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05 14:10
狂歡之下仍需冷思考,過度聚焦短期資本敍事可能稀釋對基礎研發的耐心,唯有迴歸產業本質,在硬件性能、算法泛化、安全倫理等維度夯實根基,同時構建開放生態與標準體系,方能在喧囂中沉澱真正價值。
作者:呂鑫燚
編輯: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習社
2月末,高盛一紙研報給過熱的人形機器人領域潑了「一盆冷水」。
據高盛分析師JacquelineDu團隊對宇樹科技進行實地調研后認為,人形機器人技術拐點仍不明朗,距離真正上崗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研報中高盛指出,宇樹科技機器人H1只有19個自由度,因此仍然無法處理複雜而精細的任務。2-3年難以達到與人類工人相同的效率,5-10年后可能會出現實際意義的應用,目前出貨量幾百台,滿足實驗室等需求。
研報一出,人形機器人概念股掀起跌停潮,2月28日埃夫特-U、漢威科技等20多隻概念股跌幅不低於10%。
一時間,關於高盛「戳破」人形機器人泡沫的討論甚囂塵上,隨之而來的是與之持相反態度的聲音。跳出「情緒圈」來看,高盛研報透露出的並不是單純看好或看空人形機器人產業,只是從結果導向倒推后發現,現在的技術還不足以支撐人形機器人廠商對外勾勒出「千家萬戶」的藍圖。
具身研習社認為,或許更契合的説法是,技術的發展向來不是一蹴而就的,當我們在暢想未來之際,也需要「冷思考」客觀看待當下的挑戰。承認挑戰、直面挑戰才能戰勝挑戰。與其探討各方想法的「對錯與否」,不如來看看人形機器人還差在哪?
除了高盛外,四大投行中摩根士丹利、花旗都對外發聲過對於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看法,三家投行的思考略微有些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形機器人大勢所趨,是技術突破下不可逆的發展方向之一。
只不過何時能迎來終局;當下押注什麼環節才能看到短期內的回報等問題,還存在辯論空間。而這激情開麥的討論時刻,也恰恰是加速未來到來的必經之路。
上游成「香餑餑」
核心零部件的魅力何在?
雖然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對於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看法不同,但有一個產業環節是三大投行均一致認可其發展潛力的--上游核心零部件廠商。
在具身研習社看來,大摩、花旗、高盛看好上游的核心原因為:
其一,上游的技術護城河較深,如諧波減速器、力矩電機等零部件,依賴精密加工、材料科學等技術,研發周期長、專利壁壘高。可參考,日本哈默納科壟斷諧波減速器市場數十年,佔據八成市場份額。因此,佈局上游可以視為佈局技術突破,目前國內早期佈局的廠商,未來有望可形成技術代際優勢。
其二,上游認證壁壘強,進入頭部機器人企業,包括特斯拉Optimus、波士頓動力、宇樹科技的供應鏈需經過嚴苛的產品驗證,先發企業易形成客户粘性。隨着頭部企業乘風破浪,上游的訂單也水漲船高,對於其他企業亦有性感的吸引力。從長線發展來看,和頭部企業深度綁定的關係,未來上游可隨其技術路線迭代持續升級產品,形成共生關係。這一點,可參考Optimu關節模組的輕量化需求,帶動上游技術迭代。
其三,上游具有多場景應用的「橫向擴展能力」,核心零部件廠商可橫向拓展至工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高端裝備等領域,降低單一市場風險。標準化產品的優勢,讓減速器、傳感器等部件具備通用性,無需針對不同整機廠商大幅調整產線,規模效應顯著。
其四,溢價能力強,基於上游核心零部件的門檻較高,使得廠商議價權高,毛利率普遍達40%-60%。例如,綠的諧波的毛利率在40%-50%區間。此外,當上遊掌握技術話語權之際,其映射的是替代空間廣闊,符合國產替代趨勢的投資邏輯。率先技術突破的國內廠商可搶佔進口替代市場。
總而言之,具高成長性、強壁壘和產業鏈槓桿效應,讓上游供應商成爲了資本市場爭相押注的「香餑餑」。
具體來看,2月份以來,摩根士丹利、高盛相繼發佈了《人形機器人100:全球價值鏈梳理》《人形機器人系列Ⅲ:核心供應鏈》兩份報告,均表明,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硬件製造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摩根士丹利的報告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百強企業中,中國佔35家,其中68.5%集中於「身體」模塊,拓普集團、三花智控、綠的諧波等企業成為關鍵供應商。
高盛認為,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最引人注目的投資機會集中在供應鏈組件領域。隨着行業從研發階段逐步邁向量產階段,各大機器人制造商對高質量組件的需求日益增長,為供應鏈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此外,高盛還指出,中國在諧波減速機、執行器組件等領域的成本控制能力顯著。
花旗則表示,中國零部件供應商的長期投資價值可能優於整機品牌;基於核心業務前景和估值,看好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廠商。
幾年內真的不能上崗嗎?
關於人形機器人的辯論點,更多集中在其「實用性」。即人形機器人究竟是技術「造」出來的需求,還是真需求?該話題也是回答人形機器人究竟何時迎來上崗「拐點」的答案之一。
畢竟,有需求承接才能從需求側倒逼和技術突破形成「雙螺旋」態勢,提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發展節奏。
首先從需求側來看,當前正面臨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的現狀。隨着認知水平逐步提高,繁瑣重複的工廠工作,不再是勞動力的首選場景。導致部分工廠處於人員流動性大、勞動力選擇不多等問題。而人形機器人可作為解決方案之一,幫助改善工廠生產現狀。
以工廠場景為例,該場景具備結構化、任務標準化特點,部分場景已經完成工業自動化改革,但空間限制、精細操作能力限制和通用能力桎梏,致使部分精細化零部件環節仍需要人工參與。而人形機器人泛化能力強、靈活性高、精細化操作能力高的特點,能解決工廠全面自動化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當下很多救援場景仍需要人類工作者面臨犧牲的風險,而人形機器人和機器狗可以替代人類或者是打頭陣規避人類風險,以鋼鐵之軀衝到一線為后續救援工作提供支持。
由此可見,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人形機器人是不可逆的趨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人形機器人並不是「造概念」而是真正的生產力,在這個背景下上崗「拐點」不會太遠。
此外,人形機器人並不是只有宇樹科技,宇樹科技只是該領域的代表性玩家之一。其能力並不能代表所有人形機器人廠商的能力和技術側重點。無論是宇樹科技的H1還是G1,兩款產品的特點都在於運控能力強,這也是宇樹科技的基因之一。
宇樹科技的官方視頻中和買家發佈的開箱測評中,都能看到宇樹科技肢體的靈活能力展示。該能力雖然和工廠需要的精細化操作能力不匹配,但其並不代表宇樹科技做不到,或者是人形機器人廠商做不到。
關於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魔法原子、天工、靈寶CASBOT、樂聚機器人都曾展現過相應的工作能力。每家的技能點不同,對應的場景也不同,百花齊放下,工廠巡檢、配電、展覽、工廠裝配等場景都出現了人形機器人的身影。
前不久,「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就發佈了人形機器人羣體進廠打工的視頻,數十臺人形機器人在極氪5G智慧工廠展開協同實訓,分佈於總裝車間、SPS儀表區、質檢區及車門裝配區等多個複雜場景,成功實現了協同分揀、協同搬運和精密裝配等多任務協同作業。
海外特斯拉、Figure也都演示過人形機器人上班能力。Figure的機器人已經學會打第二份工,開始在物流中心整理快遞。
雖然目前只是範圍內的打工,但隨着真實場景中的數據積累,以及量產計劃的持續推進,人形機器人真正協助人類生產的日子即將見分曉。
人形機器人要性感故事更要冷思考
實際上,高盛研報確實給人形機器人帶來了新的思考視角,或者説在過熱的現狀下給外界注入了冷思考的針劑。
自央視春晚「放大鏡效應」后,人形機器人被推到聚光燈下,這個年輕且性感的領域迎來從誕生之初從未有過的熱度期。在這期間,難免出現錯誤解讀或語氣偏差的言論,和以往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脈絡出現了巨大偏差。
熱度固然能掀起關注,在多方助力下能促使人形機器人迎來發展提速階段。但過熱之下,確實需要「冷思考」。
倘若只是一味地勾勒藍圖,堅信人形機器人的「i Phone時刻」已經到來,那將會錯過「功能機打基礎」時期,並不利於人形機器人產業健康長效發展。
只有直面挑戰才能解決挑戰。
當下人形機器人面臨的挑戰在於,商業化場景較為同質,工廠承載了過多的期待,同質化的路線中,恐陷入非良性競爭,尋找更多差異化落地場景,不僅能加強自身商業化壁壘,更能帶動人形機器人探索應用邊界;進廠打工時,面臨容錯率較低的工廠環境,人形機器人不僅要保證自身成功率,更要提前規範生產環節的「責任問題」。例如,人機協作下人形機器人受到外部傷害、人形機器人因技術問題導致生產停滯等等「咎責」環節,都需要產業多方共同制定行業規範。
整體而言,在技術迭代與資本熱浪的交織中,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概念驗證到商業落地的關鍵躍遷。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的看法,本質是對產業成熟度曲線的不同錨定,但其共識亦清晰可見:上游核心零部件作為技術壁壘與產業鏈協同的樞紐。
在具身研習社看來,上游正成為撬動全局的支點。精密減速器、高精度傳感器等「硬核元件」的突破,不僅關乎國產替代的敍事,更將定義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車間、從單點演示轉向規模複製的底層邏輯。
然而,狂歡之下仍需冷思考——過度聚焦短期資本敍事可能稀釋對基礎研發的耐心,同質化場景競爭或將透支技術紅利。唯有迴歸產業本質,在硬件性能、算法泛化、安全倫理等維度夯實根基,同時構建開放生態與標準體系,方能在喧囂中沉澱真正價值。
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想象力,更離不開腳踏實地的技術敬畏。這場資本與技術的共舞,終將在理性與創新的平衡中,書寫屬於智能製造的新篇章。
原文標題 : 關於人形機器人,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