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01 10:47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微博
本刊記者 鄭揚波
38歲的部門經理王莉徑直走進Theory門店,像過去十年一樣挑選通勤套裝,「經典款永不出錯,質量也有保障」;1985年出生的外企高管陳婷,每年固定購買MaxMara大衣……
與此同時,24歲的職場小白Mary在午休期間手機上逛Bosie、SMFK或者麥檬,她買衣服只看風格,不固定品牌,完全看心情;2005年出生的高校學生何佳,當季流行什麼買什麼,也花過20元買東北花棉襖……
兩個人羣似乎都不理解對方:后者認為前者被品牌「割了韭菜」;前者則感覺后者在交「智商税」。
十幾年前,品牌Logo是身份認同的通行證。隨着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媒體、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消費的選擇也變得更多元化。如今,「Z世代」以務實態度對品牌祛魅,對日常商品購買更關注價格和情緒滿足感,傳統品牌的形象已大大弱化。
這一觀念的轉變,也萌發了許多新興品牌。比如,彩棠、毛戈平、花知曉等,短短几年間就成爲了美粧行業的頭部品牌。而一些傳統大牌,似乎正在從中國市場失寵。雅詩蘭黛旗下的海藍之謎、TOM FORD、MAC、倩碧等,面臨着市場下滑的焦慮;曾經被追捧甚至跨界至收藏界的耐克、阿迪達斯等,也不再令大家趨之若鶩;Coach、Michael Kors等,則逐漸淡出越來越多白領的視野範圍。
從宙斯、GoPro、西門子,到覓光、大疆、小米……電器市場的消費趨勢也在發生變化。曾經,進口電器憑藉品牌知名度在市場上佔據着重要地位,被不少消費者視為品質與高端的象徵。但如今,年輕人的消費決策更傾向於精明務實和嚐鮮。例如小米的「高配低價」以及全屋互聯的智能家居生態系統,就很符合現代年輕人的胃口。
年輕人的消費觀,也促使品牌的推廣方式不斷更新。
大約在20年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廣告大戰,一度佔據電視、網站的黃金時段和區域,明星代言成為各大品牌增加影響力的爭奪焦點。大約10年前,流量明星當道,國際、國內的一流品牌,都以簽約當紅流量明星為宣傳重點。彼時,這些明星給各大品牌帶來了足夠的曝光度,也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粉絲。
然而,最近幾年,流量明星依舊存在,但品牌對於流量明星的代言明顯謹慎很多。不只是因為明星有塌房風險,更多的也是因為,要吸引「Z世代」的年輕人,不能靠「吹」的——選擇太多,自然會不斷嘗新,他們在嘗試新包裝、新口味、新功能、新模式的背后,其實也是在不斷尋求情感和心理上的價值認同。
而這也讓如今的品牌不得不作出新的變革——傳統的品牌溢價帶來的高收益,越來越難以維持。要想繼續在品牌溢價中保持贏利點,必須找到年輕人的敏感點,即他們願意為驚艷的設計、精湛的質量和個性化體驗埋單,更注重體驗感和情緒價值。
同時,新興品牌也面臨着一場莫大的考驗:如何可持續發展。菇小菇、末燃等品牌從一夜爆火到相繼「離場」,最長的也不過7年時間。而傳統大牌的市場營銷投入及長期消費者教育,特別是爆品的口碑積累、沉澱,也為其建立了足夠深的護城河。
未來誰勝誰負,或許就在一念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