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26 09:19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報告發布日期:2025年2月24日
報告名稱:《比亞迪電子:比亞迪核心供應商,數據中心+機器人業務未來可期》
分析師:胡劍 S0980521080001/胡慧 S0980521080002/
葉子 S0980522100003 / 張大為 S0980524100002/
詹瀏洋 S0980524060001/ 李書穎 S0980122080309
聯繫人:連欣然
核心觀點
平臺型智能製造企業,廣泛佈局汽車、消費電子、AI算力等領域
比亞迪電子是全球領先的平臺型高端製造企業,成立於1995年,於2007年從控股股東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分拆於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業務涵蓋消費電子、新型智能產品、汽車電子及數據中心等多個領域。公司以消費電子零部件及組裝業務起家,逐步拓展至智能家居、儲能產品、汽車智能系統等高附加值領域。2023年,公司消費電子和汽車業務營收分別達到974.2億元和140.96億元,分別佔比75%和11%,同比增長19%和52%。
收購捷普加深與蘋果合作,有望受益AI換機浪潮
比亞迪電子為iPad/iPhone/Apple Watch等產品供應零部件和組裝服務,2023年底,公司收購捷普移動製造業務,進一步加深與大客户的合作。此外,公司也為安卓系、鴻蒙系手機提供金屬、3D玻璃等關鍵零部件及整機組裝服務,預計未來消費電子業務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隨着Apple Intelligence的落地,以及AI催化的AIoT領域的創新,公司有望隨消費電子市場回暖,迎量價齊增。
比亞迪持續推進「平權」戰略,公司深度配套,產品結構持續優化
在汽車電子領域,比亞迪電子背靠母公司比亞迪,從智能座艙開始,逐步增加智能駕駛域控、智能懸架、熱管理系統等高附加值產品。2024年,公司開始量產主動懸架等高端汽車電子部件,並繼續深化與國內外車企的合作。隨着比亞迪智駕向10萬元以下車型滲透,公司的智駕域控產品有望充分受益,我們預計比亞迪電子的汽車電子業務預計將保持約40%的年增速,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新型智能業務多領域協同佈局,切入英偉達產業鏈
公司新型業務包括户用儲能、智能家居、遊戲硬件、無人機、物聯網、機器人、數據中心等。服務器領域,公司產品線涵蓋企業級通用服務器、存儲服務器、AI服務器及液冷散熱方案等,公司及子公司為英偉達合作伙伴,與英偉達合作進行液冷研發。AI端側,公司開發了基於英偉達平臺的AMR機器人等產品。
風險提示
比亞迪銷量不及預期、智能駕駛滲透不及預期、蘋果新品銷量不及預期。
智能製造龍頭,受益汽車電子、AI+新紀元
剝離自比亞迪集團手機業務,不斷拓展業務邊界
比亞迪電子成立於1995年,是全球領先的平臺型高端製造企業。業務涉及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物聯網、智能家居、遊戲硬件、機器人、無人機、通信設備、新能源汽車、醫療健康設備等多元化的市場領域。憑藉全方位的研發能力、超大規模的精密模具和製造能力、行業領先的智能信息系統和自動化解決方案,為全球一流品牌客户提供產品研發、創新材料、精密模具、零組件、EMS和ODM、供應鏈管理、物流及售后等一站式服務。
考慮到手機部件中的手機精密部件業務及組裝服務的前景,比亞迪電子於2007年12月20日成功從控股股東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分拆於香港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2020年比亞迪電子被納入恆生科技指數。
消費電子業務:公司2002年起佈局電子零部件製造,2013年,公司成功研發出塑膠與金屬混融技術(PMH),實現了金屬與塑膠的納米級結合,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競爭力,向產業鏈高附加值區域拓展。2016年下半年,公司進入手機組裝業務,包括整機組裝和PCB組裝。2018年,金屬中框結合玻璃機殼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發展的新趨勢,公司積極擴產3D玻璃。2020年隨着5G手機的滲透率提升,公司涉及陶瓷等材料,逐漸成長為包括金屬、塑料、玻璃、陶瓷全材料覆蓋的EMS廠商,2022年位列全球第六。
汽車智能業務:公司自拆分以來,持續為比亞迪提供汽車相關產品,早期涵蓋電池外殼及模具、塑膠元件以及汽車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各類零部件,同時整合自身產品(如液晶顯示屏及柔性印製電路板)的其他塑膠部件。2018年,公司通過數家全球知名汽車廠商的工廠審覈並實現供貨,為客户提供多媒體模塊、通訊模塊和結構件等產品。2021年,公司推出汽車智能座艙系統等產品,推動業務板塊規模翻倍增長。2022年,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實現量產出貨。截至2023年,公司在智能座艙系統、智能駕駛系統、智能懸架系統、熱管理、控制器和傳感器等領域,已實現多個產品的量產交付。
新型智能產品業務:2017年以來,面對智能手機放緩的市場增速以及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格局,公司積極開拓全新的客户和業務品類。隨着AI賦能千行萬業的進程推進,新型智能產品應用場景日趨多元,市場擴容。公司積極佈局新型智能產品領域,提供户用儲能、智能家居、遊戲硬件、無人機、物聯網、機器人、數據中心等開發製造服務,推動新型智能產品業務保持高速增長。
股權結構:股權結構集中,比亞迪對公司具備實際控制力
比亞迪通過拆分零部件子公司,拓展各環節的業務邊界,提升單個環節市場競爭力。比亞迪在2019至2021年間實施了一系列戰略轉型,將其零部件事業部升級為獨立的弗迪系子公司,賦予了各零部件子公司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並參與市場化的競爭。使其不僅可以繼續為比亞迪自身提供配套服務,同時也可向其他汽車製造商開放供應,拓寬了業務範圍和市場影響力。比亞迪電子作為比亞迪核心子公司的一部分,與其他子公司共同構成了比亞迪的核心支柱。
公司控股股東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孫公司。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通過Golden Link Worldwide Limited間接持有比亞迪電子65.76%的股份,其中王傳福先生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共持有比亞迪17.64%的股份,Golden Dragonfly Limited(是公司僱員信託BF Trustee的全資附屬公司)持有比亞迪電子0.38%的股份,公司董事王念強持有0.38%的股份。
公司主要附屬公司包括:領裕國際有限公司、比亞迪精密製造有限公司、惠州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BYD India、西安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長沙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韶關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等。
多元佈局造就穩健成長,產品結構優化盈利能力
公司上市至今,營收穩定增長,利潤波動較大。2007年公司從比亞迪分拆上市;2012年,全球經濟復甦持續放緩,經濟下行趨勢延續,全球手機市場需求自2009年來首次出現下滑,此時集團的主要客户是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華為、中興等,正致力進軍智能手機市場,但仍未彌補傳統手機產品的銷售下滑;2013年開始,公司圍繞智能手機和3G模組發力;2015年,4G手機帶動新一輪換機潮,組裝業務接到國內領先品牌廠商的EMS訂單,推動集團收入大幅增長。
2020年,公司援產口罩,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2021年,受疫情和行業芯片短缺的影響,公司毛利率從下降至7%,淨利潤率也從7%下降至3%;2023年,在全球消費電子需求疲軟背景下,公司不斷提升其在海外大客户的份額,疊加安卓客户需求回暖,消費電子業務保持了穩健增長,疊加新型智能產品業務及新能源汽車業務持續快速成長,推動公司營收再創歷史新高。2007~2023年,16年間公司營收CAGR為21%。
2023年公司研發/銷售/管理/財務費用率分別為3.6%/0.6%/1.0%/0.1%,期間費用率整體表現穩定,基本處於5%-6%區間內波動。2023年,公司的毛利率、淨利潤率分別為8.03%、3.10%,未來隨着汽車業務等高毛利業務佔比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改善。
從收入結構來看,消費電子是公司收入佔比最高的業務,汽車是公司增速最快的業務。2023年消費電子業務收入974億元(YoY +18%),佔比75%,其中組裝收入838億元(YoY +23%),佔比64%;零部件收入136億元(YoY -4%),佔比10%;其次為新型智能產品,收入184億元(YoY +21%),佔比14%;最后為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141億元(YoY +52.18%),佔比11%。
新能源汽車:佈局四大板塊,迎量價雙增
供應四大類產品,高毛利產品佔比提升
汽車領域,公司主要涵蓋智能座艙系統、智能駕駛系統、智能懸架系統、熱管理、控制器和傳感器等領域,主要客户為比亞迪。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國際化發展和智能化加速推進,比亞迪電子產品加速拓展及客户導入,多個產品出貨量均持續增長。
· 智能座艙產品線:覆蓋中控系統、儀表和屏顯系統、HUD、聲學系統、車載充電系統、T-BOX、開關面板系統等,可滿足用户多維度的交互體驗。
· 智能駕駛系統:公司全面佈局了低算力、中算力、高算力等智駕平臺,智能駕駛產品國內市場的出貨量獨佔鰲頭。
· 智能懸架系統:公司能提供先進的懸掛解決方案,提升駕駛舒適性和操控性。比亞迪電子在智能懸架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2025年1月,比亞迪獲得了一項關於減振器殼體、減振器、懸架系統和車輛的發明專利授權,該專利有助於提高智能懸架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
· 熱管理系統:主要供應電磁閥、電子膨脹閥、板式換熱器及熱泵總成、金屬隔離器等產品。
2023年,集團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出貨量快速增長,品類持續擴充,業務表現亮眼。集團新能源汽車業務板塊的收入約人民幣140.96億元,佔總體收入10.85%,同比增長約52.17%。隨着智能懸架和熱管理等高毛利產品營收佔比提升,公司汽車業務毛利率有望提升。
智駕平權時代,高階智駕下沉拓展市場空間
NOA成為車企競爭新焦點,搭載量快速增長。根據佐思汽研數據,中國整體的L2及以上裝配率在逐步擴大,近3個月的平均裝配率達到58.0%,其中主要是因為L2.5、L2.9的持續增長,L2.5以上裝配率從2023年12月的8.0%增長到2024年11月的13.6%。其中,NOA功能被視為從L2邁向L3+高級別自動駕駛的關鍵,主流車企紛紛將其作為提升競爭力的核心,廣泛搭載於新車型。自特斯拉2019年率先在國內推出NOA功能以來,經過5年發展,NOA在2024年實現了搭載量翻倍增長,從2023年的不到100萬套提升至2024年近200萬套,併成功從高速場景拓展到複雜的城市場景。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數據,2024年1-11月,國內乘用車市場NOA累計標配量達175萬套,其中高速NOA和城市NOA分別為145.8萬套和29.4萬套,對應滲透率分別為7.2%和1.5%,相較於2023年提升明顯。特別是城市NOA,在新勢力車企以及華為、地平線、卓馭科技、Momenta等核心供應商的爭相發力下,於2024年正式邁入量產「元年」,但目前NOA仍主要配置與20萬以上的車型。
高階智駕方案下沉,推動20萬以下車型搭載高階智駕。2025年2月10日,比亞迪集團總裁王傳福宣佈,比亞迪全系車型都將搭載高階智駕,包括10萬元以下、10-20萬元級及20萬以上車型,如漢、唐、宋、海豹、海獅、海豚、海鷗等各個車系/車型。王傳福表示,目前,智駕普及的最大阻礙是高昂的價格,大部分消費者沒有機會接觸智駕。比亞迪將實現高階智通過全民智駕戰略,加速智駕普及,智駕全覆蓋。
在智駕系統方面,比亞迪採取自研+第三方合作的雙線並行模式。「天神之眼」是比亞迪全棧自研的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2024年12月24日在全國範圍內正式開通CNOA功能,並率先在仰望U8、騰勢Z9GT、騰勢N7三款車型上推送。此外,比亞迪還與華為合作,比亞迪方程豹將搭載華為乾崑ADS 3.0系統,首搭車型為24年11月上市的方程豹豹8。
比亞迪對智駕自研投入頗多。比亞迪研發人員超10萬,是全球研發人員最多的汽車企業。在智能駕駛領域,比亞迪工程師有5000余名,其中有300余名博士,研發7年,軟硬件全棧自研,推出全球首款由整車廠自行設計開發製造的車載計算平臺、自研操作系統及算法等。24年12月5日比亞迪旗下子公司入股卓馭科技(大疆車載團隊前身),持股比例4%,有望迅速補強純視覺智駕能力並實現成本下探。此外,公司還宣佈未來計劃投入1000億元用於智能化發展。
目前,比亞迪天神之眼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已迭代至BAS 3.0+超人類駕駛輔助。在數據層面,比亞迪L2及以上智能駕駛搭載車型已突破440萬輛,智駕行駛里程超37億公里,AEB觸發次數超277萬次,位居中國第一,是中國最大的車雲數據庫。在算法層面,比亞迪擁有行業領先的端到端大模型和超強的迭代能力,支撐了比亞迪高階智駕的快速迭代、快速更新。在感知層面,基於璇璣架構打造的整車融合感知,中央計算平臺完成整車全傳感鏈大融合,可實時監測全車信息、車輛狀態、車主駕駛狀態,使車輛擁有全場景、全天候、全地域的感知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用户駕駛的安全與舒適。在執行層面,比亞迪天神之眼發揮其智電融合的獨家優勢,全球首創易四方泊車、易三方泊車等功能,有超300種泊車場景,做到智能泊車能力的跨越式領先,重新定義智駕技術新高度。
比亞迪的「天神之眼」智駕目前有三個級別:
①Dipilot-100:依靠攝像頭的高快智駕,由12個攝像頭、5顆毫米波雷達和12個超聲波雷達,智駕芯片用的是英偉達的 Orin N或黑芝麻,芯片算力為84 TOPS,部分車型如24款漢EV用的是地平線征程5芯片,算力128 TOPS,能實現高速NOA,主要用在10萬級別車型上;
②Dipilot-300:激光雷達版本的高階智駕,標配了激光雷達,配備英偉達OrinX 芯片,算力為254 TOPS,由1顆激光雷達、13個攝像頭、5顆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組成,可實現高速+城區的全場景NOA,主要用在王朝海洋旗艦車型及騰勢方程等中高端車型;
③Dipilot-600:多雷達方案。基於英偉達雙OrinX芯片,算力達508 TOPS,3顆激光雷達,5顆毫米波雷達、12顆超聲波雷達和12顆高清攝像頭。主攻城區無圖NOA,在仰望等高端車型上搭載。
未來,比亞迪計劃推出Dipilot1000/2000平臺,為L3級自動駕駛做準備。
自研智能懸架,雲輦技術平臺成本優勢顯著
懸架系統是連接車輛車身與輪胎的機械系統,主動懸架系統因其能夠與智能駕駛系統共享傳感器數據,實現車輛動力學的協同控制,而顯得尤為重要。汽車懸架是將汽車與路面隔離的彈性元件系統,組成包括彈簧、減振器、襯套、穩定杆等。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和設計特點進行分類,如通過動力學分類,可分為主動懸掛和被動懸掛。
傳統懸架受限於機械結構,難以應對複雜路況的瞬時衝擊,無法滿足汽車多元發展以及高性能的需求,早期由海外豪車牽頭開始採用主動或者半主動懸掛,通過傳感器識別車輛行駛狀態,處理器輸出不同的彈性特性給彈性元件系統執行,結合AI智能預瞄協同,深度整合自動駕駛感知數據,實現自動調節阻尼硬度、預載支撐力、優化車輪接地角度等。
主動懸架方案分為空氣懸架、液壓懸架和電磁懸架,方案呈現多樣化的局面。1)空氣主動懸架產業鏈上游主要由空氣彈簧、ECU、空氣供給單元搭配CDC或雙閥減振器組成;2)磁流變方案往往在空懸方案上將減振器改為磁流變減振器以此實現更快的響應速度;3)液壓方案上游主要由螺旋彈簧等執行機構組成;除此之外還需要傳感器和預瞄系統供應商的配合。全主動懸架工藝複雜性極高,上游企業還需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和測試驗證。
比亞迪雲輦技術共包含五套系統,分別為雲輦-C、雲輦-A、雲輦-P、雲輦-X和雲輦-Z,近乎涵蓋了民用所有的底盤懸掛技術。適用車型來看,雲輦C搭載於中低端價格帶車型,雲輦A搭載於中高價格帶車型,雲輦P搭載於越野車,雲輦X、雲輦Z搭載於超豪華車型。雲輦是比亞迪歷時五年,耗資數十億元,全棧自研並實現系統級深度集成而開發出來的智能車身控制系統。 雲輦技術標誌着中國汽車製造對百年外資主導的汽車技術全面發起進攻。
核心部件國產突破,成本逐年下探,有望向中低端車型滲透。目前主流的空氣懸架方案由空氣彈簧、可變阻尼減振器和空氣壓縮機構成主要成本,佔全部製造成本的78%左右。空氣懸架成本逐年下探,其中空氣彈簧和減振器是成本下降的主力,整體成本預計將來下降到萬元以內,整體下降約25%。目前主動懸架主要搭載於40萬以上的高端車型,隨着空氣懸架系統價格下探和國產替代方案的發力跟進,主動懸架市場未來有望向中端車型滲透。
根據蓋世汽車配置數據庫,空氣懸架2023年國內月度裝載量呈現緩慢上升趨勢,至12月份單月裝載量接近7萬台,滲透率已達2.8%;2024年滲透率漲勢迅猛,6月滲透率高達4.4%,預計到2025年末,空氣懸架滲透率能夠上升到10%左右。
比亞迪電子在懸架系統領域展現出顯著的技術自主性和成本優勢。其雲輦懸架系統的核心部件完全由公司自主研發,相較於其他依賴採埃孚等外資廠商核心部件的供應商,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體現出明顯優勢。隨着市場競爭加劇,比亞迪有望在整車價格戰中佔據有利地位。特別是在20萬元價格區間,主動懸架系統的普及率持續上升,比亞迪有望憑藉其在主動懸架系統上的先發量產經驗和成本優勢,將雲輦系統應用於不同價格區間的車型,從而實現差異化競爭。這種技術自主性和成本控制能力,使比亞迪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16合1熱管理系統,集成化趨勢明顯
汽車熱管理是指從系統集成和整車角度出發,統籌整車熱量與環境的熱量,採用綜合手段控制和優化熱量傳遞,保持各部件工作在最佳溫度範圍,改善汽車各方面性能,對電車續航的影響很大。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對温度敏感性高,必須在適宜的温度下,才能實現高效、穩定的輸出。新能源汽車熱管理主要包括:動力系統熱管理、座艙空調熱管理、驅動控制熱管理三大部分。
隨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整車能量管理的複雜性日益提高。與傳統車不同,在新能源汽車的純電車型中,由於沒有了發動機提供的熱量,因此在座艙的空調製熱功能中無法通過發動機熱交換實現,只能通過PTC或熱泵空調進行温度調節。而對於新能源混動車型而言,由於內燃機的保留,因此在座艙的供暖方面可採用發動機余熱加PTC或熱泵空調協同工作的方式實現。相對於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由於增加了動力電池和電機電控系統的冷卻需求,因此其熱管理系統具有更高的複雜性。此外,由於純電動汽車的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功能的提升,芯片算力大幅提升,部分車型新增了對芯片散熱的需求。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目前傳統燃油車熱管理系統價值量大約2300元/套,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價值量則在7000元上下,其中插電混合動力車比純電動力車單車價值鏈更高。
為最大化利用整車熱量,集成化熱管理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目前,大部分車型採用了傳統的分立式熱管理系統,在分立式熱管理中,各系統之間的熱能量無法高效協同利用,從而造成一定的能量損失。為最大化的利用整車熱量,降低整車能耗,集成化的熱管理成為越來越多車企的選擇,利用多通道閥門或管路,將電池、電機電控和空調系統中某些或全部迴路均連通,形成一個循環迴路,對整車熱量進行統籌管理。
比亞迪e3.0引入了對電池、動力總成等的熱源進行統一管理的熱泵系統,冷媒直冷直熱方案大幅提升換熱效率。比亞迪的熱管理模塊包括6個電磁閥和3個膨脹閥,通過11種控制模式進行調節,可進行-30~60℃的廣泛的温度管理。這種系統能夠充分利用環境、動力總成,甚至乘員艙和動力電池的余熱,將冬季續航里程最大提升20%。海獅07 EV匹配的「16合1」一體化熱管理系統,可以為全車5個温度需求分系統提供高温制暖、高温散熱、低温預熱、余熱回收以及低温製冷伺服。
夯實25萬以下基本盤,三大品牌發力高端市場
比亞迪旗下有多個品牌,其中子品牌比亞迪,分王朝系和海洋系,定位大眾經濟適用產品,王朝車型偏商務、老派,海洋網以各類海洋動物和軍艦命名,定位相對年輕、運動;方程豹、騰勢定位高端市場,仰望則定位百萬級豪車。2024年王朝依然是比亞迪的主力車型。
王朝和海洋兩大產品線系比亞迪核心基本盤,車型佈局密集,主覆蓋5-25萬價位區間。其中,王朝系列包括元、宋、秦、漢、唐等系列產品,面向相對成熟客户,而海洋網的海鷗、海豚、海豹、海獅等核心品類,以年輕、進取、開放為調性。並且,在同系車型中,包括了多種動力類型,如宋系列包括宋plus、宋pro、宋L等,以及降價增配的榮耀版、冠軍版車型等,形成了密集的產品矩陣佈局。2024年王朝和海洋網絡累計銷量403萬輛(其中王朝網絡銷量209萬,海洋網絡194萬輛),同比+40.6%,佔比亞迪銷量比重整體超95%。
20萬以下區間比亞迪具備較強統治力,中高端領域仍有空間。2024年10萬以下份額約佔全市場22.7%,2024年1-9月累計銷量358.2萬輛,其中新能源154.6萬輛,比亞迪份額約45%,較2023年提升了約20pct;10-20萬區間佔全市場約47.2%,今年1-9月累計銷量747.1萬輛,其中新能源320.5萬輛,比亞迪份額接近一半,與2023年一致;20-30萬區間佔全市場約17.4%,24年1-9月累計銷量274.4萬輛,其中新能源146.9萬輛,特斯拉份額超過30%,其次是理想、AITO和極氪。
而30-50萬區間份額佔全市場約10%,比亞迪市佔率不足10%。30-50萬區間,2024年1-9月累計銷量158.4萬輛。其中新能源71.4萬輛,理想份額超過30%,AITO、蔚來份額在10%以上,比亞迪騰勢佔比9.8%。另外,高端市場盈利性也一般高於低價格帶車型,是車企不可忽視的重要增長點。比亞迪旗下主要有三個品牌,支撐未來高端車領域增長:
騰勢:品牌成立於2010年,由比亞迪和梅賽德斯-奔馳攜手打造,專注於新能源豪華汽車市場。目前在售車型為騰勢D9、騰勢N7、騰勢Z9、騰勢Z9 GT四款產品,車型覆蓋轎車、SUV、MPV,價格在30萬左右,其中騰勢D9為銷量主力。
方程豹:定位新能源個性化品牌,產品以硬派越野風格觸達越野細分賽道,定位更極致、獨特、自由。首款產品豹5於202 3年11月上市,目前主要有豹5、豹8、鈦3共三款車型,豹與鈦兩大產品線,分別針對高端與家庭越野市場。
豹8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 3.0,打造智能硬派SUV。2024年8月, 比亞迪方程豹與華為在深圳簽訂智能駕駛合作協議,24年11月12日,豹8正式上市,配備華為乾崑智駕ADS 3.0,實現高速、城市NOA以及泊車代駕等高級自動駕駛功能。
仰望:主打百萬級別豪車市場。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及出口量全球領先,正加速全球化佈局,邁向規模化、智能化高質量發展新階段。2023年中國汽車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齣口國。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8%,2024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641萬輛,同比增長30%,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了128萬輛,同比增長7%,蟬聯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隨着高階智能駕駛技術下探至10萬元以下價格區間的車型,比亞迪在中低端市場將憑藉高階智駕技術下沉帶來的性價比優勢,持續擴大市場份額;在高端市場,公司將依託騰勢、方程豹及仰望等高端品牌的整車智能化優勢,進行差異化競爭,進一步推動超級產品周期的形成。
攜手英偉達拓展AI的邊界,多產品線並進
AI服務器,從代工逐步切入液冷等高毛利環節
國內外大型雲服務廠商近兩年資本開支快速增長,算力「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伴隨着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在scaling law推動下,各大廠商加快進入算力基建的「軍備競賽」。我們認為2024~2025是各大廠商AI算力基建的高峰階段,國外四大CSP廠商1-3Q24資本開支均已超過200億美元,亞馬遜更是超過500億美元。中國頭部雲服務商如騰訊、阿里巴巴等今年前三季度資本開支增長均超過100%。
國外四大CSP廠商亞馬遜、微軟、谷歌、Meta在2024年第三季度資本開支分別達到226.2億、149.23億、130.61億、82.5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1.3%、50.5%、62.1%、26.2%;2024年前三季度累計資本開支分別達551.65億、397.48億、382.59億、228.3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6%、56.1%、80.2%、16.5%。
海外大廠均大幅上調資本開支加碼AI,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業績飆升。AI服務器零部件GPU的核心供應商英偉達業績持續超預期,其數據中心收入自FY2024 Q2起連續多個季度同比增長超100%,FY2025 Q1同比增速高達427.54%,FY2025 Q3同比增長112%,達到307.71億美元。
隨着AI芯片熱設計功耗逐步增高,液冷成為必不可少的散熱方式。根據統計數據,電子元器件温度每升高2℃,可靠性下降10%,温度達到50℃時的壽命只有25℃時的1/6,因此數據中心及AI芯片廠商不斷探索散熱技術以保證其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性能。同時,由於環保意識高漲,各國對數據中心電源使用效率規範日益嚴格,同時跨入AI世代GPU運算芯片TDP(Thermal Design Power,熱設計功耗)持續向上堆棧,使得數據中心的散熱設計變得至關重要。
液冷技術作為數據中心的未來,不僅將帶來能效的顯著提升,還將推動整個數據中心行業的技術革新和可持續發展。以英偉達GB200 NVL服務器為例,單顆B200芯片TDP 1200W,GB200系統芯片TDP高達2700W(1個Grace CPU+2個B200 GPU),而3D VC氣冷散熱解熱瓶頸約在1000W,超出1000W以上採液冷散熱效果較佳,因此需要全面升級液冷散熱,並配合其他散熱技術共同作用。英偉達下一代芯片單機櫃能耗預計將超過1MW,散熱已經成為AI芯片發展的關鍵。
憑藉在精密製造領域的長期積累,比亞迪電子成功切入英偉達服務器供應商行列。根據英偉達官網合作伙伴公示,比亞迪電子及比亞迪精密製造均為英偉達的合作伙伴。通過在精密製造領域的深耕和服務器產品的全面佈局,比亞迪電子不僅與英偉達在遊戲顯卡領域展開合作,還開始配合英偉達的服務器業務。目前,比亞迪電子主要以代工為主,該業務目前佔整體比例較小,但未來增速顯著。
此外,通過與英偉達的緊密合作,比亞迪電子在液冷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公司已掌握浸沒式液冷技術,並計劃推出相應的服務器產品,這將大幅提升數據中心的能效比和環境適應性。比亞迪電子子公司Lead Wealth作為英偉達Blackwell平臺基礎設施合作伙伴之一,未來有望通過英偉達進一步拓展AI服務器相關組件及零部件的供應業務,進一步鞏固其在數據中心領域的技術和市場地位。
基於NVIDIA Jetson開發AMR機器人
比亞迪電子攜AMR亮相英偉達GTC大會,提供智能物流解決方案。2024年3月19日,由比亞迪電子研發的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自主移動機器人亮相英偉達GTC大會。該AMR由比亞迪電子自主研發生產,搭載英偉達硬件平臺,能準確感知複雜環境並進行自主作業,在英偉達Omniverse Isaac sim軟件的支持下,提升自身的3D感知能力,解決迷航、立體地圖建立等難題。Omniverse Isaac sim還能夠快速對周邊環境進行仿真與重建,提高AMR部署效率,優化產線業務流程,實現遠程監控等功能。AMR成為產品應用方降本增效、智慧化升級的智能物流解決方案,可助力於優化人力成本、提高運輸與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與產量。
比亞迪電子開發高階AMR過程中,NVIDIA基於NVIDIA Isaac和Jetson平臺給予了技術支持,幫助客户加速物流應用的部署。比亞迪電子AMR通過視覺檢測技術與路徑規劃技術,實現了大範圍實時自主避障導航。其採用NVIDIA Jetson Orin高性能人工智能系統級模塊,集成了激光雷達和視覺感知模塊。使用激光雷達、IMU、輪速計等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對室內大面積複雜動態環境進行實時高精建圖和定位,並通過自有調度系統對多類型AMR進行實時集羣調度。此外,為適應室內動態多變環境,支持通過實時迴環檢測並自動更新局部子地圖;為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安全性,應用了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技術。
消費電子:收購捷普綠點,覆蓋頂級客户
與北美大客户合作超15年,收購捷普深化合作
公司產品佈局多元,與北美大客户合作歷史超過15年。比亞迪電子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夠同時大規模提供精密金屬、玻璃、陶瓷、塑膠、藍寶石等全系列結構件及EMS服務的公司,與蘋果、華為及安卓系客户都有長期穩定的合作。公司於2010年切入北美大客户供應鏈,為其提供充電器轉換插頭零組件。此后逐漸擴大其在北美大客户產業鏈中的產品種類,從2017年開始逐漸接觸到公司較為核心的產品,2019成功導入北美大客户核心產品iPad組裝業務,並於2022年開始量產,份額超過30%。
收購捷普工廠移動製造業務,切入大客户手機中框業務。2023年8月28日,比亞迪電子宣佈計劃以人民幣158億元現金收購捷普新加坡位於成都、無錫的產品生產製造業務,包括現有客户的零部件生產製造業務。公司表示,此次收購將拓展公司的客户與產品邊界,拓寬智能手機零部件業務,大幅改善公司客户與產品結構,增加核心器件產品的戰略性佈局。此外,還可以在提升產品市佔率的同時,與公司現有產品有效協同,從而提升整體競爭力。據Trendforce,捷普的無錫工廠擁有四大業務模塊——模具、塑膠、金屬、衝壓,主要負責iPhone鈦框架製造,而成都則主要為網絡和通信、消費者生活方式、可穿戴技術和移動市場提供服務,提供不鏽鋼部件和iPhone屏幕總成。
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強大,推動蘋果換機潮。2024年6月,蘋果於Apple WWDC24大會上發佈Apple Intelligence。Apple Intelligence深度集成於蘋果硬件生態,充分運用 Apple 芯片對語言和圖像的理解與創作能力,可做出多種跨 app 操作,同時結合個人場景,為用户簡化和加快日常任務流程。通過Private Cloud Compute,Apple為AI的隱私功能樹立了全新標準,並能在設備端進程和搭載Apple芯片的更大型、基於服務器的模型之間靈活配置和擴充計算資源。此外,除了自己的大模型,Apple正在將ChatGPT等第三方大模型整合至蘋果生態的操作體驗中。
客户覆蓋廣泛,AI端側落地推動市場回暖
3Q23以來,全球手機季度銷量同比增速回正,在長達7個季度的同比下滑后迎來了連續5個季度的同比增長。據IDC數據,全球智能手機出貨從2007年的1.25億部快速增至2016年高點的14.69億部,隨后連續4年同比下滑,2021年因疫情宅家經濟推動出貨量雖然同比回升6.2%至13.60億部,此后繼續下滑至2023年11.64億部。1-3Q24,全球智能手機同比出貨量同比增長8%,達到9.07億部,多家機構預測2024全年手機出貨量有望同比增長5%達到約12億部。
我們預計未來兩年全球手機市場將温和增長,新興市場和高端手機增速將快於整體。考慮到降息背景下宏觀經濟環境預期改善,我們認為以新興市場為主要增長動力的智能手機大盤有望實現温和修復。成熟市場中,高端手機消費者在該領域保持強勁的購買力,更願意為新技術支付溢價,摺疊屏和AI手機的滲透有望拉動該領域市場價值增長。
公司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安卓廠商,有望受益安卓市場復甦。比亞迪電子核心客户包含小米、VIVO、榮耀、OPPO等,基本覆蓋所有主流安卓手機廠商,且多具有長期合作關係,並獲得了多個客户的供應商獎項。隨着安卓手機市場的持續復甦,比亞迪電子作為手機零部件及整機組裝核心供應商,業績亦有望隨之增長。比亞迪電子於2019年大量切入華為、小米等手機組裝業務,代工小米12S系列、榮耀magic3/4系列、榮耀50/60/70系列等,為小米平板5金屬中框、複合板材電池蓋及整合組裝服務的主力供應商。
胡慧:電子行業高級分析師,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士,北京大學物理博士,CPA、CFA,發表多篇SCI論文,並獲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2021年8月加入國信研究所,之前任華金研究所電子組長,主要覆蓋半導體板塊。(執業資格編號:S0980521080002)
詹瀏洋: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工學學士、碩士,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學士(第二學位),中級經濟師(金融專業)。曾參與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1篇,並赴國外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報告。2022年6月加入國信研究所,之前任華潤置地投資管理主管。(執業資格編號:S0980122060008)
法律聲明
本公眾號(名稱:劍道電子)為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信證券」)研究所電子組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唯一官方公眾號。
本公眾號不是國信證券研究報告的發佈平臺,本公眾號只是轉發國信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的部分觀點,訂閲者若使用本公眾號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瞭解而對其中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誤解和歧義。提請訂閲者參閱國信證券已發佈的完整證券研究報告,仔細閲讀其所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
(轉自:劍道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