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18 22:32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盧曉 北京報道
連續兩日漲停,表明了資本市場對於海爾集團成為新時達實控人的鮮明態度。繼2月17日復牌漲停,2月18日新時達再次開盤一字漲停於12.29元,總市值近82億元。
資本市場的火熱上漲源於兩日前,自電梯控制系統起家又拓展至機器人領域的新時達宣佈,海爾集團100%持股的青島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有限公司(下稱「卡奧斯工業智能」)將成為其控股股東,海爾集團將成為其實控人。
這次收購不只意味着海爾系的資本版圖再擴一城,也意味着海爾從家電製造向物聯網科技轉型的提速。在蛇年春晚「花棉襖機器人」跳舞火爆出圈的節點時刻,海爾加碼工業機器人賽道看起來將引發更多想象空間。
第七家上市公司浮出
海爾系只花了25億元,就將一家A股上市公司納入囊中。
公告顯示,2月14日,卡奧斯工業智能從紀德法等新時達創始人家族手中受讓了新時達公司股份總數的10%,轉讓價款合計13億元。19.61元/股的轉讓價格,較新時達2月7日停牌前的收盤價溢價超九成。此外,新時達創始人家族還將其手中剩余的全部公司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19.24%)所享有的上市公司表決權,委託給卡奧斯工業智能。
上述安排都完成后,卡奧斯工業智能將合計控制新時達29.24%股份所對應的表決權,成為其控股股東,海爾集團公司成為新時達實際控制人。
但這些顯然還不夠。公告顯示,卡奧斯工業智能還擬以7.99元/股的價格,認購新時達定向增發的約1.52億股股票,涉及資金總額為12.19億元。發行完成后,卡奧斯工業智能將直接持有新時達發行后總股本的26.83%,再合併委託表決部分,粗略計算,卡奧斯工業智能將合計控制新時達超過42%的股份。
控制新時達,意味着海爾系的資本版圖又增加了一家上市公司。
據《華夏時報》記者瞭解,近年來海爾系資本版圖不斷擴張,目前旗下擁有六家上市公司,相關業務佈局橫跨家電、健康、科技等多個領域。
其中,海爾集團旗下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主營家電業務的海爾智家,目前總市值接近2500億元。2019年海爾集團控股盈康生命,同年海爾生物在科創板上市。2022年底,海爾內部孵化的遊戲筆記本公司雷神科技在北交所掛牌上市,2023年年底,海爾集團又以125億元成為「血王」上海萊士的實控人。2024年8月,海爾集團間接控股的保險代理公司眾淼控股登陸港交所。
需要提及的是,去年9月,海爾集團控股的卡奧斯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島證監局進行了輔導備案,開啟IPO進程,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今年1月,青島證監局發佈的關於轄區輔導備案企業的信息匯總表(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卡奧斯物聯科技還位列第一個。
透鏡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在跟本報記者交流時認為,卡奧斯工業智能控制新時達的動作,基本等同於借殼操作,后續有合適機會可能會進行相應的資產置換。據他了解,從輔導備案到上市,一家公司登陸A股大概要等待3年。這意味着,成為新時達的實控人顯然比IPO排隊速度更快。但況玉清同時認為,控制新時達並不意味着卡奧斯會撤回原來的IPO,很可能兩條路同時走。
對於記者的相關問題,12月17日海爾方面表示,具體參見上市公司相關公告,后續進展將及時披露。
進軍機器人風口
不只是價格,在具體業務層面卡奧斯看中了新時達什麼?
新時達起家的電梯控制系統顯然是一個原因。有業內人士在跟本報記者交流時認為,電梯在城市互聯網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應用領域。據記者瞭解,家電企業此前已經在這一領域發力,不僅海爾集團旗下的海納雲已涉足包括電梯物聯網在內的數字城市場景功能解決方案領域,與其同爲白電三巨頭之一的美的集團,也分別在2020年和2024年收購了本土的菱王電梯和東芝電梯的中國業務。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在跟記者交流時都認為,新時達佈局的工業機器人,是卡奧斯更為感興趣的業務領域,也與其打造的「工業大腦」更能產生協同效應。據記者瞭解,新時達2013年進入工業機器人賽道,通過對眾為興、會通科技、曉奧享榮等公司的一系列收購,實現了在機器人領域的快速佈局。
新時達方面在2024年11月的投資者關係活動中曾介紹,目前其機器人本體主要包括多關節型機器人、眾為興SCARA機器人、半導體機器人等多個品類,廣泛應用於3C、半導體、汽車零部件、新能源、白電等行業。而其機器人的控制器與伺服系統中的伺服驅動,均為新時達自研自供的零部件。
事實上,工業機器人對身處製造業的家電企業的誘惑力,從美的和格力身上可窺見一斑。美的2016年便斥資292億元收購了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格力的工業機器人也已在2019年對外亮相。而在海爾方面,不僅海爾智家此前在服務型機器人上大力投入,今年1月3日,由其全資持股的海爾兄弟機器人科技(青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經營範圍涵蓋工業機器人、特殊作業機器人、服務消費機器人等多個品類的製造、銷售等。
不過需要提及的是,從業績來看,新時達目前正處於低谷期。其已預計,2024年歸母淨利潤虧損1.85億元至3.67億元,扣非淨利潤虧損2.32億元至4.14億元。而在2024年半年報中,新時達3億元左右的電梯控制產品及系統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0%,機器人產品及系統業務同樣取得3億元左右收入,但同比下降了41%。
新時達方面在上述投資者關係活動中也提及了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競爭激烈。其援引數據稱,2024年前三季度,新時達涉足的六軸機器人領域增速明顯低於整體市場水平,20kg以下六軸機器人增速1.2%,20kg以上六軸機器人增速持平。其還提及,正在積極尋求產品降本空間,推動材料降本和產品結構優化,以減少工業機器人價格持續下降的影響。
周爰諮詢創始人楊思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儘管新時達財務表現不佳,但海爾看重的或許是新時達在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上的積累,包括自主研發的核心零部件控制器「工業機器人大腦」。他認為,海爾以收購的方式加碼自身在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完成機器人全產業鏈佈局,在未來海爾發展工業機器人賽道上有了核心技術支撐,整體研發有望得到提速,收購更大意義展現海爾在工業智能領域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