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28 18:33
自2024年4月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進入工信部測試之后,在中國落地喊過太多次卻始終無果,以至業內普遍脱敏。今年2月26日,特斯拉中國啟動了2024某版車機系統升級,並向部分客户推送了FSD,這一次,恐怕終於落地成真。
各大媒體和博主們躍躍欲試,這幾日,拉着特斯拉Model Y甚至各大競品車型熬夜直播,收穫妥妥的關注。雖然特斯拉數次違規駕駛成爲了另一花邊消息,包括壓實線、違規變道等等,但FSD到底有沒有傳説中的超凡能力,褒貶不一。但是,純視覺路線的中國江湖被攪動得波瀾壯闊。
特斯拉全系純視覺的堅持
純視覺路線註定會成為主流選擇,特斯拉作為純視覺路線的發起者,歷史地位有所保證。也正因如此,此次FSD小規模推送在中國輿論圈掀起來高潮。
從2016年開始,馬斯克就公開戰隊純視覺智駕路線,對於激光雷達路線,甚至用了很多激烈的措辭。需要注意這都是一種人物性格而不能完全歸因為視覺路線的合理性。比如,馬斯克提到「人用兩隻眼就能開車」來證明激光雷達純屬多余,但特斯拉使用的毫米波雷達,人身上好像也沒有。因此,所謂的「純視覺」並不太純,必然有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作為輔助。而且攝像頭也不止有「前向」,一般遍佈車身周遭。
顯然,用生物體特徵佐證汽車傳感器的必要性,不是一個好主意。
關鍵原因在於,馬斯克未能預見到中國將激光雷達的價格捲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公開資料顯示,一部196線固態/半固態激光雷達,價格最低3000元。這讓價格相當於一輛Model 3的機械旋掃激光雷達,直接被掃入歷史垃圾堆。最早做出量產版激光雷達的一批美國、德國公司(Velodyne、Quanergy、Ibeo等),破產的破產,合併的合併,讓人唏噓。
如此,馬斯克所解釋的特斯拉FSD無法在華落地源於中美政策的侷限,也並不完全站得住。特斯拉從2012年開始入華銷售,銷售部門是最主要的組織機構,即使是國產化,也僅僅在華增加了生產機構而並無研發組織。
相比於FSD在華能否快速適應中國複雜的路況,我們更好奇的是,純視覺路線經此一役,消費認知和實際體驗又會進化到什麼地步?
差不多的純視覺路線
中國公司,普遍的做法是將智駕硬件分出三六九等,高端的上多個激光雷達,中端(如有)單激光雷達,入門級純視覺(沒有激光雷達)。但重點是,匹配的算力芯片也要相應縮水。特斯拉更喜歡硬件全預埋、採用訂閲包制度,用軟件控制客户權限。
目前市場上,除了特斯拉,搭載純視覺方案的「現貨」整車並不少,包括小鵬Mona M03、P7+、寶駿雲海(大疆/卓馭)、樂道L60、阿維塔07Pro+、深藍L07、智界R7入門版(后三者採用華為ADS SE)等。此外,比亞迪、廣汽已經發布純視覺搭載方案,但相關車型尚未上市。吉利、奇瑞在3月份都將發佈全系智駕方案(預計都會有純視覺)。在這里,「期貨」都先不納入討論了。
「現貨」其實就是三類:一類是特斯拉;第二類是小鵬、蔚來等自研體系,第三類是供應商體系(大疆、華為)。
以上三類,在技術路徑上非常相似,都通過Transformer(深度學習模型)為主干網絡的多視角融合動態BEV(鳥瞰圖)、OCC(佔用網絡)感知框架,形成端到端模型。他們都採用輕地圖、重感知、訓練決策解決長尾問題的思路。
無論BEV,還是OCC,都是特斯拉率先提出來並實際應用,作為純視覺的技術先驅,歷史地位有保障。不過,歷史地位是一回事,現實體驗是另一回事。如果未能針對中國道路交通設施做LLM訓練,也未能提供剛性的兜底規則(比如絕對不能闖紅燈,前提是辨識出紅燈),那麼體驗大概率拉胯。
換言之,當數據集不完善、數量偏少,甚至壓根沒有,端到端模型訓練的結果,可能偏差太遠,以至於無法實際使用。
純視覺路線的擴張與侷限
中國廠商也經歷了一個「商業轉向」過程。
最初,普遍傾向採用激光雷達解決特殊場景的感知問題(雨雪天氣、強弱光快速變化、低照度甚至無照度場景),但現在逐漸也有了純視覺路線。可以預料,搭載純視覺智駕的整車,將來絕對數量一定會大大高於激光雷達領銜的傳感器方案。
原因很簡單,在任何市場里,A級主流家用車都是最大的細分市場。中國的純視覺方案,目前在10萬元~15萬元。雖然比亞迪提供了瘋狂的7萬元方案,但這里面有值得商榷的技術細節,在此不展開。
這不是認知的漂變,而是技術進化帶來的新能力。
原因之一,攝像頭本身變強了。單像素內加集成電容,有效解決了攝像頭在逆光、大光差、低照度下「看不清」的問題。
原因之二,算法進化了。「端到端+VLM」對極端天氣、道路施工、異形障礙物的辨識能力提升了。到去年末,頭部廠家的純視覺方案對於這些場景已經能勝任了。
但有意思的是,目前純視覺大多數停留在高速NOA,城區記憶領航或者LCC的狀態(有品牌宣傳為LCC Plus),就算有的聲稱達到了城區NOA,據一些「民間測試」稱,簡單和中等場景表現正常,但在窄道通行和避讓行人、電動車時接管較多。視覺方案在暗光+擁堵場景下表現信心不足。
這就要追溯到智駕芯片的因素了。因為整車價格的限制,純視覺方案配的芯片算力大都相對弱(當然,特斯拉除外,最新的雙HW4,算力1440Tops)。
小鵬Mona M03,只在Max版本(15.58萬元)配備雙Orin X芯片(算力508Tops),未提及入門級的515芯片。考慮到共用CUDA環境的便利,我們猜想它使用的是單Orin N芯片(84Tops算力),但后者就只能勝任LCC了。
在城區複雜路況+光線不理想的情況下,算力的壓力增大,只有算力達到一定水平纔可能擁有城區NOA。沒錯,就算是期貨,有些版本也不用期待了。
而10萬元級的寶駿雲海同樣沒有公佈智駕芯片,但透露了芯片算力32Tops(聯電代工),大概率是大疆自研芯片,而不會繼續使用曾經用過的地平線J6等,原因是開發環境不同,要考慮下一代產品的持續開發帶來的升級可能。
華為ADS SE,沒有激光雷達,不會繼續用MDC610,可能降為MDC510(96tops)。
而樂道L60只有1個SKU,明確説採用1枚Orin X(254Tops),但整車價格也上到20萬以上。
如此,大家的商業邏輯基本清楚了——只要將車價打到15萬元左右,算力就會被安排為200~500Tops這個區間。再下探到10萬元級,現有普遍水平就是100Tops上下。芯片算力對智駕極端場景下的表現,幾乎起到決定性作用(原因是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現在太便宜了,主要考慮智駕芯片)。
智駕能力與銷量並行
縱觀市場,單枚Orin X價格2700元左右,而192線激光雷達1顆要3000元,對於華為而言,ADS SE與ADS 3.0,硬件BOM成本差距至少6000元。而主機廠向華為採購后者的價格大概是2萬元,反映到車價上應該在3萬元以上。ADS SE純視覺版,採購價不超過1.5萬元。總之,軟件開發費用要攤銷,供應商要賺錢,主機廠做集成要賺錢,還必須要留出打價格戰的空間。
這樣一來,高速NOA+城區領航/LCC功能,眼下就到15萬元為止了。2026年,如果商業選擇延伸為城區NOA「縮減版「,也可能將這一配置打到13萬元區間。后者概率遠高於前者,原因是體驗與宣傳背離,將導致口碑下滑,甚至將搭載城區NOA的高配車型銷量打下來。廠家比較理智的做法是,15萬元以下產品,無論技術迭代如何,始終不推送城區NOA。當然,15萬元這一條線,將隨時間推移而緩慢降低,這取決於廠家對BOM成本的控制。
而10萬元以下,甚至到7萬元,仍立足於解決L2的有無問題。叫不叫智駕,見仁見智。這一判斷,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實現。
而寶駿雲海卡了10萬的bug,解決方案是自研智駕芯片+8155座艙芯片+更少更廉價的傳感器組合,主打市場差異化。
從市場表現來看,小鵬的M03表現最好(1月份單車型銷量1.5萬輛)。其次為小鵬P7+(無官方數據,可能是1萬輛左右)、樂道L60 5912輛(存疑,江湖傳言紛亂)、R7入門級(無官方數據,可能為4000輛左右)深藍L7 1929輛,寶駿雲海835輛,阿維塔07Pro+剛交付1周多,無1月數據。
這些雖然只是單月數據,但足以證明,在高頻場景上表現過得去的智駕,對銷量的助力作用比較明顯。至於在智駕方案上大肆縮水、混淆智駕定義的產品,並未因價格便宜得到太多青睞,證明受眾還是能夠洞察廠家的營銷手段。
簡言之,5000、6000元的整體方案(包含軟硬件),用户對其也沒什麼期待,甚至都未將其視為產品力的重要組分。
好體驗+物有所值的價格,遠勝於壞體驗+便宜價格。要麼擁有,要麼失去,而不會選貌似擁有,實則難受。市場拼到這個程度,技術不再是決定性因素,而到了對普遍消費心理的把握層面。但這,又是另外一個範疇的考慮了。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