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賽道如此之火 大潮中豈能沒我

2025-02-20 05:14

  在AI大模型技術席捲全球、工業4.0加速演進的背景下,科技與產業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中國製造業正面臨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升級」的深刻轉型。在家電主業趨於飽和、「兩新」政策背景下,白電三巨頭——海爾、美的、格力,紛紛在機器人賽道上開疆拓土,通過軟硬協同的策略,展現出了強大的戰略決心與轉型魄力,一場重塑智能製造業話語權的大幕正徐徐拉開。

  魏銀科 濟南報道

海爾入主新時達

工業機器人佈局有了支點

  2025年2月16日晚,新時達發佈公告稱,海爾集團100%持股的青島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有限公司(下稱「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將成為其控股股東,海爾集團將成為其實控人。

  本次交易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是股權收購,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以每股19.61元的價格,收購紀德法、劉麗萍、紀翌持有的新時達10%股份,交易總價13億元。同時,三人不可撤銷地將剩余19.24%股份的表決權委託給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其次是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計劃斥資超12億元參與新時達的定增項目。交易完成后,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將直接持有新時達26.83%的股份。

  新時達財務表現一般、深陷連虧困境,根據業績預告,2024年度,公司預計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1.85億元至3.67億元。2022年、2023年,公司分別淨虧損10.57億元和3.79億元。海爾看上了它哪一點?

  公開資料顯示,新時達創建於1995年,2010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擁有首批機器人產品CR認證,2012年推出首款工業機器人。目前公司的機器人板塊分為機器人產品和機器人系統。產品方面,主要有關節型機器人與眾為興SCARA機器人兩大類產品,完整掌握機器人控制器、伺服驅動器和系統軟件等關鍵技術。根據行業諮詢機構MIR睿工業數據,2023年,新時達工業機器人產品銷量國產第四、全球第十二,其中眾為興SCARA機器人國產第二、全球第四;2024年上半年銷售額位居國產第四,全球第十。

  梳理資料不難發現,海爾看中的,一是新時達在工業機器人產業鏈,特別是控制技術、伺服驅動等領域技術深厚,且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零部件控制器,可彌補海爾在機器人技術上的部分短板。二是新時達在工業機器人市場有一定份額和客户羣體,海爾可藉此進一步拓展市場,提升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影響力。

  海爾近年來頻繁在機器人領域發力:2018年,海爾智家發佈服務機器人戰略1.0,並與軟銀機器人合作,引入人形機器人「Pepper」進入中國;2022年,海爾智家以1.25億元收購青島塔波爾機器人100%股權,推出海爾掃地機器人小白V30和大白H13Pro等創新產品;2023年12月底,海爾家庭機器人與樂聚機器人達成戰略合作,計劃推進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在海爾智慧家庭場景中的應用及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今年1月3日,海爾智家成立了海爾兄弟機器人科技(青島)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據悉,海爾服務機器人可實現澆花、洗衣等家務功能,還能在醫養領域為護理、陪伴等場景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拿下新時達的控制權也意味着海爾的工業機器人佈局有了支點。海爾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已鏈接90萬家企業、服務16萬家企業,孕育了化工、模具、能源、汽車、服裝、電子等15個行業生態,雙方將整合卡奧斯的大數據、AI大模型能力與新時達的工業自動化技術,為智能製造提供全鏈條解決方案,為海爾試圖打造的「硬件+軟件+生態」的智能製造閉環添上重要一環。

  資本市場頗為看好這次的收購,新時達繼2月17日復牌漲停,2月18日再次開盤一字漲停於12.29元,總市值近82億元。

美的收購庫卡

技術併購+本土化改造

  2017年美的收購庫卡,堪稱中國電器企業佈局機器人賽道的經典案例。當時這一行為被很多人視為「土豪式跨界」,然而,美的的這一戰略眼光在后續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驗證。

  2月5日,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發言透露,2024年,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板塊業務營收已經突破300億元,擁有庫卡、瑞仕格、高創、極亞精機等品牌,產品實現了從核心部件到整機、從硬件設備到系統的全覆蓋,成為全球前四的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

  在佛山的智能製造科技園,實現了「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由庫卡機器人組成的35米長的全自動生產線可全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平均30分鍾就能下線一臺機器人,累計生產交付工業機器人超過8萬台。目前美的庫卡已經實現了超85%的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生產,涵蓋電機、減速器、控制器等關鍵部件。

  而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庫卡中國營運與人力資源總監陳峰表示,目前30分鍾一臺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安排的,未來如有需要,生產一臺機器人僅需20分鍾,甚至幾分鍾或一分鍾也是有可能的。

  美的通過「技術併購+本土化改造」的模式,打破了「技術引進必陷依賴」的魔咒。收購后,美的一方面大力推進技術融合,將庫卡的精密控制等硬件技術與自身的軟件研發能力相結合,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關鍵部件的研發上取得突破,提高了硬件的國產化率和性能。另一方面,美的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從汽車工業向新能源、3C電子延伸,特斯拉上海工廠、恆大汽車天津工廠均採用庫卡機器人。

格力自研突圍

攻克兩大核心技術難題

  與海爾、美的不同,格力選擇了一條自研之路。

  由於遭遇上游核心裝備被外資企業「卡脖子」的困境,早在2013年,格力就宣佈進軍高端裝備領域,成立自動化設備製造部(格力智能裝備公司前身),開啟機器人自研征程。同年,首款6軸工業機器人、首款AGV、首款數控五軸機械手成功研發,吉大基地一期機器人工廠籌建完成並投產。

  2015年,格力智能裝備公司正式成立,同年第100台8公斤六軸工業機器人下線,首條空調電器盒自動組裝線研發成功,機器人業務在自身產線應用中成效初顯。

  2017年,格力成立珠海格力機器人有限公司、格力機器人(洛陽)有限公司,通過專業化運營推動業務發展。

  經過十多年努力,格力已攻克工業機器人領域驅動器與減速機兩大核心技術難題,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運動控制器等方面深入研發,實現1kg—600kg負載的全系列機器人產品覆蓋,滿足機械製造、汽車零部件加工、家電生產等不同工業場景需求。針對鋰電、光伏領域,推出GR35、GR50E、GRS20等工業機器人;為順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出GR200工業機器人及GRX5協作機器人,提供全面自動化解決方案。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表示,格力已與眾多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

拓展業務邊界

實現多元化發展

  除了白電三巨頭,海信集團、德昌股份四川長虹等也紛紛佈局機器人賽道。

  家電企業為何紛紛發力機器人賽道?答案顯而易見,既是順應制造業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也能滿足自身生產需求。

  從行業發展來看,傳統家電市場逐漸飽和,增長空間有限,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而機器人行業,尤其是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旺盛。睿工業MIR DATABANK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國產品牌工業機器人增長速度為21.3%,國產機器人份額已經達到了50.1%。2024年前三季度,內資廠商市場份額提升至51.6%,較2023年同期增長4.5個百分點。

  工信部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0%。佈局機器人賽道,對於家電企業來説,是拓展業務邊界、實現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從技術角度而言,家電企業在生產製造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經驗,與機器人技術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例如,電機技術、控制技術等,這些技術基礎為它們進入機器人領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AI大模型的發展爲機器人的智能化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引擎,使得機器人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為家電企業在機器人領域的創新發展創造了條件。

  從政策層面看,「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製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到2035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機器人成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