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四季度,高瓴資本買了哪些醫藥股?

2025-02-24 15:47

轉自:新康界

作為華人資本圈的頂級投資機構,高瓴資本的持倉一直是華人美股投資界的風向標,近日,高瓴資本2024年四季度持倉披露,依然以互聯網與生物醫藥為主,通常情況下,投資人關注的焦點是高瓴資本在互聯網領域,尤其是中概股方面的持倉情況,而忽略了高瓴資本是生物醫藥領域的資深玩家:

  • 不僅在一級市場表現活躍,而且在二級市場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 不僅投資了諸多A股與港股的醫藥企業,而且在美股資本市場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具體而言,截至四季度末,高瓴共持有45支美股上市公司的股票,從行業劃分的角度來看:

  • 從數量來看,生物醫藥企業有16家,位居第二,互聯網科技企業有21家,位居第一;

  • 從市值來看,生物醫藥企業為11.54億美元,佔全部持倉的39.97%,位居所有行業第一。

1、重倉標的穩中有變

從持倉的市值來看,高瓴資本在四季度末的前三大醫藥股倉位:

  • 第一大倉位仍是百濟神州,持倉市值達7.03億美元,百濟神州在三季度的股價上漲57.36%,高瓴資本在四季度順勢減持26.51%。

  • 傳奇生物是第二大醫藥倉位(1.95億美元),比上季度末3.23億美元的持倉下降近40%,主要原因是傳奇生物股價在四季度下跌了33.22%,同時高瓴資本也減持了9.82%。圍繞重倉股做波段交易,也是高瓴資本的特點之一:曾於2022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大幅減持,但在三季度的小幅增持,2023年則是在一季度的小幅減持,二季度大幅增持傳奇生物。

  • Arrivent(NASDAQ:AVBP)是第三大倉位(1.19億美元)。Arrivent Biopharma是2024年1月上市的公司,拿到了艾力斯在大中華區以外獨家開發伏美替尼的權利,並與康寧傑瑞合作開發ADC藥物。公司創始人是華裔科學家姚正彬博士,此前他將由阿斯利康分拆的Viela Bio(NASDAQ:VIE)以3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Horizon。高瓴資本曾在一級市場投資了AVBP。

與三季度相比,高瓴資本四季度前十大醫藥股倉位中,百濟神州、傳奇生物、AVBP、CTKB、KNSA、BBIO、CTNM等前九大倉位保持不變,僅丹納赫因為股價下跌較多,從而跌出前十大倉位,取而代之的是MASH藥物公司SGMT。

四季度,高瓴資本在醫藥領域的特點如下:

持倉非常穩定:高瓴資本既無新建倉位,也無清倉倉位,持倉數量與上季度保持一致。

集中減持中概醫藥股。四季度,高瓴資本減持了四家醫藥股,且全部是中概股。

而過往歷史中,高瓴資本在中小倉位醫藥股調倉節奏快的特點此次並未延續。

四季度,高瓴資本持有醫藥股的數量保持不變,但持倉市值比上季度減少33.29%,主要是重倉持有的中概醫藥股減持較多。

2、新建倉位

2024年四季度,高瓴資本未建倉任何一家生物醫藥公司,至此已經連續兩個季度未有新建倉醫藥股,在披露持倉以來的記錄中十分罕見。

3、從增減持的角度來看,與之前幾個季度相比,高瓴資本操作頻率減少:

  • 增持倉位方面,四季度,高瓴資本僅增持一家醫藥股,而上季度則未增持任何醫藥股;

丹納赫(DHR):自2023年二季度首次建倉以來,高瓴資本反覆圍繞丹納赫進行波段交易。去年四季度公司股價罕見下跌17.13%,高瓴資本在三季度減倉91.62%后,於四季度增持了43.66%。

丹納赫是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學與醫學診斷領域的創新者,通過一系列的併購,建立了廣泛又高效的業務體系,主業歷經了工業品製造、精密儀器、診斷與生命科學的多次轉換,目前在全球擁有二十余家運營公司,這些公司在其各自的市場領域均處於行業領導地位,覆蓋了從預防篩查到診斷治療,到新療法的開發和新葯生產等眾多領域。

公司擅長併購整合,優勢在於通過精益管理和卓越運營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力,在業內被稱為「併購之王」。

減持倉位方面,四季度,高瓴資本減持了四隻醫藥股,與上季度數量相同。

  • 百濟神州:作為高瓴資本在醫藥領域的標誌性投資,百濟神州的持倉多年穩居倉位第一。百濟神州是中國創新葯的先行者,但隨着其他創新葯企的快速增長,王者的光環不再,而全球化臨牀等高舉高打的做法,讓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來一直虧損,虧損金額達600多億,只能靠融資續命。

    長期扭虧無望之下,去年四季度,公司大中華區首席商務官殷敏被監管機構調查,長期投資人高瓴資本、Baker Brother等機構紛紛減持公司股份。

    今年1月,百濟神州宣佈計劃將實現2025年全年經營利潤為正,公司股 價也隨之上漲。不過,澤布替尼一支獨大,佔公司營收的68.9%,且有不斷攀升的趨勢,后續管線研發難以接力。

    此外,澤布替尼的市場地位較為尷尬,前有伊布替尼、阿卡替尼的前輩,后有諾誠健華、小野製藥、禮來等BTK新玩家的入局,可以預見競爭將日趨激烈。

    作為一家市值近300億美元的公司,百濟神州沒有技術平臺,緊靠單藥支撐,在同等市值的醫藥股十分罕見。

  • 傳奇生物:作為國內CAR-T的資深玩家,傳奇生物憑藉產品Carvykti(西達基奧侖賽)的優異臨牀數據,成功獲得強生的合作。2024年前三季度,西達基奧侖賽的銷售額達到6.29億美元,同比增長84.3%,幾乎肯定會成為下一個十億美元分子。

    然成於斯,亦困於斯。西達基奧侖賽的輝煌,讓傳奇生物成為中國創新葯的一面旗幟。但傳奇生物的其他在研管線都較為早期,短期內難以有第二款藥物上市,公司的估值幾乎全部依賴西達基奧侖賽。

    然而除了剛上市之初的表現超乎市場預料,帶來股價的快速攀升之外,后續的業績發力均被市場視作常態,且已經體現在公司市值中,股價就難有爆發力,在一個區間內波動。

    隨着競爭對手在CD19等靶點的CART藥物突飛猛進,傳奇生物的后續潛力不被市場看好,被併購似乎是最合理的出路,但據傳股東卻拒絕了強生的併購提議。在此情形下,高瓴資本選擇減倉似乎是理性的選擇。

  • IMAB:天境生物誕生於中國創新葯行業崛起的大潮之中,上市前累計融資超過4.2億美元,囊括了康橋、高瓴、弘毅等知名投資機構,並在上市后幾個月,公司與艾伯維達成一項總額接近3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獲得了巴克萊銀行、貝萊德、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知名機構的買入。

    然而高光時刻過后,天境生物經歷高層洗牌和戰略調整,且迟迟沒有藥物獲批上市,股價開始斷崖式下跌。而在2023年9月,艾伯維宣佈終止與公司就CD47單抗在研藥物來佐利單抗等產品的合作協議。

    雪上加霜的是天境生物隨后宣佈要剝離核心管線,股價一度跌至0.844美元,而最高峰時,公司股價一度維持在80美元以上。

  • LSB:湖岸生物的前身是依生生物,后者是一家疫苗公司,在2023年3月SPAC上市,旗下的狂犬病疫苗依生君安™已經獲批上市,但市場份額佔比較低,且多年來未有第二款疫苗上市。

    依生生物上市后,在11個交易日內,股價下跌了87.69%。上市兩個月后,公司名稱已由「YS Biopharma Co.,Ltd.」變更為「LakeShore Biopharma Co.,Ltd」,管理層也發生了較大變化。

被高瓴資本減倉的醫藥股,不一定會走出跌勢,像此前高瓴連續兩個季度減持了VIE,公司則隨后宣佈被另一家上市醫藥公司HZNP收購,溢價50%+,藥股賣飛的概率真的很高。

近一年來,高瓴資本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減持次數達10次,增持次數有12次。逐季來看,增持次數維持低位,減持次數則處於高位。

4、清倉倉位方面

四季度,高瓴資本沒有清倉任何一隻醫藥股,而在上季度則清倉了8只醫藥股。

近一年來,高瓴資本每季度清倉生物醫藥股的次數與新建倉次數呈錯落分部,新建倉次數與清倉次數雙雙歸零。

5、高瓴資本四季度持倉的啟示:

  • 集中減持中概醫藥股。與以往大開大合的調整不同,高瓴資本在四季度的醫藥股操作頻率較低,不過對持倉中的中概醫藥股逐一減持,是四季度中為數不多的現象級操作,有可能是規避醫藥領域的國際衝突等不確定性,其持續性仍有待觀察。

  • 優化重倉股。在以往的每季度分析中,我們曾多次提出過高瓴資本的重倉醫藥股需要優化,才能獲得更好的收益。理由是:第一大倉位百濟神州2022年與2023年均處於下跌態勢,平均每年跌幅在18%左右,2024年的漲幅僅為2.41%,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市場對其價值的態度;第二大倉位傳奇生物的股價除了藥物上市初期有較好表現外,之后的表現較為一般,市場已經PRICE IN了其藥物價值。高瓴資本在四季度終於開始對其持倉佔全部醫藥股倉位78%的兩大標的紛紛做出了減持調整。

  • 持倉集中度下降。四季度,高瓴資本前三大醫藥股的持倉佔全部醫藥股持倉的市值達88.43%,,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三季度,該比例依次是84.94%、83.03%和81.43%和91.91%,持倉集中度有較大下降。

(轉自:新康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