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05 14:25
文 | 劉士武
作為遊戲玩家和動畫愛好者,我們曾無數次幻想過,讓2D虛擬人物變為3D寫實風格,讓喜歡的角色突破次元壁,穿梭在不同場景甚至走進現實。
在過去或許這些只能是幻想,然而隨着AI大模型技術的成熟,已經有大量玩家成功通過技術實現了這些。
前不久,《燕雲十六聲》曾在雲遊戲端推出過一種全新的創意玩法——萬物太極。玩家只需將人物或者其他模型的照片上傳至遊戲,便能馬上生成相應的高精度3D擬真模型,甚至還能通過技能與之互動。
圖片來源短視頻平臺
玩法一經開放,數以萬計的玩家紛紛開始將自己喜歡的風景照、人物角色、手辦等上傳,並生成相應的3D模型。甚至有玩家將一臺挖掘機上傳到了自己的遊戲世界當中,讓武俠場景平添了一分趣味——仔細觀察,AI生成的挖掘機在場景中並不違和,光影和物理效果皆與環境保持了一致。
這一切看起來很科幻?實際對於背后提供3D-AIGC技術的Tripo大模型來説,這只是打破虛擬和現實界限的第一步。
開放世界並不是遊戲的新類型,早在二十多年前,網遊剛剛興起之時,「開放世界」就成爲了很多玩家最喜愛的遊戲類型之一。
一方面開放世界遊戲能夠給到玩家足夠的自由度,完成更多形式的冒險;另一方面,探索世界中的每一個角落,感受每一次奇遇帶來的新鮮感,也是開放世界遊戲獨一無二的魅力。
基於這樣的需求,各大遊戲廠商來説紛紛通過增加玩法類型來強化遊戲內容的多元屬性。
當《燕雲十六聲》的玩家將挖掘機照片上傳至武俠世界時,是Tripo大模型對遊戲行業底層邏輯的重構。
事實上,燕雲十六聲對Tripo技術的引入並非偶然。
遊戲行業對AIGC的需求早已超越「能用」,而是追求更加工業化級別的標準——生成速度需壓至秒級,模型精度需達到美術團隊驗收水平。Tripo 1.0版本雖以「8秒生成」成爲了彼時的全球最速,但遊戲團隊的需求更高一級:不僅要速度快,更要質量高。究其原因,在於玩家在遊戲過程中,需要更加絲滑且真實的內容生成體驗。
圖片來源網絡
經過數月的迭代,Tripo 2.0版本正式上線,大量《燕雲十六聲》玩家廣泛參與了新版本帶來的新奇體驗。相關話題一度衝上熱搜,獲得了數百萬的熱度值。
Tripo新版本也並非僅應用在了這一款遊戲當中。據瞭解,升級版的Tripo 2.5推出后,海外某3A工作室用其生成的哥特城堡模型,直接通過美術總監驗收,節省了兩個月的外包周期。
將遊戲場景中的每個模塊進行拆解,再通過AIGC創造更多可能性,這種「原子化」能力改寫了傳統遊戲中的UGC規則,也激發了玩家對於AIGC的熱情。
AIGC落地應用之初,其核心就在於「創意更自由」。
AIGC的「可玩性」也不僅僅體現在玩家在遊戲中對不同素材的重新創造,同樣體現在遊戲製作和遊戲體驗中的各個方面。
過去一年中,比較具有典型特色的是「3A」模擬經營遊戲《沙威瑪傳奇》——當然這里的3A,指的是「AI作畫、AI作曲、AI配音」。
作為輕量化遊戲開發的範式,《沙威瑪傳奇》主菜單界面採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異域風情插畫,角色設計通過MidJourney生成抽象化人物形象,如「四指補貨老頭」的獵奇造型、使用Suno AI創作的14種語言版本洗腦主題曲《沙威瑪之歌》,都成爲了很多玩家的記憶點和吐槽點。
自2024年9月爆火后,《沙威瑪傳奇》創下連續16天霸榜iOS免費遊戲榜首的紀錄,全球下載量突破300萬次(中國區佔比49%)。雖然因內容重複性等問題導致遊戲后續出現了DAU快速下滑的情況,但作為個人使用AI開發遊戲的典範,《沙威瑪傳奇》依然給了遊戲和AI行業很多啟示。
來源:「AI研究室-帆哥」
前不久,B站up主「AI研究室-帆哥」也分享了「一個人如何用AI做一款格鬥小遊戲」的全流程。在人力成本1人、時長不到3天的開發過程中,帆哥展示了Deepseek、Midjourney、Tripo等大模型在開發過程中的使用方式,以及AI介入后,開發門檻究竟有多低。
來源:「AI研究室-帆哥」
當然,對於開發者來説,我們一開始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做一款什麼樣的遊戲。 帆哥也是如此,在開發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不會的操作,就讓AI來指導操作。 開發全程,自己沒有手寫任何一行代碼,全部由AI生成並完成調試,這也讓「完全沒有代碼基礎的小白做遊戲」成爲了可能。
正如我們前文所説,AIGC的成熟,核心能夠讓體驗和創意更自由。而如何找到更合適的落地方式,產業端和用户端正在積極探索更多可能。
近日,一位海外創作者花3小時用AI做了一款飛行模擬遊戲,上線9天便通過流量變現賺了17360美元,讓無數人看到了AI重構內容行業工業化流程的潛力,馬斯克,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圖片來源網絡
這款遊戲走紅之后,如何在整個開發過程中將Grok-3大模型、Cursor、DALL·E、MidJourney等工具有機融合,高效完成內容創作,也成爲了全球開發者們熱議的話題。
工具很多,應該怎麼選?這不僅是開發者們面臨的問題,也考驗着各個大模型在實戰應用中的性能和適配度。
以Tripo為例,現階段的2.5版本,已經能聽懂用户更為複雜的指令,這背后便是「多模態大模型的深度耦合」——3D生成、語言邏輯、物理引擎被整合為統一架構,讓開發者能夠以更簡單的方式獲得素材,也讓虛擬世界真正「活」了過來。
事實上,隨着AI的不斷升級進化並被裝入遊戲引擎時,它改變的是虛擬世界的生產關係,而這也僅僅是AIGC未來發展的冰山一角——當這套能力溢出到其他行業,引發的是現實世界的效率革命,和不同行業對於3D-AIGC的普遍需求。
在廣東東莞的一家潮玩工廠,設計師的手繪草圖正通過Tripo API直接轉化為3D打印文件。過去需要2個月的設計打樣周期,被壓縮到3天。「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節省了時間,AI還在結構強度等方面做了考量。」
Tripo團隊同樣發現了AI在類似場景的應用前景,「試驗性」地推出了由AI生成模型所生產的冰箱貼。
Tripo甚至上線了使用素材進行3D打印的冰箱貼
由Tripo設計的3D模型打印件
使用Tripo生成的模型打印效果
無獨有偶,時尚設計工具平臺「Look」2023年便開始嘗試使用AI技術,將服裝設計師的手繪畫稿生成3D模型,最終根據系統預設的不同材料、不同模特身型等維度參數,生成擬真的服裝上身模型。
這些AIGC應用的案例,底層使用的技術和算法有很多共通之處——實際上,我們生活的從來都是三維世界,更好地將二維轉化為三維,也是Tripo團隊自始至終的目標。
從《燕雲十六聲》極具創造性的萬物太極,到3小時做出一款能賺錢的飛行模擬遊戲,再到跨行業的數字生產力革命,虛擬與現實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這場AI革命最大的懸念或許是:當每個人都能輕松創造逼真的虛擬世界時,我們該如何守護現實與虛幻的邊界?
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場關於數字文明的哲學思辨。
這場變革產生的鏈式反應也已開始悄然改變着傳統業態:Steam上已有超過200款遊戲內置AIGC工具,淘寶3D打印服務商新增45%訂單來自遊戲模型轉化,甚至影視公司開始從玩家創作中採購數字資產。當虛擬與現實的生產力界限消融時,真正的無限遊戲纔剛剛開始。
正如創始人宋亞宸所説:「我們不是在教AI做模型,而是在培養數字時代的‘神筆馬良’。」
而在遊戲世界中,那些由玩家創作的趣味內容似乎也在提醒着我們:虛擬與現實的界限,或許本就是人類想象力的囚籠。而打破囚籠的鑰匙,此刻正握在每一個普通人手中。
——————————
本文首發自「36氪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