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海信、美的等加大在泰國投資,投資從組裝延伸到零部件

2025-02-14 19:02

伴隨泰國總理佩通坦訪華,最近中國家電、電機龍頭企業到泰國的投資繼續升溫,海信等計劃在泰國建設新的生產線,美的亞太區的新總部設在泰國。泰國有製造業基礎、中泰關係穩定以及國際貿易環境變化,是背后的重要原因。

中企對泰國投資升溫

佩通坦訪華期間,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與佩通坦2月6日會面,佩通坦鼓勵海信集團使用泰國產零部件,海信方面也就企業在泰國進一步發展提出支持建議。

海信從2016年開始大力佈局泰國市場,已佈局多家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2024年,海信泰國家電銷售公司整體收入同比增長19%,旗下三電泰國公司收入同比增長30%,寬帶泰國公司收入同比增長65%。

公開信息顯示,海信已在泰國建設了空調生產工廠,今年在泰國的新投資將進一步擴展冰箱和洗衣機生產線,以鞏固其在泰國市場的地位。

美的集團也加碼在泰國的佈局。美的集團2月7日公佈信息,已在泰國設立全新區域總部,與新加坡總部形成雙樞紐運營模式,進一步鞏固泰國作為亞太區製造和分銷中心的戰略地位。去年3月,美的智能製造泰國科技產業園在泰國羅勇府動工。

目前,美的在泰國運營七大製造基地,涵蓋家用空調、洗衣機、冰箱、生活電器、微波爐及清潔電器、工業技術及家電壓縮機組件、智能建築科技等領域,員工總數超10000人。美的集團亞太區總裁蔣軒説,泰國已成為美的在東南亞的重要製造中心,計劃在當地進一步增加員工數量並提升生產能力。

美的2024年第四季度已在泰國首都曼谷啟用泰國區域備件中心,預計將東南亞市場的平均交付周期從60天縮短至45天,以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和客户滿意度。

海爾在泰國春武里的新空調工業園去年8月奠基,規劃空調年產能600萬套,將成為海爾在海外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此外,在上游方面,格力電器旗下盾安環境將在泰國基地增加換熱器等業務;海立股份也在推進壓縮機泰國生產線項目。

德昌股份去年12月也公告,擬在泰國投資建設年產500萬台家電產品的項目,總投資約6.38億元人民幣,這將有利於完善生產基地佈局、開拓國際市場,降低國際貿易格局變化可能對公司形成的潛在不利影響。泰國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市場,具備土地、人力、税收等方面的成本優勢。

隨着中國企業在泰國投資增多,也促進了泰國在全球空調等白電產業鏈的地位提升。據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的統計,2024年美國自泰國進口空調數量增長勢頭明顯,進口量從2019年的9.9萬台激增至2024年的367萬台,泰國在美國進口空調市場中的份額也由2019年的0.8%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26.8%,泰國已成為美國進口空調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國。相對而言,儘管中國仍為美國進口空調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但美國自中國進口空調已從2019年的898.8萬臺收縮至2024年的557.7萬台。

投資從組裝延伸到零部件

「泰國投資繼續升溫背后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產業在線分析師王娟向第一財經記者説,在目前全球貿易保護持續升級的背景下,中國家電企業走出去、進行產業鏈轉移的需求仍在擴大,而泰國憑藉與歐美之間優惠的關税、相對較低的綜合成本、優於周邊的產業鏈以及地理交通優勢,成爲了規避貿易壁壘、承接中國產能轉移的優選地之一。

另一方面,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推出了包括企業減税、出口工業園優惠等各項優惠政策,政策紅利優勢突出。王娟説,加上泰國是全球重要的白色家電(空調、冰箱、洗衣機)生產製造大國之一,家電產業鏈發展相對成熟,中國企業進入銜接難度相對較低。而且,東盟人口眾多,消費市場潛力較大。

「新一輪泰國投資的特點是不同於以往的只是單純的組裝工廠,當前的投資呈現出向上遊核心零部件轉移的趨勢,且智能製造的配套不斷加強,泰方提高了政企協同效率,中方投資在ESG、綠色環保方面全面提升。」王娟認為。

王娟預計,未來隨着中泰合作加強、中泰鐵路貫穿以及泰國承諾提升安全水平,中國投資預計會繼續增強,中國家電品牌在泰國的產能、知名度和份額會繼續上升。

AVI(見微睿行)數據公司總裁文建平也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説,近期的泰國投資熱背后有幾方面原因:一是泰國向來是東南亞重要的製造中心;二是泰國和中國的關係一直比較穩定,從最近高鐵對接情況看,泰國未來將是中國企業在東南亞重要的合作地之一;三是越南現在對美順差較高,從分散風險的角度看,企業增加泰國投資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祕書長周南提醒説,在中美經貿摩擦以及新一輪加徵關税預期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空調主營企業正在泰國「出海補鏈」,通過泰國區位優勢規避貿易壁壘,降低出口成本。但企業在全球佈局中,還是要注意防範風險,不宜扎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