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23 17:23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梁梟
2月22日晚間,知名果鏈企業藍思科技(300433.SZ,股價28.96元,市值1443.04億元)與AI交互領域的企業杭州靈伴科技(Rokid)宣佈達成深度戰略合作,通過整機組裝與全產業鏈整合,為2025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爆發式增長(預計達400萬—1200萬台)提供核心支撐。
從雙方的合作模式來看,是智能製造與垂直領域的整合。藍思科技方面介紹稱:「公司作為Rokid全系AI眼鏡的整機組裝合作伙伴,從鏡架、鏡片、功能模組到全自動組裝實現全鏈條覆蓋,依託領先的智能製造體系助力杭州靈伴科技突破產能瓶頸,加速產品規模化交付。同時,藍思科技自主研發的納米微晶玻璃技術可顯著提升鏡片抗摔性和透光率至95%以上,並實現輕量化設計(如Rokid Glasses僅49克)。」
作為AI落地的全新載體,AI眼鏡正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吸引着眾多科技廠商紛紛佈局。雖然包括百度、小米、Rokid、雷鳥、影目科技、閃極科技等在內的眾多廠商紛紛佈局AI眼鏡領域,但截至目前,輕量化依舊是AI眼鏡普及的關鍵阻礙。
靈伴科技創始人祝銘明曾表示:「良好的佩戴體驗、合理的價格、好用的功能體驗、豐富的生態程度是產品要想完成大規模推廣,必須克服的四個難點。」其中,佩戴體驗是首要因素。中國擁有龐大的眼鏡用户基礎,而如何讓近視人羣從選擇一副普通眼鏡到喜歡並接受一副Rokid Glasses眼鏡,是祝銘明必須考慮的事情。
AI眼鏡掀熱潮,輕量化成為普及關鍵難題之一
日前,祝銘明在杭州市余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展示了其AR眼鏡Rokid Glasses的應用場景:「我的發言稿就在我的眼鏡里,翻頁通過手上的戒指完成,所以沒稿子,很輕松。」
據瞭解,Rokid和傳統眼鏡廠商暴龍合作,眼鏡採用了一體化結構佈局並強化了「減負」屬性。暴龍將主板、電池等核心組件集成於纖薄材料的框架之中,Rokid Glasses僅重49克,更接近傳統眼鏡。戴上之后,可以同步實現多語種翻譯、問答搜索、物體識別、拍照等功能。
公開資料顯示,Rokid成立於2014年,祝銘明是前阿里巴巴工作室領頭人,負責深度學習、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發。如今,靈伴科技的產品涵蓋消費級與工業級的AR+AI。
當前,和祝銘明站在同一賽道的人越來越多,包括百度、小米等巨頭也加入其中,科技圈正掀起的AI眼鏡熱潮與Ray-Ban Meta眼鏡在全球銷售超200萬副的成功樣本密不可分。然而,在行業人士看來,Ray-Ban Meta最大的亮點是,讓用户願意每天佩戴智能眼鏡,而不是像其他XR產品丟在角落里「吃灰」。
蜂巢科技創始人兼CEO夏勇峰在與極客公園的一場關於AI智能硬件的對話中曾表示:「產品越接近傳統眼鏡,它就越能替代它們,這會帶來明顯的好處,因為用户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產品佩戴時間就會非常長。如果你能做出一款能替代傳統墨鏡的眼鏡,基本上你就錨定了人們每天戴墨鏡的時間;如果你的產品特別接近傳統眼鏡,比如近視鏡,那麼人們的使用時間就會接近傳統眼鏡的使用時間。」
一般而言,AI眼鏡需要將光學模組、傳感器、電池等核心部件高度集成,每減少1克重量都可能涉及數十項技術優化。從整體行業來看,AI眼鏡要達到真正輕便、舒適便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方面,現有的光學顯示技術、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時,難以在重量上實現更大突破。例如,爲了保證清晰的成像和準確的交互功能,一些顯示組件和傳感器的體積與重量限制了AI眼鏡進一步輕量化,這導致產品體驗在初期的新奇感消失后,很難與用户產生黏性;另一方面,電池續航問題也與輕量化緊密相關。爲了滿足AI眼鏡複雜功能的能耗需求,電池容量不能過小,而大容量電池往往較重,這就形成了一個兩難的局面。
在輕量化方面,藍思科技表示:公司在光波導和光學引擎領域深耕多年,已配合國際大客户完成多代智能眼鏡核心組件研發,並在光波導材料、微納結構加工等關鍵技術路線上取得突破。而公司自主研發的納米微晶玻璃技術可提升鏡片抗摔性與透光率,為AI眼鏡提供輕量化、高畫質顯示方案。另外,藍思創新研究院開發的輕量化高強度材料,可為未來AI眼鏡的多模態交互、腦機接口傳感器集羣提供支撐,將成為更多國際頭部品牌的核心供應商。
產業佈局方面,靈伴科技方面表示,未來將與藍思科技繼續深化在顯示、傳感器、輕量材料等關鍵環節的合作,推動中國AI眼鏡產業鏈的本土化進程。此外,在資本協同方面,雙方在股權投資和合作基金等資本層面也將展開深度合作,加速AI眼鏡商業化進程。
就AI眼鏡輕量化技術的相關問題,記者也詢問了藍思科技方面,對方表示涉及具體產品信息不方便透露。
AI/AR眼鏡叫好不叫座,離大眾日常使用還有多遠?
受科幻電影的影響,很多消費者對AI、AR產品充滿了期待,都希望戴上產品后可以遨遊數字世界並通過眼鏡來完成拍照、通話、查詢等功能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但現實是,迄今為止AI/AR眼鏡仍停留在小眾市場,不被大眾日常使用。
中信證券報告稱,AI眼鏡短期出貨量仍然較低,估算2024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約300萬副,2025年或在1000萬副左右。一位產業鏈人士也稱:「AI/AR眼鏡目前還沒法跟手機比,不是一個量級的產品。」
那麼,AI/AR眼鏡離普通人的生活究竟有多遠?
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認為:「當前無論是AI眼鏡還是AR眼鏡,我們都在教育一個新市場。對消費者來説,過去熟悉的是隱形眼鏡和近視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有正確的時間期待,這不是一兩年就能教育和適應的,而是需要5年到10年。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像蘋果、Google、Meta這樣的巨頭加入進來,一起持續教育市場,才能讓用户真正瞭解。」
2023年年底,祝銘明曾表示:「希望在未來5年,將所有人的眼鏡換成智能眼鏡。」
C端市場還有很龐大的可被挖掘的空間,但Rokid的AR眼鏡已經在B端率先落地。據媒體報道,Rokid在全球文博市場上的佔有率達99%。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