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06 15:49
作者:李 捷
編輯:張麗敏
製圖:張宇萱
一眾旅遊平臺中,日前,攜程集團(以下簡稱「攜程」)率先曬出了2024年度成績單。
根據其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2024全年,攜程營業總收入533億元人民幣(73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20%,歸屬於集團股東的淨利潤為171億元人民幣(23億美元),相比2023年的99億元,增幅高達72%。
不過,與這份亮眼的財務數據一起到來的,卻是財報發佈當日股價下跌近12%的「殘酷現實」,之后多日反覆震盪。截至3月4日收盤,攜程股價回到458港元/股,市值2982億港元,較財報發佈前市值縮水超500億港元。
某國內頭部券商分析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中時財經表示,股價波動很正常,一般情況,業績發佈不及預期,或者與未來預期有偏差,股價跳水也是正常的市場反應。
那在攜程在業績電話會上,管理層進一步明確國際化+AI,是攜程下一段業績增長的重要砝碼嗎?
01高增長與爭議並存
毋庸置疑,從財報數據上看,攜程在2024年的綜合表現堪稱優秀,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不僅保持了同比兩位數的增長,更是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
根據財報,其以住宿與交通的核心業務表現的十分強勁。住宿預訂業務,全年收入216億元人民幣(約30億美元),同比增長25%,佔總營收的40%;交通票務全年收入203億元人民幣(約28億美元),同比增長10%,總收入佔比38%。值得一提的是,僅這兩部分業務貢獻了集團近80%的收入。
此外,旅遊度假業務全年收入43億元人民幣(約5.94億美元),同比增長38%,增速居首,佔總收入8%;在商旅管理業務方面,全年收入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佔總收入的5%。
儘管各個業務板塊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為攜程整體業績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但2024年四季度淨利潤的環比下降和毛利率的下滑,也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財報數據顯示,攜程集團2024年營業成本為100億元人民幣(約14億美元),同比2023年增長了23%,高於營收增速。
具體到2024年四季度,錄得收入127.44億元人民幣(1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03.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環比下滑20%;淨利潤21.57億元,雖然同比增長66%,但環比下滑68%。此外,銷售及營銷費用為34億元,費用率攀升至26%,
業內人士指出,公司的毛利率越高證明盈利能力越強。據公開資料顯示,攜程在2024年第四季度毛利率為79.1%,這個數據是2023年以來的最低值。在財報中,攜程將四季度多項指標的環比滑落歸於「季節性」因素。
與此同時,花旗研報稱,攜程上季度毛利率為79.3%,而花旗預測為80.5%,並稱營業利潤率「有點疲軟」。
對此,中國經濟時報·中時財經就季節性因素和成本支出的關聯等問題聯繫到攜程方面,截至發稿,對方未予以回覆。但在攜程集團2024第四季度業績交流會的電話中,管理層指出,會持續改進每個業務部門的運營效率。
攜程大手筆的支出,將錢花在了何處?從公開消息中,或可窺探一二。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攜程持續拓展業務邊界,持續搶佔當前火爆的「入境遊」和「銀發出行」。
在入境遊方面,攜程在票務系統進行升級,推出多語言購票系統,與線下景區達成入境遊合作,設置國際版售票機,方便境外遊客線下購票,官方數據顯示自 2024 年起已服務 1.5 萬境外遊客;推出了「City Express免費半日遊」項目,提供專屬接機服務等一系列舉措。針對老年人羣推出了「旅行+X」模式,與多個機構合作了定向定製產品的開發。
有分析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中時財經表示,國內市場上除了同類OTA平臺的業務競爭,抖音、美團等大鱷也在持續進入在線旅行市場分羹,市場競爭白熱化,如何找到銷售投入和保持市場份額之間的平衡點,是攜程要持續面對的考驗。
02 國際業務能否扛起增長大旗?
作為財報最搶眼的部分,攜程在國際市場的拓展順利。2024年四季度,出境酒店和機票預訂已經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120%以上,超過了疫情前水平;國際在線旅行社平臺上的機票和酒店預訂同比增長超過70%。
2024年,從營收數據來看,攜程國際OTA平臺營收全年增速維持在70%左右,一至四季度分別同比增長80%、70%、60%、70%。從數據增速來看,已經超過國內核心業務的增長幅度。而且國際業務在總營收佔比從一季度的10%,提升至四季度的14%。
公開資料,攜程的主要海外品牌包括Skyscanner和Trip.com,其中Trip.com主要面向亞太市場,也是攜程海外成長核心看點。據券商報告透露,2025年2月9日,Trip.com在亞洲多國旅遊App排行榜均位於前10。
攜程管理層也在電話會中明示,在短期內繼續優先考慮海外業務擴展,這對於解鎖重大長期增長機會至關重要。
國際業務增長背后是巨大的投入。
方正證券研究報告指出,攜程在海外的供應鏈優勢已經建立,直採比例超50%,海外客服超2000人,支持英、日、韓、泰等語言的24/7客户服務。
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攜程獲取海外客户方面更加激進,延續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趨勢。銷售和營銷費用預計將佔營收的24%,用於增加應用下載量和投放品牌廣告,並測算出Trip.com的銷售和營銷費用佔營收的比例達40%—50%。
研報同時提出,攜程已將中東地區列為僅次於亞太地區的第二重點市場。由於海外員工數量增加和薪資上漲,2025年人員成本預計將增長15%。
「攜程在國際業務拓展中面臨諸多挑戰。品牌認知度方面,在部分海外市場,攜程品牌知名度遠低於本土 OTA,市場推廣難度較大。本地化運營也存在困難,不同地區文化、消費習慣差異大,需進一步優化產品和服務以適應當地市場。」某券商分析人士告訴中國經濟時報·中時財經,與Booking、Expedia等國際巨頭相比,攜程無論是在客房預訂還是交易額,包括佣金率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歐美市場的接受程度,無法和這些老牌OTA巨頭抗衡,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也成為部分券商對攜程后期保持「審慎」態度的原因之一。
在市場份額方面,根據Travel Research Online 發佈的數據,Booking在全球市場份額約為25%,長期憑藉其廣泛的酒店資源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佔據領先地位;Expedia市場份額約為18%,通過旗下多個品牌覆蓋不同細分市場,二者合計佔比超 40%,而攜程在全球市場份額約為15%。
上述券商分析師也表示,攜程在國際市場的業務增速展現出自己的優勢,未來隨着全球旅遊市場復甦,在新興市場,包括中東、非洲等地仍擁有眾多機遇。但能否單純依靠國際業務「扛起」集團業績,目前從投入和產出來看,並非易事。
03 押注AI能夠築牢護城河嗎?
值得關注的還有,攜程在財報中對於AI定位的「最高優先級」。在業績電話會上,攜程管理層表示,已經關注到人工智能驅動解決方案的變革潛力,會加大投入,在提高運營效率等方面,達到精簡業務,緩解成本壓力(的目標)。
曾在攜程商管團隊工作多年的趙先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中時財經,現在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和AI融合,作為OTA平臺其實有更多的業務契合點,管理層有這樣的決策並不意外。長期以來,攜程對於市場的反應都非常迅速,在產品的研發方面一直非常下功夫,對技術的投入都挺「捨得」花錢,
這一點在財報中有充分體現。2024年攜程研發費用達131億元,佔營收的25%,主要用於AI大模型開發及產品創新。
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也在業績發佈會上強調,攜程將人工智能創新作為發展重點之一,通過人工智能工具使旅行更加便捷和個性化。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攜程就佈局了大模型研發,發佈了首個旅遊垂類大模型產品;2024年,攜程重點推進AI與內容結合,兩款內容產品分別是基於AI驅動並融合用户搜索數據、真實評價的「旅行熱點」和口碑榜,前者為旅行者提供全球各地旅遊熱點,激發出遊靈感;后者提供涵蓋酒店、景點、餐飲及夜生活等多維度的榜單,帶給遊客可靠的出遊參考。陸續推出大模型「攜程問道」、AI旅行助手「TripGenie」等創新產品,
除了加碼研發投入,攜程在不久前的高層人士調整中,也透露出「重倉」AI的決心。
在2月17日,攜程宣佈多名高層調整。其中技術領域的佈局尤其值得關注。陳剛被委任為集團首席產品官,其核心職責為負責制定AI相關產品發展戰略。公開資料顯示,陳剛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深厚的技術背景,此前曾在去哪兒網、途家等擔任重要職位。在業內看來,他的加入或許是攜程發力AI產品創新的突破。同時,譚煜東出任集團首席科學家,負責集團及相關子公司的技術和併購戰略。據公開信息,譚煜東自2014年加入攜程后,在機票技術研發等方面貢獻突出,他的上任將進一步強化攜程在技術領域的競爭力。
在採訪中,國內某頭部券商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中時財經分析稱,AI的熱度空前,但由於目前變現成功的樣本太少,還不能估算技術投入對於實際業務的增長關係,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目前技術迭代過快,存在無法實現預期的風險。
(轉自:中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