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投中蜜雪冰城的人,到底能賺多少錢?

2025-03-03 12:53

  轉自:每日人物

資本市場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今天蜜雪冰城登陸港股,開盤30分鍾即漲超32%,市值超過1000億港元,堪稱一場酣暢淋漓的「超級IPO」。

「雪王」上市,散户吃肉。光是打新就爭得頭破血流。企業上市之前,往往會面向大眾發行少量流通股票,股民們認購股票的過程就叫打新,參與者越多,中籤越難。而打新「雪王」,是2025年迄今為止,資本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戰役。

離奇的場景陸續出現。有人資金俱備才發現沒有香港賬户,連夜坐高鐵去香港開户,只為趕上打新蜜雪冰城的末班車。爲了增大中籤機率,有人藉助槓桿撬動了1.7億多港元,也有人緊急騰挪了2000萬現金入場,但結果令他們遺憾——打新的人實在太多,押上這麼多錢,也只能中個一兩手。

這一次,蜜雪冰城只公開發售3.45億港元,但認購額卻達到了1.84萬億,高達5324倍的認購倍數,直接刷新了港股記錄。

上一回這麼轟轟烈烈的打新,還是去年上市、如今征服全體中產的老鋪黃金,但那一次,認購倍數不過300倍。

更瘋狂的是「雪王」的發行股價高達202.5港元。作為對比,奈雪的茶上市時,發行股價是19.8港元,加上優惠券,滿打滿算,也只夠買一杯奈雪的奶茶。而202.5港元,足夠買下47杯蜜雪冰城的檸檬茶,請全組同事痛飲。

「雪王」的吸引力,也改變了不少股民對新茶飲公司上市即破發的預測。此前,除了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上市首日收盤,也都跌破了發行價。

在很多股民眼里,「雪王」的確不一樣。論市場規模,「雪王」已經開出了超過4.6萬家門店,是全球現製茶飲品牌里的王者;論盈利能力,過去的2024年,蜜雪冰城的前三季度淨利潤是35個億;更重要的是,「雪王」的權杖指向了四面八方,蜜雪冰城早已成了一種消費習慣,是人們收緊錢包時,不會拋棄的選擇。

這樣的瘋狂場面,足以讓每一個人回憶起2021年。彼時,港股打新的「凍資王」還是互聯網公司快手,憑藉1204倍的融資認購數,凍結了1.28萬億港元。資本市場對快手的信心,在上市后推動了股價的一路飆升,當天,快手股價從發行價115港元上漲了161%,直逼300港元。

當然,也有人並不那麼看好蜜雪冰城上市后的前景。一位同樣參與打新的財經媒體人説,他對「雪王」沒有濾鏡,在很多人看來,蜜雪冰城最大的護城河是供應鏈,但在他眼里,茶飲賽道已經太過擁擠,而蜜雪冰城的商業模式也沒有革命性變化。至於最被大家讚譽的擴張地圖,背后也有加盟商們的失落——如今,蜜雪冰城開得遍地都是,不少加盟商們並不掙錢。

分析是理性的,跟着賺錢的心卻是蠢蠢欲動的。最終,這位媒體人還是沒忍住,跟着打了一手新股。

打新結果出來之后,每日人物找到了幾位投中了蜜雪冰城的人。他們之中,有學生「小白」,也有資深老股民,更不乏身價上千萬元的高淨值用户。在這一刻,蜜雪冰城是他們的「公約數」。我們一起聊了打新經歷和背后的投資心態,有趣的是,他們都不打算留着蜜雪冰城的股票,而紛紛選擇開盤拋售、落袋為安。

至於收益嘛,「都是高淨值用户,在這賺萬兒八千的」。

文 | 饒桐語 陳婧瑄

運營 | 小二郎

「好股票有共識,這一次可以打滿」

王歌,全職理財人,打8530手中2手   

撬動1.7億成為「頂頭槌」,

最后賺了1萬多「鋼鏰兒」 

  算起來,這是我第二次當「頂頭槌」——簡單來説,就是在一場新股認購里申購了最大數額,以蜜雪冰城為例,申購1.7億多港元,就能成為「頂頭槌」。

  網上很多人形容「頂頭槌」是真大哥,會喊我「大佬」,我覺得沒那麼誇張。爲了打新,我賬户里一直準備有200萬港元,不過這一回,券商給我開放了200倍槓桿,相當於只用了80多萬的本金,就能打滿1.7億,成為「頂頭槌」——因為這隻股票發行規模小,單個賬户想參與更多也沒辦法。還有一次,也是一家規模很小的企業,稍微打一下就「頂頭」了。

  別的錢也沒怎麼花。券商只收100港元的手續費,我有張優惠券,還減了50港元。

  對於我來説,打新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投資方式。2018年,我35歲,父母退休,他們原本開了一家公司,但專業性比較強,做設計行業的。我是學文科的,完全不懂,也沒辦法繼承家業,他們就把公司賣掉了。收回資金后,我也從一家機關事業單位辭職,開始管理家里的資產。

  辭職是我提出來的。當時,我的工作很穩定,但收入很低,月薪不到一萬元,還要經常通宵加班。對於我的決定,我父母最開始不是百分百認可,只給我了1500萬元啟動資金,讓我試一試。

  我估算過,家里的財產淨值可能在8000萬元人民幣左右,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房產,這幾年價格虛高,金融類資產大概在5000萬,其中一部分,我父母都選擇了銀行定期存款這種最保守的方案。我們當時只定了一個目標,比如2018年,銀行利息大概是3%,我覺得以我的水平,可以做到比銀行多2個百分點,就跟我媽商量,提走這兩個點作為投資回報,這就相當於我的生活費。那一年,我最終達成了這個目標,年薪差不多在30萬元左右。

  老闆是自己的父母,好處是沒有KPI。達成目標后不用匯報,只需要在微信里給他們説一句就行。這幾年遇到銀行降息,他們還會覺得,我的能力還挺厲害,開始認可我的投資效益,一旦有哪筆定期到期了就不再續存,直接給我。幾年下來,我當前的管理資金已經達到3000萬元,翻了倍,年薪也漲到了四五十萬元。

像我家這種情況,資產保值很重要。所以我的整個投資思路,都傾向於穩健型。我一般不炒股,只會參加打新,除了港股,我也會在北交所盯着新股上市。

  前幾年,港交所打新風險還是比較大,比如一年上市10個項目,可能有六七個都破發,只有少數幾個項目確定性很高,我就只打那幾個——好股票會有共識,像蜜雪冰城,自媒體看好、券商提供高槓杆,這都是市場很明確的信號,就可以選擇打滿。

  不過,確定性高的投資,單次收益率就不會很高。這種投資方式,有一個形容是,拿着一個大的吸鐵石去大街上走,然后吸走地面所有的鋼鏰兒。意思是你一定會賺錢,但每一個硬幣的價值都很小。就像這次打新,我已經打滿了1.7億,最后只中了兩手。

到了暗盤交易(注:新股正式上市前,通過券商進行的非公開場外交易)期間,它從發售價202.5港元漲到了258港元,漲幅接近30%,掙的錢超過了一萬,我就直接賣掉了。對於我的資金池來説,賺一萬,確實只是鋼鏰兒,但也是必然會撿到的鋼鏰兒。

  因為打新每一次都沒有掙到很多錢,所以我心里也不會有什麼波動。那種感覺,其實和上班比較接近,就記住哪天去打新,哪天去賣掉就行。

  更多時候,我都沒有在上班的感覺。我每天早上10點鍾起牀,吃了早餐,遛遛狗,再陪陪娃,等孩子休息了,我就再看看手機,管理一下資金,不會定期坐在電腦前盯盤。我挺喜歡這樣的生活,不像我父母年輕時創業,要管理公司,還要和客户維持關係,很忙碌、瑣碎。我承認父母能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

  給父母管錢當然也會有壓力。不過我還好,可能是因為我一直在找各種低風險的投資,即便是市場波動,資產變化也不會浮動太多。如果我的投資組合里,炒股比例太大,可能會一下子賺很多錢,但相對地,壓力也會很大。我不想承受那樣的壓力。

「我只想趁熱度撈一波快錢」

Vincent,500強外企高管,打1000手中1手

老股民,挪了2000多萬現金打新,

結果遠低於預期

  這次蜜雪冰城打新,我心里挺忐忑的。結果出來后,很失望。

網上很多人打新用了券商提供的槓桿,我沒用。爲了控制風險,我打新都是全現金參與,又爲了佔用這筆現金的時間儘量短,我拖到蜜雪冰城招股截止前的最后半天才認購了1000手,2000多萬港元——那幾天,我恰好把手上中芯國際和騰訊的股票賣掉套現了,有一筆較高的獲利,就都挪來打新了。

  2月28日下午我收到通知,只中了100股。儘管打到了一手,超越了不少人,但説實話還是虧的,畢竟調動資金需要付出一定的沉沒成本。原本我預期能夠中10手,賺個七八萬走人,結果只中了一手。暗盤開盤后我沒等太久,以每股270多港元的定價賣掉了,賺了7000多元。

  我研究港股十幾年,打新經歷不少,可中籤率實在太低。今年我打新兩次,先前投過一家積木公司布魯可,認購了500萬港元,都沒能打中。在我看來,打新就像撞大運,首先能不能打到,這是運氣,其次打到之后,股票究竟能飆升,還是會破發,也存在不少變數。

  在蜜雪冰城之前的茶飲類公司,比如古茗和奈雪,起初市場非常看好,沒想到上市后都是破發。我參與過奈雪打新,眼睜睜看着股價從快18港元一路下跌至1港元出頭,如今反彈到2港元,回頭看幸好當時打新沒中,不然也蠻可怕的。

  現在信息越來越透明化,大家對一隻股票基本盤的認知,逐漸趨於一致,蜜雪冰城被大眾廣泛看好,説明問題不大。但大多數人瞭解到的,也僅僅侷限於這個公司的基本盤面。

  根據既往經驗,新股在一個月之內下跌的概率往往超過上漲的概率,所以一般會選擇第一時間將它賣掉。因為在上市那一刻,投資者的熱情會到達頂峰,而后潮水退去,價格也有可能慢慢往下走。

  對我而言,參與蜜雪冰城打新,也只是想趁熱度撈一波快錢而已。因為周邊的一些朋友,包括整個投資的圈子都在談論,我纔想到要去打新。但我入場之前就想好了,不會在其中留戀太久,萬一它和奈雪一樣呢。

  我目前在一家醫療行業的500強外企做高管,這兩年,公司發展面臨蠻大的阻力,我個人想要實現財富增長,投資的機會顯然更多。我是比較保守的投資者,每年目標就是跑贏大盤,不會讓自己在股票上虧損超過7%,否則就要及時止損,因此基本不會發生特別讓我焦慮的事情,更不可能跌到我的成本位。

  我相信倖存者偏差,也聽説過有人股票虧了百分之七八十后還握在手里,我很難理解,不願冒這個風險。前不久,我靠科技股賺了12個點,之后爲了避免大跌,我把它們全部拋掉了,雖然這可能損失一些潛在的機會,也許它們之后能夠達到20個點甚至30個點,但我覺得已經夠了,也不想去賺這份不確定的錢。

  這次蜜雪冰城只中了一手,也讓我喪失了對港股打新的興趣。我用了本金2000多萬,如果放在銀行,只要買些高額的信託,銀行一天的利息大概有2000多元,收入同樣可觀,而且更加穩妥,畢竟打新還有破發的風險。也許對於那些手頭只有5萬、10萬的投資者,中一手的回報率是很高的,賺7000多元,都有10%的回報率了,可像我這種手里資金數額偏大的投資者,打新反倒可能會減少收益。

  這次打新很多人加槓桿,甚至打滿1.7億,風險其實並不高,只是付點利息。但與其把獲得財富的概率放在打新上,還不如好好研究一些優質股票,這纔是王道。我身邊有一定資金體量的同行,往往不會去打新,收益太低,他們更樂意將錢放在一隻短期內能夠上升,或預測能夠翻倍的股票當中。要有人真拿出那麼多錢打新,說出去指不定被笑話呢。

「股市像無底洞,打新像抽盲盒」

Amy,香港研究生在讀,打200手中1手

股市小白,第一次打新就開滿108倍槓桿

  我參與打新,可以説是在股市里一步一步、越陷越深的結果。

  人得被坑一次,纔會對這個事情感興趣。去年10月那波A股行情,吸引了很多小白開始研究股市,我也是其中之一。我記得,當時大家都在説什麼牛市來了,我都沒開户,直接在支付寶買了場外基金,結果直到現在,還有一個基金在高位被套得牢牢的。

  關注股市之后,我發現它就像個無底洞。去年我大學畢業后到香港讀研,也就開通了香港銀行賬户。很多券商會在這個時候給你開户獎勵,有點像是鼓勵你去薅羊毛。我選擇的那個券商,是一萬港元放在賬户里60天,就會送一手阿里巴巴的美股股票。我聽了,感覺買一點好像也挺好的,當時,阿里的股價還是80多美元,現在已經漲到130多美元了,算是純賺。

  開通賬户之后的某一天,它突然提醒我,有一個IPO打新。我點進去一看,是蜜雪冰城這種知名度高的大企業,就立馬去搜索學習。在此之前,我一點都不懂打新,只是知道這個概念。説起來很好笑,這還是有一回,看到有人發帖吐槽自己的親戚,打新中了之后沒有分錢給自己,讓他看清楚了親戚的真面目。當時,我就留下了一個印象——打新是可以賺錢的。

  而蜜雪冰城是行業龍頭,很多人在推薦,我就選擇入手了。那之后,我一邊打,一邊學。各種新概念都是最近才懂的。

  最開始,我連槓桿是啥都不知道。以前甚至覺得,上槓杆就代表血本無歸、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我還跟周圍人説,即便投資,我也絕對不會上槓杆這麼恐怖的東西的!結果瞭解下來,好像沒那麼嚇人,打新也不是特別難——這是我第一次打新,就開滿了108倍槓桿,以我的本金,可以認購200手,最后中了一手。

  現在,研究理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還有很多人想去刮彩票,用一點點錢獲得很大的財富,從而實現一些自由。我感覺打新其實差不多,就是一種類似抽取中獎的模式,給你一種抽盲盒的感覺。

  我對理財感興趣,是因為自己物慾挺低的。我的大學時代都在疫情里度過,沒什麼買東西的機會,反而覺得股票挺有意思,所以我實習、生活費攢下來的錢,本金五六萬元,都放進股市了,但即便是賺錢了,好像也不太會高消費。

  不過,這次賺錢之后,我暫時不準備買股票了,現在港股的價格很高,我不想在高點頻繁交易,還是要沉澱。

「中年人打新,更多是花錢買開心」

肖恩,互聯網創業者,打3000手中2手

保守派投資者,上市就賣掉

  我感覺到「雪王」打新火了,是因為我發的那條分享打新蜜雪冰城成功的小紅書,沒多久就有3000閲讀量了,是我發小紅書以來,流量最好的一條。

  我是今年纔開始嘗試在港股打新的。這兩年,其實港股打新破發率很高,市場普遍冷靜。我觀察過,它重新開始火起來,應該是老鋪黃金上市,后來是毛戈平、布魯可。這三隻新股票都是消費類企業,大眾知名度高,所以大家參與度也高,它們就像三步跳一樣,讓市場越來越火。

  不過,即便是老鋪黃金,招股的時候也只有300倍認購,在當時,這已經是很高的認購數了,但蜜雪冰城的融資認購倍數直接達到了5000多倍。

  認購倍數越高,中籤率越低。爲了能中籤,這次打新我也上了槓桿,我的本金是50萬港元,加上券商的108倍融資,算是撬動了超過6000萬港元資金。聽上去確實比較恐怖,我還跟家人開玩笑説,今天花了6000萬,他們一聽都不能理解,問我「真的花了這麼多錢嗎?」

  聽起來唬人,不過實際收益沒那麼高。大家都知道,就算是那些上了所謂1.7億槓桿的人,最后也就中個兩三手而已,如果它漲50%,也就賺個四五萬。畢竟,打新本就不是一夜暴富的生意,相比起炒股,打新的娛樂性會強很多,就像我的6000萬,最后只中了兩手。

  對於我而言,打新更多是花錢買開心。人到中年,能夠影響自己情緒的事情很少,但打新的全過程都很激動人心。你從知道它要上市,然后看着券商慢慢地放融資額度,從最開始的10倍,最后到108倍。從心態角度來看,買完之后等着中籤的感覺,就像刮彩票一樣,讓人很興奮。

  打新還有個好處,是時間很集中,幾天就結束,上市我就賣掉,只賺一波新股情緒的錢。因為我很明確地知道,我是看不懂股票的,搞不懂它會漲還是會跌,沒有策略,也沒有意志執行策略。炒股很反人性,你知道炒股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買完就把軟件刪掉,過兩年再説,但你肯定每天都想掏出手機來看看,挺耽誤事兒的。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的投資風格都比較保守,簡單來説就是隻買余額寶——我買過P2P,幸運的是在暴雷前夜取出來了,不敢再冒險。大學時,我也開户炒過股,那個時候還想,炒股挺簡單的,一天賺100元,就夠養活自己了,結果虧了8000多元,后來買基金又虧了一萬多。所以我一直奉勸身邊的學生朋友早點炒股,因為本金少、虧得也少,你就得在沒錢的時候學理財。

  所以,今年決定打新,我也猶豫了很久才下手。我想,相對而言,打新還是風險可控的,反正也就一手,虧也就是幾千塊錢。同時,它的年化收益又很高,相當於50萬港元,只佔用兩天時間,漲勢好的話可能就有一兩萬的收益。

  蜜雪冰城的爆火對於我來説,又是一個非常確定的事情。我在上海,本來是不喝蜜雪冰城的,之前感覺也沒有看到那麼多門店,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它是一個比較下沉的茶飲品牌。但現在,蜜雪冰城已經開遍上海,上海年輕人也消費降級了——當時我中籤,給女朋友發了消息説「中了」,她還以為我説的是前兩天一起抽的上海市消費券,我們本來準備抽中了,再去吃頓好的。

  這幾年,大家的消費觀的確有很大變化。我之前是互聯網從業者,現在在創業,以前也覺得拼多多下沉,結果我發現身邊的那些真老闆都用得不亦樂乎,比如一個認識的老闆,去香港敲鍾穿的西服都是拼多多買的。如今的我,會用拼多多,而只要身邊沒有站着會嘲笑我的人,我也會買一杯4塊錢的檸檬水。

「蜜雪冰城像是一個公約數

所有向錢看的人都會想買入」 

奕晨,前金融從業者,打1手中1手

務實派投資者,「守財比理財更重要」

  我之前在一級市場工作,做了5年投資者關係,簡單來説,就是幫非上市公司募資。因為在這個圈子里,我周圍有很多做投資的朋友。

  在我們看來,蜜雪冰城算是這一年以來,唯一的超級IPO。它的熱度高到,我周圍所有的金融從業者、炒股愛好者,都會討論幾句,互相詢問,「你有沒有打」「打了多少」「打中沒有」。大家都説,整個上半年,可能最值得打新的兩個股票,一個是蜜雪冰城,另一個就是寧德時代。所以蜜雪冰城招股的時候,我和朋友們幾乎沒有考慮,都一起打新了。

  我比較佛系,覺得能中就中,中不了也無所謂,就只認購了一手,100股。但我有朋友認購了20000股,是從券商借錢,還加了槓桿;也有朋友在二級市場的基金機構工作,動用了幾千萬元的機構資金去打新。他告訴我,大概有上百家基金機構,投入了無可計數的錢,最后連一手都沒有打到。

  這樣的場景,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了。過去一段時間,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這意味着大家不願意消費,也不願意投資。但蜜雪冰城最后的認購數,到了1.84萬億港元,這個概念其實是非常恐怖的——在蜜雪冰城的所有股票里,90%的份額都給了主權資本、基石投資人,這些大型的、跟蜜雪冰城關係比較好的機構和股東。

  最后只剩下10%左右的流通股,有上百萬個散户、大大小小的投資機構去搶,可見競爭有多激烈。

我瞭解到的業內對於蜜雪冰城的評價很高,它有點像是一個公約數。現在金融行業的人,更加向錢看,已經無關乎賽道,即便是偏好科技股的基金經理,覺得蜜雪冰城有機會、可以嘗試,也是會去嘗試買入的。作為茶飲類的龍頭,蜜雪冰城現金流好、盈利數據好,整個市場上,像它這麼健康的上市公司,撐死也就100家。要説唯一的風險,可能就是門店出差錯,加盟密集,可能會出現惡性競爭,但它也在做海外擴張,還是會有故事講。

  除了市面上太久沒有這樣的公司出現,蜜雪冰城上市的節點,還踩上一波情緒——前有小紅書吸引了大批量海外用户,再疊加《哪吒2》和DeepSeek的異軍突起。某種程度上説,市場很久沒有傳來這麼多好消息了,突然幾波熱點的爆發,還是會帶動市場去研究,是不是情況要好起來了?如果是,大家也就更願意花錢去投資。

  不過即便是這樣,我也沒有上槓杆去打新,雖然有的券商提出不需要給利息,但折騰一趟也要交手續費,我覺得沒有那麼大意義,一點錢都不想多付。前段時間,古茗也上市了,當天破發。那個股票,我就沒有考慮去打新,因為我感覺古茗無論是盈利、供應鏈,都跟蜜雪冰城不是一個數量級,我只想去做確定性比較高的事情。

  一旦做過一級市場投資,你就會發現,大家都想賺錢,但是真正能賺錢的就是百里挑一。比如有些同行,一隻基金10年的周期,已經投了五六年了,給投資人的回款只有5%,這還是頭部基金,可能一隻基金的個人投資門檻就上千萬元。

  2021年那會兒,市場瘋狂,很多人手上有閒錢,都覺得能夠錢滾錢,找好一點的投資機構就可以。但實際上,這個理論是不成立的,很多人都被埋在里面。類似的故事很常見,見多了,我個人就更加保守,覺得守財比理財更重要。

  我是個比較務實的人。做金融行業,你需要不斷去創造幻想,創造泡泡,給別人想象空間。市場好的時候,你能説服自己這麼做,但市場一旦變差,你去打造泡泡,自己會不自信。所以在一級市場整體進入下行周期的時候,我就離職了,我不希望我創造的泡泡,會讓別人虧錢。

  現在,我在一家農業公司做市場,跨度很大,是完全不一樣的行業,沒有任何關聯,但起碼有實實在在的產品,看得見、摸得着,心里更舒服一點。我不是説原先那個行業不好,這個世界永遠需要金融行業,如果沒有人去冒險投資這些夢想的話,就永遠不會有泡泡瑪特、寧德時代。

寫在最后

誰在蜜雪冰城IPO里賺到了最多的錢?

  就像以上不少人説的那樣,入股蜜雪冰城,成為當下市場難得的共識。

  而在很多有經驗的散户眼里,一家上市企業是否值得打新,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該企業的基石投資者分量如何——機構的名頭越大,認購數量越多,代表着市場認可度越高,增值的空間也越大。

  而蜜雪冰城的基石投資者陣容,完全能夠用豪華來形容。在其計劃發售的1706萬股里,佔比超過45%的大頭,已經被5家基石投資者瓜分。其中,專注消費領域的機構巨頭紅杉資本,認購了6000萬美元;蜜雪冰城的老股東高瓴資本、美團龍珠,繼續加碼共計4000萬美元;還有來自不同賽道的新面孔,比如認購了4000萬美元的博裕資本,此前的戰績是阿里巴巴、美團、滴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

  隨着3月3日,蜜雪冰城正式上市,他們的收益也水漲船高。

  投中蜜雪冰城,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實現萬店規模之前,蜜雪冰城一直沒有融資的動作。直到2020年,23歲的蜜雪冰城有了在A股上市的計劃,纔開始首輪融資。那段時間,爲了成為蜜雪冰城的股東,頭部機構的投資人們一度展開過堪稱激烈的爭奪戰。

  據晚點LatePost此前報道,高瓴資本和美團龍珠,是等待合作名單里最先被確定下來的兩家。為此,機構雙方都派出了合夥人級別的「項目經理」:曹偉是高瓴創投合夥人、新消費負責人,朱擁華則是美團龍珠的創始合夥人。后來,朱擁華還回憶過,蜜雪冰城創始人張紅甫尤其敬佩古茗和喜茶,因此,直到他們投資了這兩家茶飲,張紅甫才願意接受美團龍珠的投資。

  和蜜雪冰城擦肩而過的資本,只能徒留遺憾。在36氪的一次採訪里,投中過老鋪黃金、泡泡瑪特的黑蟻資本創始人何愚,不避諱地表示,這幾年錯過的項目就包括早期的蜜雪冰城。原因是,那個時候的他還沒有開始研究縣域經濟,「沒看那麼下沉」。

  茶飲賽道的投資一度相當火熱,但投資人們的目光,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聚焦在喜茶、奈雪等客單價高、聲量大的明星項目上。但市場卻在2022年急速冷卻,全年茶飲融資減少到僅有18起。而一直主攻下沉市場、看上去距離資本最遠的蜜雪冰城,成爲了茶飲諸神之戰中,最后也是最大的贏家。

從首次接受融資之后,蜜雪冰城的市場估值一路走高,從4年前的200億一度漲至700億。截至發稿,蜜雪冰城股價已較發行價飆升超40%,市值達到1069億港元。

  而這場盛宴中賺到最多錢的,還是蜜雪冰城的創始人——河南人張紅超、張紅甫兄弟倆。資本、散户爭得風生水起的股票,不過是零頭,兩人依舊保留了蜜雪冰城超過80%的股份。按照1000億市值計算,張家兄弟各自的身家,都已經超過400億。

  但這場持續了十年的茶飲混戰,遠沒到收官的時候。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后,包括霸王茶姬、茶顏悦色在內的諸多玩家也陸續傳出籌備IPO的消息,誰都想在二級市場的助力下,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一場新的戰爭已然開始醖釀。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成為中國最大連鎖品牌:蜜雪冰城成長史》,晚點LatePost

  [2].《蜜雪冰城啟動全球招股,明星投資機構現身基石投資者陣營》,金融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