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特斯拉FSD入華「水土不服」與L3落地挑戰

2025-03-03 17:07

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驅者,其FSD(全自動駕駛)系統一直備受全球矚目。2月25日,特斯拉正式向中國用户推送FSD(全自動駕駛)V13.2.6版本,不過,這一迟來的「入華首秀」,雖然算不上翻車,但也因本土化的適應性未能復刻其在北美市場的高光。

使用成本上,車主除了要花費6.4萬元選購,還得是2023年10月后搭載4.0硬件的新車。一大批特斯拉早期車主被擋在門外。另外,FSD的全稱是「完全自動駕駛」,但在中國市場的推送版本,被更名為「FSD智能輔助駕駛功能」。一些用户測試后發現,國行版FSD目前並不具備美版的「車位到車位」等高級自動駕駛能力,還出現了導航混亂、誤入公交車道、違規變道等問題。

以往被特斯拉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正在被中國對手快速拉近距離。以華為的激光雷達、小鵬的端到端大模型、比亞迪的規模化數據閉環構建技術壁壘,中國本土車企的智駕系統已針對國內路況進行了深度優化,形成了強大的技術壁壘,L3級自動駕駛的落地競賽已從技術單點突破轉向生態協同博弈。特斯拉FSD的入華之路,正面臨着相當大的挑戰。

▍數據、技術與商業模式的「三重圍城」

特斯拉FSD的入華之路可謂波折不斷。數據安全合規問題首當其衝。特斯拉的核心競爭力源於其「數據中央廚房」模式——通過全球700萬輛車輛實時回傳數據訓練算法。然而,中國《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要求境內數據本地化存儲,且涉及地理信息、人臉、車牌等「重要數據」出境需通過安全評估,這一政策直接切斷了特斯拉的全球數據閉環。在1月的財報會上,馬斯克解釋稱,受限於數據轉移等問題,國行版FSD只能「刷視頻」,利用網上找到的一些中國道路視頻訓練。

而由於數據只能本地化訓練,致使特斯拉的FSD「純視覺+端到端」的技術路線在中國「水土不服」,這一路線在美國的路況下表現尚可,但中國路況的複雜性在於其多樣化的交通參與者、複雜的交通標誌以及頻繁的交通規則變化。道路標識、交通規則、駕駛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要求自動駕駛系統必須進行深度本土化優化。例如,中國的公交車道、潮汐車道以及電動車混行的場景,都對FSD系統的識別與決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特斯拉此前在這方面的準備工作相對滯后,導致其入華進程多次延期。

中國車企選擇了另外一條技術路徑: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與視覺的融合,正成為中國車企的「標配」,這種飽和式傳感器配置雖推高了硬件成本,卻在中國交通生態中建立了安全護城河。而中國車企的自動駕駛路線也相對更加「本地化」,在應對國內交通道路的各種突發情況,目前相對特斯拉要遊刃有余得多。

除此之外,特斯拉FSD在中國依舊延續6.4萬元一次性買斷或訂閲制收費,但其就目前表現而言,功能價值與用户預期有脱節。比亞迪將L2級智駕下放至7萬元級車型,小鵬、蔚來通過「硬件標配+軟件訂閲」降低使用門檻,而特斯拉僅HW4.0車型支持高階功能,導致200萬存量HW3.0用户無法升級,用户基數受限。

有相關機構調研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信任度僅45%,但對「鬼探頭」預警等本土化功能的需求強度比北美高37%,這種矛盾心理使得特斯拉「全球通用」的功能包難以滿足差異化需求。

▍L3落地生態重構與標準輸出的爭奪

中國智能駕駛市場已進入「體系化競爭」階段:華為以「激光雷達+鴻蒙OS」構建生態閉環,余承東宣稱「無激光雷達版本亦優於FSD」;小鵬通過XNGP實現全國範圍無圖導航,並聯合保險公司推出「智駕險」化解責任界定難題;比亞迪則依託550萬輛年銷量形成數據規模效應,其「天神之眼」系統可實時接入區域交通數據預警特殊路況。

而中國也正從「數據合規監管者」轉向「技術標準輸出者」。2024年《智能網聯汽車數據跨境清單》為合規數據流動提供通道,但特斯拉因地緣政治因素難以享受政策紅利。本土企業通過政企協同加速技術落地:比亞迪與深圳交管系統直連獲取實時路況,華為聯合運營商構建5G車聯網,實現車輛與信號燈、路側單元的高效交互。產業鏈層面,地平線征程6芯片、黑芝麻智能A2000等本土算力平臺已實現7nm製程突破,特斯拉若無法融入這一生態,其本土化成本將居高不下。

除了技術挑戰,L3級自動駕駛的落地還面臨着複雜的法規與倫理困境。在法規方面,目前全球範圍內針對L3級自動駕駛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如何界定自動駕駛車輛在事故中的責任歸屬、如何規範自動駕駛系統的測試與上路標準、如何保障用户的數據安全與隱私等問題,都需要通過立法加以明確。例如,當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時,是由車輛製造商、軟件開發者還是用户承擔責任,目前尚無統一的法律規定。這不僅給司法實踐帶來了難題,也增加了企業推廣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特斯拉FSD的入華困境,折射出全球化技術與本土生態的衝突。數據層面的硬約束、技術路線的軟對抗以及商業模式的鴻溝,共同構成了其「水土不服」外在表現。特斯拉若想破局,或需接受「中國特供版FSD」的現實,甚至重構其技術架構;而中國車企的終極目標,是以本土化能力為跳板,爭奪全球智能駕駛的話語權。

編輯丨楊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