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汽車電子|高階智駕加速滲透,硬件產業鏈深度受益

2025-03-04 08:11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徐濤  胡葉倩雯  雷俊成  梁楠

隨着比亞迪高階智駕方案超預期下沉,我們測算2025年比亞迪高速NOA車型銷量達近300萬輛,城區NOA車型銷量達到46萬輛,分別對應滲透率為60%/9%,合計高階智能駕駛車型銷量預計346萬輛,滲透率69%,較2024年7.2%大幅增長。此外,比亞迪的智駕策略也有望加速國內其他車廠對於智駕的應用,硬件供應鏈方面,從入門級輔助駕駛到高階智能駕駛,我們認為核心增量在於主芯片/域控、攝像頭、激光雷達、連接器等環節,建議關注相關上市公司。

比亞迪智駕配置:天神之眼技術矩陣,智駕車型下沉到10萬元以內。

根據2025年2月10日比亞迪智能化戰略發佈會,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技術矩陣包括:

1)天神之眼A,配備三激光雷達,DiPilot600,目前主要搭載品牌為仰望,可實現城區NOA;

2)天神之眼B,配備激光雷達,DiPilot300,目前主要搭載品牌為騰勢、比亞迪,可實現城區NOA;

3)天神之眼C,配備高清三目攝像頭,DiPilot100,目前主要搭載品牌為比亞迪,可實現高快NOA。

整體而言,比亞迪10萬元以上車型將全系標配天神之眼系統,而起售價10萬元以下的秦PLUS DM-i、海豹05 DM-i、海鷗等3款車型為多數搭載天神之眼。根據汽車之家數據,這三款車僅入門款不搭載高階智駕,中配和高配版均搭載天神之眼C,即高階智駕車型下沉至7.88萬元(海鷗自由版),真正實現好技術人人可享。

上游硬件供應鏈角度,我們建議關注具備增量邏輯的主芯片/域控、攝像頭、激光雷達、連接器等環節。

1)主芯片/域控。根據比亞迪智駕配置,天神之眼A採用雙英偉達Orin-X芯片,天神之眼B採用單顆英偉達Orin-X芯片,天神之眼C則採用英偉達Orin-N芯片或者地平線J系列芯片。

2)攝像頭之CIS。根據比亞迪智駕配置,天神之眼A/B/C智駕方案均採用12顆攝像頭配置,其中ADAS前視2-3顆(8M規格),環視4顆,側視4顆,后視1顆,為3M規格。根據我們測算,比亞迪2024/2025年攝像頭需求量分別約1000/5000萬顆,增長顯著。

3)攝像頭之鏡頭/模組。鏡頭、模組的數量與CIS一一對應,增長邏輯參考上文。

4)激光雷達。根據比亞迪智駕配置,天神之眼A配置3顆激光雷達,天神之眼B配置1顆激光雷達,天神之眼C則採用純視覺方案,我們估算2024-2025年比亞迪激光雷達需求量分別約8/45+萬顆,增量顯著。

5)連接器及其他。汽車智能化升級過程中,車載傳感器如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激光雷達等需求大量提升,傳感器與系統之間需要通過高頻高速連接器進行信號穩定傳輸。

風險因素:

國內汽車銷量不及預期,高階智駕滲透不及預期,技術迭代不及預期,市場競爭加劇,供應鏈降本不及預期等。

投資策略:

我們認為端側AI是2025年投資核心主線,其中以比亞迪為核心的汽車智能化升級是重要方向。從入門級輔助駕駛到高階智能駕駛,我們認為硬件端核心增量在於主芯片/域控、攝像頭、激光雷達、連接器等環節。其中分領域看,

第一梯隊:上游具備潛在供需緊張帶來價格波動、同時中長期產品有升級邏輯的芯片及配套環節。

第二梯隊:零部件中具備量增邏輯,供應相對集中的鏡頭模組、激光雷達環節。

第三梯隊:零部件中具備量增邏輯,並且份額有望提升的連接器環節。

第四梯隊:車載通用元器件、PCB等環節。

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5年3月3日發佈的《電子行業汽車電子專題—高階智駕加速滲透,硬件產業鏈深度受益 》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爲準。

重要聲明:

本資料定位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閲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后續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為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