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利好突襲!大漲超350%!機器人量產前夜的躁動?

2025-02-15 10:03

  外圍市場上,中國資產被爆炒的態勢愈發猛烈!

  昨晚,除了文遠知行美股大漲,還有一隻中概股——因立夫,在最近三個交易日表現極為強勢。2月 11日,因立夫收盤價僅為4.63 美元,此后連續三個交易日持續上漲。昨晚,其最大漲幅超過113%,最高價突破21美元,短短三個交易日內,累計漲幅高達350% 。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與機器人產業的火爆有關。昨晚,機器人又有利好傳來:科技巨頭Meta入局,宇樹科技升級算法。

  公開資料顯示,因立夫的國內運營實體為伊瓦特機器人設備製造有限公司。伊瓦特成立於2016年9月28日,這就意味着因立夫事實上在機械臂市場深耕超8年之久。

大漲350%

  在文遠知行的火爆背后,有一隻機器人概念股的表現亦十分火爆。2月11日,因立夫的收盤價為4.63美元,隨后連續三個交易日暴漲,昨晚最大漲幅達到了113%以上,最高價破21美元,三個交易日大漲350%。

  資料顯示,2024年12月10日,來自福建泉州南安的伊瓦特機器人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的實質控股股東INLIF LIMITED因立夫有限公司在美國證監會(SEC)官網更新披露招股書,股票代碼INLF,擬在美國納斯達克IPO。其於2023年11月6日在美國SEC祕密遞表,后於2024年5月21日公開披露招股書。

  因立夫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銷售自有品牌iNLIF(因立夫)的注塑機專用機械臂,併爲所銷售的機械臂提供安裝和保修服務; 注塑機專用機械臂配件的銷售,包括傳送帶、焊接底座、減速機安裝板等;注塑機專用機械臂原材料及邊角料的銷售;向通過第三方供應商採購經營實體注塑機專用機械臂的客户提供安裝服務。其中,機械臂的安裝及保養服務是因立夫的核心業務,2023年該業務收入佔比高達77.83%。

  無疑,因立夫正是因為機器人概念而爆發。

而就是這兩天,機器人行業又迎來多重利好。

  首先,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知名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撰文表示,在先后進軍增強現實(AR)和人工智能(AI)領域后,科技巨頭Meta確定了公司的下一個大賭注:AI人形機器人

  其次,從商用的角度來看,宇樹科技在其京東官方旗艦店上架了兩款人形機器人產品,型號分別為UnitreeH1和G1。2月12日,9.9萬元起售的G1人形機器人首批銷售訂單就已售罄(目前宇樹的新款人形機器人已在京東下架)。

  第三,從技術層面而言,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佈了名為 「HoST」(Humanoid Stand-up Control)的強化學習框架。藉助該框架,人形機器人能夠從零起步,學會在各類真實場景及任意地形中,以不同姿勢迅速站立。此外,宇樹科技官方於昨晚發佈最新視頻,並配文 「算法升級,任意舞蹈任意學」。從視頻里可以清晰看到,該款機器人實現了流暢自然的舞蹈表演,無論是拍手還是扭腰等動作都遊刃有余,且能夠跟隨音樂節奏翩翩起舞。

量產前夜的躁動?

  那麼,因立夫的股價是否就是機器人量產前夜的躁動呢?分析人士認為,從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的確存在這種可能。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針對Optimus再度對外釋放了清晰的量產規劃:2025年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接近1萬台,未來每一年出貨都將是數量級式提升。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積極鼓勵人形機器人發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四川、安徽也形成了各自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近日,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加快啟動佈局人形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信證券預計,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超萬台,到2030年,預計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到500萬台左右,市場需求會升至約7500億元。頭部公司將機器人產品推向量產,將對整個行業的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帶來重大影響,國內的整機和產業鏈環節有望顯著受益。

天風證券認為,當前DeepSeek主題行情圍繞着「對標腦力勞動者」(雲服務、各類ToB軟件以及服務這些軟件的基礎設施)和「對標體力勞動者」(機器人、智駕)兩大邏輯展開。這兩大邏輯分別對應「投資渠道平臺」和「投資製造業」,前者的關鍵是增收,例如雲平臺的主要邏輯是「AI模型便宜了會有更多人來用」;而后者的關鍵則是降本——機器人進階產業趨勢主要癥結可能是成本較高,距離成為類似汽車的家庭大件消費品的設想還差很遠。這兩條主線難説哪條更好,分別適合不同的投資者,如果喜歡2019-2021年的新能車行情,那麼適合機器人;如果喜歡2014-2015年的傳媒互聯網行情,那麼適合雲服務和軟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