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06 12:04
3月6日,港股迎來爆發式行情。恆生指數高開高走,盤中漲幅超2%,強勢收復24000點,創下自2022年2月以來的三年新高;恆生科技指數漲幅達4%,成為市場領漲主力。
這樣的突破性,表現不僅提振了投資者信心,也標誌着港股在經歷長期震盪后,重新站上關鍵點位。
恆生指數上一次站穩24000點大關需追溯至2022年初。彼時,互聯網板塊在監管政策放松預期下大幅反彈,疊加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推動恆指於2022年1月12日收報24402.17點,創下階段性高點。此后,受美聯儲加息、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港股進入長達三年的調整期。
歷史上,24000點多次成為多空爭奪的關口。
2014年7月:在滬港通開通預期及中國經濟數據改善的推動下,恆指三連升突破24000點,隨后創下2011年4月以來新高。
2020年5-6月:流動性寬松刺激港股反彈,恆指兩度收復24000點,但未能站穩。
2022年1月:互聯網板塊估值修復帶動恆指短暫衝高,但隨后因行業盈利壓力回落。
此次恆指再度突破,得益於政策面、資金面與基本面的三重共振,市場普遍認為其支撐更為堅實。
本輪港股行情,主要由科網股、消費股,以及機器人概念股三條主線共同催化,使整個市場迎來重估行情。
首先是科網股,科技板塊表現尤為亮眼,恆生科技指數漲勢更強。尤其是阿里、騰訊、美團等權重股,對指數構成重要的推動。科網股驅動因素包括政策環境優化,近期內地對平臺經濟監管基調轉向「常態化」,支持企業技術創新與國際化拓展。
業內人士指出,業績改善是本輪科網股走強的重要因素。頭部企業通過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疊加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業務增長點逐步落地。尤其是阿里巴巴新年后公佈強勁的財報,使得阿里股價率先突破去年10月的高點。從資金流入情況看,南向資金連續三個月淨買入港股,騰訊、美團等成為主要加倉標的。
消費股方面,則是復甦預期與結構性升級。
消費板塊中,啤酒、汽車、零售等細分領域領漲,但汽車股明顯是最強龍頭。新能源車企表現強勁,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今年均有不錯表現。最強的還是小米集團,小米SU 7已經成為當下暢銷的造車新勢力,公司股價也是節節高。
此外,新零售方面,泡泡瑪特火遍海外,今年股價已經漲超30%,創出其上市以來新高。
最后是機器人概念,在A股堪稱最強板塊,港股自然也不會被冷落。
機器人板塊成為今年新興熱點,主要受益於兩大因素。首先,政策不斷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內地「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智能製造與工業機器人發展,相關企業獲得税收優惠與研發補貼。其次,技術突破,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破圈,使得機器人概念股成為持續熱點。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加速,疊加蘋果等巨頭佈局XR設備,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受資金追捧。
個股方面,微創機器人、優必選、地平線機器人等均有較大漲幅。尤其是上市不久的地平線機器人,已經成為市值超千億港元的巨頭。
多家機構對港股后市持樂觀態度,但也提示需關注外部風險。
有機構認為,估值優勢與政策紅利,是港股最大的優勢所在。
儘管港股創出近三年新高,但當前恆指市盈率仍低於歷史中位數,山證國際認為,2025年港股或仍將迎來「均值迴歸」行情。
光大證券則指出,AH股溢價高位下,內地資金配置港股需求旺盛,年初以來南向資金淨流入超500億港元。中泰國際強調,內地穩增長政策與經濟開放預期,將持續吸引全球資本增配港股。
總體而言,市場主流機構對港股今年表現較為樂觀。此次恆指突破24000點,不僅是技術面的勝利,更反映了市場對經濟復甦與港股制度優勢的認可。未來,科網股的創新動能、消費股的復甦彈性及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的成長潛力,或共同構成港股「新周期」的核心驅動力。然而,投資者仍需密切關注全球宏觀環境變化,把握結構性機會,規避短期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