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泰金工 | 美國ETF大廠的發展經驗與啟示——海外市場產品研究系列之六

2025-02-24 07:30

美國ETF市場呈現出較高的頭部集中度,貝萊德、先鋒、道富和景順四家機構管理規模合計佔比高達78%。貝萊德通過收購iShares一舉成為ETF市場龍頭並保持至今,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全;先鋒憑藉低費率優勢,聚焦大盤寬基,近年來管理規模有趕超貝萊德的趨勢;道富在全球最早發行ETF,憑藉先發優勢維持市場領先地位;景順則依託其主動投資的專長,避開競爭激烈的紅海賽道,專注於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先發優勢與產品創新有助於在ETF市場保持領先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結合當下的市場需求和自身資源稟賦,找到最適合的發展路徑。

美國ETF頭部機構的發展經驗與啟示

美國ETF市場呈現出較高的頭部集中度,貝萊德、先鋒、道富和景順四家機構管理規模合計佔比高達78%。貝萊德通過收購iShares一舉成為ETF市場龍頭並保持至今,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全;先鋒憑藉低費率優勢,聚焦大盤寬基,近年來管理規模有趕超貝萊德的趨勢;道富在全球最早發行ETF,憑藉先發優勢維持市場領先地位;景順則依託其主動投資的專長,避開競爭激烈的紅海賽道,專注於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先發優勢與產品創新有助於在ETF市場保持領先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結合當下的市場需求和自身資源稟賦,找到最適合的發展路徑。

貝萊德:構建全品類產品矩陣

貝萊德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截至2025年2月16日,貝萊德管理的ETF產品共約449只,規模總計約3.3萬億美元,佔美國ETF市場30%。2009年,貝萊德通過併購巴克萊全球投資者,獲取旗下iShares品牌,快速切入ETF領域。貝萊德ETF產品線幾乎涵蓋了美國ETF市場的各個投資領域和策略,對投資的風險收益來源進行多維度的精確切割,並提供多樣化的投資工具,通過低費率產品與高附加值產品的並行策略,打造全品類ETF矩陣,穩固其市場地位並持續提升盈利能力。

先鋒:踐行低成本被動投資

先鋒是全球指數投資的領導者,截至2025年2月16日,先鋒旗下ETF產品約86只,規模約3.1萬億美元,佔美國ETF市場29%。先鋒入局ETF領域較晚,產品佈局方面專注大盤寬基,規避小眾產品;發展策略上憑藉規模經濟和獨特的股權架構降低費率,為投資者提供低成本戰略資產配置的基石,與其低成本被動投資的理念相一致。近五年來先鋒ETF獲資金流入超1.1萬億美元,佔全市場約32%,規模有趕超貝萊德的趨勢。

道富:率先佈局佔據先發優勢

道富環球是全球第一家發行ETF的基金公司,截至2025年2月16日,道富旗下ETF產品規模約1.5萬億美元,佔美國市場13%。1993年,道富率先佈局ETF市場,此后在行業板塊系列、商品、海外房地產等多個ETF細分領域開創先河。由於先發產品的品牌認知和流動性優勢,道富ETF得以在較高的費率下維持較大規模,早期佈局的16只主要ETF佔道富旗下ETF總規模約71%,充分體現了先發優勢對於產品佈局的重要意義。

景順:差異化佈局主動賽道

景順於1999年進入ETF市場,截至2025年2月16日,景順旗下ETF產品數量約216只,規模總計約0.65萬億美元,佔美國市場6%。景順通過內生發展與外延擴張並舉,成功躋身ETF頭部大廠之列。一方面與納斯達克交易所深度綁定,最早發行納斯達克產品;另一方面併購多家特色資管機構,豐富自身Smart Beta產品線。在競爭激烈的ETF市場開闢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其發展經驗對主動資管機構或更具參考意義。

01 美國ETF市場競爭格局

四家頭部ETF提供商佔比合計約80%,ETF市場形成「二八」格局

截至2025年2月16日,美國ETF市場總計規模超10萬億美元,約270多家ETF提供商管理着約4000只ETF產品。其中,貝萊德(BlackRock)、先鋒(Vanguard)、道富(State Street)和景順(Invesco)四家公司憑藉其先發優勢和強大的市場影響力,成為行業龍頭。這四家公司旗下ETF數量合計約920只,佔全市場ETF總數的22.96%,而其管理的資產規模則佔比高達78.74%,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作為最早涉足ETF領域的頭部基金公司,這四家機構多年來在市場中穩步擴張,累計管理規模持續攀升。儘管市場參與者不斷增加,但四家公司的總計規模佔比始終保持在80%左右。其中,先鋒和貝萊德憑藉其廣泛的市場佈局、豐富的產品線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佔據第一梯隊,而道富和景順則緊隨其后,處於第二梯隊。相比之下,其他所有ETF提供商的合計管理規模佔比不足20%,ETF市場呈現出較高的集中度。

發展路徑各具特色,近年來先鋒獲資金流入最多

這四家機構的發展路徑各有不同:貝萊德通過收購iShares一舉成為ETF市場龍頭並保持至今,是目前美國市場上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全的ETF提供商;先鋒雖然最早發行指數基金,但在ETF市場佈局較晚,后憑藉低費率優勢,聚焦大盤寬基產品,快速進入第一梯隊,且近年來獲資金流入較多,管理規模有趕超貝萊德的趨勢;道富在全球最早發行ETF產品,旗下SPDR標普500ETF(SPY)至今仍是全球規模最大的ETF,憑藉先發優勢維持着市場領先地位;景順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主動管理型基金公司,入局ETF市場時,寬基賽道已被其他大廠佔據,轉而採取差異化發展戰略,主攻科技資產和Smart Beta,通過與納斯達克交易所深度合作以及有選擇性地收購特色資管機構,主打高附加值產品,對國內眾多以主動管理見長的基金公司或具備更多參考意義。

自參與ETF市場以來,四家機構的ETF產品年度資金流以正流入為主,貝萊德和先鋒流入較多且相對穩定,先鋒自2001年入局后,獲資金流入規模和佔比逐漸增長,2020年以來年度資金流入超過貝萊德,對貝萊德的龍頭地位形成挑戰;道富和景順資金流入相對較少,其中道富的資金流穩定性欠佳,對SPY單隻產品依賴度較高;景順2023-2024年獲資金流入較多,主要得益於旗下納斯達克100ETF所代表的大盤成長風格的優異表現。

以下我們對這四家主要ETF提供商的入局方式、產品特色、當前現狀進行梳理,並從中尋找對國內基金公司發展ETF的可供借鑑之處。

02 頭部ETF提供商發展歷程與現狀

在美國ETF市場,貝萊德、先鋒和道富一直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巨頭。貝萊德憑藉iShares品牌,提供豐富且全面的ETF產品矩陣,成為全球ETF市場的標杆。先鋒則秉持低成本被動投資理念,為投資者提供極具性價比的主流寬基產品。道富作為全球首家發行ETF產品的公司,憑藉先發優勢在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景順在多元化、費率、入場時機等方面均不佔優勢,但其憑藉差異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闢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

貝萊德:構建全品類產品矩陣

貝萊德(BlackRock)不僅在ETF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其本身也是全球領先的資管巨頭。公司成立於1988年,前身為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旗下的金融管理公司,1992年開始獨立運作,並於1999年在紐約交易所上市。此后,貝萊德開啟其多元化發展之路,從資產類型、產品形態、投資服務等各個角度進行擴展,並通過一系列併購活動拓寬其業務範圍和資產管理規模。

根據公司年報,截至2024年底,貝萊德資產管理規模達11.6萬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範圍覆蓋北美、歐洲、非洲、中東、亞太等多個區域,產品形態既包括被動指數基金、ETF,也包括主動型基金、獨立管理賬户、多資產等多種類別,客户類型覆蓋機構、個人與ETF客羣,業務範圍以資產管理業務為主,也提供交易、風控、諮詢、財富管理等服務。截至2025年2月16日,貝萊德管理的ETF產品共約450只,規模總計約3.3萬億美元,佔美國ETF市場的30%。

入局方式:併購切入ETF領域,迅速建立品牌優勢

從黑石集團獨立出來並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后,併購成為貝萊德擴大業務版圖的重要手段。在發展ETF業務之前,貝萊德已經通過併購道富研究與管理公司(SSRM)、美林投資等完成了其產品線的擴展和管理規模的提升。2003年,在首隻ETF推出的10年后,貝萊德開始關注到ETF業務,並將併購目標放在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旗下資產管理部門——巴克萊全球投資者(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簡稱「BGI」)及旗下的iShares品牌。在2009年金融危機后,巴克萊由於被英國監管要求籌集資金而不得不出售其業務,貝萊德把握市場窗口收購巴克萊全球投資者,一舉成爲了全球最大的ETF提供商以及管理規模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

併購前,2008年底,BGI管理資產規模為1.53萬億美元,以被動投資為主,旗下明星產品iShares是全球最大的ETF系列,市佔率接近50%,貝萊德資管規模約1.31萬億美元,以主動型產品為主。併購完成后,貝萊德不僅在總量上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而且一舉成為ETF市場的龍頭,憑藉iShares快速建立起ETF品牌優勢,為日后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增長潛力。併購后,貝萊德保留了iShares這一品牌,持續推出Smart Beta、債券、另類、期權策略等多元化產品,打造出豐富的ETF產品矩陣。

產品特色:種類齊全、數量繁多,打造「綜合貨架」

貝萊德ETF產品線幾乎涵蓋了美國ETF市場的所有投資領域和策略。從資產類型來看,不僅包括國內股票、債券,海外股票、債券等傳統資產,還涵蓋房地產、大宗商品、數字貨幣等另類資產。從管理方式而言,提供被動、增強和主動管理多種產品。在地域分佈上,涵蓋全球、大洲板塊及單一國家多個層面。在費率結構上,既有核心繫列的低費率產品,也有較高費率的高附加值產品,打造ETF市場的「全品類綜合貨架」。

貝萊德投資範圍之「廣」,不僅體現在對於整體資本市場的覆蓋程度較「全」,也體現在對於單一品類資產的覆蓋程度較「細」。以債券產品為例,就資產類型來看,不僅有綜合型債券ETF以及國債、公司債、MBS等主流品種,也有高收益債、可轉債、優先債等相對小眾的品種;就期限來看,提供短中長不同期限的投資選項;就管理方式來看,不僅有追蹤特定市場的被動管理產品,還有債券多因子、利率對衝、免税、目標日期等主題策略性投資品,充分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

貝萊德擅長將投資劃分爲多個層次,並在不同層次內部提供多樣化的投資工具。以海外股票型ETF為例,就投資區域的細分程度,可以分為綜合市場、地區板塊、單一國家等三個層次。在綜合市場這一層次,提供投向全球、海外、新興市場、發達市場的寬基和增強型產品;在地區板塊提供投向歐洲、美洲、亞太等區域的11個產品;在單一國家這一層次,提供52個投向具體國家或地區的投資工具,部分小眾市場也有產品覆蓋。

在寬基股票的紅海賽道,貝萊德也提供多元化和差異化的投資選項,旗下產品覆蓋標普、羅素、晨星等多個指數系列,各個系列內部均有完善的市值ETF,以及相應的成長價值風格ETF,極大地擴寬了投資者在不同指數系列上的選擇空間。

總之,貝萊德的ETF產品線力求對投資的風險收益來源進行多維度的精確切割,並提供多樣化的投資工具,充分展現了其作為全球ETF巨頭在產品開發與創新方面的卓越能力。據ETFdb.com統計,貝萊德旗下產品的平均費率約為0.15%,而其估算利潤高達49億美元,遠超其他基金公司。這表明,儘管貝萊德的體量龐大,但其並不依賴單純的價格戰來取勝,而是通過低費率產品與高附加值產品的並行策略,結合前瞻性的產品佈局,穩固其市場地位並持續提升盈利能力。

當前現狀:市場份額、產品線、近年資金流入

截至2025年2月16日,貝萊德管理的ETF產品共約450只,規模總計約3.3萬億美元,佔美國ETF市場的30%。主要ETF產品線包括核心系列、美國股票、Smart Beta、國際股票、債券、商品、目標日期策略,以及近兩年市場熱度較高的數字資產、期權策略等。

貝萊德旗下規模最大的前20只產品覆蓋各大類資產。股票方面:核心標普500ETF是全市場規模第二的跟蹤標普500的產品,其次為標普系列和羅素系列;債券方面,規模較大的主要是總債券、長期國債、市政債;因子方面,質量因子較為領先;海外方面,主要投向新興市場和非美發達市場;另類資產方面,去年新成立的比特幣ETF是目前規模最大的比特幣現貨ETF,2021年成立的黃金信託微型ETF是全球規模第二大的黃金ETF。

近五年來,貝萊德旗下ETF保持了強大的吸金能力,90%的時間保持單月資金正流入,累計流入約0.87萬億美元,佔近五年美國ETF市場總流入的約24%,累計資金流入最多的五隻產品為iShares核心標普500ETF、iShares核心美國總債券ETF、iShares20+年美國國債ETF、iShares比特幣信託ETF和iShares比特幣信託ETF。

先鋒:踐行低成本被動投資

先鋒基金(Vanguard)成立於1975年,是全球第二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以低成本指數基金為主,1976年,先鋒在市場上率先推出第一隻指數基金,開創指數投資先河。

然而,先鋒基金創始人約翰·博格(John Bogle)一度並不認可ETF這種可能帶來高頻交易的產品形式,因此先鋒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加入ETF市場的競爭,而是在2001年后才進入ETF市場。此后,先鋒專注大盤寬基,規避小眾產品,憑藉低費率優勢, ETF管理規模迅速擴張,市佔率持續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ETF提供商。截至2025年2月16日,先鋒旗下ETF產品規模約3.1萬億美元,佔美國ETF市場約29%。

入局方式:后來居上,穩紮穩打佈局主流寬基

先鋒基金早在1976年就率先提出低成本指數投資理念,並推出了第一隻指數基金——先鋒500指數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開啟指數化投資浪潮。此后,富達(Fidelity)、道富(State Street)、巴克萊(Barclays)等資管機構紛紛推出各自的指數基金。1993年,道富推出了美國第一隻ETF——SPDR標普500 ETF(SPY),其費率甚至低於先鋒基金旗下同樣跟蹤標普500指數的場外基金。1996年,巴克萊和摩根士丹利共同推出了WEBS指數ETF,后更名為iShares。此后,iShares不斷推出新的ETF產品,同業在被動投資領域的競爭,對先鋒的低費率模式形成了一定衝擊。

然而,先鋒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加入ETF市場。在先鋒基金創始人約翰·博格的理念中,指數投資應長期持有,而ETF的日內交易屬性可能引發投機交易,這與先鋒基金的長期投資理念相悖。因此,在博格在任期間,先鋒基金並未推出ETF產品。直到2001年,先鋒基金纔開始涉足ETF領域。

2001年,先鋒推出了第一隻ETF 產品——Vanguard整體股票市場ETF,當時ETF市場仍處於發展早期,藉助品牌優勢,先鋒ETF資產規模迅速擴大。2004年,先鋒又推出了11只行業ETF,此后陸續發行了標普、羅素系列規模寬基和成長價值產品,逐漸佈局國際股票、債券、Smart Beta等核心賽道。

2009年5月,在巴克萊尋求出售之際,先鋒基金也曾出價50億美元收購其ETF業務,但最終未能成功,而是由貝萊德集團以152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對巴克萊的收購。自此,美國ETF市場上構成了先鋒、道富和貝萊德三巨頭鼎立的局面。

產品特色:專注大盤寬基,降低產品費率

先鋒旗下產品呈現出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是產品種類和數量精簡,單隻產品規模較大;二是管理費率較低,與其低成本被動投資的理念相一致。

從產品線的佈局來看,先鋒與貝萊德呈現出顯著的不同,旗下產品數量僅86只,遠低於先鋒旗下的400多隻,單隻產品平均規模367億美元,而貝萊德平均ETF規模僅78億美元。

從產品類型上,先鋒ETF專注大盤寬基,規避小眾產品,平均費率較低,為投資者提供低成本戰略資產配置的基石,而不追求短期熱點和戰術投機。這與其被動投資和長期持有的理念一致。大類資產以股票、債券為主,較少涉及商品、數字貨幣等另類資產;投資方式以複製市場的規模寬基和成長價值等主流風格為主,輔以紅利等經典Smart Beta因子,而較少涉及細分行業或熱點主題;債券或海外產品也以投向某個綜合性的市場指數為主,少有針對特定地區或特定細分類型的產品。

憑藉其獨特的股權架構和降費理念,先鋒基金始終保持了低費率優勢,並推動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向更低費率的方向發展。先鋒基金是美國唯一一家股東為旗下基金持有人的資管公司,投資者通過持有基金產品間接持有公司,無需向外部股東支付額外利潤。這種獨特的股權結構使得先鋒基金能夠持續降低交易費用,保持低費率優勢。2010年,先鋒基金宣佈免除旗下ETF產品的佣金,2018年進一步擴大免傭範圍。截至2025年2月16日,先鋒基金旗下ETF平均管理費率約0.04%,在全美ETF提供商中僅略高於BNY Mellon(紐約梅隆銀行)的0.04%,顯著低於貝萊德、道富、景順等其他ETF大廠。

當前現狀:市場份額、產品線、近年資金流入

截至2025年2月16日,先鋒旗下ETF產品數量約86只,規模總計3.1萬億美元,佔美國市場29%。產品線較為精簡,主要集中在美國股票、全球股票、Smart Beta、美國債券等類別。規模前10的代表性產品主要投向綜合市場,如美國股票的大盤股、全市場ETF;成長、價值、紅利等典型因子ETF,海外股票的全球、成熟和新興市場ETF,總債券市場ETF等,對主要資產和收益因子覆蓋全面且均衡,費率水平均低於0.1%。

近五年來先鋒ETF總計資金流入超1.1萬億美元,佔美國ETF市場總流入的32%,且除了個別月份外,基本保持單月資金正流入。累計流入資金最多的5只ETF分別為Vanguard標普500ETF、Vanguard整體股市指數ETF、Vanguard總債券市場ETF、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和Vanguard富時成熟市場ETF。

道富:率先佈局佔據先發優勢

道富環球(State Street GlobalAdvisors,SSGA)創立於1978年,最初為美國道富銀行的資產管理部門,旨在為機構投資者提供投資管理服務。道富的成立恰逢指數投資興起,1976年,在先鋒基金率先提出指數投資后,道富敏鋭的捕捉到這一趨勢,首批發行產品即為兩隻指數基金,即1978年和1979年推出的標普500指數基金和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指數歐澳遠東基金(MSCIEAFE),很快成為與先鋒比肩的領先指數產品提供商。道富專注於機構市場,而先鋒則專注於零售。與此同時,道富開始擔任教育者的角色,宣傳被動管理的理論及其在實務中的優勢,增強品牌知名度。

1993年,道富率先佈局ETF市場,發行了美國市場上第一隻ETF,此后在多個產品類型上不斷創新,藉助先發優勢維持領先地位。在貝萊德和先鋒加入ETF市場后,道富逐漸降至第二梯隊,但規模佔比維持了相對穩定。截至2025年2月16日,道富旗下ETF產品規模約1.5萬億美元,佔美國市場13%。

入局方式:生逢其時,率先佈局ETF市場

1993年,道富對指數基金的交易方式進行創新,創造了世界上第一隻ETF—SPDR標普500 ETF(SPY),為投資者提供透明、高效、低成本的交易方式。由於信息技術革命興起和利率水平的趨勢下降,美股迎來長牛行情,為ETF市場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自此之后道富不斷推出各類ETF,覆蓋了股票、債券、商品市場。1998年推出首隻道瓊斯指數ETF,同年推出世界第一個行業板塊ETF系列,2000年與iShares同年推出成長價值風格ETF,2004年推出首隻商品ETF,2006年推出首隻海外房地產ETF,在多個領域開創先河。

產品特色:利用先發優勢構建產品護城河,開發低費率產品,匹配多層次需求

由於最早佈局ETF市場,道富在多個品種上具有先發優勢,得以維持相對較高的費率水平。先發產品在市場上認知度較高、交易較活躍、買賣價差小,具備流動性優勢,且以其為標的的衍生品更豐富、交易活躍度更高、交易成本更低,對於對交易成本更敏感的投資者或者衍生品投資者更具吸引力。這一優勢在道富旗下多個先發產品上均有體現,例如SPY雖然費率顯著高於市場上其他跟蹤標普500指數的ETF,但交易成本較低,短線交易活躍,其規模一直穩居美國ETF市場首位。

迄今,道富旗下規模排名前二十的品種仍以2005年之前成立的標普500,黃金、行業板塊等早期產品為主。截至2025年2月16日,下表所示約16只佔據先發優勢的產品規模合計約1.1萬億美元,佔道富旗下所有ETF總規模的約71%,充分體現了先發優勢對於產品佈局的重要意義。

爲了與貝萊德、先鋒旗下低費率產品競爭,2005年開始,道富陸續推出一系列低成本Portfolio ETF,定位於「構建投資組合的工具模塊」。一方面,該系列產品費率普遍較低,加權平均費率約0.03%,顯著低於公司旗下全部ETF的平均費率0.11%;另一方面,該系列產品工具屬性突出,以主流資產和典型因子為主,適宜作為戰略資產配置的基石。

當前現狀:市場份額、產品線、近年資金流入

截至2025年2月16日,道富旗下ETF產品數量約156只,規模總計約1.5萬億美元,佔美國市場13%。產品線較為全面,除低成本的投資組合系列外,另有美國股票、國際股票、Smart Beta、ESG、固定收益、實物資產、多資產等類別。

旗下規模前10的ETF中,最大的是標普500ETF(SPY),其次是首隻黃金ETF(GLD),早期發行的行業板塊系列產品和道瓊斯指數ETF也有較大的規模。

近五年來道富ETF總計資金流入0.33萬億美元,佔美國ETF市場總流入的9%,由於對SPY的依賴度較高,而SPY常被用作短期交易的工具,故資金流入穩定性較差。累計流入資金最多的5只產品分別為SPDR標普500指數ETF、SPDR投資組合標普500指數ETF、SPDR美國國債1-3月ETF、SPDR標普500增長ETF和SPDR標普500價值ETF。

景順:差異化佈局主動賽道

景順(Invesco CapitalManagement LLC, Invesco)成立於1935年,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獨立投資管理公司,業務範圍較為廣泛,提供共同基金、ETF、對衝基金、定製化投資組合等多種資產管理服務。底層資產覆蓋股票、債券等典型資產以及房地產、私募股權、基礎設施等各個類別,注重全球化發展,在全球超過25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服務範圍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在中國與長城證券合資設立景順長城基金等。根據公司官網披露,截至2024年底,其資管規模約1.85萬億美元。

2008年以來,其ETF規模在市場佔比維持在6%左右,截至2025年2月16日,旗下ETF產品規模約0.66萬億美元,佔美國市場6%,佔比雖然不高但相對穩定。其在被動投資領域入局較晚,並不具備先發優勢,也難以通過極致的成本管理和規模經濟大幅降低費率,但其通過差異化的產品佈局得以維持較高的管理費率,以費率乘規模估計的管理費收入居於市場前列,僅低於貝萊德和道富,高於先鋒基金,其發展模式對於國內眾多以主動投資見長的基金公司或更具參考意義。

入局方式:內生外延生長並重,差異化佈局主動賽道

景順基金雖然歷史悠久,但早期主要專注於主動投資,對被動投資領域的佈局相對較少。在景順於1999年進入ETF市場之前,市場上已經形成了巴克萊、道富等行業龍頭,寬基指數賽道競爭激烈。2001年,先鋒基金的入場更是進一步加劇了ETF市場的競爭。面對這種局面,景順沒有盲目湧入寬基賽道的紅海,而是選擇了一條依託自身特色的差異化發展道路,通過內生發展與外延擴張並舉,成功躋身ETF頭部大廠之列。

在內生發展方面,景順着重尋找創新投資主題,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與納斯達克交易所的深度合作。1999年,景順與納斯達克交易所合作推出了納斯達克100ETF(QQQ),這是市場上首隻專注於納斯達克市場的ETF,為投資者提供了參與創新產業、新興科技公司和高成長企業的機會。當時,ETF市場仍處於教育和推廣階段,景順與納斯達克合作開展ETF投教,強調ETF的透明性、高效性、分散化投資以及便捷性等優勢,推動了整體市場的發展以及自身產品的推廣。此后,景順繼續與納斯達克交易所深度綁定,於2020年推出QQQM等一系列納斯達克套件產品,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這些產品至今仍是景順旗下ETF的規模主力。

在外延擴張方面,景順通過收購多家特色資管機構,完成了產品線的擴張,並形成了主動管理的特色,在競爭激烈的ETF市場中開闢出一條差異化賽道。2006年,景順收購了以Smart Beta ETF著稱的Power Shares。當時,巴克萊和道富等傳統市值加權指數的佈局已經相當飽和,大部分產品的費率低於0.3%。相比之下,Smart Beta ETF的管理費率可以維持在0.6%,具備更高的附加值和產品開發空間。2018年,景順收購了古根海姆基金的ETF業務,併合並了旗下美國市場上首隻Smart BetaETF——標普500等權ETF(RSP),成為美國第四大ETF提供商。2019年,景順收購奧本海默基金並整合其ETF業務,引入羅素1000動態多因子ETF(OMFL)等產品,Power Shares也更名為Invesco ETF,景順的ETF業務基本形成了涵蓋寬基、Smart Beta和固定收益等多個領域的格局。

產品特色:以納斯達克系列產品為主線,規避大盤寬基,專注高附加值賽道

納斯達克產品是景順的一大特色,特別是納斯達克100指數相關ETF。截至2025年2月16日,景順旗下共有6只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或相關ETF產品,總計產品規模近3700億美元,佔景順全部ETF規模的約57%,其中僅Invesco QQQ納指100ETF(QQQ)單隻產品規模就達到近3300億美元。2020年10月推出的Invesco納斯達克100ETF (QQQM)同樣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但在費率上更具優勢,目前已經是景順旗下規模排名第三的ETF。這種基於已經驗證成功的產品方向進行持續創新的做法,已經成為近年來海外資管機構佈局被動型產品的一種重要套件模式,即將投資範圍或指數編制方式近似的系列產品進行打包營銷,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在寬基產品之外,景順推行差異化產品策略,重點開發SmartBeta等高附加值產品,滿足市場多樣化投資需求。與貝萊德的全面佈局不同,景順的產品開發更注重前瞻性和創新性,例如其在2005年最早推出清潔能源ETF,2007年最早推出期權策略型ETF。在產品線的結構上,Smart Beta ETF佔比相對較多,特別是在動量、低波動、質量、等權重等因子上有較多的產品覆蓋。截至2025年2月16日,上述四個因子相關的Smart Beta ETF產品數量約58只,佔全部景順ETF數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規模超1000億美元,佔比近20%。納斯達克產品與Smart Beta ETF合計,佔據景順ETF規模的近80%。產品構成與先鋒形成鮮明對比——規避大盤寬基,專注高附加值賽道。

差異化的產品佈局提高了景順旗下ETF的議價能力。根據ETFdb.com的統計,景順旗下ETF產品平均加權費率約0.25%,顯著高於其他頭部ETF提供商(貝萊德0.15%,先鋒0.05%,道富0.11%),估算管理費收入排名第三,且與第二名道富差距較小,雖然管理規模較小,但長期維持在ETF市場第二梯隊。

當前現狀:市場份額、產品線、近年資金流入

截至2025年2月16日,景順旗下ETF產品數量約216只,規模總計約0.65萬億美元,佔美國市場6%。從產品類型來看,以QQQ系列和Smart Beta系列為主,也包括其他指數類、固收類和商品類。

旗下規模前5的ETF中,包括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兩隻ETF(QQQ和QQQM),標普500等權重ETF和標普500優質投資組合ETF,以及高級貸款ETF,費率均高於0.1%。這五隻產品也是近年來景順旗下累計資金流入前五的產品。

近五年來,景順ETF總計資金流入0.22萬億美元,佔美國ETF市場總流入的6%,雖然總量較小,但資金流入穩定性優於道富,且2024年以來正流入月份佔比有所提高。

小結

從上述四家機構的ETF業務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規律:

1:先發優勢是產品制勝的重要因素。儘管四家機構的產品佈局策略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入局時間均不晚於2001年,且當前的代表性產品大多為早期開發的產品。道富憑藉其率先入局的紅利,至今仍享受着先發優勢帶來的市場地位。

2:產品創新是應對競爭紅海的破局關鍵。儘管20多年來ETF市場總體呈現降費趨勢,獲取超額利潤的難度不斷增加,但隨着市場的發展,對新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創新產品可以在大量同質化產品出現之前,享受一段時間的較高費率,並憑藉較高的知名度和流動性在后續維持優勢。在某種程度上,創新也是一種「先發優勢」。Innovator capital management和ARK Invest等中小型機構正是通過主動創新產品,成功進入ETF市場。

3:產品佈局策略並無絕對優劣之分,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結合當下的市場格局和公司的資源稟賦,找到最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例如,貝萊德憑藉其全能資管的資源稟賦,打造多元化的ETF綜合貨架;先鋒則基於其低成本指數投資的優勢,通過規模經濟進一步降低成本;景順則依託其主動投資的專長,避開競爭激烈的紅海賽道,專注於開發高附加值產品。

總之,通往羅馬的道路不止一條。只有找到自身能力與市場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才能在ETF市場中找到合適的生態位。

風險提示

本文主要是對美國ETF市場及其代表性投資標的做概括性介紹,並非站在短期視角推薦美國股市。文中提及的股指、債券、衍生品等相關標的,僅作代表性投資品種介紹,不作為投資推薦,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走勢,產業轉型或國際局勢變更等因素可能影響美國資本市場表現。

(轉自:華泰證券金融工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