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心智觀察所|若前方無路,便踏出一條路:中國數據庫產業迎來「哪吒時刻」

2025-03-03 08:08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心智觀察所】

十年前,在一份高層次諮詢報告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李國傑曾系統總結了核高基經驗教訓,並對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路徑表達瞭如下判斷:

「隨着信息技術的換代,市場主導者必然發生變化。上一代的主導者是Intel、Microsoft、IBM、HP等以基礎平臺產品為主的大公司,新一代的主導者變成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等應用技術與產品相結合的IT公司。我國發展新一代信息產業應充分發揮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網絡服務公司的引領作用,還要着力培育提出創新商業模式和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型公司」。

十年后的今天,李國傑預見成真。

2月26日,權威諮詢機構Gartner發佈了全球數據庫市場最新報告,根據截至2023年末的市場數據,阿里和華為這兩家中國企業再度同時躋身全球營收規模十強榜單,而全球營收增速最快的數據庫廠商,則是來自中國的初創公司PingCAP。

與此同時,阿里雲方面還「官宣」了另一個勁爆新聞,其PolarDB雲原生數據庫以堪稱斷崖式的領先優勢,登頂TPC-C全球數據庫性能及性價比排行榜,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當一個歷史悠久、格局穩定、長期由單一國家玩家統治的領域,突然被中國新秀闖入頂級榜單,由此引發的震撼,大概可以用「哪吒時刻」加以形容。

儘管中國企業數據庫產品營收仍與亞馬遜、微軟、Oracle三雄有不小的差距,在代表綜合用户認知的DB-Engines排名上也「道阻且長」,但上述一系列分量十足的成績,仍然足以令人感到,數據庫產業本周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哪吒時刻」。

全球科技界,正在見證中國在基礎軟件領域又一場歷史性突破。

這場突破,具有雙重意義。

在技術側,被譽為「數據庫奧林匹克」的TPC-C榜單中,來自中國的阿里雲PolarDB、騰訊TDSQL和現今獨立運營的OceanBase牢牢佔據前三,力壓Oracle、IBM等巨頭,而在商業側,吃MySQL老本的Oracle,其市場地位也遠不能同十年前相提並論,中國廠商已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一席之地。

從此,坦途已在前方。

對於未來中國數據庫產業的遠大前程,任何熟悉中國產業擴張模式的讀者都不難想象,在這個基礎軟件領域可貴的「哪吒時刻」,對后來者更有意義的探討或許是:

當曾經前方無路之時,先驅者為什麼能夠踏出一條路?

阿里雲,無疑是一個上佳的微觀案例。

早在2008年初步構想之時,阿里雲創始人、今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就已明確提出了IT基礎設施「去IOE」的目標。

這一目標的提出,並非基於某種政策投機或者心血來潮,而是基於王堅「需求就是競爭力」這一堪稱深刻的洞察。

在他看來,彼時不少分到核高基經費的軟件企業,仍然停留在「人有我有」的思路中,即對標市場頭部產品,儘可能逆向模仿其功能、性能,這種思維,充其量只會得到花盆里的擺設。

原因是,市場競爭中篩選出的頭部產品,往往在有形的代碼之外,還內嵌着通過用户交互積累的大量默會性知識,正如王堅所言:「關起門來不可能把一個產品做好,產品的發展永遠是與用户交互的結果」。當技術路線、產品形態在與用户的交互中最終收斂,開始進入比拼營銷與資本的階段,此時的后來者,就已經失去了與用户進行交互學習、與技術社區共同成長的機會,一道難以逾越的鐵閘已經橫亙在他們面前。

在認清技術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情倡導「去IOE」,是因為王堅看到了雲計算時代的變局與機遇:

「為什麼中國的雲計算有可能超越美國,比美國更有競爭力,因為中國有更強勁的需求」,在如此分析的同時,王堅所給出的論據是彼時淘寶快速發展所折射的中國電子商務繁榮生態,他的判斷,也很快被事實印證。

2013年,手機超越臺式電腦,正式成為中國用户第一大上網終端,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2015年,阿里電商平臺GMV正式超越亞馬遜,登頂世界第一,正式在這個沸騰的時期,阿里、騰訊、華為數據庫業務開始在全球市場排名躥升,與新的用户生態密切互動中,他們對數據庫技術的吸收消化再創新,也如同樹根般越扎越深。

時至今日,以創造新世界紀錄的PolarDB為例,其創新已經進入數據庫技術無人區,通過軟硬件深入結合、單機性能優化等方式,突破了單集羣管理瓶頸,是世界上第1個基於RDMA的千台物理機數據庫集羣,支持大規模橫向擴展,單集羣可管理100PB級數據,最高擴展至數千個計算節點。

當技術突破與隨之而來的成本體系刷新之后,市場格局猶如春日的堅冰,融化已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數據庫產業的整體崛起,已經在重構全球競爭格局。在金融、政務、能源等傳統數據庫產品優勢領域,國產數據庫已實現規模化替代,而在前沿領域,以PingCAP為代表,更是已經涌現出構建自己先發優勢的新星,一個極富活力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回顧數據庫這一領域從「老大難」到「新希望」的轉變,阿里雲、華為等廠商抓住了全球數據庫技術與市場生態轉型的窗口期,將數據庫與新基礎設施、新應用場景深度整合,創造出了自己的差異化優勢。當國際廠商還在將傳統數據庫"搬運"上雲時,中國團隊已基於雲的特性重新設計數據庫,這種代際差成為突圍的關鍵。

更多今天依然在苦苦追尋突圍之路的細分技術領域中,中國產業人或許也同樣應該細細思量:需求的藍海在哪里?

這場數據庫產業的突圍實踐,不僅是中國基礎軟件發展史一塊里程碑,更是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中國路徑"的生動寫照。它證明在信息產業核心領域,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通過與應用沃土結合的持續創新,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

面向未來,中國數據庫廠商仍然需要一步一步完成從技術能力向市場地位的長征,在標準制定、生態培養、全球化佈局上持續投入。畢竟,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強,不僅要能在性能榜單上摘金奪銀,更要能構建具有全球輻射力的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這條路或許漫長,但哪吒時刻的光芒,已然照亮了中國基礎軟件通向終點的清晰道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