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永旺超市的關店止損與下沉拓店,「十元均一」不靈了?

2025-03-06 16:29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在深圳,一家寬敞明亮的大超市熱鬧非凡,店內正進行清倉甩賣,貨架上的商品沒多久就被一掃而空,收銀臺前排起了長龍,「最后一次均一價」「結業清貨」的標語隨處可見。原定2025年4月30日結束營業的永旺深圳寶安中心店宣佈於2025年2月28日停業,提前迎來了一場消費者們的「告別狂歡」。

社交平臺上,當地網友們紛紛表示不捨。許多人稱,周末或節假日,和家人一同逛永旺超市是他們的生活日常和美好回憶。

土生土長的「老廣」秦女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對追求當日新鮮,小分量性價比的「老廣」來説,永旺(吉之島)有特殊的情懷和意義,周二會員答謝日以及十元均一活動日,是如同全家出動掃貨「團建日」一般的存在。

永旺作為一家日資零售企業,自1996年在廣州天河城開設首家吉之島(永旺曾用名)超市后,便迅速打開了廣東市場。在廣東立足后,永旺便開始了它全國佈局的腳步,經過長期發展,永旺綜合百貨超市已遍佈京津冀地區、江蘇省、湖北省、浙江省、廣東省以及香港等地。

(廣州永旺夢樂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攝)

(廣州永旺夢樂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攝)

官網顯示,永旺目前在中國共經營400多家不同業態的店鋪,其業務佈局廣泛,涵蓋綜合百貨超市(GMS)、食品超市(SM)、綜合金融、商業地產開發、服務、專賣店、功能公司等多個領域,滿足不同發展需求。 

永旺進入中國市場已有30多年,作為本土大型商超學習與效仿的模板,它是零售市場發展的一個縮影,承載了80后90后的時代記憶,靠情懷留存了許多忠誠的老用户。但隨着近年來零售業競爭激烈,山姆、COSTCO、盒馬等會員店不斷衝擊線下大型商超,沃爾瑪、永輝、華潤等同行不斷加碼市場,各地的永旺超市危機四伏。

門店倒閉與逆勢拓張

從全國範圍看,近年來永旺超市在北京、廣州、佛山、武漢陸續有門店關閉。

早在2018年7月31日,佛山順德永旺購物中心就已正式閉店;2022年10月,北京朝陽大悦城永旺超市關店;8個月后,永旺北京昌平店也宣佈閉店。對此,永旺迴應撤場是由於市場競爭環境激烈,公司優化戰略佈局。

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會長黃文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面對競爭激勵的競爭環境,其他傳統超市也是動作頻頻在不斷調整,例如縮小店面或者是和電商合作。所以永旺關店也是他們戰略調整的一部分,關閉原來盈利效應較差店鋪,接下來永旺還將會對原有店鋪進行調整或關店。」

財務上的虧損是部分門店關閉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1月28日永旺發佈的盈利預警,預計2024年控股股東應占虧損將在3.4億至3.8億港元之間,而2023年同期虧損1.89億港元。

據財務數據,永旺集團2023年度營業收益達到95,535億日元(4797億人民幣),全球淨利潤增長95.8%。而中國區域市場與其他地區差異明顯,永旺中國區連續9年虧損,從2017年至2024年上半年,永旺中國內地業務累計虧損超7.37億港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04.66%,凸顯財務壓力。

儘管財務整體處於虧損狀態,公開信息顯示永旺仍選擇逆勢拓張,但選址不再聚焦於一二線城市,而是在在湖南、湖北等地的下沉市場加速拓店,如長沙星沙店、武漢南湖店,並計劃2025年開設更多購物中,2030年之前將湖南省的購物中心增加至5家,湖北省增加至7家。

競爭壓力激增

對於永旺現狀,行業內普遍認為有三大原因,一是高昂的租金壓力逐漸逼迫部分商家走向關店的道路,二是競爭壓力激增,面對電商的迅猛發展和本土超市的崛起,傳統零售商愈發顯得蒼白無力,三是永旺對其原名「吉之島」的更改使其失去了品牌優勢。

永旺的選址主要在一二線大城市,其中以廣東地區居多,通常開設在覈心城區地購物中心,雖然人流量大,但是租金成本高。

(廣州某永旺超市入口,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攝)

(廣州某永旺超市入口,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攝)

此前有永旺內部人員向記者表示,永旺給租下的地產商付租金是按照其商場的面積覈算,但內部永旺會劃分很多小區域出租給商家,這一部分的租金是直接交給永旺,很多地產商對此非常不滿,認為自己賺得少了,就會持續漲租。 

相較於其他知名商超,永旺儘管較早進軍中國市場,但在在數字化轉型與佈局方面較為落后,2019年推出自有APP「永旺到家」,2020年上半年纔將其APP推廣至內地所有門店。

從時間看,2015年沃爾瑪就在國內市場推出了手機app,並在2018年推出掃碼購小程序。永輝超市則在2016年推出永輝到家app。

從數據來看,永旺APP在華為應用商店下載量只有1036萬次,而盒馬(生鮮)有14億次,永輝有5億次,山姆商店有3億次,就連天虹也有接近1億次,永旺在線上購物、配送、用户推廣等業務板塊明顯落后於其他大型商超。

官網顯示,目前永旺提供「永旺到家 APP 和小程序」「京東到家」「美團」三個線上購物渠道,滿足顧客1小時新鮮配送到家的需求(周邊騎行6.3公里)。

但實際上,永旺的配送服務經常被用户詬病,在社交平臺上,以「永旺線上配送」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有多篇吐槽其「售后態度不佳」「配送時間與約定時間嚴重推迟」「客服電話打不通」「活動期間迴應人力不足」的帖子。

此外,永旺的採購成本也較高,日本進口品牌是當初永旺在中國塑造品牌影響力的一大亮點,爲了維持「日系調性」,永旺過於依賴日本進口商品,導致商品種類不夠豐富,難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也導致庫存成本居高不下。

據相關數據,永旺的供應鏈效率相對較低,其生鮮周轉率為3.7天,而盒馬僅需1.2天;山姆的明星商品麻薯日均周轉可達5次,而永旺的進口商品卻滯銷嚴重,庫存積壓大。

值得一提的是,爲了戰略統一,2010年,永旺集團決定將「吉之島」更名為「永旺」,推出了食品超市業態模式,2013年,永旺集團進一步推進品牌統一,將旗下的綜合百貨超市品牌「JUSCO」(吉之島、佳世客)統一為「AEON」(永旺),並率先引入了綜合百貨超市業態模式,原名的更改使新用户對品牌認知度斷層。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永旺在20世紀90年代憑藉境外資金湧入以及中國尚未完全健全供應鏈的契機,依託日資品牌調性、精選貨品和全球採購供應鏈體系,構建起了品牌、規模和粉絲優勢。

「然而自2010年起,中國零售行業競爭加劇。此時‘吉之島’改名為永旺,逐漸失去原有品牌優勢,其門店數量少、面積小,只能實行多品類產品矩陣策略,無法達成全品類寡頭式或一站式的經營模式,這成為其沒落的一大主因。」朱丹蓬説道。

如何在洗牌中突圍?

朱丹蓬表示,2018年后,中國本土零售(行業)蓬勃發展,各地涌現出特色連鎖零售體系。我在2010年就曾預測中國零售行業將呈現‘兩頭尖中間空’的趨勢,即便利店和大型零售巨頭佔據優勢,像永旺這類卡在中間、缺乏品牌效應、規模效應和粉絲效應的商超,其沒落是必然的。

與沃爾瑪、山姆會員店等國際零售巨頭相比,永旺的短板顯而易見。沃爾瑪憑藉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與規模化採購優勢,能夠以更低成本實現高頻商品周轉;山姆則通過會員制精準鎖定中高收入客羣,以「少而精」的選品邏輯與高性價比的自有品牌形成差異化壁壘;盒馬採用「前置倉+即時配送」的激進擴張模式,使消費者享受3公里30分鍾內的免費送達服務。

反觀永旺,其供應鏈效率低下、數字化佈局滯后,導致在成本控制與用户體驗上被其他品牌超越,一二線城市高昂的租金壓力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迫使永旺不得不收縮戰線。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表示,「新興零售業態不斷涌現,社區團購、精品超市等憑藉靈活的運營模式和精準定位,吸引了大量消費者。永旺作為傳統零售代表,面臨激烈競爭,其傳統的經營模式、較高的運營成本等劣勢逐漸凸顯,持續虧損和門店關閉正是傳統零售行業困境的體現。」

若將視線轉向新興業態與下沉市場,保留其亮點,永旺的探索或許能找到新出路。其自有品牌「特慧優」仍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與市場競爭力,「周二答謝日」「晚間打折」「十元均一」等促銷活動深受消費者們的喜愛,這些社區化運營策略均是貼近本土需求的有力嘗試。

其在湖南、湖北等下沉市場的拓店策略,也一定程度上避開了與Costco、山姆在一線城市的正面交鋒,這些區域租金成本較低,且消費者對品牌敏感度相對較弱,若能在商品結構上平衡進口與本土化需求,增強用户線上與線下的購物體驗,在供應鏈、門店管理上完成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也許能開闢新的增長曲線。  

不可忽視的是,永旺的轉型仍面臨多重挑戰,在下沉市場,本土商超如步步高、家家悦、胖東來早已憑藉密集網點與社區黏性佔據先機,而「特慧優」品牌雖具備品質背書,但其認知度尚未突破區域限制。 

此前也有零售行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對於永旺來説仍有許多可能突破的方向,聚焦細分市場,借鑑日本「適老商場」經驗,深耕特定人羣需求(如老年客羣或社區家庭),提供場景化解決方案。  以及強化供應鏈優勢,自建生鮮基地或與本地供應商合作,縮短配送時效,提升價格競爭力。提供差異化會員服務,參考山姆模式,通過獨家商品和增值服務增強用户黏性,而非依賴短期促銷。永旺若不能打破「舊模式依賴症」,其「十元均一」的盛況或將僅成為閉店前的輓歌,而非復興的起點。

零售行業的變革從不眷戀舊時代的王者,但永旺的轉身仍留有想象空間。

(實習生陸卓寧對本文亦有貢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