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42萬股民目瞪口呆,格力電器,跌落神壇!

2025-02-24 16:51

針對格力部分門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網上有人提出了質疑:

雷軍會不會將「小米之家」改名「雷軍之家」?

要知道,就股權來説,董明珠只是格力電器(000651.SZ)的職業經理人,但小米絕對是雷軍的小米;就影響力來説,雷軍的影響力早已經破圈,成為國人皆知的網紅企業家,民營企業家的典範。

關於改名這事,DeepSeek是這樣回答的:

第一,從戰略意圖角度來説,目的是爲了品牌年輕化、加碼佈局健康賽道,探索渠道革命與新零售,同時優化流量成本;

第二,從個人IP綁定角度來説,這是一把雙刃劍,短期存在信任背書和情感聯結,但長期面臨品牌延續和輿情隱患;

第三,從風險角度來説,改名並非是全部門店同步,這就導致品牌形象割裂,另外,新的招牌被吐槽「土味審美」,在審美層面存在爭議。

在DeepSeek看來,格力此次更名是戰略轉型的激進嘗試,短期內能快速獲取流量和關注,但長期需要解決三個矛盾:個人IP與企業品牌的平衡、年輕人需求與傳統形象的衝突、多元化野心與核心業務依賴的博弈。

我們認為,從「格力專賣店」到「格力舒享家」再到「格力董明珠店」、「董明珠健康家」,格力一直在尋求突破和轉型品牌,格力是真着急了。

時間回到2013年底。

在央視頒獎禮的對話環節,雷軍提出「小米5年內營業額超過格力電器」的賭約,董明珠則當場應戰,並將賭注從1億元加碼至10億元。

結果大家都知道,格力獲得了這場賭注的勝利。

但是,在那之后,格力則遭遇危機。

業績方面。2019年-2020年,格力電器淨利潤兩連降,2024年也未回到2019年同期水平。

市值方面。2021年至2022年,格力電器遭遇腰斬,儘管此后有所回升,但是,也僅僅是停留在2018年水平。也就是説,格力電器裹足不前,已經長達七年了。

尤其在造車這件事上,暴露了與小米之間的差距。

2021年8月,在經歷了幾年的掰扯后,銀隆新能源成為格力電器的控股子公司,並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開啟了造車之路。

與此同時,雷軍也官宣造車,賭上所有聲譽All in造車。

一開始的時候,無論是格力還是小米造車,資本市場都不看好,但是,雷軍讓所有質疑者閉上了嘴。

最新的數據是,小米SU7這款車的交付周期長達34周,也就是8個月時間。更可怕的是,小米目前的新增訂單量仍高於實際交付,交付周期仍在拉長。考慮到小米YU7即將上市,小米汽車的成功已經毋庸置疑。

反觀格力鈦新能源,已經消失在大眾視野很久了。

截至2025年1月22日,小米集團(01810.HK)的市值1.3萬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2萬億元,格力電器的市值2300億元。

儘管説,從2024年前三季報的淨利潤來看,小米仍不及格力電器,但是,資本市場不會無緣無故給高估值,巨大的是市值差已經說明了資本市場的態度,小米已經遠遠跑在了前面。

注意,如今的小米,正式殺入格力的腹地。

近日,小米的首款中央空調,已經開啟盲定,即將正式上市,並且喊出了小米空調2025年進入中國第三的目標。

這樣一來,格力面臨的壓力勢必激增。

事實上,在空調領域,格力已經顯現出了頹勢。

在格力電器的2021年財報中,有這樣一段話:

「根據《產業在線》2021年家用空調內銷銷量數據,格力空調以37.4%的份額排名行業第一,連續27年領跑。」

但是,從2022年開始,這句話就消失了。

2024年上半年,格力電器「空調」營收是779.6億元,而美的集團(000333.SZ)該業務的收入是1015億元,差距相當明顯。

或許,無論是核心業務護城河的鞏固,還是多元化業務的拓展,格力都應該向小米全面學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