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雙Ultra齊發,小米離2萬億市值還有多遠

2025-02-28 09:07

雷軍「摸高」穩了嗎?

在小米SU 7汽車發佈后的310天里,小米集團的股價翻了將近2倍,市值突破萬億港元。隨后,又在短短的20天之內,突破了1.4萬億市值,市場終於不再低估小米。

2月27日晚,小米舉行15 Ultra和小米SU 7 Ultra發佈會。「雙Ultra」發佈的當天,小米開盤股價飆升,一度達到58.7港元,雷軍超越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短暫成為中國新首富。

「米粉」和「米黑」們同時瘋狂,「小米市值還能突破2萬億嗎」,他們共同問道。過去一年,因為小米SU 7汽車的發佈,讓小米集團和雷軍本人成為科技圈內最受關注的企業/企業家之一。

小米SU 7的爆賣,也讓小米集團成功突破了想象空間的天花板,僅靠一款車,小米躋身造車新勢力品牌周銷量榜的第三名。

另一方面,小米手機堅守5年多的高端化戰略,有了成果。小米手機部總裁盧偉冰表示,現在小米已經站穩4000+的價格。他的底氣是,根據第三方數據,在4000–5000元價位段,小米高端智能手機市佔率達到22.6%,同比提升9.7個百分點,終於站上了中國大陸市場第一的位置。小米手機的整體市場份額達到了國內第二。

小米還在持續鞏固戰果。在2月27日的「雙Ultra」發佈會上,雷軍稱,這兩款產品是高端化探索的答卷之作。今天,這兩款超高端產品第一次開始接受市場考驗。

兩款Ultra產品齊發

小米15 Ultra和小米SU 7 Ultra,是小米集團成立以來,發佈的最高端的兩款產品,前者售價6499元起,后者售價52.99萬元起。

作為影像旗艦系列的小米15 Utlra手機並非走量機型。無論是小米還是OPPO、vivo,影像旗艦系列更多承載的是手機廠商衝擊高端的野望,展現的是技術實力。

Ultra系列因為其定位導致其攝像頭模組特別大,手感一直不好。在發佈會上盧偉冰表示,小米15 Ultra是目前手感最好的,有4款顏色、小米史上最強通訊系統,並稱這是歷史上最滿意的作品。

在影像能力,小米15 Ultra擁有徠卡光學專業四攝、徠卡超純光學系統,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同時搭載徠卡1英寸主攝、徠卡2億超長焦等。對比14 Ultra,15Ultra多方面升級,加量不加價,3月3日早10點,正式開售。

早在發佈會前22天,小米15 Utlra就開啟了預定。一位珠三角地區地級市的小米之家門店員工告訴Tech星球,他們門店已經完成了2台的預訂目標。他表示,本地每個月業績100多萬的大店盲訂了有7台,「目前看,15Ultra和14Ultra的情況差不多」。

而小米SU 7 Ultra汽車早在2024年10月底就開啟來預定,在上市之前已經憑藉紐北的賽道成績出圈。今年元宵節,雷軍還邀請了7位準車主,到小米科技園的食堂共進晚餐,這些人甚至曾經是落地價190萬寶馬M5的車主。

小米SU 7 Ultra有5種顏色,這是因為做用户調研,小米發現不僅性能車用户喜歡SU 7Ultra,傳統豪車的用户也很喜歡,女性的用户也很喜歡。爲了滿足更多種類用户需求,顏色從原來的2種升級為5種。

小米SU 7Ultra的目標是成為地表最快的四門量產車,它搭載小米超級三電機系統,標配賽道版散熱系統、制動系統,紐北調校底盤系統,標準版就能直接上賽道。在發佈會上雷軍公佈的定價,比去年10月份的預售價81.49萬要低了28.5萬,幾乎差出了一個小米SU 7Max。小米推出了紐北限量版,定價81.49萬元。

這一次小米準備了少量現車。同時,小訂用户優先交付權:可優先搶購現車,或下定個性化定製優先排產。小米SU7鎖單未交付用户,可改配Ultra,限時今晚10點至3月2日24點。

小米SU 7 Ultra的全年銷售目標的1萬台,這個銷量等於特斯拉Model S Plaid、寶馬M系列和保時捷Tanyan全年在華銷量的兩倍。而雷軍在最近的微博中稱,完成這個目標,已有九成把握。

小米SU7 Ultra預定開啟10分鍾,大定突破6900台。

雷軍表示,這兩款Ultra產品,是小米過去五年高端探索的「答卷之作」,也是小米向超高端市場進發的起點,這次「雙Ultra」發佈會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

汽車帶飛高端化?

過去5年,小米集團最核心的戰略目標之一便是高端化。新年開工的第一天下午,小米集團便舉行了高端戰略研討會。

從2023年底小米SU 7汽車技術發佈會結束后的三個季度里,小米手機單個季度的出貨量同比增速均處於上升趨勢,在2024年第三季度甚至達到4310萬台。

根據小米財報,2024年第三季度4000-6000元價格帶,小米手機的佔比已經達到了28.7%。這正是高端手機的價格帶。2月27日的發佈會上,盧偉冰表示,小米手機未來5最主要的目標是站穩6000+的價格帶。

「我們門店銷售主流機型的價格穩定在3000元至5000元區間」,北京地區小米之家一位店員告訴Tech星球,「小米15的起售價比14高500元,但賣了這幾個月,我們其實很少聽到消費者抱怨價格貴,而是更關心配色的問題。」

Omdia的報告指出,小米在2024年的表現堪稱驚艷,以1.69億部的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三,較上年增長了2000多萬部。即便考慮到手機市場2024年整體出貨量的7%的增速,小米的增長也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圖注:製圖Tech星球,數據來源小米財報。

小米手機的增速並沒有放緩的跡象。根據市場調研數據,2025年1月國補旗艦,小米手機的激活量達到了570.53萬台,市場份額為17.34%,同比增長了42.49%,在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中增速最快。

業內人士認為,SU 7汽車打開了小米高端化的天花板。

去年,小米在北京車展發佈會上公佈的關於小米SU7的首月車主畫像數據非常有趣。買小米SU7的人里,超過一半都是蘋果用户,女性車主佔了近一半,三成車主擁有奔馳、寶馬、奧迪,BBA(奔馳、寶馬、奧迪)用户購買者佔比29%。

截止去年年底,小米汽車僅靠SU 7一款車型累計交付量已經達到了13.5萬輛,幾乎創造了行業奇蹟。蔚來、零跑、小鵬、賽力斯銷量達到10萬輛,花了將近3年的時間。

小米SU 7 Ultra汽車開啟預定10分鍾后,小訂突破3680台。要知道寶馬Mpower在中國的銷量也才3000多臺。科技和性能拉滿的小米 SU 7 Ultra是小米衝擊高端最成功的佐證,而這只是小米生產的第二款車,不誇張的説,小米汽車的高端化戰略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小米汽車的出圈,也確實讓手機銷量享受到了實惠,但具體到手機均價,則是另外一番情況。

圖注:製圖Tech星球,數據來源小米財報。

Tech星球梳理小米集團2023年Q1至2024年Q3的財報發現,小米手機ASP(Average Selling Price)平均售價並沒有因為SU 7汽車的破圈而有大幅度提升,2024年Q1和Q2,ASP甚至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4Q3全球智能手機ASP平均售價爲349美元,五大廠商的平均售價分別為:蘋果 909美元、三星295美元、OPPO 246美元、vivo 214美元、小米148美元(約1076元)。

「汽車和手機羣體的用户畫像差距大」,一位小米員工稱。畢竟想要買得起21.59萬+的小米SU 7,大都是年入50萬的中等收入羣體,這些人往往是蘋果的忠實用户。

高端化不是堆料,更要有好故事

1997年喬布斯迴歸蘋果后,有一次內部談話,在這次談話中,他闡述了自己對品牌的理解。他表示,Nike的廣告從來不提Air Sole氣墊,也不説自己的氣墊比鋭步的好在哪里,他們讚美偉大的競技體育和運動員。

小米手機一開始以1999元的超級低價杜絕了雜牌智能機,經典的「雷軍式發佈會」往往是介紹配置、安兔兔跑分,給用户的感覺是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小米的性價比標籤也深入人心。

但小米11、小米12系列的失利已經證明,高端絕不是堆料,而是一款「獨特、新穎,與衆不同又符合大眾審美」的產品。

手機領域的邏輯是,即便在芯片、屏幕這些配置上拉滿,但體驗依然需要反覆打磨。而且基於強大的供應鏈,在配置上,各家已經沒有明顯區別。小米手機要講的或許不該是配置的故事,更是像耐克一樣的品牌調性故事。

但小米汽車似乎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小米手機的路線。小米汽車一直在講性能車的故事。小米SU 7和SU 7 Ultra都曾去紐北刷賽道,后者以6分46秒874的圈速成績力壓保時捷Taycan,刷新該賽道四門車圈速紀錄。

或許,未來有一天,雷軍已經不需要像在「小米汽車技術發佈會」上一樣,大費周章地去講小米自研的電機、超級大壓鑄等5項核心技術實力,小米SU 7系列的配置,賽道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為,同樣是配置拉滿,在汽車領域,用户默認性能是體驗的一部分,而且汽車的性能是可以量化的,用户自然願意為小米 SU 7買單,畢竟同等性能下,小米SU 7還更便宜。這是小米汽車一上市,就在高端市場有了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

隨后,小米汽車順勢推出《6′46″874》紀錄片,記錄了小米SU7 Ultra原型車首次衝擊紐北的全過程。這無疑極大地提升了小米的品牌形象,也讓小米汽車有了更大的溢價空間。

「8周前,我們開始工作。我們提的問題是,消費者得知道:蘋果是什麼?它代表什麼?在這個世界上處於什麼位置?我們不只是製造一些‘盒子’,幫助消費者完成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儘管我們在這方面做得比誰都好,甚至在某些地方,我們做到了最好。」在蘋果公司推出經典的「不同凡想」廣告之前,喬布斯的一次內部談話里寫到。

這同樣適用於小米,雷軍衝擊高端的決心從未動搖,甚至越發堅定。2月6日,雷軍在微博寫道:「高端化是我們必須要走的道路,我們要不怕損失、不怕犧牲,堅定不移往前推進。」

核心的問題是,除了每年數百億的研發投入外,雷軍需要想清楚小米集團的產品到底代表什麼?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