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今年1月,已有12家國資公告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

2025-02-20 20:06

核心觀點:

1、在變更方式上,通過協議轉讓配合原實控人配合表決權受限(委託、放棄)方式實現控制權變更的有6家,佔比50%,純協議轉讓的有4家,另分別有1家通過純表決權委託方式取得控制權、有1家儘管不是第一大股東但提前通過董事會換屆取得控制權。

2、在地區分佈上,浙江、山東、安徽國資分別取得2家上市公司控制權,另有6個省市地區國資分別取得1家上市公司控制權。

3、在所屬行業上,較為分散,但多為傳統行業如有色金屬、石油化工、基礎化工等,新興行業如計算機、電子行業各有1家。

4、在市值分佈上,50億市值以下的有6家佔比50%,100億以上的有4家。

經統計,2025年1月,有12家地方國資(擬)新取得A股民營上市公司控制權。本文將從控制權變更方式、國資所屬地區、上市公司所屬行業、市值分佈等方面展開分析。

01# 控制權變更方式

12家國資收購控制權的公司中,大多數採用協議轉讓配合原實控人配合表決權受限(委託、放棄)方式實現控制權變更,採用該種方式的有6家,佔比50%,其中有代表性的為神劍股份原控股股東及股東向蕪湖遠大創投協議轉讓8.33%股份;同時,將其持有的12.66%表決權委託給收購人行使,實際控制人變更為蕪湖市國資委。詳見2025年A股首個控制權收購案例,安徽國資以4億元成本收購50億市值上市公司。此外,純協議轉讓的有4家。

有1家(博世科)通過純表決權委託方式取得控制權。控股股東寧國國控、公司創始團隊與南化集團簽署表決權委託協議,將表決權不可撤銷地全權委託給南化集團行使。自此,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廣西自治區國資委。詳見案例:不可撤銷表決權委託能撤銷嗎?博世科兩年內兩次「賣身」不同國資

有1家(華揚聯眾)新實控人儘管不是第一大股東,但提前通過董事會換屆取得控制權。詳見案例:長沙國資通過董事會換屆拿下當地30億元市值上市公司控制權

02# 國資地區分佈

12家上市公司收購方涉及9個省市地區國資,山東、浙江、安徽三省地方國資各收購2家上市公司;福建、廣東、廣西、黑龍江、湖南、江蘇、安徽6省國資各收購1家上市公司。

關注到,僅有3家國資(招遠市人民政府、錫山區國服中心、長沙市國資委)收購的當地上市公司,超7成國資並未要求收購當地或者要求上市公司提前遷址註冊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當前國資收購目的較前期提升當地GDP規模已發生一定變化。

03# 上市公司所屬行業

12家被收購上市公司所涉行業較為分散,涉及9個申萬一級行業,其中基礎化工、有色金屬各有2家,傳媒、電力設備、電子、環保、計算機、輕工製造、石油石化、醫藥生物等行業各有1家。

從行業分佈來看,當前謀求國資收購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多為傳統行業,電子、計算機等新興行業僅有2家。

04# 上市公司市值情況

12家被收購上市公司中,有6家在50億市值以下,100億至200億市值的有3家,分別為匯金科技孚能科技江海股份,被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池州市國資委、浙江省國資委收購。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為藏格礦業,超400億元,被紫金礦業所在的上杭縣財政局收入囊中。詳見案例:時隔兩年,紫金礦業再現「A收A」,交易方案如出一轍。

附:2025年1月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名單

更多國資收購上市公司的經驗與洞見,可報名參加下周晨哨舉辦的第十二屆全球投資併購峰會。報名方式請看文末。

END

2月26-27日,晨哨即將舉辦十二屆全球投資併購峰會我們邀請到了十多個地方政府直接參與併購的職能部門或國資單位中高層代表,分享相關的一線交易經驗與背后的深層思考。

此外,我們也邀請了當前市場深入參與上述各類併購交易的上市公司、鏈主企業、投資機構的代表,共同探討當前和下一階段國內併購市場發展趨勢與動向。

本次峰會所聚集的資源高度跨界,涵蓋了政府監管部門、上市公司、獨角獸、併購基金、金融機構、全球投行等全鏈條範疇,形成了一個多元化、高端化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從最新邀約與報名熱度看,本次與會的嘉賓,無論是上市公司、銀行券商、併購基金的數量和層級都將大大超越往屆峰會。

部分報名參會上市公司、產業集團(排名不分先后):

天合光能星辰科技中際旭創華培動力中捷精工奧特佳中穎電子會通股份盛劍科技復潔環保申聯生物贛鋒鋰業華熙生物中國化學歡樂家協鑫能科泰勝風能光洋股份、正菱科技、歐聖電氣、長江精工、微創醫療、匯通達、熊貓乳品、廣州數科、唐山控股、杭實集團、無錫投控、京源環保、聯想控股、芯導股份、同芯環保、克利亞、晶鋭電子、廣濟藥業羅普特正泰電器中化國際魚躍醫療銀河電子孩子王徐家匯商城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