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05 05:52
北斗衞星「飛」到常熟來了!
2月27日,常熟赴上海招商,捧回24顆產業「金種子」,其中就包含動力電池北斗定位產業鏈合作項目。未來,這一項目將專注於北斗應用產業的模組研發、銷售及應用推廣,同時逐步建設北斗模組生產線。
一批類似北斗衞星這樣的高科技項目落户,引領着常熟錨定更高品質「江南福地」砥礪前行。
站在新的關口回望,2024年,常熟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79.1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2%,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貢獻了超過全國千分之二的GDP,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百強縣第四。
這背后是常熟上下求新思變、善謀實干的交響共舞。
在全年近5000億元的規上工業總產值中,389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工業產值佔比40%,挺起了製造大市的脊樑;17個國家級人才計劃,9項省科學技術獎,新增5家省獨角獸企業、9家潛在獨角獸企業,合力迸發出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全省首隻AIC股權投資基金、首隻戰略性新興產業子基金先后落地,出臺五項專享服務機制,為在常熟創新創業的人才鋪就發展大道。
歲序更迭,常熟跨入了又一個接續奮鬥的春天。這座以製造業為立身之本的城市,正乘着「智變」的東風起錨行舟,以敢想敢干的拼勁和久久為功的韌勁,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增強產業韌性
第九屆亞冬會上,中國冰雪健兒以突破性的優異成績再一次創造歷史。賽場外,「常熟製造」默默發力。
冰上項目要求嚴苛,空氣濕度、温度的些微差池都可能影響運動健兒正常發揮。由常熟企業——迪思特空氣處理設備(常熟)有限公司設計生產的4台第二代轉輪除濕機,將場內的濕度維持在合理範圍內。「經測試,該型號產品除濕性能更強,與初代產品相比能耗降低約28%。」公司總經理汪永軍説。
從第十三屆冬運會到第十四屆冬運會,從北京冬奧會到第九屆亞冬會,迪思特完善的除濕和節能方案設計、專業的除濕系統及設備頻頻亮相冰雪盛會,展示「常熟製造」的硬核實力。
常熟向來以製造業為立市之本,去年其紡織服裝、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三大支柱產業共完成產值3160億元、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4%,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聲學等新興產業產值實現兩位數增長。
日前,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首批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典型案例名單》,全國22家企業級案例入選。波司登集團有限公司的案例《打造服裝全鏈智慧協同新生態,提升供應鏈一體化協同效率》入圍,是蘇州唯一入選的企業案例。
波司登專注羽絨服領域48年,何以始終保持行業領先?其祕訣在於智改數轉。
數據顯示,數字化賦能之下,員工由原來的每人出款1件需15—20天,提速至每人每天可出款1000件;端頭樣開發從100天降至27天。2024年,首款由AI智能設計的「波司登單殼衝鋒衣」產品量產落地,首批訂貨量達3.6萬件。在波司登的引領下,常熟目前已經助力全市7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企業平均勞動生產率提升35%,產品製造周期縮短19%。
龍頭企業發展脈搏強勁,新鮮血液同樣也在持續引入。
去年,常熟簽約超億元項目180個,其中超10億元和超億美元項目28個。總投資778億元的223個重點項目開工,其中38個實現「拿地即開工」;總投資278億元的86個重點項目竣工,其中20個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用。
常熟產業項目的加速集聚,得益於其多年如一日地狠抓工業投資。去年,常熟完成工業投資320億元,連續6年領跑蘇州。「抓工業投資,既要注重招商引資,也要重視存量資產的盤活。」常熟市工信局副局長葉斌認為,常熟工業投資持續領跑蘇州,正是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穩健的有力體現。
為應對新增工業土地空間有限的挑戰,常熟去年盤活存量建設用地7500畝,啟動建設21個存量產業用地更新片區,不斷向存量土地尋求發展空間。
位於尚湖鎮翁家莊村的夢飛智能科技園,原是一個容納了11家小型作坊的老舊工業小區。2023年3月,村里自籌資金1億元啟動存量更新項目。去年3月,5棟現代化、高標準廠房在原址拔地而起,總建築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這一舉措不僅盤活了低效產業用地,還為尚湖鎮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目前產業園已有4個項目入駐,今年2月底已完成全部廠房的出租工作。」尚湖鎮翁家莊村黨委書記查志明説,這將為翁家莊村帶來約1000萬元的村級收入,比原工業小區的租金增長了近8倍。
營造創新生態
2月18日,一款針對成人2型糖尿病的國家一類創新葯「怡諾輕」,在智享生物常熟工廠全球首發,有望打破進口藥物的長期壟斷,為廣大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療選擇。這是智享生物成立后簽署的第一個從晚期臨牀到獲批上市的完整商業化生產項目。
智享生物主要為製藥企業和生物技術公司提供藥物研發、生產以及相關技術服務,是國內少數具備核心技術、規模量產能力和商業化閉環綜合能力的企業,擁有8條原液生產線和7條製劑生產線。公司生產總監鄧寅透露,目前,公司在研的商業化品種總數超過10個,未來將有更多商業化品種獲批上市,為更多客户的藥品可及性提供幫助。
企業的創新產品不斷涌現,催生了常熟創新發展碩果累累。
作為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蘇南唯一的省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常熟堅持高位推動政策集成、資源統籌、區域創新,全力推動科技創新與先進製造深度融合,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帶動產業攀「高」逐「新」。
常熟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常熟連續4年在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中排名前三;去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提升至45.6%;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創歷史新高;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1.6件、增長19.7%。
科技創新的「車輪」得以滾滾向前,離不開「千里馬」的牽引。常熟通過活動引才、飛地引才、機構引才、校園引才、以才引纔等多種形式,調動多方資源,全力加速人才集聚。
「我的學生、同事、朋友知道我在籌建聲谷,都主動向我推薦人才,有些人才甚至自己找上門。」常熟聲學產業發展至今,令國際聲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盧明輝始終心懷感激的是,很多常熟人原在其他地方就職,聽説家鄉要打造聲谷,毅然決然辭職回家,全力支持聲學產業發展。
「打造聲谷是聲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無數聲學人心中的美好願景。」在盧明輝的帶動下,400余名聲學人才陸續來到常熟,投身聲谷建設。
在科創領域,人們經常用「死亡之谷」來形容原創技術和產業化之間的鴻溝。而在常熟,這個距離正不斷拉近,無限趨近於零。
走進蘇州恆瑞達家用地墊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一派熱火朝天,充斥着開年即衝刺的強勁勢頭。去年以來,恆瑞達革新工藝,成功推出無甲酰胺環保地墊,一舉打入日本和歐美市場,年銷售額增長15%。這份亮眼成績,得益於其與常熟理工學院以「先使用后付費」模式開展的技術合作。
「對符合‘先使用后付費’要求的項目以合同實際支付金額的10%,按1∶4的比例給予受讓方與許可方政策補貼,鼓勵擔保機構為‘先使用后付費’開發專項保險產品。」常熟市科技局副局長錢人傑介紹,希望通過政策的出臺,發揮資金的撬動作用,推動校企雙方邁出合作的關鍵第一步。
2024年,常熟開展產學研合作220余項,其中,53項採用「先使用后付費」轉化模式,涉及資金2786萬元;新增「揭榜掛帥」項目8個,撬動企業研發投入超億元。
厚植營商沃土
在常熟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產業蝶變的精彩故事不斷上演。這一項項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績,正是城市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和經營主體彼此成就的最佳佐證。「同樣條件成本最低、同樣成本服務最好、同樣服務市場機會最多」,這是常熟許下的真誠承諾。
「我們靠前服務多一點,企業就少跑一點。」日前,常熟市水務局局長葛昊旻「換位」以企業主身份體驗涉水項目審批,辦理過程中發現存在「多頭跑、耗時長」痛點,隨即推出「套餐式服務」流程、「立項+水保」一件事服務,將審批時限從20個工作日壓縮至3—4天。
「一份材料即可辦結,節約不少時間和精力。」新德宸房地產(常熟)有限公司負責人拿到審批單之后欣喜萬分,原來供水報裝、排水許可要分別辦理,現在流程簡單明瞭。
今年1月起,常熟在全市範圍內部署開展「換位跑一次」行動,跑出營商環境的温度,更跑出了服務升級加速度。針對發現的問題,常熟設定解題「硬指標」,即簡單問題7個工作日內處理;複雜棘手難題,則依託「民呼我為」「虞企通」等線上平臺及時派單處理;「一事一議」,做到月內攻堅不留死角。
在常熟,不管什麼規模和類型的企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享受便捷的貼心服務,好環境如活水灌溉企業「茁壯成長」。
去年以來,常熟全力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加快建設「兩個服務中心」和「專享服務機制」,打造「1+14+28」市、鎮、產業園三級企業綜合服務中心體系。截至2月初,各級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已處辦企業訴求超7000條,訴求處置完成率100%,真正做到事事有迴音、件件有着落。
一邊培土,一邊耕耘,常熟滿懷自信,在沃土之上勾畫一幅「產業森林」藍圖。1月16日,常熟啟動專精特新「育林參天」項目,聚焦專精特新企業倍增成林、科創人才企業枝繁葉茂,開展播種、護苗、育樹、造林、參天「五大專項行動」。細細翻看這五大專項行動的具體內容,可以發現,常熟針對企業不同階段的發展困難,提出了扶持之策。例如,聚焦科創企業、初創團隊、人才項目,每年精準供給100萬平方米優質創新載體、3000萬元創新創業專項支持資金、500個人才計劃專項支持名額;聚焦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對企業首筆訂單給予最高50%的銷售額支持……
來自內蒙古的張越,去年在日本完成研究生學業后決定回國發展,經過多方考察,選擇來到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如今,他已經成為銷售部門的業務骨干,同時還承擔起了公司國內員工的外語培訓工作。
初到常熟時,張越就住在「青年人才驛站」。「‘青年人才驛站’幫助我找到非常理想的一份工作,人性化的服務讓我有信心在常熟更好地發展。」張越對「青年人才驛站」的服務讚不絕口,深切感受到了常熟對人才的尊重與關懷。據瞭解,常熟「青年人才驛站」經過2年多的持續建設與運營,點位從最初的4個增加到如今的18個,共計可提供房源超過200間。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擁有優越自然生態的常熟,入春以來處處透着生機與活力,這座敢於創造的城市,在多方攜手奔赴的壯闊征途中,煥發出百川奔騰入海的豪邁氣魄與開放活力。
本版撰稿 韓雷 楊麗媛
(常熟市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