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23 14:2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全球AI驗收期,聯想集團交出了一份淨利潤翻倍、營收高增的財報,達成歷史最佳業績,股價與市值同步來到歷史新高。
2月21日,聯想集團(992.HK)以15.45%的漲幅收於13.6港元/股,最近一個月,其股價已經累計上漲逾48.6%。在近期股價大漲后,聯想集團市值創新高,來到1687億港元,超出2015年的歷史次高點。
近日,高盛、摩根士丹利、星展銀行、大華繼顯紛紛上調了聯想集團目標價,給予「買入」或「增持」評級,看好其AI PC及AI服務器、AI解決方案的未來增長。
作為本輪AI浪潮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聯想集團超前、重倉押注AI的佈局開始顯效。一方面,實現了從「PC製造商」向「AI全棧服務商」的蜕變。另一方面,隨着DeepSeek引爆端側AI革命,預計聯想的混合式人工智能戰略,將在AI普惠臨界點到來時,轉化更多成果。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具有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AI技術加速了個人智能,尤其是端側智能、邊緣側智能的成熟進程,也促進了AI在企業的部署和定製化應用,這與聯想很早就確立的混合式人工智能的願景是一致的。
楊元慶稱,會繼續推進更高性能的計算和更高效率的模型在各類終端中的應用,創新設備模態,優化智能體,加強多設備連接能力,打造關鍵應用生態,提供跨設備和跨生態系統的AI體驗。
高盛發表報告,看好聯想集團,視其為人工智能個人電腦(AI PC)的早期受惠者;華泰證券在近期發佈的《中國科技股七巨頭》研報中,將聯想與阿里、騰訊等並稱為代表中國科技股的「七巨頭」。對聯想的定位為「AI賦能時代的核心資產」。
這一轉變背后,一方面是聯想自身戰略升級的成果,曾被貼上「傳統制造企業」標籤的公司,正式躋身中國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
另一方面,聯想的飛昇,也是中國科技力量在全球科技產業格局劇變的縮影,中國科技股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價值重估,從「海外映射」轉向「本土定價」。
與此同時,高歌猛進的巨頭們仍需直面挑戰,包括全球供應鏈波動、產業周期變換、算力競爭加劇等,都將考驗其戰略定力。未來,持續突破底層技術創新,纔有可能在這場價值重估浪潮中構建長期競爭力。
被低估的AI賦能者
儘管新晉「中國科技股七巨頭」的業務形態各異,但戰略共性均在於AI驅動變革,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科技股估值與增長邊界。
以PC聞名且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聯想,對AI的部署並不止於AI PC,還大力拓展了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非硬件驅動的運維服務與解決方案服務等業務,希望從人工智能應用的蓬勃發展的需求中全方位獲益。
總結起來看,聯想在AI競爭中搭建起了 「硬件+AI+服務」的垂直整合能力。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2024/25財年第三財季業績顯示,聯想集團AI PC超預期兑現——銷量在中國市場佔比15%,提前達到預期的年內目標。並且,本財季聯想集團個人電腦業務全球市場份額達24.3%,領先第二名近5個百分點,龍頭優勢持續擴大。
目前,聯想AI PC、AI手機和AI平板現已全面接入雲端DeepSeek-R1聯網滿血版大模型,並將率先在端側部署DeepSeek大模型,成為業內首家端側運行該大模型的AI PC品牌。
聯想市值躍升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其前瞻性的混合式AI佈局。與OpenAI等純雲端AI廠商不同,聯想選擇了一條差異化路徑:以終端設備為入口,通過私有云和公共雲、個人和企業解決方案無縫、安全的混合架構,構建覆蓋個人與企業場景的AI生態。
這種「端側輕量化+雲端深度協同」的模式,既降低了AI部署成本,又通過場景化應用形成生態壁壘,與美股「七巨頭」微軟、英偉達的生態構建邏輯高度相似。
資深AI分析師、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原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創始院長田豐認為,聯想集團未來一段時間還有多項潛力待釋放。
一是,硬件終端是「新入口」,模型輕量化帶來增量市場。DeepSeek讓所有制造業廠家,升級為製造服務業平臺,在傳統硬件銷售模式上,變成AIGC服務入口、超級個體助手、編程助手等,消費電子的后服務市場規模將會擴大100倍。
二是端雲一體「新架構」,混合式AI的大趨勢。終端小模型與雲側大模型協同工作,嵌入AI應用的個人終端如AI PC、AI 平板電腦等起量,會帶來雲上AI服務、算力服務的起量,類似「GPT+Azure+Windows電腦」的微軟商業模式。
三是AI應用大爆發。伴隨AI從大語言模型向多模態模型升級,應用層創新成本持續降低,將涌現出豐富的AI Service Store,形成新的互聯網流量變遷,反過來促成更多爆款AI超級助手、超級智能體、超級具身服務走進千家萬戶。
這些方面的潛力,近兩年已陸續釋放,其第三季度業績即是證明之一。
外資視角的啟示
近期以來,外資看到了聯想AI PC及PC業務之外的AI潛力。
星展銀行上調聯想集團目標價至18.4港元,該行預計,聯想2025及2026財年盈利將分別增長46.6%及45%,主要由於規格升級推動的商用PC更換周期,受惠於AI PC規格的標準化及Copilot+採用率的提高;服務業務不斷拓展,帶來營業利潤率提升;以及服務器業務預計在2025財年末實現盈利。
高盛發表報告,看好聯想集團,視其為人工智能個人電腦(AI PC)的早期受惠者,因其品牌知名度高、商用和中/高端機型敞口較高,以及領先的市場地位,可吸引更多領導晶片組平臺和基礎機型供應商合作。憧憬AI PC及服務器推動聯想未來產品組合升級,維持予其「買入」評級,目標價由13.28港元上調至14.9港元。
大華繼顯在最新報告中將聯想集團目標價從12港元上調至14.3港元,認為其AI PC與服務器業務將驅動長期增長,2025年淨利潤增速或超市場預期。
國際投行對聯想集團的重估邏輯聚焦於三點:一是端側AI的定價權。聯想集團在全球首個端側部署DeepSeek的實踐,有望定義AI PC標準,搶佔生態主導權。
二是混合式基礎設施的規模效應。聯想集團ISG業務中CSP(雲服務商)與E/SMB(企業客户)的協同模式,可複製PC領域的「規模反哺成本」成功路徑。
三是估值體系切換。從「硬件市盈率」(平均10-15倍)向「科技服務市盈率」(20-30倍)切換,聯想集團SSG業務的高利潤率或成催化劑。
外資投行的視角給業內專家和內資分析師提供了一定的啓發,這或許也是聯想集團股價最近連續創新高的原因。
而在較長的時期內,市場尤其是內資,對聯想集團的認知,只是停留在「PC製造商」層面。
內資低估聯想集團,主要是存在三大認知偏差。一是硬件標籤固化。過往對聯想的分析多聚焦於PC出貨量,忽視其SSG(方案服務)和ISG(基礎設施)業務的科技屬性。本季度PC外業務營收佔比46%,證明了聯想從PC硬件廠商到AI全棧服務商的深度轉變。
三季度,聯想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營收同比飆升近60%至283億元,AI服務器及液冷解決方案的規模化落地,使其在算力需求爆發期佔據先機。企業AI部署方面, SSG(方案服務業務)繼續同比雙位數增長至162億人民幣,創歷史新高,運營利潤率保持20%以上。
二是研發投入隱形化。聯想集團2024年研發費用率提升至4.2%,重點投向AI、邊緣計算等領域,但其成果(如液冷技術PUE值1.1062)未被充分定價。比如,液冷技術已被公認為AI數據中心的主流技術趨勢,而被英偉達、超微電腦乃至馬斯克旗下的xAI公司,均已選擇液冷技術作為數據中心佈局的核心。
三是全球化風險溢價。地緣政治波動放大了市場對聯想集團海外業務的擔憂,但其全球資源+本地交付的能力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應對地緣政治等各方面的挑戰。據楊元慶介紹,聯想集團70%的製造能力是在中國,在日本、印度、巴西、墨西哥、匈牙利以及未來在沙特,都設有製造基地,極大地增強了供應鏈韌性。
2025年1月8日,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旗下公司Alat埃耐特宣佈,已與聯想集團完成3年期20億美元無息可換股債券投資,達成此前於2024年5月公佈的戰略合作協議。
此舉將加速聯想在中東與非洲市場的增長軌跡,進一步支持其全球製造網絡的地域多元化。楊元慶稱,將利用好與Alat埃耐特達成的合作模式,更好地發展中東市場。
AI普惠時代的「中國範式」
本輪DeepSeek的崛起引領着中國AI敍事與中國資產重估的全面展開。
聯想集團作為典型案例之一,也映射了中國科技產業從「技術追隨」到「標準定義」的轉型。
其對於AI的深耕並非跟風投機,而是基於「端-邊-雲-網-智」的戰略投入。其提出的混合智能(Hybrid AI)理念,通過「雲端公有大模型+企業私有大模型+端側個人大模型」三級架構,實現了AI應用從基礎設施到終端設備的銜接。
作為全球首個將AI Ready設備量產的廠商,聯想重新定義了個人計算終端,也以「小天」智能體為樞紐,構建起涵蓋1000多款AI應用的天禧生態,覆蓋教育、醫療、法律等垂直領域。
這種混合式AI、「設備+模型+服務」的一體化佈局,一定程度上,也給予海外同類廠商路徑參考,國內在AI商業化落地方面,相對靈活、全面。
值得注意的是,聯想還在攜手產業鏈上下游探索「製造即服務」(MaaS)模式,將其積累的全球工廠智造經驗轉化為標準化解決方案,賦能給圖靈量子、本末科技等創業型企業,幫助小微型企業走過從實驗室創新到規模化量產的「死亡谷」。
並且,通過產業投資、基金投資、孵化、投后管理與賦能、金融服務、供應鏈協同、公益培訓等多種形式,聯想希望助力創新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成長,加快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鍛長板。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聯想集團近期在業績、股價與市值上取得了顯著增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屬於前期波動的修復。過去幾年,聯想因PC市場周期性波動、供應鏈壓力以及市場對其「硬件製造商」定位的固有認知,估值長期被壓制。當前的上漲部分反映了市場對其混合式AI戰略與端側AI佈局的重新定價,這並不意味着上漲周期的完全確立。
未來,聯想仍需長期克服全球PC需求的不確定性、AI技術商業化落地的挑戰以及地緣政治對供應鏈的潛在影響。在樂觀的同時應保持審慎,關注其AI業務的實際盈利能力和長期增長可持續性。
但是,以聯想為代表的生態建設的探索,也是中國製造向全球價值鏈頂端攀升的一種折射。
聯想的市值攀升,並非單一業務爆發的結果,而是中國科技企業抓住AI革命機遇、重構全球價值鏈的縮影。
AI普惠時代,聯想集團的價值重估也不僅是財務數據的修正,更是對中國科技企業核心能力的重新認知。
從跟隨者蜕變為規則制定者。中國科技股的重估,或許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