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科技成長板塊再度爆發!多家券商把脈短期風險

2025-02-20 00:30

  2月19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收漲,滬指漲0.81%,深成指漲1.46%,創業板指漲2.03%;以機器人為代表的科技方向再度爆發,半導體產業鏈午后崛起,DeepSeek題材局部走強。其中,宇樹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新型工業化半導體硅片指數分別上漲8.9%、7.16%、6.65%、6.51%。

  隨着本輪國內科技資產重估行情不斷攀高,儘管各家券商研究所雖然仍看好長期成長空間,但不約而同開始提示短期結構性過熱風險,並建議投資者在等待中國核心資產巨頭走出來的同時,關注低位板塊的補漲機會。

主題熱度到哪了?

  「儘管近期中國科網公司已有非常顯著的漲幅,拉長曆史周期看,我們仍處於AI時代的早期,以及中國科技資產重估的開端。」中信證券研究部科技產業首席分析師許英博表示,長期看好中國科技乃至更大範圍資產的重估和成長空間,尤其是在2018年中美博弈導致估值顯著承壓之后。

  她認為未來每一次大的技術突破和應用落地,都有機會帶來系統性的估值提升。但參考PC、移動互聯網浪潮的經驗,即便是在科技大周期內也會有曲折和反覆,美股AI資產重估經驗亦表明,估值持續提升需要有業績逐季兑現作為驗證。

  對比2023年Chat GPT行情,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判斷,本輪DeepSeek行情中TMT指數成交額佔比確已觸及過熱區間,但尚低於彼時的高點;斜率雖快,但漲幅空間和持續性仍不及一半;TMT指數PE(TMT)估值水平已高,但考慮到流動性環境、基本面預期的不同,本輪行情對估值容忍度預計能有提升。

  不過,隨着前期漲幅的積累,科技成長板塊似乎確實到了重新衡量性價比的時候。華泰證券研究所新任所長張繼強提到,上周科技成長板塊走勢仍偏強,TMT板塊成交額佔比一度突破50%,AI應用、機器人等主題板塊的交易熱度繼續提升,已觸及低性價比區間,但距極限位置仍有距離。「這意味着科技成長板塊后續仍有熱點擴散、內部高低切換的機會」。

核心資產正在崛起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隨着DeepSeek改變了中國資產敍事,外資也在不斷調整對中國科技資產的認知。

  例如高盛稱,預計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將會使得中國公司的每股收益在未來十年每年提高2.5%,預計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的未來12個月的上行空間分別為16%、19%。瑞銀日前也表示,考慮AI主題對指數估值的提振,將MSCI中國指數目標點位上調5%,同時由於A股中軟硬件公司的比重更高,且年初恆生國企指數跑贏滬深300指數10%,預計A股可能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認為,本輪外資對中國科技資產「認知差」和「估值差」的雙重修復驅動港股科技資產上漲,按照相似的思路,外資可能重估A股中國硬科技製造資產。招商證券策略團隊基於此選出了A股「東方九駿」,對標港股東方九龍,預計后續存在補漲可能。

  異曲同工的是,對照美股科技七巨頭(簡稱M7),中國版「七巨頭」概念也正在深入人心。

海通證券表示,未來受益於AI、半導體、高端製造等科技產業發展趨勢,A股及港股中也有望涌現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科技龍頭,中國版「M7」概念正逐漸形成,這些上市公司投資確定性相對更高。華泰證券也指出,在新一輪創新周期中,有望誕生成長為代表中國科技行業核心實力的「七巨頭」的公司,可能包括小米、聯想、比亞迪中芯國際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

主題擴散低估補漲

  「2022年至今科技主題擁擠度到達高位后,低估值股有望在未來3-6個月跑贏高估值與小盤股。」長江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戴清提示,在兩會預期升溫疊加流動性充裕背景下,他建議關注低空經濟等低位科技板塊,以及可能受到擴內需政策催化的低估值消費板塊。

  他認為,佈局「春季躁動」行情,可繼續關注槓鈴策略。一方面,科技方向仍是重點,關注自主可控方向以及AI+應用(機器人)等領域,佈局科技板塊內部輪動下的低位板塊;另一方面,格局改善疊加股東回報提升的紅馬股是值得長期佈局的方向,如港股互聯網、白電、船舶、商用車等白馬龍頭。

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也提到,隨着國內經濟與政策預期改善,消費類主題關注度提高,科技類主題情緒仍在高點,兩類主題均可持續關注,且預計市場風格將向大盤漂移,短期建議聚焦悦己經濟、智慧交通、固態電池三大主題。

  張繼強同樣認為,在結構性行情演繹后的高低切換階段,前期漲幅相對較小、估值較低的板塊或迎機會,建議沿着以下路徑篩選:1月13日以來漲幅相對靠后;估值處於自2010年以來30%分位數以下;高頻景氣數據顯示需求有邊際改善的板塊,包括食品飲料、電力設備、白色家電等。此外,也可關注回調較充分、擁擠度不高的公用事業、交通運輸及部分優質城商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