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極米科技Q4上演神奇反轉

2025-02-27 19:29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月芹 2月24日晚,極米科技(688696.SH)亮出了一份令股民直呼「不敢相信」的2024年業績快報。

在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出現虧損、同比下滑147%的基礎上,極米科技在第四季度「力挽狂瀾」,單季度淨利潤達到1.62億元,甚至遠高於2023年全年,同比增幅達375%。

最終,極米科技實現2024年全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微增1%。

對Q4淨利潤大增的原因,極米科技業績快報解釋為「公司長期對研發、供應鏈等環節的投入及優化取得了成效」。

極米科技一位前員工認為,極米科技業績「V」型走勢主要和「國補」、大力度裁員有關,於2024年第四季度啟動的家電以舊換新等補貼活動「帶動了GMV增長20%以上」,而年中較大幅度的裁員對人員成本和管理費用的削減效果顯著。

2021年3月,極米科技登陸科創板,被稱為「中國投影儀第一股」,連續6年位居中國投影市場出貨量和銷售額第一。

2023年以后,投影行業漸入寒冬,消費降級、投影行業價格戰、大屏電視價格大幅縮水等,都擺在極米科技面前。

「國補」之后,極米科技的業績增長是否可持續?押寶出海和車載新業務能否讓其重回榮光?

「V型」逆轉

前述業績快報僅列出極米科技2024年度營業總收入、營業利潤等核心指標。可以看出,極米科技的全年業績收了一個不遜色的尾:全年營收為34億元,同比微降4%,而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分別大增164%和188%;歸母淨利潤為1.22億元,同比微增1%。

有股民直呼「超預期」「不敢相信」。

在這份快報發佈前,一位股民根據蛛絲馬跡來猜測極米科技2024年的業績成色:截至2025年1月31日,極米科技並未披露2024年年報預告,而根據科創板要求,如上市公司出現淨利潤為負值、實現盈利且淨利潤同比上升或下降50%以上等條件時,必須強制披露年報預告。

該股民據此推算,極米科技2024年的淨利潤不為負值,且與2023年相比下降幅度未超過50%。再根據前三季度的虧損情況,他得出結論:極米科技2024年淨利潤大於6000萬元,Q4淨利潤必然大於1億元。

「雖然一直看好公司前景,但如果兩個月甚至一個月前,有人説(極米科技)四季度淨利潤將超過1億,我都不敢相信。」該股民稱。

橫向對比極米科技2024年各季度的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淨利潤、歸母淨利潤、扣非淨利潤等指標可以看出,前三季度的業績每況愈下,尤其是Q3,跌幅明顯增大,但Q4出現「V型」逆轉。

具體來説,Q1的利潤總額為1626萬元,同比下降74%,Q2、Q3分別虧損1637萬元、4946萬元,而Q4卻實現扭虧、盈利1.4億元,同比增長1140%。換言之,極米科技2024年Q4的利潤是Q1的8.4倍。

與Q4業績大放異彩同樣醒目的是Q3各項盈利數據的跌幅。例如,Q1、Q2的營業利潤同比跌幅均在兩位數,而Q3虧損了4893萬元,同比跌幅達到1240%。

上述極米科技前員工認為,業績「V」型走勢主要和「國補」、大力度裁員有關,其中「國補」帶動極米科技GMV增長的幅度在20%以上。

2024年8月底,商務部等四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家電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9月起多地啟動補貼,如四川省率先將補貼擴展至投影儀等18類家電,浙江、廣東、福建等跟進,第四季度補貼力度全面加碼。

華安證券於2月25日發佈的研報從內外銷角度分析極米科技Q4業績大增的原因。內銷上受益於「國補」大促拉動疊加極米科技份額回暖。參考久謙諮詢的數據,其Q4線上(淘寶、京東及抖音合計)的份額環比提升4%;外銷方面,歐洲上季提貨遞延,預計恢復高增長,而北美向沃爾瑪和Bestbuy拓展渠道,日本調整有望到位。

「國補」加「雙十一」對整個投影行業起到了明顯的拉動作用。根據洛圖科技線上監測數據,2024年「雙十一」大促期間,中國智能投影(不含激光電視)在線上公開零售渠道(不含拼多多、抖音、快手)的銷量為52.1萬台,同比上漲20.6%;銷售額為10.5億元,同比上漲9%。

對Q3大幅虧損但Q4利潤大增的原因,極米科技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國內智能投影市場需求階段性承壓,公司繼續推進研發創新戰略和供應鏈體系提質增效,深度整合供應鏈和物流網絡,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和成本有效控制,提升關鍵零部件通用性,提高研發和生產效率、增強市場響應速度,整體推動公司成本管控、效率提升及核心盈利能力穩步增強。」

就在2月12日,極米科技的兩家員工持股平臺——開心米花和極米諮詢以及監事會主席廖傳均剛完成了198萬股股份的減持,套現約2.02億元。

降本增效出「大招」

從各季度的利潤數據看,極米科技的2024年可以用「大開大合」來形容。

Q1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73%至1432萬元,一季度財報解釋:主要受期內調整了部分產品價格和具體產品結構影響,公司毛利率和淨利率同比下滑,導致利潤下滑幅度高於收入下滑幅度。

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96%,虧損1484萬元,半年報解釋「受部分老品去庫存影響」。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147%,虧損擴大至4033萬元,三季度報解釋「主要系公司整體收入規模下滑,同時受老品去庫存影響」。

到了Q4,歸母淨利潤大幅增長373%至1.62億元,業績快報解釋稱「公司長期對研發、供應鏈等環節的投入及優化取得了成效」,「主要系公司努力提升經營效率,成本及費用得到有效控制的結果」。

極米科技前員工透露,極米科技在2024年二三季度較大力度裁員,「成都總部羣人數從年初的1400多人減到年底只剩下800多人」,涉及軟硬件、研發、設計、市場等部門。

一位四大會計事務所人士解釋,一般而言,裁員后員工薪酬、社保等費用減少,直接降低利潤表中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短期內提升毛利率和淨利潤;而裁員補償金支出通常計入「管理費用-重組費用」或「營業外支出」,屬於一次性費用。此外,人力成本削減帶來的現金流改善通常滯后1—2個財季。

而根據財報,極米科技前三季度的營業成本、銷售成本、研發費用同比降幅在4%以內,僅管理費用出現較明顯縮減,從2023年同期的1.22億元降至8045萬元,降幅為34%。

對於Q4利潤增長是否和「國補」拉動、裁員降本增效有關這一問題,極米科技相關人士向經濟觀察網表示,「國補」帶動了銷量增長,但2024年尤其是Q4的業績增長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對於相關傳聞,公司在正式年報發佈前無法披露更多信息。

「無屏電視」想象

投影行業紅利正逐漸消退,是不爭的事實。

2012年,極米科技創始人鍾波辭去晨星半導體(MStar)年薪百萬的工作,回到成都創業,致力於開發智能投影產品,希望以投影技術顛覆傳統電視市場。

2016年,鍾波首次公開提出「無屏電視」概念,預測「五年內,無屏電視將顛覆傳統電視」,並提出「從此屏幕只論米,想要幾米就極米」的口號。他認為,傳統電視受到屏幕尺寸和安裝成本限制,而無屏電視通過投影技術可輕松實現「6米寬巨幕」,價格僅為傳統大屏電視的零頭。

在「無屏電視」概念下,極米打動了一眾明星投資機構。2017年,百度通過旗下實體百度網訊和百度畢威,兩度投資極米科技,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創東方、芒果超媒、經緯中國紛紛注資。

2020年—2022年間,極米科技迎來了營收和利潤年年躍升的高光時刻,營收增長分別達到34%、43%和4.6%,2023年則首次出現16%的下滑。這輪增長主要因為疫情后居家辦公和娛樂成為主流,投影儀體積小、無需專業安裝、配送便捷,一度成為替代傳統電視的優選方案。

然而,亮度要求是投影儀的硬傷,疊加投影儀行業打響價格戰,當貝、堅果等競爭對手爭相瓜分市場份額;同時,大屏電視價格一再下探,投影儀作為「電視平替」的打法面臨節節追擊。

這不是極米科技一家企業遇到的增長難題,國內投影市場需求承壓也反饋在行業數據上。根據洛圖科技的報告,從2018年到2022年,中國智能投影行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每年均有約百萬台的增量,複合增長率高達28.7%。自2023年起,市場首次出現規模下滑,中國智能投影市場銷售額為103.7億元,同比下降17.3%;至2024年,中國智能投影市場銷售額為100.1億元,同比下降3.5%。

押注車載和出海

面對投影儀行業難掩頹勢的局面,包括極米科技、光峰科技在內的企業把戰略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和車載業務。

2024年初,極米科技開始搭建車載團隊,並進行了實質性投入,主要佈局車載投影、智能座艙、智能大燈的研發和生產。

極米科技副總裁、車載事業部負責人田峰曾公開表態,「我們有機會在車載市場再造一個極米」。

2024年10月,極米科技連發兩則車載業務的動態,一是全資子公司宜賓極米成為北汽新能源的車載投影儀和幕布總成的定點供應商,為其享界新車型供應智能座艙顯示產品;二是宜賓極米將成為馬瑞利智能大燈相關部件的定點供應商。

2025年2月26日,極米科技對經濟觀察網表示,截至目前,極米科技共獲得7個車載定點,其中6個為智能座艙產品,1個為智能大燈零部件產品,客户包括國內外知名汽車產業鏈企業。2月中旬,極米科技曾迴應媒體稱:「2025年起,車載定點將陸續開始交付併產生收入。」

另一家生產投影儀整機的上市公司光峰科技也選擇了跨界到車載賽道尋找機會。光峰科技的業績預告顯示,2024年營收為24.2億元,其中車載業務進入快速起量階段,期內已產生收入6億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和以往業績預告不同,光峰科技在2024年重點介紹了車載業務的成績,隻字未提老牌主營業務影院核心器件和家用投影儀業務的新進展。

除了車載,極米科技也正往海外市場發力。

2021—2023年間,極米科技的海外市場收入從4.34億元增長至9.13億元,境外收入佔總營收的比重也從10.7%逐年提升到25.6%,2024年上半年該比重進一步增長到28%。

與此同時,境內市場收入也在逐年萎縮,從2021年的35.7億元逐步下降到2023年的26億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