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人形機器人,集體「北上」去海淀

2025-03-03 15:54

「北上」成為頂級人形機器人公司的一致動作。

作者丨楊博宇

作者丨楊博宇

來源丨投中網

2024年深秋,王興興帶着他的機器人來到海淀,參加「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他在會上發表演講説,公司不久后將在海淀區開設分公司。3個月之后,眼尖的網友發現了蛛絲馬跡:宇樹北京分公司的招聘信息已經掛在了網上:

月薪6萬。

另一家創立於蘇州的公司——星海圖,也在最近完成了註冊地變更,不出意外已在北京組建了核心團隊。

據投中「召募智慧招商系統」顯示,去年有38家機器人公司、79家人工智能公司搬到了北京(或設立分公司),其中20家機器人、54家人工智能公司入駐了海淀。

作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源地之一,北京聚集着1.23萬名優秀的AI人才。特別是海淀區,相關領域的人才儲備佔到了北京的80%以上。對天才的渴求,「北上」成為頂級人形機器人公司的一致動作。

不僅如此,最近還有多家北京人形機器人公司獲得投資。一家是中科院系的靈寶CASBOT,獲得超億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聯想創投、國投創合。另一家正是星海圖,獲得螞蟻集團、高瓴、IDG、北京機器人基金3億元A輪融資。

產業密度、人才密度,發展未來產業也離不開資本密度。2月28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一位官員表示,設立了總規模1000億元、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目的是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業化項目,重點支持的產業,則指向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領域。

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北京2024年在機器人領域共有53筆投資,僅次於深圳54筆,超過杭州和上海的34筆。海淀區佔到了北京約一半,有23筆。而今年,北京已經有10筆相關投資,海淀佔到其中8筆。

政策上也是利好頻出。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等部門,2月28日發佈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圍繞具身大小腦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運動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於100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於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具身智能上下游產業鏈基本實現國產化。

如果説新一輪城市產業競爭的焦點之一是機器人,那麼不論是從企業遷移還是從融資案例、人才與資本密度、政策支持力度來看,北京劍指具身智能全國產業高地的目標非常明確。

這份為期三年的「行動計劃」也相當詳細,除了瞄準技術、軟硬件、產業鏈、國產化這些關鍵詞,也鮮明地提出了目標數據:產業鏈核心上下游企業不少於50家、量產產品不少於50款、100項規模化應用、量產規模率先突破萬台,培育千億產業集羣。

多家北京「新星」,獲頂級機構投資

海淀不止有人形機器人公司,人形機器人公司也不止有宇樹。從人形談起,是因為這是目前全國關注度最高的產業。先聊聊最近獲得融資的幾家人形機器人公司。

中科院背景的中科慧靈(靈寶CASBOT),成立於2023年8月。去年11月,這家公司發佈了首款雙足人形機器人產品「CASBOT 01」,定位通用類腦智能機器人。最近完成的天使輪融資,由聯想創投、國投創合、河南資產基金等機構投資。

公司創始人張正濤是中科院自動化所的學術大拿。在2007年讀博時,他就參與到科技部發起的乒乓球機器人項目,主要負責人形機器人的高速視覺系統研究。后來進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也一直從事相關研究。目前是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中科院自動化所工業視覺智能裝備技術工程實驗室主任。

而且張不僅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連續創業者。

早在2016年,他就創辦了中科惠靈,主要業務是把光學智能檢測系統,應用於手機蓋板玻璃等標準化工業品的無損自動檢測。目前這家公司已經服務了蘋果、華為、富士康等50多家B端的大客户,公司團隊也從原來的3個人擴大到500人。據稱是蓋板檢測領域國內唯一可以提供從設備到服務整體解決方案的供貨商。

上述科研與創業經歷為他參與到人形機器人浪潮中奠定了基礎。於是在2023年,張正濤與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徐德、原騰訊AI高級戰略分析師張淼一起創辦了靈寶CASBOT。按照此前披露的研發進度,今年靈寶CASBOT還將發佈雙足和輪式的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和新型靈巧手,同時推動具身類腦等產品與技術的迭代升級。

另一家公司星海圖,則號稱是來自清華系的「最強創始團隊」。

創始人高繼揚畢業清華大學電子系,后在南加州大學USC IRIS計算機視覺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加入Waymo,參與了基於機器學習的行為預測項目,並和趙行、孫晨聯合發表了著名的VectorNet模型。2021年加入自動駕駛獨角獸Momenta。據《雷鋒網》報道,Momenta的第一個自動駕駛量產項目「車位檢測算法」,就是由高繼揚負責給博世交付。並在一年后正式開始負責NOA領航輔助系統系統。

這位90后的天才少年,在2023年投身創業。創始人團隊包括他在Waymo的同事趙行,趙行不僅擁有產業界的經驗,而且也是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助理教授、MARS Lab 主任。此外還有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大學具身智能實驗室主任許華哲。前Momenta高級總監李天威。

清華系+大廠標籤,讓星海圖在創投市場廣受歡迎。去年星海圖一年時間完成了三輪融資。本月,3億元的A輪融資又到賬了,由螞蟻集團獨家領投,高瓴創投、IDG資本、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百度風投、同歌創投等一眾老股東加碼。

而且值得一提是,星海圖於2023年創辦於蘇州,2024年初便開始籌備北京辦公室。目前公司名已經從「星海圖(蘇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星海圖(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可見公司主體已經遷往北京。

除了上述兩家公司外,本周水木創投也披露了「源絡科技」獲得數億融資的消息。源絡科技被形容為北京「最神祕」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去年9月,市場就傳出其融資的相關線索。本周披露了更完整的信息:新一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集團領投,元禾原點、戈壁大灣區、堅果資本、峰瑞資本等跟投。

創始人連文昭2015年從杜克大學博士畢業后,先后在Vicarious AI、Google X、Figure AI(就是最近讓兩臺機器人共腦合作的那家公司)擔任技術負責人或技術總監。2023年回國后,擔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並很快創辦開了源絡科技(CoreNetic.AI)。

去年4月,峰瑞資本李豐與連文昭做過一期播客,在播客中連文昭發表了對人形機器人的觀點:(人形機器人)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許多技術路線、商業場景、成熟度乃至於在社會中的角色都還沒有收斂……沿途有許多節點可以選擇,每一個節點的選擇都會引導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發展路徑。

按照連文昭的觀點,人形機器人賽道還將不斷誕生「新星」。如果從城市地域的角度看,這些「新星」最可能從哪里涌現呢?北京毫無疑問是最熱門的城市。

北京,國產機器人的發源地

北京堪稱中國人形機器人的發源地。

早在1988年,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就開始研製THMR(Tsinghua Mobile Robot)系列機器人系統。不過該系列機器人還沒有「人」的模樣,頂多算一種無人駕駛汽車。到了1998年,清華大學利用"985工程"第一批專項經費,設立了一個機器人研究重大項目。「人模人樣」的機器人項目這才啟動。

2002年,北京理工大學又研製出「匯童BHR-1」,這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形機器人。這款身高1.58m、體重76kg 的人形機器人全身擁有28個自由度,並且第一次實現了無外接電纜行走。同年,清華大學研製出具有32個自由度仿人機器人THBIP-I,總重量為130kg,高為 172cm。雖然這兩款機器人都外形笨拙,像一個鐵皮盒子,但大大縮短了與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差距。

隨后幾年,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在其研發的THBIP、匯童BHR等系列的機器人上不斷研發迭代,一邊積累技術,一邊為學界和行業培育人才。

到了2015年,清華大學開始與優必選合作,雙方設立了北京研究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優必選設立了南北兩大研究所,北京研究所偏向於軟件算法,以及技術預研;而南邊的深圳研究院偏向於工程製造。

北研所所長為清華大學教授趙明國。他帶領一批清華系的學生加入了北研所,是當時北研所的中堅力量。而趙明國本人,此前專注於仿人機器人步態控制和無人駕駛自行車的研究工作,2016年后又轉向類腦計算領域的研究。

優必選北研所,為北京人形機器人供應了大量人才。2021年人形機器人的浪潮逐漸起勢后,北研所成爲了人才輸出中心之一。

比如趙明國就加入其學生陳昊創立的加速進化,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擔任首席科學家。在優必選北研所從事手臂算法研發的任曉雨,后來創辦了動易科技。上文提到的源絡科技,聯合創始人為優必選深圳研究所的謝錚。

除了優必選北研所外,還有眾多清華系創業團隊從學術研究走向商業。

2023年,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建宇,創辦了星動紀元,這家公司在1年的時間內完成3輪融資,並且已經推出了7代人形機器人。

陳建宇的學生姜哲源,在2023年9月創立了另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松延動力。今年1月,松延動力獲得北京未來科學城基金、英諾天使、神騏資本等機構投資。這已經是這家公司第四輪融資。

千尋智能的聯合創始人高陽,也是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助理教授,清華大學視覺與具身智能實驗室主任。擁有十年的具身智能、機器視覺和機器學習研究經驗。

可見,清華系創業者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佔據着領導地位。

當然,北京大學、北京理工、中科院自動化所,這些聚集在北京海淀區的高校院所,也是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的主要貢獻者。除了上文提到的靈寶CASBOT、源絡科技兩家中科院系的公司,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北京大學助理教授王鶴創辦的銀河通用。這位90后的年輕科學家,去年拿到7億元的天使輪融資,創下了人形機器人融資之最。

所以不論是從研發歷史看,還是從產業生態看,北京都是人形機器人創新最活躍的城市,而其中大部分公司又集中在海淀區。

海淀,為人形機器人鑄魂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一次採訪中説,人形機器人的最大的難點,不在製造,而在機器人AI。星海圖的觀點也是如此:具身智能的關鍵表現在於「一腦多形」,商業化卡點「在腦不在形」。而這正是海淀區的優勢所在。

在最近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發佈的研報《人形機器人100:繪製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中,就揭露了這一點:在機器人大腦環節名單中,僅有的3家中國公司入選,北京佔兩家——百度、地平線,都在海淀。

去年一位海淀區領導就對外宣傳説,「打造出了一條人工智能創新‘街區’,範圍53平方公里,串聯起清華、北大等37所高校、10個新型研發機構、106個國家級科研機構、1300家人工智能企業、1.23萬名人工智能學者和101位AI2000全球頂尖科學家。」

這是什麼概念呢?北京80%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在海淀區,而北京市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又佔到全國總量的43%左右。也就是説每三個AI科學家中就有一個在海淀。所以如果你是創業者你會去哪里?

DeepSeek就給出了答案了。雖然其母公司在杭州,但核心研發團隊卻落户在北京海淀區。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是杭州一手捧出了中國最頂級的AI 公司,而是雙城共創了中國AI新浪潮。

而且海淀科研上的優勢正在政策與資本編織的網絡中得到加強。

去年4月,海淀區發佈《關於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的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計劃2026年實現具身大模型在萬臺機器人上的融合應用。今年2月,海淀又發佈了《中關村科學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的若干措施》,計劃每年安排攻關投入、算力補貼、數據獎勵、場景支持等資金支持超10億元。

再疊加上北京市自2023年以來發布的多項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產業政策,和在亦莊、昌平建立的兩大機器人產業園。大大補充海淀的短板,放大了其優勢。

再説資本。近日海淀區發佈了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三期基金發布,規模達100億元,由此該科技成長基金總規模已經增至200億元。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此前一二期基金已經投資了多家AI和機器人公司,包括羅森博特、中科聞歌、生數科技、摩爾線程、智譜AI等等,是北京機器人、AI產業重要的資本推手。

而在北京市級層面,除了前文提到總規模1000億元、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以及具身智能的三年「行動計劃」,還設立了100億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和100億的北京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這意味着僅海淀和北京市兩級,就已經有上千億元將投向相關產業鏈,這還不包括放大的社會資本。以上信息,無疑是在告訴創業者們,這里不僅有最頂尖的研發實力,最優厚的政策條件,更有最雄厚的資金。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和海淀的產業基金也在積極投向全國範圍的具身智能和人工智能公司。深圳的萬勛科技、杭州的宇樹科技、上海的天數智芯,背后都有北京國資的身影。這也在事實上回應了關於城市之間內卷、競爭的話題,合作與協同,亦是擁有不同產業優勢的城市的主旋律。

參考資料:

1. 智源社區,清華趙明國專訪:堅守人形機器人二十載,從孤軍奮戰到百家爭鳴丨智源獨家

2. 清華計算機學堂,清華趙明國專訪:堅守人形機器人二十載,從孤軍奮戰到百家爭鳴丨智源獨家

3. 機器人前瞻,中科院教授再創業,開造人形機器人,被聯想相中了

4. AI科技評論,離開優必選的日子

5. 雷鋒網,離開Waymo的日子

轉載、合作、加入粉絲羣請聯繫小助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