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創造歷史!南向資金堅定做多,淨買入近300億港元創新高

2025-03-11 08:21

3月10日,港股市場見證了歷史性的時刻。

據Wind數據顯示,南向資金今日成交約1290.73億港元,約為恆指今日成交總額的42.77%,份額較前一日出現下滑。

但南向資金淨買入額高達296.26億港元,創下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的單日最高紀錄!其中,港股通(滬)淨買入約179.97億港元,港股通(深)淨買入116.26億港元。

加速流入港股!

自開通以來至3月7日,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已超四萬億港元。

 

要知道,單日流入的上一個高點為2021年1月19日的265.93億港元。當時恆指運行於29000點上方。在隨后的一個月內,恆指經過短暫回調后發起一輪上衝行情,最高一度飆漲31183.36點,也是2019年以來恆指所觸及的最高點位。

這一資金流入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驅動。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港股的態勢愈發明顯。截至3月10日,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額已超過3000億港元,是去年同期的數倍之多。

市場人士分析,資金喜歡南下買買買,或與AH溢價正在逐步收窄有關。市場人士分析,資金喜歡南下買買買,或與AH溢價正在逐步收窄有關。從長期來看,自港股通開通以來,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已超4萬億港元,為港股市場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港股市場的估值優勢顯著,相較於A股存在明顯的折價,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此外,港股市場中獨特的投資標的,如大型科技股和高息股等,吸引了眾多內地投資者的目光。香港市場的政策改革和互聯互通機制的不斷完善,進一步提升了港股的吸引力。

在資金的推動下,港股市場表現強勁。

恆生指數自今年1月14日以來漲幅接近30%,恆生科技指數的最大漲幅更是超過40%。科技股成為這一輪上漲的主力軍,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等科技巨頭股價大幅上揚。AI技術的突破成為推動科技股上漲的重要催化劑。中國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的崛起,改變了中國科技行業的敍事,表明中國科技行業在全球AI領域具備了強勁的競爭能力。

政策層面,全國兩會強調科技創新和消費,為市場發展注入了強心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和創紀錄的4%的預算內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展現了政府對經濟增長的決心和信心。財政支持消費和銀行資本重組等政策,雖然相對市場預期看似温和,但其背后的政策邏輯和對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

「這一次不一樣!」

高盛等國際投行認為,中國股市正迎來「史上最強開局」,MSCI中國指數年初至今上漲20%以上,成為全球表現最佳的重要市場大盤指數之一。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國市場的穩定增長和政策支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資重新關注和流入。全球共同基金對中國股票的配置比例仍處於歷史低位,有較大的增持空間。

對於最近的反彈與9月下旬強勁但短暫的飆升有何異同?高盛認為,兩次反彈存在根本性不同:

9月的政策轉向消除了左尾風險,導致了對風險定價的實質性重估;最近的反彈則更多地由技術突破和創新驅動,對企業的盈利和估值有實質性提升,可能比純粹由流動性和政策預期驅動的反彈更具持久力。 

據高盛估算,全球共同基金對中國股票的配置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帶來80億美元的淨買入,這為港股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潛在的資金動力。

此外,港股通的擴容也對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近期,上交所和深交所雙雙發佈公告,宣佈其滬深港通下港股通標的名單發生調整。獲調入港股通的公司包括方舟健客、毛戈平、西鋭、越疆,也不乏老牌港股企業,如鷹君。受調入消息帶動,方舟健客、毛戈平等股價大漲。

來源:財華社

另一方面,28支股票被移出港股通名單,包括SOHO中國、美東汽車等。受此拖累,創新奇智、百果園、海倫司、奈雪的茶等股價下挫逾18%。

中泰國際表示,2024年四季度政策超預期發力,以應對2023年以來持續困擾港股的經濟下行壓力,包括居民收入預期低迷、企業投資信心不足、物價下行、房地產市場疲軟和地方財政緊張等。展望2025年,外部環境挑戰依然嚴峻,「去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中國出口壓力,或將進一步促使政府加大內需刺激力度。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王瀅表示,全國人大會議強調科技創新和消費的信號令人鼓舞,有助於維持市場的上升勢頭,我們仍然看好海外中資股。外資對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持倉比例一般是10%左右,如今仍是較為低配的狀況,因此對於南下資金流入港股實則是喜聞樂見的事,因為這些資金更不容易受到外部變化的擾動。

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周浩認為,DeepSeek在AI領域的突破成為港股上漲的主要推動引擎,國內企業正展開新一輪AI資本開支周期。考慮到目前外資對港股的配置比例不高,而港股相對海外主要股指估值仍有較高的折價,港股仍然具有較高的吸引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