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天弘基金高聶組合上任周年考:主動權益百億徘徊,關鍵時刻贖回13億自購基金

2025-02-21 19: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作者:尹柏

出品:全球財説

有人築高樓,有人下臺階。

不出所料,2024年天弘基金規模排名再次出現下滑。從多年蟬聯第1到2021年退居第2位,緊接着2022年三季度變為第3后又快速降至第4,如今2024年末已跌至第5位。

一年一個臺階的下坡路,讓已處困局的天弘基金顯得更加手足無措。更嚴重的是,即便跌至第5的規模排名,仍是虛胖。

畢竟,以貨幣型基金余額寶(000198)聞名的天弘基金,難再拿出代表之作,其非貨規模在2024年末更是在公募基金中排名第16位,難以稱為「大廠」。

當然,天弘基金並不沒有放棄守壘和追逐。

從管理層的頻頻變動便可看出端倪,2023年12月總經理高陽上任,2024年3月副總經理聶挺進上任,在2024年11月董事長職位亦是發生變動。

任職3年4個月的韓歆毅離任,轉而換上了通過基金從業資格考試僅10天的螞蟻集團副總裁黃辰立,其職業生涯迅速轉換的背后勢必將充滿考驗。

往更深層次看,在總經理高陽掌舵的一年多時間中,天弘基金的表現並無亮色可言,是否也讓股東螞蟻集團有了些許愠色?

01

成敗皆與螞蟻集團有關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天弘基金規模為12029.42億元,位列第5。其中,貨幣市場型共計4只,規模為8324.47億元,僅天弘余額寶的單隻規模就高達7710.24億元。

天弘基金的非貨幣型規模為3704.95億元,位列第16位。關鍵在於,債券型基金佔比超六成,規模達2322.26億元。再剔除被動權益產品,主動權益規模寥寥。

若説天弘基金無心權益產品,躺平吃老本也並不為過,但是主動權益類產品作為公募基金的實力試金石,天弘基金仍是想要有所突破。

畢竟,受降息、利率下滑等因素影響,包括天弘余額寶在內的貨幣基金收益率不斷減少,截至2025年2月20日,7日年化收益率僅為1.245%,成立之初最高觸及6.8%的7日年化收益率早已不復存在。

隨之,天弘余額寶規模從2018年高峰時1.69萬億元降至如今7710億元,已不只是「腰斬」那麼簡單。而規模的下降則意味着管理費收入和淨利潤顯著下滑,2018年其利潤為509億元,2023年降至123億元。

也正是余額寶的勢微,讓天弘基金不能享受安逸,大股東螞蟻集團亦不會允許。

回看天弘基金的成長史,可謂是成敗均繫於螞蟻集團。若最初沒有支付寶的助力,即便原管理層郭樹強、周曉明再多努力,也無法讓天弘基金急速成長為曾經的公募一哥。

自2015年2月起,螞蟻集團持有天弘基金51%股權,為最大股東。彼時的螞蟻集團還名為「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天弘基金隨着股東的成長而成長,但螞蟻集團發展飛速,如今天弘基金只能算是在大樹成蔭下的一朵小花。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2024年上半年,螞蟻基金非貨幣市場基金保有規模達到13512億元位列第一,全面超越招商銀行、天天基金等代銷機構。

簡單來講,天弘基金已不具備匹配螞蟻集團的實力,無論是投研還是渠道。

雖然天弘基金把握住「貨幣基金+互聯網」的高速成長紅利,但卻錯過2019年至2021年間憑藉科技、消費、新能源等板塊的結構性投資機會,通過渠道合作與營銷打造明星基金從而提升知名度。

一定程度而言,正因為天弘基金的「螞蟻基因」,讓其失去了部分與銀行、券商渠道合作的機會,並更加依賴於大股東。

但是,對於如今的螞蟻集團而言,隨着越來越多公募基金加入平臺,余額寶已成為其理財業務的積蓄池,不用轉出便可以直接購買其他基金產品。

當螞蟻集團成為基金代銷巨頭,天弘基金則變為合作者之一,即便偏私給予流量支持,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在軟硬實力均不足的情況下,天弘基金甚至難以承接流量之重。

就算天弘基金的地位、價值趨弱,螞蟻集團也不想任其「自生自滅」,這主要體現在管理層變動方面。

2023年12月,天弘基金將曾在多家公募任職的高陽招致麾下出任總經理,此舉劍指發展主動權益類產品,畢竟高陽於鵬華基金、博時基金任職期間在主動權益方面有頗多作為,彼時市場評價其為「投研、投資、管理經驗都很豐富」。

3個月后,高陽在博時基金期間的老同事聶挺進出任天弘基金副總經理,旨在權益投研團隊的搭建和管理、強化權益實力,並多次表示看好AI與投資結合。

然而,這樣的高管組合,在一年多的時間中,並未給天弘基金帶來機遇。

02

主動權益的多重困局

與其説沒有機遇,不如説仍在下滑。

經Wind數據計算,天弘基金旗下股票佔淨值比例較高的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等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僅91.57億元,仍未破百億。

更為關鍵的是,在這55只主動權益類產品中(A、C類不合計),最高規模不足10億元,並有31只產品規模小於1億元,其中20只為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迷你基。

業績方面,在20只成立5年以上的主動權益產品中,近5年業績位列同類前50%的共計8只。其中,天弘通利A(000573)、天弘文化新興產業A(164205)、天弘優質成長企業精選A(007202)表現出色,可以位列前20%。

以天弘通利A為例,其最新規模為9.50億元,是天弘基金旗下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基金。天弘通利A中長期表現較為出色,近5年、近3年收益率分別為56.02%、29.26%,同期同類產品平均收益率為19.56%、-10.57%。

但是,天弘通利A短期表現不佳,近1年、近6月收益率分別為16.12%、15.87%,同期同類產品平均收益率為15.19%、18.06%。尤其是年初至今表現已經墊底為-3.32%,同期同類產品平均收益率3.66%。

又以天弘精選A(420001)為例,其最新規模為4.73億元,不僅是天弘基金旗下成立時間最長的主動權益基金,也是全部產品中運營最久的。天弘精選A近10年的表現都較為平穩,處於中游或中游偏上水平。也正是因為表現平平,以至於在自2005年10月成立至今的近20年時間中,既不能成為天弘基金的鼎力之作,更無法破圈讓投資者所熟識。

上述提及的兩隻主動權益基金表現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卻頗為相似——基金經理變動頻繁。天弘通利A在2021年9月基金經理金夢接手后風格大變,股票配置佔比由2021年年末的13.23%提升至2024年年末的81.75%。

而天弘精選A則在多年經營中,有兩位較為知名的基金經理先后離任,分別為錢文成和谷琦彬。

回看近幾年天弘基金的基金經理變更,就會發現老將流失情況嚴重。

自2023年9月「國民基金經理」王登峰離任后,2024年基金經理李寧、陳國光、任明、谷琦彬先后離任,四位基金經理在天弘基金分別任職長達7.87年、8.82年、3.10年、6.58年。

而李寧、陳國光、谷琦彬這3位資深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離任,又是否會與和新管理層理念相悖有關?

雖然目前天弘基金仍有幾位任職年限較長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但是再沒有核心扛旗人物,且部分基金經理由債轉股,在股票投資上的能力圈較窄。

不過,天弘基金仍在努力培養自身的新鮮血液,2024年新聘基金經理11人,新聘數量雖創下近年新高,但均是此前沒有管理經驗的「菜鳥」。其中,包括3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1位指數基金經理,其余均為固收類基金經理。

2025年,天弘基金再度新聘3位零管理經驗的基金經理,2位為指數基金經理、1位為主動權益基金經理。

或也正是因為主動權益團隊無人扛旗甚至無人可用,導致天弘基金的儲備產品中沒有主動權益類產品,2025年能否有所推進還需觀望。

但是在人才引進上,有一則市場消息頗為引人關注。消息稱,坊間一直有傳聞招商基金及博時基金將會有基金經理跳槽到天弘基金。目前來看,天弘基金尚沒有相關動作,對於是否為向外界釋放的煙霧彈,並不得而知。

不過,歷史上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多來自內部培養。在公募基金人員流動較為謹慎的大背景下,天弘基金能否吸引績優基金經理,還需畫上一個問號。畢竟「小廟難容大佛」,如若相關投研能力無法及時跟進,很難吸引真正的人才加入。

同時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天弘基金於2024年12月進行了17筆贖回操作,清倉式贖回包括天弘新價值A(001484)、天弘創新成長A(010824)在內的9只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的自購份額。

而在2024年上半年,天弘基金同樣清倉式贖回天弘優質成長企業精選A(007202)、天弘港股通精選A(006752)、天弘文化新興產業A(164205)、天弘甄選食品飲料A(009875)等主動權益基金自購份額。

上述清倉式贖回的自購份額,大部分均申購於2015年、2020年、2022年,彼時申購可以理解為把握結構性牛市或相應政策號召,而在2024年清倉式贖回意味幾何?又是否出於對自身主動權益基金的不自信?

Wind公募自購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天弘基金共進行65次贖回,贖回金額達13.12億元。

同期,天弘基金申購次數為24次,申購金額為3.15億元。除固收產品外,天弘基金的自購行為絕大部分均是發起式基金成立時的「自掏腰包」。

多數公募基金出於逆向投資、完善產品線、證明投研實力、吸引投資者關注等諸多原因成立發起式基金,而將「自掏腰包」的發起式基金做大做強絕非易事,這從天弘基金旗下的諸多迷你基便可窺得一二。

需要提及的是,發起式基金成立3年后資產淨值若低於2億元則自動進入清盤程序。2024年,天弘基金共計6只發起式基金由於淨值規模不符合標準而被清盤。

03

指數業務發展願景仍難實現

較於主動權益基金,天弘基金在被動指數基金上表現相對優秀,這也是基於政策引導及市場整體的向好趨勢。

當然,在被動指數基金方面,天弘基金仍存在問題。

回看2019年8月,天弘基金曾舉辦題為「國民ETF來了」的天弘指數基金戰略發佈會,原總經理郭樹強首次對外披露了指數基金業務的發展戰略,並指出「權益投資在中國發展前景廣闊,指數基金將成為客户權益投資的重要工具」,副總經理周曉明闡述了「天弘基金將致力於成為中國最大的指數基金服務商」的發展指數基金業務的願景。

同時,推出旗下首隻ETF——天弘創業板ETF(159977),而后一年多時間再度推出天弘滬深300ETF(515330)。目前,上述兩隻產品仍為天弘基金規模前兩位的ETF,截至2025年2月20日,最新規模分別為99.56億元、121.44億元。

2019年的時間節點,相較於華夏基金、南方基金、華泰柏瑞基金等指數大廠起步已晚,但仍算是具有前瞻性且把握住了機遇。2020年,天弘基金ETF淨值排名便達到第10位,2021年更是上升至第7位。

或源於ETF的場內屬性決定其與券商銷售渠道天然綁定,天弘基金在券商渠道的弱勢開始顯現,自2022年起至2024年爆發期間,天弘基金ETF亮點寥寥,雖然產品頻發,但規模上難以佔優。

以2024年最受關注的中證A500指數為例,天弘中證A500ETF(159360)作為第二批上市產品,最新規模為45.43億元,在29只掛鉤指數的ETF中位列第17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22日天弘基金新聘基金經理祁世超,截至目前僅1個月的時間,祁世超就與基金經理林心龍、劉笑明以「老帶新」模式,被增聘管理16只被動指數型產品(A、C類合計),除場外聯接基金外,還包括5只行業主題ETF。

即便天弘基金人才緊缺,但這種「填鴨式」的突擊教學,真能令剛剛邁入投資經理大門的「菜鳥」原地起飛嗎?

04

結語:高聶組合周年考不及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