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18 13:31
專題:2024資本市場盤點
文|《財經》特約撰稿人 成孟琦
編輯|陸玲
DeepSeek引發的對科技股和整體中國資產重估的熱情不斷擴散,港股無疑成為最大受益者,而阿里巴巴和蘋果AI牽手、騰訊微信搜一搜正式灰度測試接入DeepSeek-R1等消息,接連為港股的上漲注入新勢能。
2月14日,恆生指數漲3.69%,恆生科技漲5.56%,阿里健康漲29%,嗶哩嗶哩漲15%,京東、騰訊、小米等漲超7%,美團、阿里等漲超6%。其中,與蘋果合作開發AI功能的阿里巴巴,帶動了A港股市場AI芯片、AI應用,消費電子、服務器,算力等全產業鏈概念的繼續上漲,而港股阿里巴巴一周內累漲24.1%。
2月17日,截至收盤,騰訊漲3.96%,報493.6港元,騰訊概念股多數走強,微盟集團漲11.54%,易鑫集團漲3.70%,閲文集團漲0.16%。
實際上,2025年以來,恆生科技指數已上漲超23%,領漲全球主要市場指數,並創下2022年2月以來高位;恆生指數上漲12.74%,距離2024年10月初高位僅有一步之遙。
市場人聲鼎沸,一邊是未能入局的懊惱,一邊是獲利后的狂歡,還有投資者感慨,「快買阿里,讓埋了三年的我早點解套。」
阿里巴巴港股股價的高位出現在2020年10月,當時阿里股價觸碰到306.83港元,隨后一路下跌至 2022年10月的57.65港元低位,之后震盪回升。
和蘋果AI牽手帶來的阿里大漲能否持續?騰訊和DeepSeek合作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阿里與騰訊之后,港股還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阿里與騰訊接連傳出AI新消息
2025年以來,DeepSeek概念與阿里巴巴、騰訊的AI新敍事不斷衝擊着投資者越來越興奮的神經,南向資金與國際機構共同選擇了增持被稱為「價值窪地」的港股。
港股市場率先迎來技術牛市行情,從1月中低點算起,恆生指數漲幅超過16%;恆生科技指數漲幅超過28%,而港股最近的焦點先后落在阿里巴巴及騰訊這兩家互聯網大廠身上。
2月13日,蔡崇信確認蘋果與阿里巴巴合作為中國市場iPhone用户開發AI功能,市場對此反應熱烈,隨后,阿里巴巴將於2月20日發佈新一季度財報。截至2月14日,阿里巴巴年內漲幅達50.61%,總市值突破2.36萬億港元,成為本輪行情最大受益者之一。
摩根大通研報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推動中國科技股價值創造,這或許也是投資者看好此次合作,紛紛買入阿里巴巴股票的原因。
此前,騰訊AI助手「元寶」已宣佈接入DeepSeek-R1;近日,《財經》從騰訊方面確認,微信搜一搜已正式灰度測試接入DeepSeek-R1。據悉,被灰度到的用户,可在對話框頂部搜索入口,看到「AI搜索」字樣,點擊進入后,可免費使用DeepSeek-R1滿血版模型,獲得更多元化的搜索體驗。
DeepSeek方面,其App日活在2月1日已突破3000萬,上線7天內實現1億用户增長,刷新行業紀錄,1月總用户達1.25億。來自QuestMobile數據顯示,其日活已超越豆包登頂AI應用榜首。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DeepSeek通過算法優化大幅降低了模型訓練成本,如果騰訊大規模採用這一路徑,將有效緩解市場對其AI投入產出效率的擔憂。
「AI驅動的急漲后存在短期回調風險,但預計互聯網板塊仍有上行空間。」瑞銀投資銀行中國互聯網行業研究主管方錦聰表示,主要是因為對比增長,估值依然不高,即使在上漲后,該行業估值平均為14倍P/E(市盈率),而2024年-2026 年每股收益增速預計將達 15%。互聯網行業股價中尚未反映政府潛在的宏觀刺激措施,以及AI生產力提高帶來的顯著收益。此外,即將到來的四季度業績總體正面,主要互聯網公司的四季度業績略高於預期,預計穩健的業績將成為短期行情催化劑。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百度、網易及嗶哩嗶哩等互聯網公司將於2月18日至21日陸續公佈新一季度財報。
誰是本輪上漲主力推手?
春節后的短短兩周,港股大漲並明顯跑贏A股,DeepSeek所引領的AI熱潮給投資者情緒和宏觀敍事帶來了較大變化。那麼,誰是本輪反彈的買入主力?本輪反彈還有多少空間?
對此,中金公司研究部表示,春節后,以港股尤其是恆生科技指數引領的快速上漲,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9·24」那一輪同樣快速的上漲行情。對比二者,相同點在於都是情緒驅動且交易型資金主導,但不同點是本輪行情更加聚焦在圍繞AI的科技板塊,結構性更顯著,也解釋了港股內部金融周期板塊和A股市場的大幅落后。
至於本輪反彈的資金流入特點,中金公司研究部認為是以南向資金、被動資金與交易型資金為主,作為海外資金主力的長線外資依然流出。其中,南向資金流入增加,但分歧也在加大,春節假期以來南向累計流入規模為266億港元,已與「9·24」行情(2024年9月下旬至10月初)南向資金流入規模(約259億港元)相當。但作為海外資金主力的長線外資依然流出,表明長線外資在本輪反彈中不是主力,也體現了這類資金相對觀望和滯后的特點。此外,被動ETF資金流入明顯加速,中金認為這部分可能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本輪累計流入規模約為19.4億美元,仍遠低於「9·24」那一輪97.5億美元的流入規模。
相比A股,港股不僅對海外環境變化更為敏感,同時受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政治經濟層面變化的影響。對於港股未來的上行空間,中金表示,靜態測算顯示,恆指合理點位約23000點,若科技股情緒回升至2021年高點,或上探25000點。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告訴《財經》,當前港股內部處於政策及經濟數據的空窗期,AI提高中國企業營運效率成部分外資及對衝基金增配的邏輯,而外部特朗普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華壓力邊際舒緩,都給予港股向上的窗口。2月10日至14日,港股成交持續增加,人民幣轉強,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底部反彈,投資者正在押注中國資產迴歸。不過,本輪港股的拉昇並非BETA主導,板塊表現非常分化。基準情況下,預計恆生指數2025年盈利增長5%,風險溢價7.5%,給予2025年底恆生指數的目標價為20300點,全年高低波幅在16700點至23500點。他表示,最樂觀情況下,若中央財政兜底直接補貼地方政府及居民收入,有力託底地產止跌回穩、刺激通脹回升、扭轉居民未來收入和就業預期,預計恆生指數2025年內有望觸及235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