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14 15:54
轉自:財聯社
財聯社2月14日訊(記者 林堅)「國聯民生」今天正式登陸A股。2月14日情人節這一天,國聯證券A股證券簡稱正式變更為「國聯民生」,證券代碼「601456」保持不變。
對於券商而言,公司名稱不僅是一個標識,更具有深遠意義和價值,它在品牌價值、市場認知、客户信任、戰略定位以及行業競爭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國聯民生證券讓原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名稱都得以保留,且新名稱也較為朗朗上口,顯然是合併后的加分項。
覆盤證券史上重要的券商名稱變更,據財聯社記者統計,至少有50家券商有過調整,也還有一些券商從未更名,比如海通證券、廣發證券、興業證券、東方證券、中山證券、中金公司等,只是遺憾的是,從未更名的海通證券名稱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還有一些曾經如雷貫耳的券商,如南方證券、漢唐證券、大鵬證券、巨田證券等,則完全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的標籤記憶。
由於篇幅與統計有限,記者未能完整統計所有的更名,但從這些更名中,顯見中國證券史的變遷史。過去三十年,名稱發生變更的至少包括有:
申銀萬國證券和宏源證券合併誕生申萬宏源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則由上海申銀證券與上海萬國證券合併而來;
國泰證券和君安證券合併誕生國泰君安證券;
中投證券到中金財富;
廣州證券到中信證券華南;
中信證券收購進程中還有:萬通證券到中信萬通證券,里昂證券到中信里昂證券等等;
華夏證券到中信建投證券;
浙江財政證券公司到財通證券;
民族證券到方正證券承銷保薦;
聯合證券到華泰聯合證券;
西藏東方財富證券到東方財富證券;
齊魯證券到中泰證券;
聯訊證券到粵開證券;
華信證券到甬興證券;
蔚深證券到英大證券;
遼寧東方證券到中天證券;
網信證券到麥高證券;
九州證券到華源證券,其中九州證券由天源證券更名而來;
新時代證券到誠通證券;
華融證券到國新證券;
恆泰證券到金融街證券;
安信證券到國投證券;
金信證券到浙商證券;
財富證券到財信證券;
華菁證券到華興證券;
摩根士丹利華鑫到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
高盛高華到高盛(中國)證券;瑞信方正到瑞信證券(中國)。
還有哪些券商的更名將發生,這也是業界及社交媒體討論比較多的話題,而2025年最火熱的猜想就是併購重組潮下的券商們,包括「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平安證券+方正證券」「浙商證券+國都證券」「國信證券+萬和證券」「西部證券+國融證券」等等。
其中,「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猜想最為豐富,傳聞也最多,包括上海國際證券、國泰海通證券、國泰君安海通等等,但如上海國際證券的這些猜想已被闢謠,新名字尚未官宣,而無論是國泰君安還是海通公司名稱本身,都有非常強的品牌價值,體現了公司發展史,也刻畫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承載着各類參與者的深厚情感,也因此,更名成為特別審慎的戰略舉措。
由於方正證券與中國平安旗下非上市券商平安證券具有潛在合併可能,上市公司方正證券會不會變更證券名稱也是關注項;浙商證券收購國都證券的股份,國信證券收購萬和證券股份,西部證券收購國融證券的控股權均有實質進展,后續整合過程中不排除可能涉及更名或品牌調整。
還有一些券商的更名與券商的前身有關,這些變化反映了公司的戰略從地方性向全國性佈局的轉變,更名追溯更久遠。
華泰證券 的前身是江蘇省證券公司,1997年更名為江蘇證券,1999年進一步更名為華泰證券;
方正證券的前身是浙江證券,1988年6月6日,浙江省證券公司成立,這是國內第一批證券公司之一;
東海證券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常州證券;
第一創業 的前身是佛山證券;
招商證券 前身1991年8月8日 招商銀行 證券營業部開始試運營,曾用名招銀證券,1998年10月,公司更名為國通證券有限公司,直到2002年7月11日,才正式更名為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長城國瑞證券的前身是廈門證券有限公司,成立於1988年8月,是國內最早設立的證券公司之一。2015年1月, 中國長城 資產管理公司成為廈門證券的控股股東后,公司正式更名為長城國瑞證券有限公司;
東北證券 的前身是吉林省證券公司,成立於1988年8月24日,是吉林省第一家專營證券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1994年8月,更名為吉林省證券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公司增資改製爲吉林省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6月,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吉林省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東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世紀證券的前身是成立於1990年的江西省證券公司,是新中國最早一批成立的證券公司;
華鑫證券的前身是原西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88年,是西北地區第一家證券公司。2001年3月,西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國 農業銀行 上海市信託投資公司重組,並在深圳註冊成立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中航證券的前身是江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2年10月18日,總部位於江西南昌。2010年5月,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覈准,江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更名為中航證券有限公司。
很多券商從「XX省證券」更名而來,比如東北證券的曾用名是吉林省證券,長江證券的前身為湖北證券公司,東吳證券前身為蘇州證券,國海證券前身為廣西證券,財達證券與河北證券有關等等,以省、市為命名,也是一段時間券商命名的特色,目前絕大多數已完成更名,僅存的只有上海證券等。也有的以地域、著名地理名稱命名的,包括黃河證券(后更名民生證券)。
整體來看,這些券商多因併購重組、股東變動、戰略調整等原因變更了證券簡稱。券商更名潮反映了證券行業集約化發展和差異化競爭的趨勢。頭部券商通過併購擴大規模,中小券商則依託股東背景或區域優勢尋求特色化路徑。此外,國資主導的整合與外資加速入場,進一步重塑行業格局。
併購重組類:強強聯合提升綜合競爭力
對於國聯民生的誕生,更名源於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的合併重組。2023年國聯集團收購民生證券30.3%股權成為控股股東,2024年完成重大資產重組后,兩家券商整合為「國聯民生」,以保留雙方品牌基因並強化協同效應。可以看到,併購重組類事件所驅動的並稱變更在證券史上較為常見。
申銀萬國證券和宏源證券的合併誕生申萬宏源證券。1996年,萬國證券因327國債期貨事件被申銀證券合併,更名為申銀萬國,到了2014年,申銀萬國證券啟動對宏源證券的吸收合併工作。2015年1月,合併完成,重組后的公司更名為申萬宏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申萬宏源證券有限公司作為其全資子公司開展證券業務。此次合併被視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整合事件,旨在通過強強聯合提升綜合競爭力。
國泰證券和君安證券的合併誕生了國泰君安證券。這個誕生歷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8月18日,由國泰證券有限公司和君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新設合併的方式正式成立。這一合併得到了中國證監會的批准,註冊資本為37.3億元人民幣。國泰證券成立於1992年,是中國早期設立的全國性證券公司之一,具有較強的市場影響力。君安證券同樣成立於1992年,憑藉靈活的機制和優秀的管理團隊,迅速成長為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
合併后的國泰君安證券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內部整合,包括業務部門的優化和管理架構的調整。公司在合併后的業務範圍涵蓋了證券經紀、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多個領域,並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證券行業的領軍企業。
此外,包括中金財富、中信證券華南均是通過收購、加之更名體現業務融合與戰略協同。比如,中金財富通過整合資源,強化了中金公司在財富管理領域的品牌定位;中信證券華南則通過優化區域佈局,鞏固了中信證券在華南地區的市場地位。
中投證券到中金財富。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宣佈關閉南方證券。破產清算后,其證券類資產併入中投證券。2019年中金公司收購中投證券后,將中投證券定位為財富管理業務平臺,更名為「中金財富」后,全面整合了其財富管理業務。通過整合內部資源,中金財富打造了全鏈條、立體化、一站式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提供國際水準的產品配置服務、創新高效的交易服務、多元化的資本金服務以及中金公司一體化綜合服務。
廣州證券到中信證券華南。2019年,中信證券啟動對廣州證券的收購。完成后,廣州證券更名為中信證券華南,成為中信證券的全資子公司。中信證券對廣州證券的業務進行了深度整合。中信證券華南被定位為中信證券在華南地區從事財富管理業務的專業子公司。其業務範圍主要集中在廣東省(深圳除外)、廣西、海南、雲南和貴州的經紀業務及相關協同業務。2024年,中信證券啟動了對華南五省21家分支機構的劃轉工作。
不僅如此,自成立以來,中信證券還先后收購了萬通證券(2004年)、金通證券(2006年)、中信集團香港投資銀行業務(2006年)、里昂證券(2012年),幫助中信證券實現了全國性佈局。其中,萬通證券更名為中信萬通證券,併成為中信證券在山東地區的重要佈局;中信證券通過收購海南養生堂持有的金通證券股權,將其納入全資子公司。金通證券曾是浙江省內最具影響力的券商之一,此次收購進一步鞏固了中信證券在浙江市場的佈局;中信證券收購了里昂證券,並將其更名為中信里昂證券。
華夏證券到中信建投證券。2005年,中信證券與中信建銀共同出資,重組華夏證券,后更名為中信建投證券。
民族證券到方正證券承銷保薦也是相似情況。2014年,方正證券獲批吸收合併民族證券。根據規劃,民族證券的經紀業務及相關客户整體遷移至方正證券,而民族證券則專注於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2019年1月29日,民族證券的51家證券營業部完成工商變更,正式變更為方正證券的營業部,2019年11月19日,民族證券正式更名為「方正證券承銷保薦有限責任公司」,成為方正證券的全資子公司。
西藏東方財富證券到東方財富證券。東方財富證券的前身是西藏同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東方財富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完成了對西藏同信證券100%股權的收購,2016年3月,西藏同信證券正式更名為西藏東方財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方財富證券。
齊魯證券到中泰證券。中泰證券的前身是成立於2001年5月15日的山東省齊魯證券經紀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公司更名為齊魯證券有限公司。2007年1月,齊魯證券收購了同省的老牌券商天同證券的證券類資產及其旗下全部正常經紀類客户,從而晉升爲全國性的綜合類券商。2015年9月,齊魯證券正式更名為中泰證券。
控股股東變化類:全新出發,深化股東賦能與支持
眾多券商經歷了從更名到戰略轉型的深刻變化,這背后與股東變更、戰略調整緊密相關。這主要體現在新股東的出現,爲了加強品牌的辨識度、戰略融合的深度而進行的名稱變更。
聯訊證券到粵開證券。2019年12月,聯訊證券正式更名為粵開證券。此次更名源於公司控股股東的變更以及戰略調整的需要。2019年上半年,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聯訊證券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到47.24%。廣州開發區金控的入主為聯訊證券帶來了豐富的戰略資源和區域優勢,公司因此決定更名為粵開證券,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需要。更名后,粵開證券明確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依託控股股東的資源支持,深耕區域市場,努力發展成為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券商。
聯合證券到華泰聯合證券。華泰聯合證券的前身是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97年10月。2006年,華泰證券增資入股聯合證券,成為其大股東。2009年9月,聯合證券正式更名為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海際大和證券到海際證券再到中天國富證券。中天國富證券的前身是成立於2004年的海際大和證券,由上海證券與大和證券合資設立。2014年,大和證券撤資后,公司更名為海際證券。2015年,貴州首富羅玉平旗下的中天金融集團將其納入麾下。2017年,公司註冊地遷往貴陽,並正式更名為中天國富證券。
蔚深證券到英大證券。1996年,英大證券在深圳蔚深投資財務管理有限公司原有證券機構和證券業務基礎上成立。2006年8月10日,由國家電網公司等單位向公司增資,同時公司名稱由蔚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英大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江門證券到華林證券。江門證券(有限)公司成立於1988年4月,是我國最早成立的證券公司之一。1991年10月,江門證券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覆重新登記,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1996年11月,公司更名為江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3年2月,經中國證監會批准,江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增資擴股並正式更名為華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浙江財政證券公司到財通證券。公司前身是成立於1993年的浙江財政證券公司。2003年6月,浙江財政證券公司改製爲財通證券經紀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公司吸收合併天和證券經紀有限公司,並在2007年被明確為浙江省直屬國有企業。2009年3月,經中國證監會覈准,公司更名為財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華信證券到甬興證券。2019年11月,華信證券因違規被證監會撤銷全部業務許可(金麒麟分析師)並啟動行政清理程序。隨后,甬興證券承接了華信證券的全部資產和業務。2020年1月22日,甬興證券獲得證監會覈准設立,並於2020年3月16日取得營業執照。2020年1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正式接納甬興證券為會員,同時終止華信證券的會員資格。
遼寧東方證券到中天證券。中天證券的前身是遼寧東方證券,成立於1991年。2004年,原遼寧東方證券、遼寧信託、遼寧國際信託、遼寧華盛信託四家公司的證券類資產重組設立中天證券。
網信證券到麥高證券。網信證券曾因資管產品到期未能兑付而爆雷,2019年被遼寧證監局接管,並於2021年7月進入破產重整程序。2022年2月,指南針公司以15億元的對價成為網信證券的重整投資人,獲得了其100%股權,此后,網信證券在指南針的主導下進行了業務調整和重組。2023年1月,網信證券在指南針完成重整后更名為麥高證券。
此次更名如何理解?指南針公司表示,更名為麥高證券是爲了更好地體現公司的經營發展戰略,適應新的業務佈局。一方面,新名稱「麥高證券」與母公司指南針的品牌形象更為契合,同時也有向頭部券商看齊的決心。另一方面,網信證券此前積累了較多負面形象,更名有助於公司重新出發,提升市場信心。
九州證券到華源證券。2022年12月,中國證監會覈准武漢金融控股集團聯合東湖高新區和江漢區併購九州證券72.5%的股份。2023年1月,股權交割完成,武漢金融控股集團成為九州證券的實際控制人2023年9月,武漢金融控股集團完成對九州證券的併購,並將九州證券更名為「華源證券」。
武漢金融控股集團作為武漢市屬國有獨資企業,致力於通過整合區域內金融資源,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金融平臺。九州證券更名為華源證券,正是這一戰略的重要體現。此外,更名旨在體現武漢國資的控股背景,並推進區域金融資源整合。
華源證券董事長梅林曾表示,公司將以助力武漢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為核心目標,重點支持武漢市「965」產業集羣和重大項目建設。更名后的華源證券將更好地服務於武漢及湖北地區的實體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九州證券前身為三江源證券經紀有限公司,2006年,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成為其控股股東,三江源證券經紀有限公司更名為天源證券經紀有限公司,后於2012年更名為天源證券。2015年,九鼎集團增資3.64億元后,成為彼時天源證券的控股股東,同年4月,天源證券更名為九州證券。
新時代證券到誠通證券。2022年3月24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被證監會覈准受讓新時代證券98.24%的股權,成為其主要股東,新時代證券也更名為誠通證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此舉標誌着其從民營券商轉型為央企券商。誠通證券明確了服務國資央企的核心使命,致力於打造具有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特色的券商。公司通過優化業務佈局,重點服務實體經濟和國資央企的高質量發展。
華融證券到國新證券。2022年7月,華融證券由中國國新控股收購后更名國新證券,成為國資委旗下國有資本運營平臺的重要金融牌照,定位為「二次創業」的央企券商。國新證券的使命是通過金融服務支持國資央企的高質量發展。綜合財聯社記者跟蹤採訪,更名后的國新證券藉助央企背景,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信任度。
誠通證券、國新證券的更名和轉型,均標誌着正式成為央企體系內的券商,進一步提升了服務中央企業的金融能力。作為央企券商,兩家券商都表態,將更好地支持國資央企的資本運作和業務發展。
恆泰證券到金融街證券。2024年8月2日,恆泰證券在香港的上市主體恆投證券發佈公告稱,董事會建議將公司中文名稱由「恆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更改為「金融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更名源於2022年的一次股權變更。當時,天風證券將其持有的恆泰證券2.49億股股份轉讓給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轉讓完成后,金融街集團通過直接及間接持有恆泰證券29.99%的股權,成為其實際控制人。2023年2月,證監會覈准金融街集團成為恆泰證券的實際控制人。
恆泰證券表示,此次更名是基於公司的戰略定位、品牌規劃與自身發展的需要。更名后,公司將在金融街集團全業務鏈條上實現價值互認,增強品牌協同效應,提升業務服務能力,為客户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股東提議、推動類:基於戰略定位、品牌規劃所需
證券機構的名稱變更往往簡單的不僅僅是文字調整,而是背后控股股東戰略定位、品牌規劃與業務轉型的深刻體現。
安信證券到國投證券。2023年12月8日,國投資本發佈公告,宣佈其全資子公司安信證券正式更名為國投證券,並取得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換發的《營業執照》。從國投資本的解釋來看,安信證券更名為國投證券,是基於戰略定位、品牌規劃與自身發展的需要。國投集團在2023年4月的戰略優化方案中,將證券業務列為集團「產業金融」的重要業務單元,此次更名旨在強化股東賦能和產融協同,打造具有國投特色的金融品牌。作為協同戰略的一部分,安信證券的子公司安信資管也更名為國證資管,進一步強化了國投系的品牌統一。
值得一提的是,國信證券最早的名稱也與「國投證券」相近。國信證券的前身是1994年6月30日成立的深圳國投證券有限公司。1997年12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深圳國投證券有限公司才更名為「國信證券有限公司」,並進行了增資擴股。
華菁證券到華興證券。華菁證券成立於2016年,是華興資本旗下的全牌照合資證券公司。2020年12月17日,華菁證券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宣佈,公司正式更名為華興證券。華菁證券更名為華興證券,是其股東華興資本集團戰略佈局的重要一步。華興資本作為專注於新經濟領域的投資銀行,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名后華興證券將更好地藉助股東方的品牌優勢,拓展業務領域。
財富證券到財信證券。2019年3月9日,財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發佈更名公告,宣佈公司名稱正式變更為「財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此次更名是公司戰略調整的重要一步,旨在進一步強化公司與湖南財信金融控股集團的協同效應,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更名后,財信證券繼續保持了良好的業務發展態勢,尤其在湖南省內形成了顯著的區域競爭優勢。
基於戰略定位、品牌規劃與自身發展需要所發生的名稱變化同樣在華創證券、國盛證券上有類似情況。華創證券的控股股東,也是上市主體華創雲信就經歷了兩次名稱的更迭。2016年,寶碩股份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收購了華創證券95.01%的股權,公司業務從傳統的塑料管型材製造轉型為證券業務與塑料管型材業務雙主業經營。2018年,「寶碩股份」更名為華創陽安股份有限公司,A股簡稱也變為「華創陽安」,以更好地適應公司戰略定位和業務發展需要。
再到了2023年5月,華創安陽再度更名為「華創雲信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也變更為「華創雲信」。公司方面表示,華創陽安業務已由傳統證券業務轉型為數字科技與數字金融業務。為更好體現公司業務特徵和未來發展方向,公司證券簡稱才變更為「華創雲信」。
值得關注的是,國盛證券的母公司,也是上市主體國盛金控正計劃吸收合併國盛證券,並將公司主體直接更名為「國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這一更名計劃已在2024年1月30日經公司202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目前,該吸收合併事項已獲得中國證監會的受理,但尚未完成最終覈准。一旦獲得監管部門批准,公司將正式更名為「國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屆時,國盛金控A股簡稱也預計將調整為國盛證券。此次更名及吸收合併的主要目的是聚焦證券主業,提升管理效率和品牌效應。
金信證券到浙商證券。浙商證券的前身是金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2年5月9日。2006年8月,金信證券更名為浙商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6月,浙商證券上市,成為浙江省首家國有控股的上市券商。
外資券商更名:本土化與品牌統一
除了中資券商,也不乏外資券商更名。2018年4月,中國證監會放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允許外資最高持股51%。外資券商在政策開放后通過增資控股實現獨資,更名以統一全球品牌標識。
摩根士丹利華鑫到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2011年5月,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最初由摩根士丹利持股49%,華鑫證券持股51%。在政策調整背景下,2019年至2021年期間,摩根士丹利持股比重一路攀升,並最終在2021年7月13日,公司正式更名為「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仍在優化業務佈局,鞏固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高盛高華到高盛(中國)證券。在合資階段(2004-2020年),高盛與高華證券合作,逐步提升持股比例至51%。此后,高盛加速控股進程,於2021年完成對高盛高華100%股權的監管備案,並在2023年6月正式更名為高盛(中國)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整體來看,高盛高華從2004年成立到更名為高盛(中國)證券,經歷了從外資參股到全資控股的轉變。
瑞信方正到瑞信證券(中國)。2008年,瑞信方正證券由瑞士信貸銀行與方正證券在中國共同成立,最初股權比例為方正證券持股66.70%,瑞信持股33.30%。2020年,瑞信通過增資將持股比例提升至51%,成為控股股東,方正證券持股比例降至49%。2021年6月29日,瑞信方正證券更名為瑞信證券(中國)有限公司。2024年6月24日,瑞銀和方正證券分別將其持有的瑞信證券36.01%和49%的股權轉讓給北京國資公司。北京國資公司接手后,瑞信證券將成為國資控股企業。
(財聯社記者 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