雲傑貼上了一個時髦的標籤——「i人」。直播鏡頭里的周雲傑,看起來緊張、拘謹,雙手不自覺地交握在一起。然而,走進海爾工廠,周雲傑又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面——談起智能化生產線時,一個接一個的專業術語脫口而出;説到海爾的戰略佈局,他語速開始加快,肢體語言也變得豐富起來。

周雲傑評價工作中的自己,喜歡創新,也喜歡較真,一直信奉的一句話是「天道酬勤」。一位海爾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周雲傑是業務型領導,對海爾各個板塊的業務都很瞭解,在海爾內部頗受敬重。

此前,周雲傑對打造個人IP態度謹慎。他認為,企業家打造個人IP,最終一定要回歸產品和服務,為用户創造最佳體驗,否則,企業家個人IP可能就會成為噱頭。他直言,他不想做網紅,但他希望海爾每個員工都成為自己的代言人,為他們設計的產品直接代言,「海爾更關注的是產品品質與用户體驗」。

事實上,在過往公開活動和媒體採訪中,周雲傑也只談海爾,幾乎不提個人。這位進入海爾工作37年的老海爾人,完全將自己融入海爾。但時代不同了,「儘管我個人更傾向於突出海爾形象,但這個時代需要企業家與網友有更好的交流、互動。」周雲傑説。

3月7日,周雲傑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開設新媒體賬號已在計劃中,去年海爾品牌部已拿出了一個規劃,但此前因行程安排的原因被耽擱。兩會期間他需將精力放在兩會代表的履職盡責上,個人賬號原計劃在兩會后的3月底、4月初啟動。海爾集團也在社交平臺上宣佈,「我們老總即將出道!」

來源:抖音截圖

來源:抖音截圖

大學畢業前,周雲傑看過一篇寫海爾創始人張瑞敏的文章,其中涉及海爾從歐洲引入技術的內容,過程之嚴謹、執着、艱難,讓周雲傑深受震撼。還有一次,他從媒體採訪上看到,海爾另一位創始人楊綿綿説,海爾是一個不講關係、不論資排輩的平臺。

1988年,有激情、有理想,卻沒有背景的周雲傑,從華中科技大學焊接專業畢業,加入海爾。海爾實行「賽馬不相馬」的用人機制,這給了周雲傑舞臺。

進入海爾后,周雲傑從基層崗位做起,在工廠擰過螺絲,在商場站過櫃檯,干過製造,也做過營銷。1995年,周雲傑29歲,成為海爾最年輕的總經理。

周雲傑幾乎參與海爾改革、創新發展的全過程,張瑞敏評價其「具有改革和創新的基因」。

成為海爾掌舵者后,周雲傑把更多精力放在戰略、機遇和機制創新上。

2022年1月,周雲傑在海爾集團創新年會上發表題為《執一不失,開創未來》的演講,首次以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的身份,對海爾未來產業和創新圖譜進行佈局。

今年兩會,周雲傑聚焦人工智能,提出了三份建議,涉及新型工業化、智慧住居、血液及血液製品等領域。兩會前,海爾剛剛宣佈控股新時達公司、汽車之家,2024年海爾還收購了開利商用製冷、「血王」上海萊士等公司。

據瞭解,海爾聚焦智慧住居、產業互聯網和大健康三個賽道。未來海爾或將繼續完善生態佈局。

周雲傑正在努力去掉海爾身上的「家電」標籤。他希望海爾從一家生產家電的企業,變成一家生產用户體驗的企業,變成一個生態型企業,「一個沒有圍牆花園,像熱帶雨林一樣生生不息的企業」。

今年兩會上,周雲傑和雷軍同框亮相,有網友調侃,「一個家電巨頭掌舵者,一個手機大佬,這畫面太有意思。」

事實上,周雲傑和雷軍頗有淵源。二人幾乎同一時期在武漢讀書,1988年周雲傑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3年后雷軍從武漢大學畢業。同在製造業領域,此前二人也早有交集。如2023年,他們曾共同參加製造業企業座談會,並先后發言。

去年6月,周雲傑接受央視採訪時,還遇到上一期節目嘉賓雷軍留給下期嘉賓的問題:創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如何克服?

當時周雲傑的答案是:我認為創業最難的事是如何顛覆傳統思維,重構商業模式。如美國風險投資家里德·霍夫曼所説,創業像跳下懸崖,然后在墜落的過程中組裝一架飛機。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有充足的準備。如何克服?沒有更好的辦法,就是比別人多堅持一會兒。

這也算兩位製造業「大佬」的一次隔空交流了。這次一起走「代表通道」,兩人在休息室里談起了合作。

周雲傑告訴《中國企業家》:「在智慧家庭領域,我們基於HomeGPT打造了從智能產品到智慧家庭,再到智慧生活的全場景解決方案,也歡迎小米和我們一起共建這個大的生態;在汽車工業互聯網領域,我們重點聚焦汽車后市場的產業生態構建,創新用户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用車體驗,所以我們一定會和小米及更多中國汽車廠商進行合作。」

「小米和雷總都是創新的代表,當下火熱發展的人工智能是中國企業的時代機會,期待和小米等充滿創新活力的優秀中國企業一起,乘着人工智能的東風,創造出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周雲傑説。

以下為周雲傑的專訪內容(有刪減):

《中國企業家》:近期DeepSeek非常火爆,您自己會用這些產品嗎?有什麼感受?海爾如何擁抱AI?

周雲傑:我會用DeepSeek。因為平常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去篩選資料的來源,不管是技術問題,還是管理問題,我會問DeepSeek——目前在這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是什麼?有時候答案可能是中文的,有時可能是英文的一手資料。客觀講,我英文達不到那個水平,我都是用DeepSeek翻譯,翻譯成中文的效果不錯。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它的答案可以為我思考問題提供一個參考,相當於給我提供一種文獻支持,再加入我的思考,形成我自己的東西,我覺得這就比較好。

對海爾來説,我們首先在觀念上形成統一。我在海爾提出一個觀點,今年是海爾AI應用的元年,每個人都要全面擁抱AI。我還提出了一個觀點:「要麼與AI同進化,要麼被AI邊緣化。」有一點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會用AI的一定會淘汰不會用AI的」,大家都有自覺意識地學習擁抱AI。

第二是,依據兩個「牽引」來運用AI:一是以場景運用AI,二是以應用牽引落地。這兩個牽引很重要,例如現在海爾的檢測崗位,通過AI的方式,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檢測的質量、效率都顯著提高。在辦公領域也有很多AI應用,使辦公效率大大提升。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應該是推進主業務流程全面AI化,特別是在研發流程、供應鏈流程、銷售和營銷流程全面擁抱AI,從產品的智能到流程的智能,到管理的智能形成一體化。我們對每一個崗位都有具體要求,也有具體的考覈。同時我們在公司里邊也會樹立AI運用的樣板,給他們激勵,讓他們分享給大家,形成一個全員用AI、學AI的氛圍。

《中國企業家》:這次參加兩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聽了政府工作報告,您比較關注的是什麼?有何感受?

周雲傑:很榮幸作為企業界代表參加全國兩會,我深受鼓舞,為我們企業創新發展指明瞭方向。海爾將堅決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聽了政府工作報告,我最關注的是「擴大內需」和「創新」。

在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中,「擴大內需」被放在首位,消費成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提振消費背后,是生產、流通和分配環節整體的加速循環。作為行業龍頭企業,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在擴內需促消費中「走在前、挑大樑」。海爾將繼續快速有效落實國家以舊換新政策,根據用户需求推出行業原創的智能產品和智慧家庭場景方案,以新技術新產品促進新消費。

「創新」,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另一個受關注的高頻詞。海爾將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走在前、挑大樑」,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在行業共性技術攻關上,海爾將依託國創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快工業智能、數據智能等共性技術的自主攻關,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未來,海爾將持續聚焦實體經濟,着力構建智慧住居生態、大健康產業生態、數字經濟產業生態三個世界一流的產業生態,為建設製造強國、品牌強國貢獻力量。

來源:受訪者

來源:受訪者

《中國企業家》:在中國科技突破,特別是製造業「卡脖子」領域的突破上,您有什麼感受?對中國製造業您有什麼期待?

周雲傑:我國科技實力全面提升,我們對中國科技發展的信心倍增。以家電行業為例,現在不僅在規模上是全球第一,創新能力也成為全球第一,全球每10件家電專利中就有7件是來自中國。

比如説家電芯片,其實家電芯片不像手機、汽車製程那麼高,都是幾十納米,但以前我們大量使用進口家電芯片,因為進口的產品用的時間長、性能也不錯。海爾牽頭建設的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很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突破家電芯片的國產化替代,我們整合了很多資源,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對中國製造業的期待,還是在科技創新上。尤其現在AI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我認為人工智能是中國企業的時代機會,我們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人工智能戰略,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地搭乘AI科技的快車,實現AI時代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企業家》:新興科技突飛猛進,您如何看待這些年輕一代的科技創業者?您對新一代科技創業者有何建議?

周雲傑: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年輕企業在人工智能賽道上的創新與突破,我認為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家頂層的謀劃,國家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

二是市場需求的爆發,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與豐富的應用場景為AI市場化提供了充分的試驗田。

三是年輕人才的創新,中國年輕一代科技人才在算法研發和開源應用上更加靈活,敢於試錯、快速迭代,促進了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

四是生態體系的支持,中國構建了以技術研發、場景應用和產業升級為核心的產業生態,為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總之,中國年輕企業的蓬勃發展是創新活力與時代機遇碰撞的必然,但從長遠來看,需要堅守技術深度、生態協作與社會責任的平衡。

《中國企業家》:近年來,全球貿易環境發生變化,海爾等中國出海企業應如何應對?

周雲傑:我認為,全球化的極致應該是本土化。只有把本土化做好,才能使全球化走得更遠。因為不同國家的消費者有不同的消費習慣,不同的生活場景,一定要針對當地的消費者來設計產品。

海爾的經驗是以本土化來推進全球化。海爾提出了三個本土化的原則,本土化製造、本土化研發、本土化營銷,實現了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基於此,海爾在全球建立了十大研發中心,擁有100多個生產基地,都和當地社會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動。

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尊重當地的法律法規,尊重當地的風俗。一個全球化企業要得到本地消費者的認可,需要把這個品牌真正地扎進消費者心里,這個需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

《中國企業家》:海爾近年推動「人人創客」機制,這對激活組織活力、應對青年就業觀念變化有何作用?您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就業有什麼建議?

周雲傑:海爾打造了創客激勵平臺,推出創客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創客合夥人,人人都是自己的CEO。在這個平臺上,員工的工作指令不是來自上級,而是來自用户,員工的收益也取決於自己為用户創造價值的大小。目前,海爾已經有1.5萬名創客合夥人。

比如,原本從事市場營銷工作的雷神科技董事長路凱林、原來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眾淼控股董事會主席鹿遙,都是在海爾平臺上創業創新的典範代表,他們的創業項目均已上市,實現了在各自領域的引領。

關於年輕人就業,我覺得,年輕人剛畢業,可以多觀察,跳槽換崗也沒關係,關鍵是儘早確定你的職業方向,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干就行了。如果你喜歡做技術,就潛心研究技術,如果你喜歡干管理,就在管理上下功夫。千萬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漂移,這最耽誤時間了。你只要喜歡就行,不要委屈自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