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05 08:24
在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問出「長城汽車挺得過明年嗎?」這個靈魂拷問之后,2024年長城汽車淨利潤,再度突破100億元。
在中國汽車業新能源浪潮下,與長城汽車同樣具有代表性的蔚來,在去年前三季度虧損超155億元后,蔚來董事長李斌也被問了類似問題,卻被他輕描淡寫地一句帶過。
據其財報披露,蔚來公司成立至今,累計虧損已超過1000億元。但與此同時,蔚來的換電網絡已經覆蓋我國32個省級行政區,並計劃今年上半年實現全國充電縣縣通、今年年底換電站數量突破5,000座。
可就在蔚來重資產投入的換電業務盈利情況逐漸向好之際,近日卻有蔚來裁員50%的消息傳出,但該消息很快被蔚來法務部「打假」,以謠言處理。
所以,「蔚來能挺得過明年嗎?」
這也許是同在上海的高合汽車、極越汽車、哪吒汽車於2024年相繼暴雷或瀕臨絕境后,人們對中國第一家赴美IPO的造車新勢力——蔚來,提出最多的疑問與擔心。
「蔚來季度歸母淨利潤變化趨勢」
2024第三季度,蔚來季度歸母淨虧損51.42億元,同比增虧超11%,連續4個季度虧損超50億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蔚來負債總額已高達879.18億元,而淨資產僅有160.7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高達84.55%,遠超汽車行業相對健康的40%-60%區間。如此之高的資產負債率,使外界認為蔚來存在隨時可能出現資金鍊斷裂的風險。
儘管三季度蔚來現金儲備升至422億元,自由現金流轉正成為其對外宣傳亮點,但這一數字在持續鉅額虧損面前,可能就是杯水車薪。
蔚來CFO曲玉提到,2025年四季度將有國資股東33億元注資到賬,但短期內仍需依賴現有儲備支撐研發、換電站建設及新品牌投入。
若2025年蔚來、樂道和即將於二季度上市的螢火蟲品牌銷量未達預期,蔚來現金消耗速度很可能還會加快。
於是,當時間進入2025年,接連發生兩件事,讓蔚來再度成為焦點。
一是蔚來旗下面對主流家庭市場的高性價比子品牌樂道員工,被要求買自家汽車上熱搜;二是有知名券商的「2025猜想」,其中提到「小米收購蔚來」,讓雙方公關負責人急忙站出來闢謠。
畢竟,三年造車投了幾百億元的雷軍,短時間怎麼會成為李斌的白馬王子?當然,在造車賽道成功逆襲的小米集團,市值已經來到萬億級別,也不是不可能出手做一次好人。
不可否認的是,李斌是一個有理想的未來主義者,不論是戰略眼光,還是前瞻佈局,已算是新勢力的佼佼者。
1月14日,樂道品牌被曝出要求內部銷售人員購買自家電動車,尤其是「不買就滾蛋」字樣非常扎眼,更引出樂道銷售吐槽公司的內購政策存在不合理之處,導致員工在經濟上遭受損失。
雖然蔚來(樂道)官方和其副總裁出面澄清具體情況,但是事件卻真實存在,暴露出樂道內部管理中存在溝通不暢與執行政策標準不一等問題,不免加重外界對李斌視作蔚來翻盤希望的第二品牌的擔憂。
從另一個維度,也反映出當下這個最早IPO的造車新勢力,旗下子品牌遭遇的市場困境,以及目前蔚來汽車的窘境。
2024年11月以來,極越、哪吒汽車等總部位於上海的造車新勢力接連出事,讓人們對已經IPO「上岸」的蔚來,有種「還行不行」的感覺。以至只要出現不利於蔚來的「謠言」,不少人潛意識的反應會選擇相信。這需要蔚來儘快用成績,為自己正名。
截至2月3日,中國各新勢力品牌公佈2025年1月銷量數據顯示,蔚來品牌7951輛,同比下降20.9%;樂道品牌銷量僅為5912輛,均被擠出TOP 10。
反觀小鵬汽車、零跑汽車,1月銷量分別突破3萬輛和2.5萬輛,均實現同比三位數增長。
這也不免讓人擔憂,新品牌的推出,不僅沒有實現1+1>2的效果,反而可能淪為相互拖累。加之獨立建設新團隊和銷售渠道,造成大規模的新增成本,對於已虧損超千億元的蔚來而言,更不是什麼好消息。
有人就此戲言,李斌和蔚來的多品牌策略,要麼是債多了不愁、蝨子多了不怕咬,要麼就是最后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擺在李斌和蔚來管理層面前的危機,確實並不小,尤其在當前資本市場大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之際,AI正從新能源汽車手中,搶走更多的資本關注度。而且,有了AI加持,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化領域的差距,正被快速拉近甚至抹平。
相比之下,將公司名稱加入「AI」一詞的小鵬汽車,則通過AI智能、低空經濟和MONA品牌在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重獲青睞。
過去幾個月,小鵬汽車股價在2024年8月觸及階段性低點,美股跌至6.6美元/股,港股跌至25.5港元/股。此后進入上漲通道,截至2025年1月底,美股反彈至15.57美元/股,港股反彈至59港元/股,累計漲幅分別達135.91%和131.37%。
2025年2月,其股價繼續震盪上行。截至2月27日收盤,小鵬汽車美股收於22.26美元/股,港股則收於86.75港元/股。
「小鵬汽車港股股價K線圖」
其股票市值已從去年8月跌破500億港元(約64億美元)升至如今的1433.55億港元(約182億美元)。
同日,華爾街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發佈最新研報稱,非常看好中美兩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展開合作,並認為兩國汽車產業關係已度過最低谷,未來將在技術研發、供應鏈整合等方面深化合作。
或因此,進一步推動美、港股汽車板塊在2月27日開盤后大幅拉昇,小鵬汽車漲幅一度逼近10%,蔚來最高漲幅更是接近14%。截至收盤,兩家新勢力港股分別報收86.75港元/股和37港元/股。
蔚來也有自己的「殺手鐗」。那就是一直不惜重金投入的換電模式,不得不説,李斌和其幕僚的戰略眼光是獨到的,很早就想到解決中國純電動汽車用户的使用痛點。
從2018年開始,蔚來推廣換電模式,已經建成超過3100座,並且李斌先后與廣汽集團、長安汽車、吉利汽車、江淮汽車等上市車企達成合作,意欲建立「換電聯盟」。
值得注意的是,換電模式也正得到政策支持。
2025年1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雲明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工信部將制定促進換電模式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力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深化重點領域推廣應用。
當前,在中國佈局電動車換電生態的主要有寧德時代和蔚來。前者計劃2025年自建1000座「巧克力換電站」,並進軍中國港澳地區,中期目標是共建設1萬座換電站,最終目標是達到3萬座換電站。
「寧王」的規劃一旦落地,對於蔚來既是好事,又是危險。
《汽車K線》認為,換電模式的發展優勢是補能時間短,通常不超過5分鍾,大幅縮短了車輛充電等待時間,在對運營效率要求較高的B端新能源市場,如新能源重卡和新能源公交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新的行業龍頭進入,有利於擴大換電模式認知。
不過,建設換電站等基礎設施,投資巨大,對資金要求非常高,有券商機構就曾指出,蔚來投入巨資建立換電站,雖然是前瞻性佈局,但對企業造成巨大財務壓力。
西部證券在研報中表示,目前蔚來換電站的核心問題在於單站單日換電次數太低,收入不足以覆蓋日常運營及折舊費用。
不過,這家老牌券商認為,隨着銷量提升以及新租電模式的推進,單站單日換電次數預計會有增長,2026年底或可達61次,從而實現換電站的盈虧平衡。
可相比之下,萬億市值的寧德時代,每年手握百億規模淨利潤,且作為動力電池供應商,去做換電站就有更多的先天優勢。
假設,有朝一日擁有相當市場規模的比亞迪再切入換電模式,蔚來又該如何應對?
以上這些,終歸一個「錢」字。李斌和他的蔚來,敢於重倉佈局換電,在中國汽車新能源轉型的浪潮中,豎起了一面「旗幟」。
可換電讓蔚來揹負上巨大的成本壓力,此時中國汽車業又恰好在激烈競爭中進入到「淘汰賽」這一關鍵階段。
正所謂非常之事待非常之人。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挖來「車圈鐵娘子」王鳳英之后,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反觀蔚來的高管團隊,除總裁秦力洪、執行副總裁沈峰有着車企工作經驗外,恰恰欠缺一位王鳳英這樣對渠道管理、成本控制和產品定位有着豐富經驗的狠角色。在汽車行業人事動盪之際,其實也為李斌帶來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