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杭州六小龍:一次「技工貿」模式的成功探險

2025-02-27 16:46

當歷史的指針轉向2025年,中國科技界迎來了一場蓄力已久的「奇點時刻」。

在這場以杭州為中心的創新風暴中,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在春晚舞臺完成高難度舞蹈編排,深度求索的「DeepSeek-R1」大模型登頂全球開發者工具榜,羣核科技衝刺港股IPO——三股科技浪潮的交匯,讓世界意識到中國硬科技已進入系統性突破的新階段。

杭州更是成為「中國硅谷」,以一己之力拿下新聞聯播6分鍾的專題報道,一夜之間成功擁有全中國最頂尖的科技力量,光是杭州六小龍的存在就足以讓北上廣深嫉妒。

更令人矚目的是新生代創業者的集體崛起。元宵節前夜,一張多位企業高管拜訪華為任正非的照片在網絡上瘋傳。

照片中,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與小鵬汽車的董事長何小鵬、硅基流動的CEO袁進輝、面壁智能的CEO李大海、霸王茶姬的創始人張俊傑等多位行業領袖並肩而立。

大家都在驚呼,原來像王興興這批技術創業者已經開始「上桌吃飯」。

從王冰冰到梁文鋒:出圈背后的創新力量

別看王興興現在上了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但八年前,王興興已經開始在創業路上摸索,並在創投圈小試牛刀的人物了。

故事得從2017年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説起,那是一場匯聚了眾多行業大佬的盛會,27歲的王興興帶着他自主研發的機器狗XDog,與雷軍、王興等業界領袖同桌交流。

雖然演示過程中機器狗意外「翻車」,場面一度尷尬,但依然給大佬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來王興興回到了杭州,其實彼時的宇樹科技已陷入困境,賬面資金枯竭。王興興只能停發了自己的工資,甚至掏空了個人積蓄,只為給員工們續上一口「活氣」。那時的他,就像那隻在實驗室里不慎摔倒的機器狗一樣,狼狽卻堅韌。

轉機在2018年5月到來——張鵬的變量資本與港澳資本的天使+輪投資如及時雨,讓公司起死回生。這筆投資也成了宇樹科技的及時雨。

時間流轉至三年后的2021年7月,宇樹科技迎來了A輪融資,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獨家投資了千萬級美元。而在2022年4月,順為資本又參與了B輪的投資。

而王興的投資雖然稍晚,但在2024年2月的B+輪中,美團戰略投資部首次對宇樹科技進行了投資。2024年9月的C輪投資,王興旗下的美團龍珠資本進行了投資。

中國人打仗行軍講究糧草先行,資金充裕了,事兒也好辦了,此后王興興專注於機器狗的研發,再無后顧之憂。

去年12月,宇樹科技的一段機器狗B2-W的演示視頻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視頻中機器狗展示了后空翻、高空跳躍、載人越障等高難度動作。

連特斯拉及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都轉發評論,預言「未來的戰爭將是無人機的戰爭」。

而在不久前的蛇年春晚舞臺上,宇樹科技的16個機器人身着紅綠大花襖,整齊劃一地表演舞蹈《秧BOT》,讓人眼前一亮。

在波士頓動力稱霸四足機器人領域十年后,宇樹科技終於撕開市場裂縫,其明星產品Unitree B2-W機器狗已應用於安防巡檢、災難救援等場景,而Unitree Go2機器狗則憑藉親民的價格和出色的性能,在消費級市場上大放異彩。

通過自研電機和運動控制算法,宇樹科技將四足機器人的成本壓縮至行業均價的1/5,將價格打到消費級,目前已佔據全球60%的市場。

與此同時,另一家公司羣核科技(酷家樂)也正式遞交了港股IPO申請。

這家由80后學霸黃曉煌、陳航、朱皓創辦的公司,14年來取得了三項讓西方驚歎的成就:建起了全球最大的室內場景數據庫(1.3億張3D圖)、研發出比英偉達更便宜的渲染集羣、訓練出能指揮機器人「走路」的AI大腦。

憑藉這三項核心技術,羣核科技手握3.62億個3D模型,月活躍用户超8630萬,營收和毛利率一路飆升。作為全球最大的空間設計平臺,羣核科技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高達22.2%。若成功IPO,羣核科技將成為「全球空間智能第一股」。

不止宇樹和羣核,杭州的科技軍團正以多點突破的姿態改寫全球產業規則——深度求索的國產頭部大模型火爆全球;強腦科技專注腦機接口,研發出的智能仿生手與馬斯克的Neuralink並稱為人機接口雙極;遊戲科學研發出中國首個3A遊戲大作《黑神話悟空》,重新定義了中國文化新範式;雲深處的絕影X30機器人更是拿下了海外電力巡檢的「第一單」。

這六家公司,在各自領域幾乎都是頂尖高手。

當然,除了「杭州六小龍」之外,不能忘記的還有Rokid祝銘明。

這家專注於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智能硬件研發的科技公司。他們的智能家居機器人和AR眼鏡,已經在消費級和工業級市場都展現出了競爭力。

祝銘明 祝銘明

特別是Rokid的AR設備,已經應用於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十個行業,祝銘明説,RokidAR眼鏡還成為第一個登上太空的AR產品,領先美國整整一年。

杭州「六小龍」:年輕創始人的共通之處

「杭州六小龍」的創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既是頂尖科學家,又是成功企業家。

首先,他們對底層技術有着近乎痴迷的追求。王興興作為宇樹科技的掌舵人,他自幼對機械、航空等領域充滿興趣的他,動手能力極強,自制過遙控車、模型船、航模飛機等。

他從大學期間就開始對機器人進行研發,立志要做出自己的機器人,甚至趕超波士頓動力。

傳統機器人依賴精密硬件與預設程序,而他通過端到端的AI訓練模型,將人形機器人的學習周期從「一到兩年學會走路」縮短至「一個月」。他堅信,AI驅動的機器人每天都在進化,速度遠超預期。

而羣核科技黃曉煌高中時即以數學模型研究減肥問題獲獎,大學期間參與國際超算項目,最后創始團隊研發出兩大技術引擎——羣核啟真(渲染)引擎和羣核矩陣(CAD)引擎,正是基於GPU集羣和AI技術構建的物理世界模擬器。

遊戲科學的馮驥團隊突破了遊戲引擎物理渲染極限,深度求索的楊植麟專注於通用人工智能,雲深處的朱秋國研發了特種機器人多模態感知系統,強腦科技的韓璧丞則突破了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

不同於互聯網時代的模式創新,他們選擇在「硬骨頭」領域建立技術護城河。

而且他們也呈現出鮮明的個人特徵:85后主導的年齡結構,100%碩博學歷背景,普遍選擇技術門檻高、商業化周期長的領域,遵循長期主義,在各自領域沉澱平均10年。

他們押注「未來產業」,選的都是當時的冷門賽道:強腦科技2018年落户杭州時,腦機接口尚屬冷門,但創始人韓璧丞堅持技術前瞻性,最終在醫療康復領域實現突破;雲深處科技早期專注電力巡檢機器人,避開人形機器人紅海競爭,逐步拓展至工業場景。

其次,他們擁有跨界思維和商業思維,他們不僅在學術上有着深厚的積累,更有着將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的決心和能力,同時,他們也更加擅長利用資本來幫助撬動科技的商業價值。

從宇樹科技的機器狗躍過流量風口,到羣核科技叩響港交所大門,「杭州六小龍」的故事仍在繼續。在這些企業家身上,我們「務實的浪漫主義」——用紮實的技術和資本的力量突破天馬行空的商業想象。

他們實現了從「貿工技」向「技工貿」的全面轉型。

為什麼是「杭州六小龍」?

2025年的杭州,平均每天有282家新企業破土而出,1700萬元風險資本注入初創型科技賽道——這座曾以電商聞名的城市,正以每小時誕生11.8家科技公司的速度重構創新版圖。

曾經的「阿里依賴症」已成往事,如今在錢塘江兩岸,宇樹科技的機械犬、羣核科技的3D宇宙、深度求索的認知模型,共同編織着新的城市圖騰。

這樣的現象,也讓國內其他城市開始反思,為何南京等地無法孕育出屬於自己的「六小龍」?答案或許就隱藏在杭州的創新生態中。

爲了吸引八方英才,杭州將落户門檻降至極低。大專以上學歷的應屆生,來杭找工作可享受七天免費的人才驛站,找到工作后,只需交一個月社保即可落户。高層次人才更有機會獲得15萬至800萬元的購房補貼。而杭州政務APP的「最多跑一次」,更是讓一切手續變得簡單高效。

杭州的創業氛圍同樣令人矚目。從研發補貼到辦公場地支持,從產業基金到人才政策,杭州為這些初創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扶持。所以纔會孕育出「六小龍」這樣的科技新貴。

比如遊戲科學的馮驥,當年選擇來到杭州追逐自己的遊戲夢想。他指着兩棟空樓說出「等我三年」時,政府真的為他保留了園區黃金位置,並提供全額租金補貼。

而杭州支持他的原因僅僅在於,馮驥的項目計劃書上不是搞套皮換殼割韭菜那一套,而是真的想做一款高品質的3A單機遊戲。

這種「陪創業者做夢」的底氣,源於杭州十年如一日的包容與支持。最終,馮驥的團隊爆肝七年,打造出了備受矚目的《黑神話:悟空》。

「浙大知識生產+阿里數字基建」的組合拳也是杭州「六小龍」崛起的重要因素。杭州「六小龍」中三位創始人來自浙江大學,另一位則出自浙江理工大學,他們的核心團隊多由本校同學組成。浙江大學的求是創新精神和高創業率,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和創業文化土壤。

阿里巴巴在杭州的二十多年里,不僅推動了杭州經濟的全方面發展,還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技術人才池,並且阿里的數字基建更是為這些初創公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説完杭州,我們再回看杭州六小龍創始人。

印象深刻的是,在馮驥團隊爆肝七年的背后,一直堅持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我們只是一羣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或許這正是這些青年創業家給中國創新的啟示:當技術理想主義遇見制度性耐心,當學術執着碰撞商業智慧,那些曾被嘲笑「不切實際」的年輕人,終將改變這個世界。

參考資料:

1、《「杭州六小龍」,首個IPO要來了》投資家

2、《90后王興興,憑啥成為任正非「座上賓」?》快刀財經

3、《搶先梁文峰、王興興一步,浙大清華校友聯手赴港IPO》雷達Finance

當歷史的指針轉向2025年,中國科技界迎來了一場蓄力已久的「奇點時刻」。

在這場以杭州為中心的創新風暴中,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在春晚舞臺完成高難度舞蹈編排,深度求索的「DeepSeek-R1」大模型登頂全球開發者工具榜,羣核科技衝刺港股IPO——三股科技浪潮的交匯,讓世界意識到中國硬科技已進入系統性突破的新階段。

杭州更是成為「中國硅谷」,以一己之力拿下新聞聯播6分鍾的專題報道,一夜之間成功擁有全中國最頂尖的科技力量,光是杭州六小龍的存在就足以讓北上廣深嫉妒。

更令人矚目的是新生代創業者的集體崛起。元宵節前夜,一張多位企業高管拜訪華為任正非的照片在網絡上瘋傳。

照片中,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與小鵬汽車的董事長何小鵬、硅基流動的CEO袁進輝、面壁智能的CEO李大海、霸王茶姬的創始人張俊傑等多位行業領袖並肩而立。

大家都在驚呼,原來像王興興這批技術創業者已經開始「上桌吃飯」。

從王冰冰到梁文鋒:出圈背后的創新力量

別看王興興現在上了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但八年前,王興興已經開始在創業路上摸索,並在創投圈小試牛刀的人物了。

故事得從2017年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説起,那是一場匯聚了眾多行業大佬的盛會,27歲的王興興帶着他自主研發的機器狗XDog,與雷軍、王興等業界領袖同桌交流。

雖然演示過程中機器狗意外「翻車」,場面一度尷尬,但依然給大佬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來王興興回到了杭州,其實彼時的宇樹科技已陷入困境,賬面資金枯竭。王興興只能停發了自己的工資,甚至掏空了個人積蓄,只為給員工們續上一口「活氣」。那時的他,就像那隻在實驗室里不慎摔倒的機器狗一樣,狼狽卻堅韌。

轉機在2018年5月到來——張鵬的變量資本與港澳資本的天使+輪投資如及時雨,讓公司起死回生。這筆投資也成了宇樹科技的及時雨。

時間流轉至三年后的2021年7月,宇樹科技迎來了A輪融資,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獨家投資了千萬級美元。而在2022年4月,順為資本又參與了B輪的投資。

而王興的投資雖然稍晚,但在2024年2月的B+輪中,美團戰略投資部首次對宇樹科技進行了投資。2024年9月的C輪投資,王興旗下的美團龍珠資本進行了投資。

中國人打仗行軍講究糧草先行,資金充裕了,事兒也好辦了,此后王興興專注於機器狗的研發,再無后顧之憂。

去年12月,宇樹科技的一段機器狗B2-W的演示視頻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視頻中機器狗展示了后空翻、高空跳躍、載人越障等高難度動作。

連特斯拉及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都轉發評論,預言「未來的戰爭將是無人機的戰爭」。

而在不久前的蛇年春晚舞臺上,宇樹科技的16個機器人身着紅綠大花襖,整齊劃一地表演舞蹈《秧BOT》,讓人眼前一亮。

在波士頓動力稱霸四足機器人領域十年后,宇樹科技終於撕開市場裂縫,其明星產品Unitree B2-W機器狗已應用於安防巡檢、災難救援等場景,而Unitree Go2機器狗則憑藉親民的價格和出色的性能,在消費級市場上大放異彩。

通過自研電機和運動控制算法,宇樹科技將四足機器人的成本壓縮至行業均價的1/5,將價格打到消費級,目前已佔據全球60%的市場。

與此同時,另一家公司羣核科技(酷家樂)也正式遞交了港股IPO申請。

這家由80后學霸黃曉煌、陳航、朱皓創辦的公司,14年來取得了三項讓西方驚歎的成就:建起了全球最大的室內場景數據庫(1.3億張3D圖)、研發出比英偉達更便宜的渲染集羣、訓練出能指揮機器人「走路」的AI大腦。

憑藉這三項核心技術,羣核科技手握3.62億個3D模型,月活躍用户超8630萬,營收和毛利率一路飆升。作為全球最大的空間設計平臺,羣核科技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高達22.2%。若成功IPO,羣核科技將成為「全球空間智能第一股」。

不止宇樹和羣核,杭州的科技軍團正以多點突破的姿態改寫全球產業規則——深度求索的國產頭部大模型火爆全球;強腦科技專注腦機接口,研發出的智能仿生手與馬斯克的Neuralink並稱為人機接口雙極;遊戲科學研發出中國首個3A遊戲大作《黑神話悟空》,重新定義了中國文化新範式;雲深處的絕影X30機器人更是拿下了海外電力巡檢的「第一單」。

這六家公司,在各自領域幾乎都是頂尖高手。

當然,除了「杭州六小龍」之外,不能忘記的還有Rokid祝銘明。

這家專注於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智能硬件研發的科技公司。他們的智能家居機器人和AR眼鏡,已經在消費級和工業級市場都展現出了競爭力。

祝銘明 祝銘明

特別是Rokid的AR設備,已經應用於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十個行業,祝銘明説,RokidAR眼鏡還成為第一個登上太空的AR產品,領先美國整整一年。

杭州「六小龍」:年輕創始人的共通之處

「杭州六小龍」的創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既是頂尖科學家,又是成功企業家。

首先,他們對底層技術有着近乎痴迷的追求。王興興作為宇樹科技的掌舵人,他自幼對機械、航空等領域充滿興趣的他,動手能力極強,自制過遙控車、模型船、航模飛機等。

他從大學期間就開始對機器人進行研發,立志要做出自己的機器人,甚至趕超波士頓動力。

傳統機器人依賴精密硬件與預設程序,而他通過端到端的AI訓練模型,將人形機器人的學習周期從「一到兩年學會走路」縮短至「一個月」。他堅信,AI驅動的機器人每天都在進化,速度遠超預期。

而羣核科技黃曉煌高中時即以數學模型研究減肥問題獲獎,大學期間參與國際超算項目,最后創始團隊研發出兩大技術引擎——羣核啟真(渲染)引擎和羣核矩陣(CAD)引擎,正是基於GPU集羣和AI技術構建的物理世界模擬器。

遊戲科學的馮驥團隊突破了遊戲引擎物理渲染極限,深度求索的楊植麟專注於通用人工智能,雲深處的朱秋國研發了特種機器人多模態感知系統,強腦科技的韓璧丞則突破了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

不同於互聯網時代的模式創新,他們選擇在「硬骨頭」領域建立技術護城河。

而且他們也呈現出鮮明的個人特徵:85后主導的年齡結構,100%碩博學歷背景,普遍選擇技術門檻高、商業化周期長的領域,遵循長期主義,在各自領域沉澱平均10年。

他們押注「未來產業」,選的都是當時的冷門賽道:強腦科技2018年落户杭州時,腦機接口尚屬冷門,但創始人韓璧丞堅持技術前瞻性,最終在醫療康復領域實現突破;雲深處科技早期專注電力巡檢機器人,避開人形機器人紅海競爭,逐步拓展至工業場景。

其次,他們擁有跨界思維和商業思維,他們不僅在學術上有着深厚的積累,更有着將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的決心和能力,同時,他們也更加擅長利用資本來幫助撬動科技的商業價值。

從宇樹科技的機器狗躍過流量風口,到羣核科技叩響港交所大門,「杭州六小龍」的故事仍在繼續。在這些企業家身上,我們「務實的浪漫主義」——用紮實的技術和資本的力量突破天馬行空的商業想象。

他們實現了從「貿工技」向「技工貿」的全面轉型。

為什麼是「杭州六小龍」?

2025年的杭州,平均每天有282家新企業破土而出,1700萬元風險資本注入初創型科技賽道——這座曾以電商聞名的城市,正以每小時誕生11.8家科技公司的速度重構創新版圖。

曾經的「阿里依賴症」已成往事,如今在錢塘江兩岸,宇樹科技的機械犬、羣核科技的3D宇宙、深度求索的認知模型,共同編織着新的城市圖騰。

這樣的現象,也讓國內其他城市開始反思,為何南京等地無法孕育出屬於自己的「六小龍」?答案或許就隱藏在杭州的創新生態中。

爲了吸引八方英才,杭州將落户門檻降至極低。大專以上學歷的應屆生,來杭找工作可享受七天免費的人才驛站,找到工作后,只需交一個月社保即可落户。高層次人才更有機會獲得15萬至800萬元的購房補貼。而杭州政務APP的「最多跑一次」,更是讓一切手續變得簡單高效。

杭州的創業氛圍同樣令人矚目。從研發補貼到辦公場地支持,從產業基金到人才政策,杭州為這些初創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扶持。所以纔會孕育出「六小龍」這樣的科技新貴。

比如遊戲科學的馮驥,當年選擇來到杭州追逐自己的遊戲夢想。他指着兩棟空樓說出「等我三年」時,政府真的為他保留了園區黃金位置,並提供全額租金補貼。

而杭州支持他的原因僅僅在於,馮驥的項目計劃書上不是搞套皮換殼割韭菜那一套,而是真的想做一款高品質的3A單機遊戲。

這種「陪創業者做夢」的底氣,源於杭州十年如一日的包容與支持。最終,馮驥的團隊爆肝七年,打造出了備受矚目的《黑神話:悟空》。

「浙大知識生產+阿里數字基建」的組合拳也是杭州「六小龍」崛起的重要因素。杭州「六小龍」中三位創始人來自浙江大學,另一位則出自浙江理工大學,他們的核心團隊多由本校同學組成。浙江大學的求是創新精神和高創業率,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和創業文化土壤。

阿里巴巴在杭州的二十多年里,不僅推動了杭州經濟的全方面發展,還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技術人才池,並且阿里的數字基建更是為這些初創公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説完杭州,我們再回看杭州六小龍創始人。

印象深刻的是,在馮驥團隊爆肝七年的背后,一直堅持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我們只是一羣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或許這正是這些青年創業家給中國創新的啟示:當技術理想主義遇見制度性耐心,當學術執着碰撞商業智慧,那些曾被嘲笑「不切實際」的年輕人,終將改變這個世界。

參考資料:

1、《「杭州六小龍」,首個IPO要來了》投資家

2、《90后王興興,憑啥成為任正非「座上賓」?》快刀財經

3、《搶先梁文峰、王興興一步,浙大清華校友聯手赴港IPO》雷達Finance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