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05 09:18
【文/觀察者網 陶立烽】
前不久,摩根士丹利發佈了一份人形機器人百強名單,榜單分了三類:「大腦」、「身體」、「集成」。榜單顯示,「大腦」的研發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區,「身體」和「集成」則主要集中在中國。
當然,榜單隻顯示了上市公司,並沒有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不過按照這個思路,將中國各地的機器人產業情況稍作分析,也大概能反映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版圖。
北京擅長造「大腦」;而珠三角和長三角由於分佈了很多電機、傳感器方面的巨頭和隱形冠軍,尤其是覆蓋了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領域,因此在「身體」和「集成」更具優勢。
儘管各地對機器人產業的規模統計口徑不一,但通過粗略估計,深圳、上海、廣州、蘇州的產業規模在第一梯隊,北京、常州、蕪湖、南京、杭州位列第二梯隊,寧波、東莞處於第三梯隊。
上海:中國1/5的機器人產值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際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的ABB、安川、發那科便紛紛進入上海,2000年庫卡也開始在上海有所佈局。
不過,本土機器人企業新時達、節卡、傅利葉、智元等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新時達成立於1995年,起初專注於電梯業務,2010年上市后,憑藉其運動控制技術優勢,於2012年推出了首款工業機器人。根據新時達2024年半年報顯示,新時達電梯控制器業務出貨量居全球第二,SCARA機器人出貨量處於國產第二、全球第四。
節卡機器人成立於2014年,上海交大畢業的創始人李明洋起初是爲了解決飲料包裝環節成本抬升的痛點,就推出了機械臂,隨后公司又將產品推廣到了汽車、電子、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產品暢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洲、北美、日韓、東南亞等地部署了逾萬臺機器人,節卡股份的客户羣體包括豐田、本田、大眾、上汽等知名汽車製造商,以及立訊精密、東山精密、施耐德等行業巨頭,推動了全球工業智造的升級。
同樣畢業於上海交大的顧捷則於2015年創立了另一家機器人企業——傅利葉智能科技。2023年,傅利葉推出GRx系列首款機器人GR-1,並實現全球量產交付,次年推出GR-2。相較於節卡,傅利葉從成立之初就專注於康復機器人,產品包括上肢康復機器人Fourier M2、下肢外骨骼機器人Fourier X1等,已出口到全球40多個國家,入駐國內外2000多家機構。去年4月,顧捷作為新質生產力企業代表參加了總理座談會並作了匯報。
傅利葉智能科技的機器人GR-2已支持VR遙操作控制
人形機器人企業智元則是一家初創企業,成立於2023年2月。短短兩年,智元已成長為國內具身智能頭部企業。目前已發佈5款機器人,總共1000多臺,主要應用於交互服務和柔性製造領域。
上海在2023年提出,重點攻關具身智能等先進技術,包括構建機器人運動控制大模型、多模態感知規劃大模型等,同時加大對機器人核心部件的攻關,如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智能芯片等。
應用場景方面,上海推動萬台工業機器人進智能工廠,圍繞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等六大重點產業,推進工業企業智能製造轉型,帶動工業機器人應用量新增20000台。
同時,鼓勵服務機器人進入醫療、養老陪護、家用服務等各民生領域,創新商業模式,拓展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打造100個標杆示範的應用場景。
2023年,上海工業機器人產值為249.02億元,產量約6.6萬台,位居全國前列。當然,加上服務行業機器人的產值。根據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發佈的統計,2022年,上海機器人產業規模已超過700億元,機器人產值佔全國的五分之一。2023年浦東的機器人產值也超過200億。
上海也定下了2025年的目標:機器人關聯產業規模1000億元,同時依託浦東、寶山、閔行等重點區域結合產業特色,形成3個國家級智能機器人特色產業園區。
深圳:實現全產業鏈覆蓋,擁有優必選、樂聚機器人等各環節頭部企業
前不久,深圳兩會現場,樂聚夸父人形機器人以記者「搭子」的身份現身。「夸父」舉着媒體採訪麥,奔走於會場內外,持續報道深圳兩會資訊和觀察。
深圳新聞網
這是深圳機器人的一個場景應用。而工業領域,優必選旗下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 Lite進入吉利旗下極氪5G智慧工廠執行搬運任務。
優必選Walker S Lite搬箱子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深圳經營範圍涵蓋機器人的企業數量達59498家,2023年新增10408家,較2022年同比增長19.62%。
2023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產業鏈總產值為1797億元,相比2022年的1644億元,同比增長8.7%。
深圳工業機器人已有較完整產業鏈,涵蓋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體制造、下游系統集成服務等環節。工業和非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鏈條建設基本完備,在自動化控制器、無人化設備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
在福田區河套深港合作產業園、南山區南山智園、寶安區華豐國際機器人產業園和龍華區銀星產業園形成聚集。
深圳機器人行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近10年爆發式增長,2023年專利授權量較2015年增長約4.7倍。擁有機器人相關專利的企業達3699家,優必選科技、普渡科技等一批頭部企業專利申請量成績突出。
在智能機器人的觸覺傳感器、微型驅動系統、控制系統、感知技術、AI算法等方面不斷取得創新突破,如戴盟機器人的靈巧手技術、兆威機電的微型電機技術、越疆科技的協作機器人技術等。
廣州:聚焦於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重點攻關AI芯片、運動控制
數據顯示,廣州擁有機器人相關企業約5萬家,位列全國城市第二位。不過相較於深圳全產業鏈覆蓋,廣州的機器人產業更聚焦於核心零部件和本體制造,相關企業也不乏行業佼佼者。
2007年,廣州數控率先啟動全自主工業機器人研發,經過七年技術沉澱,於2014年突破控制驅動、伺服電機等關鍵技術,成為國內少數具備全產業鏈自主化能力的企業。2015年,廣州長仁科技攻克RV行星擺線空心減速機技術,打破國外壟斷,成為國內極少數擁有機器人減速機關鍵核心零部件製造技術的成熟企業之一。
與此同時,部分龍頭企業也在持續發力。廣汽集團已發佈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計劃2025在不同行業開展示範應用;里工實業自主研發的「里掂D1人形機器人」實現手部動作精度達0.02毫米,2025年初即斬獲不少訂單。
2025年2月,廣州還成立了智能裝備和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聯盟,聯合廣州工控、越疆機器人等企業,重點攻關AI芯片、運動控制等核心技術,推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在工業製造、家政服務等場景落地。
目前廣州已構建起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制造到場景應用的全產業鏈生態與「一主多核」的產業佈局。黃埔區作為核心區,已經打造出完整產業鏈;增城區重點佈局特色智能裝備和工業機器人產業;南沙區和花都區則在AGV搬運機器人及物流裝備領域有較大進展。
廣州市工信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增加值達532.67億元,全市集聚相關企業超3000家,其中規上企業近400家,產業規模突破1600億元,機器人生產量穩居全國前三,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支撐輻射了廣州5萬億元的工業產值。2024年又迎來了新的突破,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2%,無人機產量增長2.3倍。
蘇州:核心零部件方面產業實力雄厚,擁有綠的諧波、敏芯股份等企業
摩根士丹利發佈的全球首份「人形機器人100」榜單中,蘇州企業綠的諧波成為減速器領域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綠的諧波在國內率先打破了日本在諧波減速器領域近50年的壟斷,還首創三次諧波減速器,取代了傳統二次諧波傳動技術。
作為機器人產業重鎮,蘇州目前已聚集了600多家產業鏈相關企業,2023年營收接近1300億元,實現了9%的增長。
各個領域,產業鏈各個鏈條,蘇州均有相關企業,尤以吳中區最為密集。
吳中區形成了以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人工智能、本體制造、系統集成等核心領域的產業鏈。吳中區匯聚了匯川技術、綠的諧波、科沃斯等產業鏈龍頭企業,構建起立體化企業矩陣。科沃斯在家用清潔機器人領域有較好基礎,着力佈局多元化服務機器人業務。
位於蘇州高新區的萬店掌的AI巡店機器人可自主導航巡邏,實現缺貨檢測、導購服務、生成巡店報告等功能;法奧意威的協作機器人可集成便攜式焊接協作機器人,一個普通工人可以同時操作3-4台,效率高達人工焊接的2-3倍;蘇州比格威醫療科技則將AI技術引入眼科,集全自動操作、超高清超廣角成像與AI輔助診斷於一體,為各級醫院、體檢中心、視光中心提供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
蘇州市政府通過税收減免、研發資金補貼、創新項目資助等財政政策,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支持,還設立了規模達100億元的產業基金,專注於「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
北京:在機器人 「大腦」 即智能算法、控制系統等方面優勢突出
北京目前有超2萬家智能機器人企業,下轄16區均有分佈,海淀、大興、通州的相關企業數量佔比均超過10%,三區佔全市智能機器人企業總量的37.8%。
2023年北京機器人產業總收入已突破200億元大關。北京提出,到2025年,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收入要達到300億元以上,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產業集羣。
北京的機器人產業在多個區分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已匯集機器人企業110家,包括優必選北京公司、小米機器人等,形成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到應用的機器人全產業鏈體系,預計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產值將達到百億元規模。
2022年雷軍發佈小米收款人形機器人「鐵大」
昌平區以承接中關村機器人創新成果轉化為導向,引入機器人科技型中小企業。家用服務機器人企業石頭科技、排爆機器人企業長源動力均位於昌平。
發揮中關村科學城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海淀區以機器人原創和前沿技術創新為導向,打造國際領先的企業孵化和創新創業生態。位於中關村的靈思機器人,專注於智能機器人系統的研發及應用,在機械臂、機器人控制器等領域有一定地位。
另外,全球AI+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的企業——梅卡曼德,由清華海歸團隊於2016年創辦的,是全球AI+工業機器人領域融資額最高、技術能力最全面、落地案例最多、應用領域最廣的公司之一。不過在當年10月,梅卡曼德將總部落户雄安。
杭州:產業鏈覆蓋機器人零部件生產、整機制造、系統集成等環節
2023年杭州機器人工業產值達150億元,2024年1-9月份工業總產值102.97億元,營收110億元。
杭州機器人領域企業達7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4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家,上市公司3家。產業鏈覆蓋機器人零部件生產、整機制造、系統集成等環節,在減速器、伺服驅動、智能感知、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研製環節,以及機器人「大腦」領域,都有代表性企業。
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在機器人視覺感知等方面具有深厚技術積累和市場競爭力。新劍機電、強腦科技等企業在伺服驅動、智能感知控制等領域也有一定優勢,共同推動產業鏈上游生態的協同發展。
集成方面最為知名的當屬「杭州六小龍」中的宇樹科技、雲深處。
宇樹蹦迪
雲深處科技工業級四足機器人絕影x20巡檢管廊上觀新聞
2024年4月,《杭州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圍繞智能製造、文旅教娛、生活服務、醫療康養、城市建設與治理五大領域打造應用場景,推動工業、服務、特種機器人等在各領域的應用。杭州力爭,到2026年推動智能機器人全產業鏈工業產值突破500億元。
常州:在機器人智能控制、視覺識別等方面有一定成果
2023年,常州機器人產業規模近300億元,2024年上半年,全市89家規上企業共完成產值超過136億元,機器人整機企業產值同比增長近16%。產業鏈集聚企業超過200家,其中武進區已集聚相關企業141家,規上企業53家。
江蘇貝葉斯機器人有限公司將智能倉儲物流機器人的運行導航精度做到了±1釐米、末端高精度對接做到了±5毫米。常州坤維傳感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六維力傳感器關鍵性能指標達世界領先水平。
常州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在人形機器人應用的電機、減速機、驅動器、編碼器等方面擁有專利91件。
錢璟康復研發的康復機器人已進入醫院應用,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常州提出,到2026年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規模超150億元,產業總規模突破500億元。
南京:擁有近百家機器人企業,有埃斯頓等知名企業
國務院總理去年多次召開座談會,其中三次請了機器人產業的代表,除了梅卡曼德和傅利葉外,另一次則是來自南京的埃斯頓。埃斯頓號稱國產智能工業機器人「四小龍」之一。
埃斯頓發展初期從伺服電機起家,后來於2011年進軍工業機器人賽道。2022年7月,埃斯頓又涉足人形機器人,去年9月,子公司埃斯頓酷卓首發了第一代人形機器人CODROID 01,亮相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埃斯頓庫卓人形機器人CODROID 01,身高設定為170釐米,體重輕於80公斤,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
除了埃斯頓外,南京還集聚了集萃製造、億嘉和、景曜智能等機器人研發及生產企業近百家,覆蓋整機關鍵零部件、系統應用集成等機器人全產業鏈條。
2023年,全市機器人產業實現總產值231億元,同比增長23%。2024年1-11月,全市工業機器人產量超過了3.2萬套。
在機器人前沿技術方面不斷探索,如集萃智造正在研發電液伺服人形機器人,預計推出國內首款高動態超逼真人形雙足機器人,攻克電液伺服「卡脖子」難題。
江寧開發區建有國家機械工業交流伺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機器人領域相關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創新研發平臺14個。
工業領域,埃斯頓等企業的工業機器人在自動化生產中廣泛應用,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醫療領域,佗道醫療自主研發的佗靈腔鏡手術機器人完成臨牀試驗,可減少術中出血,助力患者術后恢復。服務領域,集萃智造研發的咖啡機器人可製作拉花咖啡,出品穩定。
合肥、蕪湖:專注於人形機器人的認知智能、具身智能等技術攻關
安徽省目前有兩個人形機器人產業合作先導區,一個是合肥,側重研發製造和應用;另一個就是蕪湖,側重關鍵零部件生產配套。
合肥,依託中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在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以及「關鍵共性技術」等核心領域突破明顯。如安徽首款人形機器人「啟江一號」,在各項技術上均有體現,全身擁有36個自由度,搭載激光雷達、紅外相機毫米波雷達、腰部IMU、雙目相機等傳感器,續航時間超過1小時。
同時,合肥還在積極攻關機器人新材料。合肥包河區內企業柔性科天主要研發「機器人皮膚」,將人工智能與新材料技術結合,推動人形機器人向更人性化方向發展。
蕪湖,則形成了覆蓋從關鍵零部件到整機,再到系統集成的完整機器人產業體系,在控制器、驅動器、減速器、伺服電機、智能識別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上實現本地生產。
蕪湖機器人產業去年年產值突破300億元。截至去年,已集聚機器人上下游企業220家,其中規上企業超過100家。較為知名的有埃夫特,2023年工業機器人銷量突破12000台。
蕪湖行健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的小組立智能焊接工作站用於輪船底邊艙焊接;酷哇科技的服務機器人在城市保潔、社區服務、智能導航等場景應用,如獨角獸環衞機器人在環衞領域表現出色。
寧波:全面佈局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三大件」
目前,寧波機器人全產業鏈擁有規上企業50余家,實現規上產值近80億元,涵蓋關鍵零部件、整機、系統集成應用的全產業鏈。
寧波也是國內少有的在機器人「三大件」——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領域都有佈局的城市。拓普集團聚焦伺服控制機構製造、機電耦合系統研發等,為機器人的精準控制和動力支持提供關鍵技術。菲仕技術的控制系統和電驅技術也多應用於工業機器人領域。
整機方面,偉立機器人公司的工業機器人產品遠銷歐美、阿聯酋、澳大利亞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位於寧波的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領航者2號」,動子科技的「布魯斯」,均普智能的「賈維斯」等,在業內有一定的知名度。
領航者2號(NAVIAI)
寧波提出,到2027年全市整機年產量位居全省前列,力爭核心產業規模突破百億,成為國內重要的人形機器人研發製造應用基地。
東莞:側重於中下游的系統集成和應用
從產業鏈看,東莞的機器人產業側重於中下游的系統集成和應用,在機器人本體制造方面也有一定發展,上游核心零部件部分依賴外部供應。
目前,東莞生產製造機器人的企業近4700家。2022年,全市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營業收入合計50.83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營業收入超過600億元,智能機器人產量合計159.39萬套,其中工業機器人1.74萬套。
東莞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羣是國家第二批先進製造業集羣廣深佛莞智能裝備產業集羣的關鍵一環。聚焦於3C製造、汽車製造等領域的機器人應用技術研發,在機器人的高精度、高速度運動控制和智能化升級方面有一定進展。
比如,拓斯達推出新一代X5機器人控制平臺,採用「感-算-控」一體化設計,在運動控制領域具有潛力,且正在與行業內頭部大模型企業合作,促進具身智能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祥鑫科技與廣東省科學院智能製造研究所共同簽署合作協議,建立聯合技術創新中心,研發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根據規劃,到2025年,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營業收入力爭突破8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突破800億元,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超過2萬套。
未來,隨着人工智能、5G、物聯網、新材料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應用場景。無論是工業製造、社會服務,還是家庭陪伴、城市治理,機器人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機器人產業的未來,不僅關乎技術的進步,更關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各城市在機器人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將為全球智能製造提供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