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昔日千億市值獨角獸,被收購

2025-02-22 10:17

明星Biotech藍鳥生物,昔日千億市值獨角獸,最終還是選擇了「賣身」。

當地時間2月21日,藍鳥生物宣佈,將被全球投資公司凱雷和由SK Capital管理的基金收購。Mirati Therapeutics 和益普生(Ipsen)的前首席執行官David Meek預計將在交易完成后成為藍鳥的首席執行官。

凱雷和SK Capital 將向藍鳥生物提供資金,以促進藍鳥生物治療鐮狀細胞病、β地中海貧血和腦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患者的基因療法的商業化。

據外媒最新消息,根據協議條款,藍鳥生物股東將獲得每股3美元的現金,這意味着其股權價值為2916萬美元;投資公司還提供了每股6.84美元的額外支付,這代表約6648萬美元的付款,但條件是達到所約定的銷售里程碑。最終總計,交易總額約1億美元。

圍繞着這家憑天價基因療法一戰成名的明星藥企,有太多的故事可講,它幾乎遭遇了Biotech所有可能遇到的難題:研發受阻、產品上市屢遇波折、商業化困境及內部管理動盪,多重因素交織,最終導致市值縮水99%。

成立30多年來,藍鳥生物始終未走上憑藉自身造血,實現可持續創新之路,不免讓人唏噓。爲了自救,如大多數Biotech一般,藍鳥生物選擇不斷揮下「拆分剝離、裁員」的大斧頭,以降本保現金流。

但進入2024年,藍鳥生物所面臨的現實情況越來越糟糕,市值不足1億美元,股價也再創新低,跌破1美元/股,退市風險逼近。其興衰歷程令人唏噓,也讓人警醒。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近期峰會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