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19 21:0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港股市場回暖,除了免佣金開户和轉倉送騰訊股票之外,一些香港券商還推行零利率打新融資以爭奪客户。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孖展」(融資融券)借錢打新的融資利息為零,意味着券商無錢可賺,考慮到資金成本甚至可能虧損,這種做法更多的是爲了招攬客户,期望從其他交易業務中彌補。
去年以來,赴港上市的中資企業頗具有代表性,港股融資打新熱情一度高漲,不時出現超額認購數千倍的熱門新股。不過新股破發也是常事,今年香港上市的9只新股就有4只首日破發,包括剛上市的茶飲股古茗,投資者採用高槓杆打新融資還需注意風險。
打新零利率融資
近期,港股市場迎來「小陽春」行情,不少香港券商大手筆搶客開户,耀才、華盛、老虎等券商推出「免佣金」優惠,還有轉倉贈送股票,有的券商送100股騰訊控股,有的券商送巴菲特的重倉股西方石油。
值得注意的是,申購新股(俗稱「打新」)也是券商招攬客户的重要方式,一些香港券商不惜提供高槓杆融資打新,並且推出「零利率」以爭奪客户,尤其是2024年下半年以來,不少明星企業登陸港股,打新賺錢效應持續顯現的情況下。比如2024年的毛戈平、布魯可等IPO項目,均在上市后錄得亮眼漲幅,進一步促進港股打新升溫。
「打新主要是在賺熱鬧,券商並不怎麼賺錢。」某港股券商市場部相關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現在大部分券商是不收新股認購費和孖展利息的,港股市場長期打價格戰,一旦有券商不收利息,其他券商都會跟進。但打新的客户多了,投資者賺錢了,交易旺盛了,賺錢的機會總是會有的。
「我們相信,后續還有更多內地不同領域的優秀企業赴港上市,使香港證券市場更加活躍。」前述券商人士表示,比如剛剛通過聆訊的蜜雪冰城,以及日前宣佈遞交港股上市申請的寧德時代。
融資槓桿高達100倍
去年以來,中資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潮延續,隨着港股市場成交活躍度提升,港股融資打新的熱情一度高漲,不時出現超額認購數千倍的熱門新股,香港券商甚至提供槓桿高達100倍的打新融資。
Wind統計,今年以來,香港市場已有9只新股上市,包括布魯可、宜賓銀行、賽目科技、古茗等,其中布魯可的新股認購倍數高達1200倍,中籤率最低只有0.08%;古茗新股認購倍數為39倍,中籤率2.57%。
據瞭解,全球拼搭角色類玩具商布魯可,被稱為「中國版樂高」,其打新融資申購時,一些香港券商不惜提供槓桿高達100倍的打新融資,並推出「零利率」的融資優惠,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加入。此外,近期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的股價不斷走高,因此布魯可也備受市場關注。
富途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港股新股認購市場快速升溫,獲得百倍以上認購的企業高達25家, 5家企業獲得千倍以上認購。認購市場火熱之余,新股「賺錢效應」也持續提升,全年分別有26家和7家企業首日收漲超10%和50%,遠高於去年的16家和3家。
比如去年的明星IPO毛戈平和草姬集團均觸發高倍回撥,認購倍數高達165倍和1217倍,中籤率分別為0.6%和0.08%,上市首日也錄得76%和10.4%的漲幅。
不過從打新融資來看,100倍的融資槓桿確實很少見,大多數券商提供的打新融資槓桿都在5倍左右,融資利率則各有不同,一些互聯網券商爲了獲客直接不收孖展融資利息,不過后續交易仍在平臺上進行,投資者也會貢獻佣金收入。
新股賺錢效應如何?
新股賺錢效應仍在持續,但也不乏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的新股,這與市場的活躍度和新股定價密切相關,個股之間的差異也值得考慮。
從市場情緒來看,春節之后,港股二級市場成交活躍度持續提升。Wind數據顯示,2月17日港股成交額為3303億港元,已連續四個交易日在2000億港元之上,而2024年全年港股日均成交額僅1319億港元,其中很大部分還是機構成交。顯然,目前港股的市場成交熱度和流動性優於去年。
記者統計,2024年香港新股上市,約有三分之二的新股首日股價上漲,三分之一下跌。不過截至年底,則全年只有不到一半的新股實現上漲,超過一半的新股漲跌幅為負。而今年在香港上市的9只新股就有4只首日破發,包括剛上市的茶飲股古茗,投資者採用高槓杆打新融資還需注意風險。
富途提供的數據顯示,獲得市場超額認購併進行高倍回撥的企業,出現首日收漲的情況多於公開市場分配少的企業。2024年,公開市場分配在30倍以上的企業中,有27家企業首日出現上漲,佔總數的61.4%;若將時間線拉長至2021年,公開市場分配在30倍以上的企業中,仍是首日收漲的企業佔多數 ,比重接近60%。
雖是如此,但認購倍數高達上千、上百倍的新股,中籤率很低,新股的賺錢效應也會下降,而且投資者在高槓杆融資打新的同時,必須留意打新並不是穩賺不賠,新股首日破發也是常事。
日前,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表示,香港證監會目前正在審視8家券商,檢視券商新股融資政策是否穩妥、券商是否充分考慮客户的償還能力以及是否設定合適的貸款限額,以避免過度融資。
特別提醒投資者,應該審視哪些超額認購是新股實質需求,是否與超購倍數匹配,希望投資者採取審慎態度,切勿一窩蜂跟隨認購,不要認為高倍數超額認購的新股一定會上漲,目前新股超額認購的含金量已沒以往那麼高。尤其需要注意,即使新股IPO時公開發售部分獲數千倍超額認購,隔一段時間之后也可能破發。
不過新股超額認購倍數的出現也與港股市場規則有關,自香港2023年11月推出FINI后,券商只需按規定預留IPO中可獲配的最高股數對應資金,而不需要預留孖展借貸全部資金,這也就大幅減少了券商的資金成本,因此各家券商紛紛推出超高槓杆倍數孖展優惠獲客。券商向客户徵收小額保證金,就可以用孖展大額申購新股,直接推高了新股公開發售超額認購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