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冠亞解讀2024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2025-03-02 12:02

2025年2月22日,伯克希爾官網如期公佈了2024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今年的信延續了自2017年以來的一貫風格,依舊篇幅簡短,總共只有15頁,包括13頁正文,2頁伯克希爾與標普500指數對比圖。今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也將如期舉行,只不過在形式上略作微調。屆時我也會第四次前往奧馬哈「朝聖」,並跟大家分享一線的見聞。

巴菲特在開篇強調了對股東的受託人責任,他會始終以「同理心」去跟股東相處:假設角色互換,股東作為伯克希爾CEO,而巴菲特作為外部中小股東,他希望獲得什麼信息,現在就會為股東提供什麼信息。在討論具體業務時,巴菲特會遵循湯姆·墨菲60年前給出的建議:表揚對人不對事,批評對事不對人。

1

長期業績

今年和2023年致股東的信一樣,巴菲特選擇了將伯克希爾與標普500指數的業績對比圖放在了信的末尾。考慮到2022年以前的業績對比圖都是放在信的開頭,我還是習慣性地先從伯克希爾的長期業績講起。

1965~2024年,伯克希爾每股市值年化增長率約19.9%,同期標普500指數(含股息)年化收益率約10.4%。為什麼巴菲特一直強調自己的成功得益於「美國順風」和「卵巢彩票」?看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能理解:在長達60年的時間周期內,一名沒有任何投資知識的普通人,也能取得超過10%的年化收益率,僅僅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國運蒸蒸日上的國度。

長期年化收益率的「天花板」是確定存在的。即使強如巴菲特,在使用保險浮存金的情況下,60年的年化收益率也只能「勉強」接近20%,何況普通人呢?在我看來,年化收益率15%,能保持10年以上,就已經是極高水平的投資者了。不要貪心,每年領先一點點,長期而言就會顯著地拉開差距。不信我們來看巴菲特:

1964~2024年,伯克希爾每股市值累計回報率55023倍,同期標普500指數累計收益率(含股息)391倍。1964年的1美元,投資伯克希爾會變成55023美元,投資標普500指數會變成391美元,后者相當於前者的0.71%,連零頭的零頭都沒有,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仔細觀察這張圖,還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説:

2015~2024年,伯克希爾每股市值累計回報率301%,同期標普500指數(含股息)累計收益率367%,后者表現優於前者。尤其是2019年、2020年,伯克希爾連續兩年大幅跑輸指數。這並不能説明巴菲特「廉頗老矣」,事實上,巴菲特的投資水平一直在精進;這隻能説明伯克希爾的規模實在太大了,同時單年度的短期業績具有隨機性,沒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因為我是做私募的,對短期業績的隨機性感觸尤深。在《冠亞的2024年》一文中,我介紹了自己第一隻基金的業績情況:2022~2024年累計跑贏滬深300指數約30個百分點,但如果拆開來看,2022~2023年跑贏指數40個百分點,2024年跑輸指數10個百分點。於是乎,就有讀者留言説:「你2024年的業績是不合格的。」我回複道:「你説得對,3年跑贏30個百分點當然不合格,要跑贏50個百分點才合格。」對方羞愧難當,刪掉了留言。

由於短期業績具有隨機性,我從來不會因為某一年度別人的業績優於我而感到壓力。試想,任何一名買了指數基金的普通美國人,2019年、2020年的業績都大幅超越巴菲特,那麼他是比巴菲特的投資水平更高麼?有鑑於此,我們評價一名投資者的素質,不僅僅要看他的業績,還要看他的認知和見解。

當然,話說回來,認識到短期業績的隨機性,並不意味着不關注短期業績。任何長期業績,都是由若干個短期業績組合而成的。如果每個短期業績都不行,長期業績又怎麼會好呢?長期主義,也從來都不是短期業績不好的「遮羞布」。理性看待短期業績,潛心追求長期業績,纔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2

坦承錯誤

巴菲特談到的第一個話題,就是自己在投資領域犯下的錯誤。這是非常罕見的表述,除了巴菲特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大型上市公司CEO一上來就向投資者認錯。巴菲特也説,在他擔任過董事的一些大型上市公司董事會會議或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錯誤」或「失誤」是被禁止使用的詞匯。巴菲特則不然,他對股東非常坦誠。

我在《巴菲特的嘉年華》譯者序里寫過一段話,評價巴菲特這種推心置腹的坦誠,這里可以原封不動地摘錄下來:巴菲特對投資失誤毫不掩飾。儘管被外界奉為「股神」,巴菲特卻從不諱言自己在投資上所犯過的錯誤:德克斯特鞋業、美國航空、康菲石油、愛爾蘭銀行、特易購……巴菲特並不是從不犯錯,而是直面、總結、反思所犯的錯誤,確保「不貳過」。

巴菲特將自己在投資上的錯誤歸為兩類:

一是資本配置的失誤。包括巴菲特買過的股票,以及全資收購的一些非上市公司,都曾出現過這種情況。

二是選人用人的錯誤。有的高管有能力,但不夠忠誠;有的高管夠忠誠,但能力有限;有的高管可能是兼而有之,無才無德。

巴菲特對這類人感到失望,不僅僅是基於財務上的負面影響,更多的是透支信任所帶來的痛苦,其感受近似於經歷了「一場失敗的婚姻」。一般而言,夫妻雙方建立互信需要很長的時間周期,一旦信任被摧毀,婚姻最終會走向土崩瓦解。

在我看來,基於信任的關係,要麼是「一方信任→另一方不負信任→雙方彼此信任」的良性循環,要麼是「一方信任→另一方透支信任→一方不再信任」的惡性循環。面對別人的信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證明自己是值得被信任的。我作為一名私募基金經理,客户委託我投資,就是對我的信任。那麼我就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儘可能地保持良好的投資業績;二是儘可能地公平對待客户。

據巴菲特統計,僅僅是2019~2023年致股東的信,巴菲特提及自己的「錯誤」或「失誤」就有16次之多。可以説,巴菲特是個沒有「偶像包袱」的人,錯了就是錯了,絕不虛與委蛇,絕不文過飾非。話說回來,巴菲特的坦誠不但無損於他「股神」的光輝形象,反而讓我們對他更加心生敬意。

巴菲特説,自己現在已經94歲啦,格雷格·阿貝爾很快就會接班,成為伯克希爾的CEO,這沒有任何懸念。阿貝爾既是伯克希爾企業文化的認同者和受益者,也是其實踐者和傳播者。在不遠的將來,阿貝爾還會接過巴菲特的衣缽,繼續撰寫年度致股東的信。我堅信,巴菲特實現了自我超越,伯克希爾也必將實現組織對個人的超越。

3

師友故交

昨天應第一財經之邀,錄了一期解讀巴菲特致股東信的節目,主持人小玉老師提到一個問題:「巴菲特多次提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您有沒有印象深刻的地方?」

當然有。在我的著作《我讀巴芒:永恆的價值》一書中,我專門寫了一章叫「師友故交」。原因在於,巴菲特實在是太重感情了。在歷年的致股東信里,巴菲特常常會表達對新近去世的老師、朋友、生意夥伴的緬懷之情,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主角是森林河房車公司(Forest River)的創始人彼特·利格爾(Pete Liegl)。

2005年6月21日,巴菲特收到一封信,信中明確提到,利格爾希望將公司賣給伯克希爾,這是巴菲特第一次知道森林河公司;6月28日,巴菲特和利格爾一家三口會面,巴菲特沒有討價還價,而是直接同意了利格爾提出的企業估值和薪酬報價。隨后,四人共進晚餐,相談甚歡。

巴菲特還特意提到,他對利格爾承諾:「如果森林河未來進行重大收購,我們會根據額外資本的使用情況,適當調整你的獎金。」 不過,巴菲特並沒有具體定義「重大收購」或「適當調整」,但這些模糊條款從未成為問題。

注意,在常規的商業談判中,「重大收購」和「適當調整」是必須對應到具體情形和條款的,這樣雙方纔能按照締結的合約執行。本質上,雙方只是商業夥伴,但不是朋友。而巴菲特和利格爾之所以都認同模糊條款,其原因在於,利格爾充分相信巴菲特一定不會虧待他,巴菲特此前的多次收購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這就是價值觀的價值。

在我的譯著《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一書中,有這麼一個情節:在宣佈森林河房車公司被伯克希爾收購時,利格爾在一份行業貿易雜誌上發表了這樣的一席話:

「我們竭盡所能,保證森林河房車公司的永續經營。具體來説,伯克希爾-哈撒韋收購併將繼續保留森林河,他們有能力、有資格這麼做。對於我們來説,賣給其他投資集團,遠不如賣給伯克希爾讓人安心。森林河在此之前沒有負債,之后也不會有負債。」

利格爾的勇氣,不是梁靜茹給的,而是巴菲特給的。

當然,如前文所述,巴菲特坦承,在選人用人和資本配置上,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不過,巴菲特堅信:

錯誤總會枯萎凋殘,而贏家終將繁花似錦。(Mistakes fade away; winners can forever blossom.)

這句話真是大智慧。錯誤導致的最大代價就是歸零,而贏家卻可以有十倍、百倍甚至更多的成長。所以,我們不要害怕犯錯。

2023年11月,利格爾去世,享年80歲。我剛開始有點納悶:為什麼去年的致股東信不寫利格爾呢?突然間,我恍然大悟,利格爾是跟芒格同期去世的,去年的篇幅都給了悼念芒格。然而,時隔一年,巴菲特仍然沒有忘記利格爾,可見巴菲特的重情重義。

到了巴菲特這個年齡,身邊的人逐漸凋零,不免有一種「忍看朋輩成新鬼」的悽惶感。

巴菲特還特意提到,雖然他本人先后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內布拉斯加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高等學府,但他選人用人,不惟學歷,只論能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內布拉斯加家俱城的B夫人為例,雖然沒有學歷,但她的商業才能卻遠勝於名校MBA的畢業生,巴菲特一直就非常欣賞她。

4

年度表現

巴菲特説,儘管一些讀者可能對他的反覆強調感到厭倦,但他必須重申:相較於按照通用會計準則(GAAP)要求列示的利潤,運營利潤更能反映伯克希爾的真實經營狀況。運營利潤不包含伯克希爾所持股票和債券的資本收益或損失,無論這些收益或損失是已實現的還是未實現的。長期而言,這些證券獲利的可能性極大。不過,這些投資部位的年度波動非常劇烈且不可預測。

巴菲特所強調的,我在《解讀2023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一文中也做過科普:衡量伯克希爾的業績有兩種方式,一種基於財務會計數據,另一種基於實際運營成果。

從財務會計數據看,伯克希爾的淨利潤情況如下:2021年盈利900億美元,2022年虧損230億美元,2023年盈利960億美元,2024年盈利890億美元。

從實際運營成果看,如果剔除股票市值波動的影響不計,伯克希爾的運營利潤是這樣的:2021年盈利276億美元;2022年盈利309億美元;2023年盈利374億美元;2024年盈利474億美元。

你看,伯克希爾既沒有在2022年「鉅虧」,也沒有在2023年「狂賺」,更沒有在2024年「盈利下滑」。有的只是淨利潤的穩步增長。正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纔是真正的伯克希爾。

從各大業務板塊看,保險承保盈利90億美元,保險投資盈利137億美元,BNSF盈利50億美元,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盈利37億美元,其他控股企業盈利131億美元,其他參股企業盈利15億美元,其他盈利(如外匯收益)14億美元。

根據巴菲特提供的口徑,目前伯克希爾旗下擁有的子公司數量為189家。不難看出,保險業務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非保險業務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利潤。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去觀察,得益於2024年的美股牛市,伯克希爾的證券投資和股權投資對利潤的貢獻,可以説是平分秋色、旗鼓相當。

當然,運營利潤指標剔除股票波動對淨利潤的影響,並不是説投資股票不重要;恰恰相反,巴菲特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持有大量的股票,且獲得了不菲的收益。只是説,股票波動和企業經營不能混為一談。財務數據只是分析企業的起點,但它並不能代替真正的商業思考。

5

納税記錄

巴菲特説,伯克希爾2024年繳納的企業所得税,遠超美國政府歷史上從任何一家公司收到的税款,甚至超過了市值達數萬億美元的美國科技巨頭。準確地説,2024年,伯克希爾向美國國税局繳納的税款總額達到268億美元,這一金額約佔整個美國企業税收總額的5%。

這並不是巴菲特第一次提及伯克希爾對美國的税收貢獻。

在1964年致合夥人的信里,巴菲特寫道:「投資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爲了獲得最大的稅后收益而不是支付最少的税。巴菲特合夥基金的目標是投資收益最大化,而不是税負最小化。我們將以税法允許的最低税率,盡力增加國庫收入。」

在1998年致股東的信里,巴菲特寫道:「今年伯克希爾和通用再保險繳納的聯邦所得税達到27億美元,這筆錢足夠支持美國政府半天以上的開銷。也就是説,全國只要有625家像我們一樣的納税人的話,那麼所有的美國公司或2.7億美國公民都不必再繳納任何形式的聯邦所得税。伯克希爾的股東可以説是‘功在國家’。」

依法納税,合理避税,以多納税(而不是少納税)為榮,這大抵就是巴菲特的「納税觀」。

268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呢?巴菲特打了一個比方:如果伯克希爾每20分鍾向財政部寄出一張100萬美元的支票,全年無休,366天晝夜不間斷(因為2024年是閏年)。到了年底,伯克希爾依然欠政府一大筆税款。

我算了算,巴菲特所言不虛。按照20分鍾100萬美元(也就是300萬美元/小時)的速度,366天繳納的税款也只有264億美元,而伯克希爾實際繳納的是268億美元。

「納税光榮」的底層邏輯其實是「致富光榮」,因為只有賺得多,纔會繳得多。

截至目前,伯克希爾市值約為10000億美元。按照巴菲特約15%的持股比例,他當前的身家大約是14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00億元。

這還是巴菲特自2006年以來不斷大額捐贈的結果,假如他沒有捐錢,他現在的身家大約是33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500億元。

3300億美元又是個什麼概念呢?唐朝老師也打過一個比方:如果每天讓你搬運1000萬元,要連續工作644年,7*24小時全年無休、風雨無阻才能全部搬完,相當於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初一直搬到現在。

巴菲特曾説,提到數萬億,大多數大腦都會麻木。(The mention of trillions numbs most brains.)將數字拆分到以百萬美元為單位,鉅額財富瞬間就具象化了,巴菲特不愧是善用比喻的高手。

6

雙輪驅動

巴菲特説,伯克希爾的投資方式可謂是左右開弓。

一方面,伯克希爾控股眾多企業,通常持有80%~100%的股權。旗下189家子公司價值數千億美元,其中既有罕見的珍品,也有不錯但遠稱不上卓越的業務,當然,還有一些令人失望的落后者。伯克希爾沒有任何嚴重拖累的資產,但也確實買入了一些本不該購買的公司。

另一方面,伯克希爾參股眾多企業,這些企業都是極具盈利能力、家喻户曉的大型公司,比如蘋果、美國運通、可口可樂和穆迪。其中很多公司的運營,僅需要很少的淨有形資產,就能創造極高的回報。截至2024年底,伯克希爾的股票持倉總市值為2720億美元。

關於巴菲特一手抓股權投資,一手抓證券投資的做法,我之前也做過很多次解讀。

簡而言之,股權投資的好處是能夠控制一家公司,巴菲特是幕后的老闆;證券投資的好處是能找到很多卓越的公司,且「市場先生」會製造很多「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機會,儘管巴菲特只是財務投資者,但依然能獲得不菲的回報。

此外,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估值水平也不盡相同。如此一來,股票貴的時候,就去收購公司;股權貴的時候,就去購買股票。巴菲特早年幽默地評價道:雙性戀的好處,在於周末約會可以獲得雙倍的機會。

左右開弓也好,雙管齊下也罷,説的其實是同一種姿勢。

我是做證券類私募的,因為股票投資不挑資金規模,1000萬能做,2000萬也能做,非常適合創業。股權投資就不一樣了,越是大資金,就越容易找到好項目。道理很簡單,假如你是一家初創型企業的創始人,前景可期,市場熱捧,你是願意接受10筆1000萬的投資,還是願意接受1筆1億的投資?

當然,按照我的規劃,等我們的證券類私募做到一定規模,我們也會逐漸延伸到股權類投資。從巴菲特的投資實踐來看,他也是這樣做的:早年的重心在股票,后期的重心在股權。有巴菲特珠玉在前,我們實在太幸福了,按照他當年的路徑,紮紮實實再走一遍就好。哈哈哈,想想就覺得未來挺美的!

巴菲特還説,儘管部分評論人士將伯克希爾當前的現金儲備視為「異常龐大」,但絕大多數資金仍然投向了股票,這一偏好不會改變。

巴菲特為什麼既保有大量現金,又持有鉅額股票呢?我之前也解答過很多次:巴菲特持有現金,一是因為旗下保險公司隨時都有賠付,要保證自己的償付能力;二是因為伯克希爾隨時都會收購一家企業,要保證自己的支付能力。除了應對流動性風險以外,其余資金都應持有股權類資產。因為長期而言,現金的抗通脹能力最弱,優質公司股票的抗通脹能力最強。

巴菲特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伯克希爾今天比1965年時更加年輕。

是的,1965年的伯克希爾,只是一家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小紡織廠;而今天的伯克希爾,是一家萬億美元市值的金融帝國。像很多卓越的公司一樣,由於基本面有支撐,公司股價越漲,反而越便宜。

以巴菲特收購伯克希爾為起點,年過花甲的伯克希爾雖歷經千帆,卻依然展現出堅韌旺盛的生命力,充盈着朝氣蓬勃的少年感。

7

保險事業

巴菲特説,財產與意外保險仍然是伯克希爾的核心業務。如前文所述,2024年伯克希爾旗下的保險業務,承保盈利90億美元,投資盈利137億美元。也就是説,巴菲特賺了兩道錢:經營保險業務賺了一道,靠保險浮存金的投資又賺了一道。

在我看來,保險業務有兩大特點:

從經營層面看,保險業的商業模式是「先收后賠」。收進來的資金是即時的、確定的,賠出去的資金是延后的、或有的。比如我每年都買車險,但這些年來遇到車險報案的情形只有三次。那麼不出險的年份,這些保費就落入了保險公司的腰包。既然是「先收后賠」,就會有大量的浮存金沉澱下來,成為投資天然的「蓄水池」。

從投資層面看,浮存金其實是一筆負債,相當於未來對投保人的償付義務。但由於償付尚未發生,這筆錢也不可能閒置,就會投向各類資產以獲得保值增值,它有個專業名詞叫「保險資金運用」。那麼,用於投資的浮存金,實際上又成了一筆資產。以負債之名,行資產之實,只要穩健經營、穩健投資,浮存金就會成為天然的低風險槓桿。

過去20年間,伯克希爾保險業務的承保利潤累計達320億美元,相當於每銷售1美元保險產品,稅后利潤約3.3美分。與此同時,伯克希爾的浮存金從460億美元增長至1710億美元。也就是説,伯克希爾以「負成本」的代價,拿着1710億美元在做投資,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麼?

巴菲特還説,財產與意外保險的增長依賴於經濟風險的增加。如果沒有風險,就不需要保險。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記得很多年前,就有股東問過巴菲特:氣候變暖導致自然災害頻發,會不會對伯克希爾的保險業務造成衝擊?巴菲特很淡定地回答道:自然災害頻發,賠付金額增加,賠付頻率提高,最終保險公司收的保費就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

真的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倘若路上的汽車越來越多,交通事故越來越多,人們是需要更多的保險呢,還是需要更少的保險呢?保險公司是會賺更多錢呢,還是虧更多錢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很多時候,我真的折服於巴菲特的睿智,他真的一眼就能夠看透事物的本質。

8

投資日本

自2019年以來,巴菲特向日本伊藤忠、丸紅、三菱、三井和住友等五家公司累計投入了1.6萬億日元,其中1.3萬億日元並不需要巴菲特自掏腰包,而是伯克希爾依靠自身良好的金融信用,在日本發行了利率低、期限長的日元債券。低融資成本,高投資回報,何樂而不為呢?

據巴菲特透露,截至2024年底,伯克希爾在這五家日本公司的總投資成本為138億美元,而目前的持股市值合計爲235億美元。也就是説,投資日本六年,大賺百億美元。

關於巴菲特投資日本公司的邏輯,我在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給出過自己的思考:

其一是企業估值方面的考慮。衆所周知,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日本股市陷入了「失去的30年」,日經指數直到2021年才突破前期的高點。日本超過50%的上市公司市淨率低於1倍,陷入世界罕見的低估值。巴菲特投資三菱、三井、丸紅、住友、伊藤忠等日本五大商社的時候,其估值都是極其便宜的。

其二是融資成本方面的考慮。巴菲特其實並沒有拿出美元現金去投資日本股市,而是在日本發行了合計超過7000億日元的債券,債券期限最短3年,最長30年。總體算下來,融資利率不到2%,這就意味着,巴菲特借來的日元成本極低,而且還不用換匯,可以直接拿來投資日本股市。承受2%的利息,然后投資那些RoE超過12%的企業,是非常划算的。

其三是資產配置方面的考慮。巴菲特對美國本土之外的企業投資一向持謹慎態度,直到2006年,巴菲特才第一次收購海外企業。不過,隨着伯克希爾規模的逐步增大,巴菲特也在積極尋找海外投資機會,包括他在中石油、比亞迪上都獲得了很好的投資收益。日本作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策法規、營商環境方面比較友好,這也吸引了巴菲特的目光。

巴菲特還説,他和阿貝爾對未來的外匯匯率沒有任何看法,因此尋求一種近似於貨幣中性的頭寸。好巧不巧,剛好我們最近的「原文精讀」,在學習巴菲特投資外匯市場的這段歷史。我們來摘錄一段巴菲特的原話吧:

截至2004年底,伯克希爾持有約214億美元的外匯合約,涉及12種貨幣。正如前文所述,對我們來説,持有外匯資產是一個決定性的變化。在2002年3月之前,伯克希爾和我都沒有做過外匯交易。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未來很多年內,我們的貿易政策將給美元帶來持續的壓力。因此,自2002年以來,我們在制定投資方針時就注意到了這一示警。(正如菲爾德在遇到有人討錢時説的那樣:「對不起,我的孩子,我所有的錢都被貨幣套牢了。」)

有一點要明確:我們對外匯投資的思考絕不是基於對美國的懷疑。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富裕的國家,這是一個重視市場經濟、法治和機會平等的制度產物。我們的經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並將繼續如此。我們很幸運能生活在這里。

9

股東大會

巴菲特歷年致股東的信,無論篇幅長短,最后的一項議題,一定是介紹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的盛況,然后邀請五湖四海(不對,是五大洲四大洋)的股東前來參會,今年也並不例外。

歷年巴菲特股東大會的召開時間,其實是相對固定的,那就是每年5月的第一個周六。所以,在今年的致股東信出爐之前,我就很清楚地知道,只要今年還如期開會,那就一定是5月3日。

雖然現在已經官宣了,但股東大會的日程安排有所微調。以往都是上午場+下午場,前前后后大概6個小時。今年的問答環節是8:00~10:30,中間休息半小時,接着11:00~13:00,時間壓縮到4.5個小時。我猜的話,這與巴菲特當前的身體狀態及體力有一定關係。作為巴菲特的鐵粉,我衷心祝願巴菲特能活到120歲!

2024年的股東購物節,爲了紀念芒格,全場只賣一本書,那就是《窮查理寶典》。我從現場買了三本帶回國內,給唐朝老師和楊天南老師各送了一本,自己留了一本。

2025年的股東購物節,全場還是隻賣一本書,那就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60年》(60 Years of Berkshire Hathaway)。哇,一聽書名就覺得太誘人啦!不妨憧憬一下:在一個安靜的午后,悠閒地翻閲着伯克希爾走過的60年時光,人生快意,莫過於此。

全文的最后,巴菲特又一次提到妹妹伯蒂(Bertie)。我非常理解巴菲特的心理感受,人老了就會特別戀舊、戀親,因為它會喚起你過去很多美好的回憶。巴菲特還不忘展示自己的幽默,調侃了妹妹一番:

我打賭伯蒂身邊會圍滿男士,對於那些有一定年紀的人來説,這場景大概會讓你們想起《飄》的女主人公斯嘉麗,身邊圍繞着一大羣仰慕者的經典畫面。

巴菲特是睿智和幽默的完美結合體。我之前曾寫過這樣一段評論:

單單睿智的人,你會覺得他有些無趣,有些高冷,有些犀利,有些不近人情,甚至不想靠近;

單單幽默的人,你會覺得他有點滑頭,有點油膩,有點輕浮,有點花里胡哨,甚至讓人討嫌。

而像巴菲特這樣,既睿智又幽默的人,睿智讓人折服,幽默讓人親近,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人格。

冠亞説

昨天參加第一財經的節目,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是:您對今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有怎樣的期待?

我的期待很簡單。

2023年5月,我帶着《巴菲特的嘉年華》參加了巴菲特的嘉年華,並有幸偶遇了巴菲特指定的接班人格雷格·阿貝爾;2024年5月,我帶着《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飛赴奧馬哈打卡,並再次和格雷格·阿貝爾合影留念。

2025年5月,我會帶着《我讀巴芒:永恆的價值》前往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現場。如果還能遇上格雷格·阿貝爾,我希望讓他知道,在大洋彼岸,也有一羣信仰價值投資的巴菲特忠粉。我希望有機會跟他説:

巴芒精神思想不朽,伯克希爾價值永存。

本文轉載自唐書房大師兄--王冠亞的同名公眾號。

關注投資&理財

日常理財推送:hongheFP(宏赫臻財)

學習便捷入口:hongheRS(宏赫服務)

(轉自:宏赫臻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