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硅谷人才專家:AI時代,文科生的「反擊戰」?| 泉果無限對話

2025-02-20 19:08

■  AI時代對人類就業的衝擊,到底是什麼樣的推演路徑?

■  為什麼美國就業市場可能會增加對文科生的需求?

■  機器人會很快全面替代人工嗎?

硅谷資深人才專家張琦 (Tom Zhang) 博士做客【泉果無限對話】,分享了自己對於人工智能時代,就業與人才特質的一線觀察和深刻見解。張博士長期聚焦中美高端技術人才的研究,他本人深厚的理工科背景讓他具備了非常獨特的分析優勢。他在浙江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計算機系任教。

張琦博士是特斯拉公司亞太區首位人力資源專家,幫助搭建了特斯拉早期的亞太團隊;他還曾作為Google總部的國際招聘專家,協助李開復博士打造Google中國的早期團隊;他也曾在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的美國公司負責人力資源工作。

  以下為張琦博士的分享實錄精選:

哪些人才特質

   更受硅谷科技公司的偏愛?

人才是科技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各大科技公司評判候選人的時候,最看重哪些特質?

根據自己協助科技公司組建團隊的多年經驗,我的觀察是以下幾點:

第一,找聰明的人。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要有克服困難的能力。這個要從候選人的過往經歷來判斷,看他\她是否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心性。

第三,驅動力美國名校招收的學生中有一類是「苦大仇深型」,他們非常渴望成功(hungry),改變自己的命運。任正非曾經説過一條人才標準:「胸懷大志,一貧如洗」。

第四,情商。情商體現在讓陌生人喜歡你、願意幫助你的能力。例如,私募基金黑石(BlackRock)集團招人的時候,會十幾個人面試,像選舉拉票一樣,候選人要想辦法讓這十幾個人都喜歡你。如果連未來的同事都不喜歡你,怎樣確保客户會喜歡你?所以這種車輪戰面試,其實在測試個人魅力,看看未來的同事是否喜歡你,願意和你一起工作。

讓陌生人願意幫助你,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俞敏洪也説過,獲得幫助是一種重要的能力。為何有的人創業能融很多錢,有的人創業卻融不到錢,這也是一種獲得信任的能力。

留學生找工作,或者想在外企工作的人,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點:許多時候找工作有困難或者工作遇到瓶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語不夠好。

英語好不好,不是説我們背的單詞不夠多,而是在實際場景中的用詞和我們學習的單詞有時不同。比如「problem」這個單詞,其實比較負面,工作場景中更常用的是「issue」;貧窮一般不説「poor」,因為poor含有「差」的意思,一般用「disadvantaged」和「underprivileged」表達貧窮;「困難」不能説「difficulty」,要説「challenge」 ……都是拐着彎兒的在説話。對於英語非母語的人,這些細微的語言差異不容易掌握。但不必太過擔心,因為在AI出現后,英語非母語的人可以用AI寫出非常標準的英語。

AI時代

   文科生的反擊戰?

有一則新聞,黑石(BlackRock)集團的COO説,他們的投資團隊需要多招一些文科生。過去黑石招的分析師大都是理科生背景,人工智能時代,文科生的機會來了。

圖1. BlackRock的COO表示希望招聘一些文科生(liberal arts consultants)

來源:FORTUNE.com 來源:FORTUNE.com

泉果視點注:Liberal arts,可譯為文理教育,在美國教育系統中,指歷史、政治、哲學、文學藝術等人文學科。金融和會計學等歸屬於商科,不屬於文理教育。

黑石集團説要招英語專業的人,不必有財務背景。為什麼?

其實在十多年前,美國華爾街的對衝基金,就開始使用測謊儀和中央情報局(CIA)的技術,分析上市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中的高管是否在撒謊。有一家公司叫Business Intelligence Advisors,他們把電話會議錄音,根據高管説話的語氣、用詞和停頓等細微之處進行分析,判斷他們是否在撒謊。

圖2. Business Intelligence Advisors對季度盈利電話會議進行測謊分析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ChatGPT出現后,英語專業人可能更好地利用AI工具,用來分析上市公司高管在財報會議上的錄音。

這里有五條典型的撒謊特徵。

圖3. 電話會議中五條典型的撒謊特徵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例如,一個人撒謊時,通常不會直接表現出來,而是會通過各種猶豫的口氣和修辭手法來表達,英語有19種修辭方法,普通人很難搞清楚這些;撒謊的人發言時也會經常引用一些普遍知識(general knowledge),很少具體説明……

這些都是非語言專業或理工科的人難以察覺的細微之處。英語專業的文科生更擅長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準確地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報錄音,對信息進行真實性判斷。

華爾街的對衝基金,還有各種各樣「奇怪」的調查手段。

有的對衝基金用衞星圖片來分析中美之間的集裝箱貨輪吃水的深度——吃水越深,證明集裝箱越滿;如果吃水淺,説明箱子是空的。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分析國際物流情況和經濟恢復情況。

有一個19歲的小夥子,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一個馬斯克私人飛機的跟蹤網頁,幾乎實時地發佈馬斯克私人飛機起飛、降落的時間和目的地消息。其實這些信息都來自美國航空管理局的公開信息,他只是寫了一個程序把它標記出來。有些華爾街的對衝基金也會追蹤大公司CEO和高管的私人飛機動向,從而猜測某個目的地是否有收購兼併發生。

圖4. 名為「Elon Musk's Jet」的社交賬户實時追蹤發佈Elon Musk的私人飛機動向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這些「奇怪」的調查手段,都十分需要跨界人才,尤其是文科生。

人形機器人

   會全面代替人工嗎?

最近,人形機器人的話題特別火。機器人會很快地全面代替人工嗎?

在這里我引用下李開復博士提出的觀點:機器人未必需要長得像人。

第一點,機器人要做的事是完成特定的工作,不一定非得長得像人,比如掃地機器人不一定非要做成人的樣子。如果非要追求機器人長得像人,就要做很多不必要的工作。

第二點,打一個比喻,「殺頭的買賣有人干,賠本的生意沒人做」。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會有人開發機器人去替代人類。因為開發機器人的公司,自己也要賺錢。

有些工作機器人確實可以做,但沒有人願意去開發和研究,是因為做出來機器人不一定划算。

去年8月我去紐約,看到有人在很高的雲梯上清洗大廈的玻璃外牆。記得20年前,就有多所大學在研究大廈外牆的清洗機器人,中國當時做得最好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香港大學也在研究,但現在仍然沒有做出來實用的產品。這可能不是技術難題,而是商業邏輯不清晰,所以沒有資本去支持開發。從這個角度來説,機器人不會取代所有工作。

最后,即使做出來了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應用也是很遙遠的事情。因為機器人工作需要配套的特殊環境,需要對現有的人類的工作場所進行投資改造。

舉個例子,亞馬遜現在有70萬個機器人,替代了大概十萬名員工。亞馬遜的倉庫是經過特殊設計的,架子和軌道是特別鋪設的。

圖5. 亞馬遜的自動化倉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再舉一個郵輪的例子,船上有2000多個房間,工作人員需要把所有乘客的行李運送到各自房間門口,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有時上船后到晚上八九點才能拿到行李。

人形機器人能不能搬運行李?理論上可以。但現在郵輪上的環境是不方便的,有上下樓梯、走廊也很窄,人形機器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法順利工作,可能會出現「堵車」的情況。如果要讓機器人上郵輪來搬運行李,可能整個郵輪需要重新設計,通過自動化設計,把行李通過傳送帶直接送到房間,但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進行改造。

但是郵輪的壽命可能有50年。所以目前人類的各種生活和工作環境和人型機器人是不匹配的,機器人對人工的替代並沒有想象中的快。

特別關注

美國標普500和非農就業空缺指數

首次持續出現的背離趨勢

圖6. 2023年,美國標普500指數和非農就業空缺指數首次出現背離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圖中藍色的線是標普500指數,紅色的線是非農就業空缺指數(JOLTTOTL)*。

在美國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兩者一直是正相關的。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經濟好了工作機會多,招聘多;經濟差了工作機會少,招聘也少。

泉果視點注:非農就業空缺數(JOLTTOTL)是美國勞工統計局(BLS)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調查(JOLTS)中的一個關鍵指標,衡量的是美國勞動力市場中未填補的職位總數。樣本公司每月最后一個工作日公開的全部空缺職位。調查樣本包括來自美國50個州和哥倫比亞地區的大約16,000家美國企業,代表了美國經濟的大部分領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係及商業周期。

但是,2023年,標普500指數和非農就業空缺指數第一次出現了背離。2024年全年,非農職位空缺數(JOLTTOTL)和標普500指數仍然在延續這種背離趨勢。

標普500在漲,就業卻有所放緩。

圖7. 2020年5月-2023年11月,美國非農就業空缺(Job openings)、員工離職(Quits)以及裁員(Layoffs and discharges)走勢對比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這張圖展示了美國非農就業空缺數據的具體細分。

通俗地説,如果把美國看成一個公司,那就有入職的和離職的。離職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主動辭職,另一種是被動裁員。這張圖中,淡紫色的是主動辭職,紅色的是被動裁員,紫色的是招聘空缺

裁員的數量在下降,但與此同時,外面的工作機會也變少了。所以現在美國的勞動力市場處於停滯狀態(Great Stagnation)。

招聘空缺(紫色)的高峰期,出現在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這段時間美國就業情況特別好,那時畢業生找工作很容易,外面工作機會多,很多人跳槽。那段時間被稱為「大辭職」(Great Resignation)。主動離職(淡紫色)的也特別多,因為外面工作機會多、工資高,就跳槽走了。

圖8. 1950年以來,美國的失業率數據走勢呈現強周期性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美國的失業率數據,有非常強的周期性。

從1950年到現在,每次都有一個拐點,先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每次都有一個拐點。現在很多人對美國的經濟形勢有不同看法,分歧之一就在於這個拐點會什麼時候出現。

圖9. 2004年5月-2024年5月,美國 25 歲以上不同教育程度的失業率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這四個顏色代表勞動力市場的教育程度。黃色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淡藍色是高中畢業,紅色是大專,紫色是沒有讀完高中的。整體上,學歷越高,失業率越低。

圖10. 2024年9月,美國各州的失業率分佈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這是美國各州的失業率情況。

硅谷所在的加州,賭城拉斯維加斯所在的內華達州,波音、微軟所在的是華盛頓州,失業率都很高。因為這些州科技產業多,現在白領不好找工作,反而藍領好找,所以農業州的就業情況比較好。

圖11. 2023年11月-2025年1月,美國的失業率情況(經季節因素調整后)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2025年1月美國的整體失業率是4.0%。

圖12. 美國各族裔的失業率情況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對失業人羣做一下細分:亞裔的失業率是3.8%,中日韓屬於東亞,巴基斯坦和印度屬於南亞,這些地方的移民工作都比較努力;白人的失業率也是比較低,大約3.8%。黑人的失業率是6.4%,印第安裔的失業率最高,達到8.3%。

圖13. 美國25~54 歲人羣的勞動參與率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25歲到54歲是勞動力中最優質的年齡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勞動參與率,在2025年1月是83.5%。

圖14. 25~54 歲美國勞動力的增長主要來自移民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來源:張琦博士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這個年齡段(25~54 歲)的勞動力由兩部分組成:大部分是美國本土的勞動力,另一部分是移民。數據顯示,美國的勞動參與率目前仍處於高位,主要是因為移民多。美國的嬰兒潮一代人在逐漸老齡化,退出勞動力市場。但有很多年輕的新移民來補充。在全球發達國家老齡化的趨勢中,美國的移民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泉果博物館

《賽道》

布面油畫,40×60cm

創作者:李惠文

只要進入社會、參與運轉,就已然踏入「賽道」。

這條紅色塑膠跑道,由社會共識和集體慣性構成,將多數人的軌跡框定在了有限的範圍中。

而當我們視賽道為無形,抬頭正視身邊和遠方,會發現每一步不是重複的機械運動,而是在不同的風景向前探索;賽道不再是當下的限制,而是未來的延申。

創作者李惠文説:「如今我已經可以不再痛苦地看待這條被框定的賽道,除了獲得他人的理解,還有自身技能提供給自己的、能在社會立足的安全感。」

(轉自:泉果視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