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安證券·金融工程】專題報告:公募權益基金大幅加倉電子,減倉有色金屬

2025-02-13 08:01

(來源:華安證券研究)

Q4公募主動權益基金規模&份額均下跌

根據基金披露的2024Q4季報數據,我們統計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性+靈活配置型口徑下的基金規模,目前在3.37萬億左右,環比下降9.22%,從份額來看,環比降幅約6.20%。

倉位分化變化,持股趨於分散

2024Q4普通股票型倉位88.93%,偏股混合型87.92%,靈活配置型77.55%,相比2024Q3分別下降了1.00pct、上升了0.35pct、下降了1.11pct。持股由集中持股向分散持股轉變。

港股大幅加倉,科創板塊增配

2024Q4,港股配置佔公募主動權益市值的14.34%,較2024Q3上升2.03pct,科創板配置比例分別從Q3的10.57%大幅上升至13.06%。

大幅加倉電子,減倉有色金屬

公募主動權益基金實際大幅加倉的行業為電子、銀行,主動大幅減倉的行業為有色金屬、通信、非銀金融。投資熱點方面,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主題配置佔比上升,而白酒、中字頭央企、茅指數、寧組合等主題配置佔比下降。

2024Q4公募配置比例最高的個股有寧德時代(4.32%)、騰訊控股(2.81%)、美的集團(2.26%)、貴州茅臺(2.24%)、立訊精密(2.09%)等;主動加倉最多的個股有小米集團-W(+0.42pct)、騰訊控股(+0.35 pct)、中興通訊(+0.31 pct)、中芯國際(+0.29 pct)、港股-中芯國際(+0.25 pct)。

文中數據基於公募基金披露季報的前10大重倉股進行分析,與實際持倉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數據統計截至2025/1/23 9:30前披露的公募基金季報數據。公募基金歷史持倉與歷史業績不能代表未來,數據僅供參考。本報告基於歷史數據進行評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1

Q4公募主動權益基金規模&份額均下跌

根據基金披露的2024Q4季報數據,我們統計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性+靈活配置型口徑下的基金規模,目前在3.37萬億左右,環比下跌了9.22%,基金持股市值約2.88萬億元,相比於2024Q3環比下降了9.44%。

2024年,主動股基(930890.CSI)上漲2.02%,大幅落后於寬基指數,滬深300、中證500漲幅分別為14.68%、5.46%。2025年Q1截至1月22日,主動股基收益率為-0.46%,表現強於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寬基指數。

從公募主動權益基金份額來看,2024Q4,整體份額仍然維持下降,環比降幅約6.20%。從新老基金份額變動來看,如圖表 6所示,新基金發行規模為152.27億元左右,發行市場仍然低迷,且老基金份額有加速贖回現象。

2

倉位分化變化,持股趨於分散

圖表 7統計了三大類基金的規模加權平均倉位變動情況,2024Q4普通股票型倉位88.93%,偏股混合型87.92%,靈活配置型77.55%,相比2024Q3分別下降了1.00pct、上升了0.35pct、下降了1.11pct。

將單隻基金的前10大重倉股佔持股市值的比例作為基金經理的持股集中度指標,統計全市場公募主動權益基金的規模加權平均,持股由集中持股向分散持股轉變,目前普通股票型基金持股集中度約為56.05%,較上期下降0.93pct,偏股混合型持股集中度約為56.75%,較上期下降1.46pct。

3

港股大幅加倉,科創板塊增配

從公募主動權益基金持有的港股比例來看,2024Q4相比於上期大幅上升,基金持有的港股比例佔其持股比例的14.34%,較2024Q3上升2.03pct。2024Q4,港股表現不及A股,因此剔除漲跌幅帶來的被動權重變化后,本期港股主動加倉幅度更高,為2.68pct。

2024Q4,主板配置比例相對於上季度有所下降,從Q3的69.36%下降至68.48%,創業板配置比例從Q3的19.96%下降至18.30%,科創板配置比例從Q3的10.57%大幅上升至13.06%,本期主板、創業板配置比例下降,科創板大幅上升。

從相對於市場的超配比例來看(即剔除了板塊本身漲跌幅影響后),實際主動加倉的確為科創板,而創業板大幅減倉。

為觀察公募基金的市值偏好,我們將超大盤定義為中證100指數成分股,大盤定義為滬深300成分股中不在中證100中的部分,中盤定義為中證500成分股,小盤定義為300,500以外的股票。2024Q4公募超大盤配置比例從39.37%升至40.02%,大盤配置比例從22.76%升至24.11%,中盤配置比例從19.96%降至18.74%,小盤配置比例從17.90%降至17.13%。整體來看,2024Q4公募主動權益基金市值風格從小盤向大盤切換。

4

引言大幅加倉電子,減倉有色金屬

我們將持倉股票劃分爲5大板塊行業:上游周期,中游製造,下游消費,TMT/科技,大金融。2024Q4大類行業持倉比例增幅最大的為大科技,從Q3的23.17%增加至26.11%,其次為大製造板塊,從22.71%增加至23.19%,持倉比例減幅最大的為大周期板塊,從Q3的15.09%降至12.72%,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公募資金主要從大周期板塊向大科技、大製造板塊切換。

細看中信30個行業的持倉佔比,配置比例上升幅度最大的行業為電子,2024年Q4配置比例為18.10%,相對上期增長了3.02pct,其次為銀行,2024年Q4配置比例為3.94%,相對上期增長了1.16pct。汽車配置比例也有所上升,2024年Q4配置比例為5.56%,已連續4個季度上升,其在2023Q4~2024Q3的配置比例分別為4.23%、4.40%、4.49%、5.09%,計算機、電力設備新能源配置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2024Q4配置比例分別為2.57%、11.40%,環比上升0.35pct、0.27pct。

有色金屬配置比例降幅顯著,從Q3的5.40%下降至3.43%,環比下降1.97pct,醫藥、食品飲料、非銀金融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2024Q4配置比例分別10.03%、8.39%、1.15%,相對上期跌幅為-1.17pct、-0.63pct、-0.56pct,其中食品飲料已連續5個季度下降,其在2023Q3~2024Q3季度的配置比例分別為14.45%、13.17%、13.09%、9.47%、9.02% 。 

電子維持公募第一大重倉行業,目前,前5大重倉行業分別為:電子(18.10%)、電力設備新能源(11.40%)、醫藥(10.30%)、食品飲料(8.39%)、汽車(5.56%),共佔公募持倉的53.49%,前五大重倉行業佔比之和有所上升。

接着我們比較行業配置比例與自身歷史分位數。圖表 15中,紅色的「×」代表2024Q4某行業的持倉佔比,灰色箱型代表該行業2010年以來配置比例的25%~50%分位數,藍色箱型代表該行業2010年以來配置比例的50%~75%分位數,黑色實線代表0~25%分位數和75%~100%分位數。與歷史行業配置比例相比,2024Q4的電子處於歷史最高位,電力設備及新能源、汽車、機械、家電、通信處於歷史相對高位,而醫藥、食品飲料、銀行、計算機等配置比例處於歷史相對低位。

圖表 16展示了2024Q3至2024Q4,行業指數上漲比例和公募主動權益基金持倉佔比的變動,兩個報告期間的配置變動比例實際上包含了兩個部分:1、行業自身漲跌相對幅度帶來的被動權重變動;2、基金主動增持或者減持行為。如下所示,將權重變動拆解為兩部分:

2024Q4TMT板塊漲幅靠前,電子、計算機表現優秀。剔除了行業自身漲跌幅帶來的影響后,公募主動權益基金實際大幅加倉的行業為電子、銀行。主動大幅減倉的行業為有色金屬、通信、非銀金融,小幅減倉的行業為房地產。

圖表 17展示了公募主動權益基金在熱門主題上的配置佔比情況,2024Q4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主題配置佔比上升,而白酒、中字頭央企、茅指數、寧組合等主題配置佔比下降。

5

小米集團、騰訊控股獲公募主動權益加倉

本節中,我們將公募主動權益基金的持倉下沉至個股層面,探究2024Q4公募持倉的個股配置比例和加倉幅度。 

個股配置比例用機構持有的某個股的市值除以基金權益市值,代表哪些股票機構買的最多,是機構長期持有的底倉股。2024Q4公募配置比例最高的個股有寧德時代(4.32%)、騰訊控股(2.81%)、美的集團(2.26%)、貴州茅臺(2.24%)、立訊精密(2.09%)等。

我們採取類似於第四節的算法,計算個股剔除漲跌幅后,基金經理主動加倉的個股TOP20,如圖表 19所示,加倉最多的個股分別為小米集團-W(+0.42pct)、騰訊控股(+0.35 pct)、中興通訊(+0.31 pct)、中芯國際(+0.29 pct)、港股-中芯國際(+0.25 pct)。

基金經理主動減倉的個股TOP20如圖表 20所示,減倉最多的個股分別為中際旭創(-0.54 pct)、陽光電源(-0.36pct)、紫金礦業(-0.33pct)、瀾起科技(-0.29pct)、比亞迪(-0.28pct)。

6

頭部基金經理調倉方向

我們統計管理規模較大的70位公募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在2024年Q4的主要調倉方向。由於基金季報僅披露前10大重倉股,因此統計時有一定的估算成分。

我們將基金經理管理規模最大且披露過至少兩期持倉數據的公募主動權益基金作為基金經理的代表基金,依據個股持倉市值佔基金淨資產的比例,剔除個股漲跌幅影響后,統計基金經理在個股倉位上相對而言主動加減的比例。

具體而言,①若個股同時出現在Q3與Q4前10大重倉股中,則調倉幅度為具體數據;②若個股出現在Q3前10大重倉股中,未出現在Q4前10大重倉股中,則此個股在Q4低於第10大重倉股倉位,可以計算出其倉位在Q4至少下調的比例(實際下調比例高於展示數據);③若個股出現在Q4前10大重倉股中,未出現在Q3前10大重倉股中,則此個股在Q3低於第10大重倉股倉位,可以計算出其倉位在Q4至少上調的比例(實際上調比例高於展示數據);④部分數據為空,主要由於基金持股過於分散或調倉幅度較小,無法計算結果。調倉幅度較大的個股(超過3%)以顏色突出。如圖表 21所示。

文中數據基於公募基金披露季報的前10大重倉股進行分析,與實際持倉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數據統計截至2025/1/23 9:30前披露的公募基金季報數據。公募基金歷史持倉與歷史業績不能代表未來,數據僅供參考。本報告基於歷史數據進行評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報告摘自華安證券2025年1月24日已發佈的《【華安證券·金融工程】專題報告:公募權益基金大幅加倉電子,減倉有色金屬》,具體分析內容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等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爲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