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27 10:48
當地時間2月25日,The Information報道,Meta正在商討建立一個新的數據中心園區,用於其人工智能業務。按照該園區所需的芯片數量和電力需求,該項目可能超過2000億美元,遠遠超過Meta迄今為止的任何數據中心,並可能成為同類項目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而就在幾日之前,同爲美國科技巨頭的微軟公司卻被爆出已經取消了部分數據中心容量的租約。美國券商TD Cowen渠道檢查顯示微軟因潛在供應過剩而取消美國數據中心容量租賃。
同樣是美國科技巨頭,微軟與Meta對於未來算力市場的預期為何截然不同?
反向而行
據悉,Meta高管已通知數據中心開發商,該公司正在考慮在路易斯安那州、懷俄明州或得克薩斯州等州建設園區,Meta高級領導人本月已訪問了潛在的地點。有知情人士稱,根據芯片的數量和該公司正在討論的園區用電量,其投入成本可能超過2000億美元。
報道稱,Meta高層認為,該數據中心最終可能需要5-7GW(千兆瓦)的電力供應。不過,據媒體計算,Meta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為擬建園區達到足夠電力供應量。
目前尚不清楚 Meta 是會自己建設這些設施,還是會與外部開發商合作,或者與 Oracle 或 CoreWeave 這樣的雲計算提供商合作,后者將協助建設和運營。Meta 既使用自己的數據中心,也從亞馬遜網絡服務和 Oracle 等雲提供商那里租用 AI 服務器。
而微軟正反向而行,TD Cowen援引其供應鏈檢查結果稱,微軟已經取消了與至少兩家俬營數據中心運營商簽訂的總計"幾百兆瓦"的容量租賃合約。
有分析師評論稱,其渠道檢查表明,微軟在數據中心方面做了以下調整:1) 已取消了與至少兩家俬人數據中心運營商在美國簽訂的總計「幾百兆瓦」的租賃合同;2) 撤回了將資格聲明(SOQ)轉換為租約的計劃;3)已將其國際支出的很大一部分重新分配給美國。
雖然同是美國科技巨頭,但Meta與微軟在業務方面的佈局卻截然不同。
微軟方面,從業務構成上看,智能雲部門是當下微軟的核心業務,據統計,2024年,微軟智能雲業務佔微軟總銷售額43%。而智能雲部門是以Azure雲服務為核心,涵蓋GitHub開發者平臺、企業級雲解決方案及人工智能服務(如與OpenAI合作的AI模型部署)等。
可以説,微軟當下的主要業務是面向ToB企業端,提供雲服務,以及時下最火的大模型應用服務為主。而年初DeepSeek-R1的問世,以及開源,讓算力成本大幅下降,這也將深入的影響企業側算力需求,以及算力價格。
當DeepSeek等開源模型降低技術門檻后,微軟更需要通過彈性算力供給(而非固定容量)來吸引客户。取消固定租賃轉向靈活採購,既能規避過度投資風險,又能利用現有超大規模集羣維持服務能力。
主營私人財富管理的美國伯恩斯坦公司分析師馬克·默爾德曾對媒體表示,微軟退租數據中心可能表明需求減少,同樣反映微軟在過去數年間堆積的算力可能超出需求。
不過,微軟緊急在2月24日迴應了此次退租的傳聞,微軟發言人表示,微軟可能就某些領域的基礎設施進行「戰略性加快建設或調整」,但公司不會更改2025財政年度內在算力領域投入超過800億美元的計劃。(微軟今年初宣佈上述800億美元投資計劃,用於建設數據中心,以訓練人工智能(AI)模型並加持人工智能應用。)
與微軟不同的是,Meta的業務構成主要有兩大部分,一個是應用程序組成的傳播矩陣;另一個是長遠戰略投資的元宇宙。從兩者的業務邏輯上來看,兩者大範圍覆蓋了ToC領域,尤其是其社交矩陣(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每天產生超過50億條內容,需要實時處理用户生成內容(UGC)的合規審查、個性化推薦等場景。
隨着C端消費者對AI的熱情增加,也間接帶動了Meta對算力的需求,自建數據中心能更好地整合AI芯片(如自研MTIA系列)與軟件棧,實現端到端優化。
更重要的是,元宇宙業務涉及大量3D渲染和空間計算,這類負載對網絡時延和帶寬有嚴苛要求,必須通過地理鄰近的數據中心支撐,租賃模式難以滿足定製化需求。
與微軟、谷歌和亞馬遜一樣,Meta 已概述了今年大幅增加資本支出的計劃,主要用於 AI 開發。Meta 表示,其資本支出將增加到 600 億至 650 億美元之間,較去年增長近 70%。目前尚不清楚對新項目的支出是否會發生在今年。
算力是過剩,還是緊缺?
一方面是微軟退租數據中心,一方面是Meta投建新數據中心,AI帶來的算力影響到底是過剩,還是緊缺?
從Meta角度出發,Meta重金押注元宇宙,勢必帶來了更多的算力需求,而Meta對下一代沉浸式互聯網的投資是激進的,其試圖通過規模壁壘建立新時代的社交霸權。
另一方面,也有分析認為,Meta正在為其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的數十億用户帶來的生成式AI需求激增做準備。同時,這也顯示出扎克伯格可能會竭盡全力與OpenAI保持競爭——OpenAI已經與軟銀展開合資,計劃在四年內投資5000億美元用於建設新的AI數據中心。
而Meta的投建或許也是爲了儘快追趕上多位競爭對手,此前,LessWrong網站統計了世界五大科技公司的2024年擁有的算力以及2025年的預測,其中,數據顯示Meta有55萬-65萬塊等效H100,明年(2025年)預計達到190萬-250萬,這一數據落后於微軟的75萬-90萬塊等效H100,明年(2025年)預計達到250萬-310萬,以及谷歌的100萬-150萬塊等效H100,明年(2025年)預計達到350萬-420萬。綜上,對於Meta來説,當前的算力是遠遠不足的。
微軟處境卻與Meta截然不同,一方面,微軟與OpenAI之間的關係出現了裂痕。據The Information消息,預計到2030年,OpenAI數據中心75%的容量都將來自「星際之門(Stargate)」項目,這也意味着,OpenAI將漸漸不再依靠微軟這個大股東和主要算力來源。
「星際之門」項目,項目規模5000億美元,出資者便包括OpenAI、軟銀、甲骨文和阿聯酋投資者MGX。
此后,OpenAI與軟銀綁定程度進一步加深——雙方先是宣佈成立一家名為「SB OpenAI Japan」的合資公司,向日本的公司推銷高級企業人工智能「Cristal intelligence」;之后本月初又有消息稱,軟銀即將敲定對OpenAI 400億美元的投資,前者將在未來12到24個月內支付這筆資金,第一筆付款最早將於今年春季到位。
OpenAI與軟銀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也預示着OpenAI將轉投軟銀的懷抱。而之前作為OpenAI最大算力支持的微軟,顯然將逐漸在算力支持層面「退出」。
不久前微軟宣佈,改變與OpenAI的合作關係,微軟將不再擔任OpenAI的獨家算力雲供應商。根據新的修訂協議,微軟將保留向OpenAI提供雲資源的優先權,但如果微軟無法滿足其需求,OpenAI可以選擇轉向其他雲廠商。
據知情人士爆料,此前,微軟與OpenAI就圍繞微軟在營利實體中的股權;微軟是否會繼續擔任 OpenAI 的獨家雲服務提供商;微軟在多長時間內可以隨意在其產品中使用 OpenAI 的知識產權;以及微軟是否會繼續從 OpenAI 的收入中抽取 20%等四個領域展開過談判。
與OpenAI的「漸行漸遠」是影響微軟算力基礎設施佈局的關鍵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預訓練邊際效益遞減,推理市場的興起也是一個關鍵因素。OpenAI創始人Altman和微軟CEO納德拉均表示,未來領先優勢將更加狹窄,單純依靠參數擴張建立壁壘的「預訓練時代」已走向終結。
此前,有行業專家認為,未來,用於預訓練的巨型數據中心只需2-3個,預訓練和推理的計算資源分配將變為5/95(預訓練佔5%,推理佔95%)。預訓練算力將集中在少數超大規模集羣(10萬卡級),而推理算力則以分佈式、低成本架構為主,地理就近部署與能效比成為關鍵。(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張申宇,編輯丨蓋虹達,作者楊麗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