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外資湧入中國資產,它們看中了什麼?

2025-02-22 04:00

DeepSeek概念帶來的中國資產上漲熱潮依然在持續。 

2月20日晚間,阿里巴巴發佈最新財報,其中AI(人工智能)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美股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收漲1.6%,盤中一度漲超4.7%。阿里巴巴上漲8.09%,萬國數據漲12.76%,嗶哩嗶哩漲8.76%,京東漲5.1%,百度漲1.84%。 

2月21日,港股科技股集體上漲。恆指收漲3.99%,收報23477.92點,恆科指漲6.53%,收報5859.3點。個股中,阿里巴巴發佈財報后上漲14.56%,成為當日恆生指數漲幅最大的成分股。此外,科技股龍頭普漲,騰訊控股漲6.2%,小米集團-W漲5.19%,美團-W漲3.82%,中芯國際漲7.86%。 

A股方面,2月21日,科創50指數以5.97%領漲,上證指數上漲0.85%,深證成指上漲1.82%。兩市成交額時隔兩月重新站上2萬億元,達2.2萬億元。AI算力、服務器、電信、互聯網板塊活躍。阿里雲概念大漲,算力板塊、機器人板塊、AI眼鏡概念活躍,電信運營商股價走高,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漲停。消息面上,近期芯片廠商、電信運營商、手機等陸續接入DeepSeek。 

據外媒統計,過去一個月,全球對衝基金以數月來最快速度湧入中國股市,推動在岸與離岸市場總市值增長超1.3萬億美元。 

「根據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數據,2025年以來被動型外資單周淨買入持續放大,而交易型資金雖維持淨賣出,但幅度邊際收窄。」華鑫證券分析師呂思江、武文靜認為,本輪港股行情由外資交易型資金和南向資金共同推動,外資長線資金尚未全面參與科技資產首輪重估。 

分析近期中國資產上漲原因,有兩大主流解釋。一方面,DeepSeek和《哪吒2》票房超百億這兩個現象級事件出現,讓中外投資者都注意到中國科技和消費市場的巨大進步潛力。另一方面,則是被長期提起的低估值。有外資人士認為,DeepSeek的突破為資金迴流提供了「恰到好處的敍事支點」,戰術性做多窗口已然開啟。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李提及中國股票上漲的另一個重要背景:美國投資者面臨諸多困惑。對美國股票和債券產生懷疑令部分全球配置資金離開美國,去往其他市場。「我們認為,離開美國的資金,也部分流入了中國股票市場。」陳李據此認為,美股進入季報披露期,若業績增長強勁,部分資金可能迴流美國,阻礙中國股票持續上漲。

此外,陳李也提及,支持中國股票上漲的另一股力量來自房地產。「房地產價格穩定帶動一、二線城市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穩定下來,這將有利於消費穩定,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穩定經濟增速和企業盈利。 這個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是2025年中國股票上漲的最大動力。」 

中資科技股集體走強

中國資產今年以來的表現吸引了國際投資者的關注,也引發了各界對其未來走勢的廣泛討論。其中,恆生科技指數以31.14%的年漲幅領漲全球主要市場指數,恆生指數創下2022年3月以來的新高,港股資產確認進入技術性牛市。 

此輪上漲的焦點無疑集中在中資科技股上,DeepSeek橫空出世,為中國科技股提供了估值重估的巨大空間,隨后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的季報公佈,又為股價上漲持續添柴加火。

根據阿里巴巴最新披露的數據,2025財年三季度收入為2801.54億元,同比增長8%,預估為2773.7億元;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489.45億元,同比增長239%;攤薄每股收益為2.55元。 

在阿里巴巴業績電話會上,其CEO(首席執行官)吳泳銘表示,未來三年在雲和AI領域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投入領域包括AI和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建設、AI基礎模型平臺以及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升級等。 

嗶哩嗶哩2024年四季度淨營業額總額為77.34億元,同比增長22%;淨利潤為8890萬元,2023年同期淨虧損為12.97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為4.52億元,2023年同期經調整淨虧損為5.56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最近中國資產迎來了一波不錯的反彈,本輪的反彈背后,同樣是市場情緒在作用,是由「DeepSeek時刻」帶來的市場情緒的回暖。 

以DeepSeek為代表的本土AI企業通過開源高效模型,打破了美國在基礎模型領域的壟斷壁壘,還以成本效率優勢重構全球AI競爭格局,帶動市場邏輯由自上而下的政策催化,轉向自下而上的產業創新驅動。 

高盛研報提到,DeepSeek R1的橫空出世,彰顯出中國科技公司有能力開發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模型,且引發了投資者對西方人工智能相關投資回報的擔憂。就估值而言,更樂觀的增長前景以及技術突破帶動潛在生產力提升,應有助於縮小美國和中國領先科技/半導體股票之間的估值溢價,2025年1月,這一溢價為66%,相比過去十年區間均值高出1.0個標準差。潛在的估值提升難以估計,但如果中國科技股市盈率迴歸到更接近美國科技公司的水平,則意味着前者的估值將向上重估20%,尤其是軟件板塊,而整個市場的估值或將提升7%。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大中華區股票主管李智穎表示,中國科技行業可能是迄今為止DeepSeek熱潮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國的AI採用和大語言模型驅動的應用程序開發,長期而言將帶來益處,但目前中國互聯網平臺的基本面驅動力仍然取決於核心業務,即電子商務、遊戲和廣告。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即將到來的財報季將是營收和盈利趨勢的可靠風向標。鑑於基本面普遍改善、估值具吸引力、股東回報可觀以及AI的中長期利好因素,依然看好中國互聯網板塊,尤其是頭部平臺。 

為何本輪港股市場漲幅遠超A股,領漲中國資產?對此,國泰君安資管基金經理張靜認為,本輪港股科技上漲行情是由於港股的「AI含量」更高、港股「AI資產」更具「辨識度」,一方面南向資金和海外資金共振,推動港股成為資金配置焦點;另一方面國內AI主題敍事帶動資產重估,使得港股持續活躍,在資金面和情緒面的雙重提振下,推動了港股相較A股表現得更為強勢。

「對於海外被動型基金而言,追蹤的主要指數中涉及中國資產的部分,往往港股的權重相比A股會更大,那麼如果被動資金大幅流入,率先受益且受益程度更大的將會是港股市場,其行情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都會優於A股市場;此外,如果伴隨海外流動性寬松和國內基本面的進一步修復,長期主動型外資迴流,將進一步提升港股上漲的彈性。」張靜提到。 

對於未來港股市場表現是否可以持續,張靜認為,將取決於內地基本面修復與外資佈局人民幣資產的情況。目前港股估值快速修復,但橫向看,相對於全球主要股市,港股科技板塊的估值仍偏低,修復空間較大。

機構提示AI+敍事泡沫

A股方面亦延續了春節以來的熱潮。2月17日以來的一周,A股市場日均成交額約1.91萬億元,北證50以9.29%領漲,科創板、創業板緊隨其后。上證指數上漲0.97%,深證成指漲2.25%,創業板指數漲3.0%。 

統計萬得全A自2000年以來不同月份的平均漲跌幅和正收益概率可見,「紅二月」是A股常見的現象。不少機構人士認為,隨着全國兩會臨近,政策預期牽引下市場有望在震盪中繼續尋求向上的機會。此外,部分熱門板塊交易大幅升溫后,波動也將隨之加劇。

當前,AI+概念股的持續走強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關注。從AI+醫療到AI+機器人,再到AI+安防等多個領域,相關股票紛紛上漲。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的崛起提升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競爭力的信心,中國科技資產重估的邏輯仍在持續演繹,但內部結構已出現一定分化。 

「當前DeepSeek板塊的演繹整體仍偏主題性質,國內科技股重估以及AI應用爆發的敍事仍處於預期階段。」 富榮基金分析,考慮到DeepSeek催化的時間(兩周)以及當前的宏微觀環境,如全國兩會前的政策發力預期以及上市公司業績處於「真空期」等,科技板塊仍具有持續演繹的空間。「短期內,市場大概率仍將由預期主導,建議圍繞未來成長空間廣闊、2025年有業績高增預期或困境反轉預期的細分行業進行佈局。」 

從機構資金近期在熱門板塊中的流動情況亦可見市場分歧。 Wind(萬得)數據顯示,以申萬三級行業劃分,本周(2月17日-21日)IT服務、影視動漫製作、應用軟件、通信應用增值服務、證券等熱門板塊前在本周前四個交易日中機構淨賣出額最大。 

「科技板塊可能有持續活躍機會,短期注意擁擠度與情緒。但中長期來看,在政策持續發力、經濟逐步復甦以及科技產業升級的背景下,A股有望保持震盪向好的趨勢。」博時基金表示,后續繼續關注相關政策的博弈機會,但同時需注意市場波動風險,合理配置資產。 

如何從基本面視角把握本輪AI投資機會?博時基金權益投資四部投資副總監肖瑞瑾建議,對於相關概念股應該仔細辨別真偽,對於公告澄清的個股應加以判斷。可從算力芯片國產化、端側硬件創新、人形機器人、智能駕駛等多個產業趨勢角度出發,選擇其中受益於產業趨勢,具備紮實基本面基礎、且估值合理的龍頭公司進行配置參與,獲得產業發展和企業成長帶來的投資收益。 

「評估企業發展前景時,技術前景的‘想象空間’只是其中一個環節,但是對產業發展的技術壁壘、市場空間、競爭格局、盈利彈性的綜合分析纔是對企業綜合定價的基礎 ,財務指標只是評估企業財務狀況和定價的依據,財務估值並不構成交易的行為基礎。普通投資者在參與科技投資時,需要持續豐富自身的投資者素養,一方面應減少參與空有技術‘想象空間’、但無法產業落地的概念炒作。另一方面也要回避低估值陷阱,尤其是避免投資行業處於衰退周期的低估值公司。」肖瑞瑾建議 ,可以通過使用Deep 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獲取行業前沿信息,掌握基本的投資研究能力,實現對投資公司的長期基本面跟蹤。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