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周末讀物 | 巴菲特最新訪談:如果我是個年輕女孩,我會想聽凱瑟琳·格雷厄姆的故事

2025-03-08 12:46

上周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Sunday Monring欄目以Warren Buffett on legendary Washington Post publisher Katharine Graham為題發佈了巴菲特最新的訪談。

此次訪談的主題是《華盛頓郵報》的傳奇出版人,被譽為美國新聞界第一夫人的凱瑟琳·格雷厄姆。

圖片

凱瑟琳的故事值得被傳頌巴菲特在採訪中這樣評價凱瑟琳·格雷厄姆的人生經歷,「如果要講一個值得傳頌的故事,那一定是她的故事。如果我是年輕女孩,我會想聽這個故事。它會改變我對自己的認知。

圖片

Katharine Graham

已經94歲高齡的巴菲特近期很少接受媒體訪談,他也很少公開討論自己和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友誼。

當記者問及為什麼想討論凱瑟琳·格雷厄姆時,巴菲特向記者介紹了凱瑟琳決定執掌《郵報》時所面臨的壓力:「她是獨一無二的,她曾對這份工作充滿恐懼。她知道自己有能力,但從小就被灌輸‘女性不該做這些事’。她母親甚至告訴她:‘沒人想聽你説話。’突然之間,她接手了一家全是男性的董事會,那些人只希望她待在家里處理瑣事。」

巴菲特還強調,給美國曆史帶來巨大改變的格雷厄姆從小被灌輸的仍然是,「只有男人才能獲得商業成功。」他認為,是格雷厄姆的勇敢讓她獲得了成功。

圖片

華盛頓郵報董事會
凱瑟琳·格雷厄姆這樣評價當時女性的處境:「女性面臨的最糟糕的枷鎖是自我強加的,若你從小認為自己是二等公民,你就會不斷貶低自己。

最終,凱瑟琳不僅從一位家庭主婦變成了《華盛頓郵報》的掌門人。她還帶領《郵報》不斷發展壯大。在她的任內,《華盛頓郵報》的股價增長了3000%。她后來還成爲了《財富》雜誌500強里,首位女性企業家。

圖片

她需要一個能給她信心的人巴菲特與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友誼始於1973年6月4日的一封信。

當時巴菲特購入了大量《華盛頓郵報》的股份。在信中,他向格雷厄姆承諾,「未經您本人同意,我絕不會再買一股。」這樣的真誠,打動了她,也讓兩人成爲了朋友。

巴菲特還曾經提醒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夫人,您完全掌控這家公司,為何卻還在擔心我?」

圖片

凱瑟琳·格雷厄姆和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並非簡單地買入《郵報》公司的股票,他還通過教授格雷厄姆商業知識和管理技巧,參與了《郵報》的管理。

格雷厄姆説自己像是上了一次商學院,「他(巴菲特)曾帶着20份年報參加董事會,帶我認真地看這些年報,並像商學院教授一樣為我分析。」

巴菲特回憶當年投資《郵報》的原因時説,「它太便宜了,便宜得離譜。它當時實際價值可達5億美元,但市值只有1億美元。」

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兒子唐·格雷厄姆對巴菲特當年的收購評價很高,他感慨自己的母親非常幸運,因為《郵報》1973年較低的股價引起了沃倫·巴菲特的注意。唐·格雷厄姆后來也接任了《郵報》的發行人。

當記者提到唐·格雷厄姆認為沃倫·巴菲特是凱瑟琳·格雷厄姆商業生涯里最重要的人時,巴菲特迴應説,「她需要一個,能給她信心的人。

記者追問巴菲特會説些什麼讓格雷厄姆增強自信。他説,「最關鍵的是,我會説,當你看鏡子的時候,看到的是一面哈哈鏡。因為那些男性董事在扭曲你的自我認知。所以,我的任務就是把這面哈哈鏡變成普通的鏡子。她知道我站在她這邊,我非常欽佩她。但她總是自我折磨,無法擺脫。「

圖片

凱瑟琳·格雷厄姆和沃倫·巴菲特

沃倫·巴菲特的長期支持幫助凱瑟琳·格雷厄姆成為美國新聞界最好的老闆。格雷厄姆卻説,「我對沃倫的影響主要在生活方式上,我讓他意識到天天吃快餐,喝櫻桃可樂可能不太健康。

巴菲特笑着反駁,「是的,但她沒能改變我。」

圖片

歷史聚光燈下的凱瑟琳·格雷厄姆

在自己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自殺后,凱瑟琳·格雷厄姆被迫接掌了《華盛頓郵報》。此后,她成爲了美國20世紀許多歷史性事件的中心人物。

1971年的6月,國防部前僱員艾爾斯伯格出於反戰目的,將一批美國越戰決策的絕密文件先后泄漏給《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並刊於頭版,引起公眾廣泛關注。6月14日尼克松總統要求行政機關迫使《紐約時報》暫停出版五角大樓文件,並將《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告上了聯邦最高法院。關乎《郵報》生死的抉擇擺在了凱瑟琳·格雷厄姆面前,她沒有退縮,而是深吸一口氣后説道,「干吧,干吧,干吧,我們開始吧,把文件發表了。

1972年6月17日,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闖入了幾名可疑人員,並被保安人員抓獲。第二天,《華盛頓郵報》的頭版刊登了一則新聞,揭開了一場政治陰謀的冰山一角,矛頭直指當時的總統尼克松,由此引發了長達兩年的輿論鬥爭。《郵報》和格雷厄姆堅持一追到底,最終引起了美國新聞界對於「水門事件」的輪番轟炸,逼得尼克松下了台,贏得了新聞史上里程碑式的勝利。尼克松因此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任內辭職的總統。

在70年代初的兩次政治風波期間,格雷厄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她説,「尼克松至死都憎恨《郵報》和我們。」而這樣的評價並非空穴來風,在后來被曝光的錄音文件中,尼克松總統曾在和他人的對話中,附和了對格雷厄姆的侮辱性評價。

圖片

尼克松的侮辱性評價
不過,巴菲特説,「尼克松根本嚇不到她。」真正能讓格雷厄姆感到恐懼的是,失去《華盛頓郵報》。

1975年,《郵報》的印刷工人破壞設備並罷工四個月,導致報紙發行受限,那是格雷厄姆最煎熬的時刻。巴菲特對記者説,「那段日子幾乎撕裂了她,比起水門事件或五角大樓文件,她那段時間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她擔心自己會毀掉一切。」

圖片

巴菲特對當前形勢的評論在此次訪談中,Norah O'Donnell就當前的經濟形勢向巴菲特提出了一些問題。以下是此次簡短的問答內容:

能否談談您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看法?

巴菲特這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問題,但我不能討論,真的不能。

您認為關税會影響經濟嗎?

巴菲特我們有許多應對關税的經驗。事實上,關税某種程度上是戰爭行為。

您認為關税會如何影響通脹?

巴菲特長期來看,關税會變成對商品徵稅。我的意思是,「牙仙子」可不會付錢。有關經濟的關鍵永遠是追問:然后呢?

如果通脹持續,居民消費價格不斷上漲,盡頭在哪里?

巴菲特價格只會越來越高,未來10年、20年、30年。

您如何看待華盛頓現在的局勢?

巴菲特對於華盛頓,你知道的,技術改變了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華盛頓還是那個華盛頓。政治的問題在於,它需要在推進過程中不斷做出微小的妥協。。

您對埃隆·馬斯克在華盛頓削減開支有何看法?

巴菲特我最好別碰這個話題。

您和他交流過嗎?

巴菲特聊過幾次。

您對他在華盛頓的舉措有何評價?

巴菲特(笑了笑,沒有回答)

您一向看好美國企業。

巴菲特我管理的資金絕大部分會永遠留在美國。

為什麼?

巴菲特因為這是最好的地方。我很幸運出生在這里。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