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13 01:30
國產創新葯正憑藉自身的技術實力和成本優勢,迎來屬於自己的「DeepSeek時刻」。近年來國內政策大力扶持創新葯發展,從研發、審批、進院、支付等多個環節全方位力挺國產創新葯發展。二級市場上,部分創新葯企股價和業績雙雙企穩回升,重獲資本青睞。
1 高光時刻來臨
國產創新葯已迎來屬於自己的「DeepSeek時刻」。
春節以來,DeepSeek火爆出圈,其核心亮點在於國產大模型驚艷亮相國際舞臺,其技術突破與低成本優勢成為熱議焦點。
事實上,國內創新葯企業的研發能力正加速與全球接軌,並在部分子領域取得全球優勢,獲得海外跨國藥企的認可,迎來屬於自己的「DeepSeek時刻」。
以目前熱門的減重賽道藥物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為例,1月上海銀諾製藥的國產超長效新葯怡諾輕(適用於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上市,是目前全球已上市GLP-1藥物中半衰期最長的產品,有望挑戰網紅減重藥物司美格魯肽的領先地位。
今年1月召開的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上,國內創新葯企舜景醫藥攜首創的治療心梗抗體藥物SGC001亮相,吸引行業高度關注。該藥物已先后獲得美國FDA和中國NMPA的臨牀試驗批准,目前I期研究結果顯示,其在治療心梗方面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將時間再往前回撥,2024年9月康方生物宣佈其抗腫瘤藥物依沃西在相關療效上擊敗全球「藥王」帕博利珠單抗,成為全球首個在三期臨牀實驗中證明療效優於「藥王」的藥物。2023年,成都創新葯企百利天恆打破國產創新葯出海新紀錄,和跨國藥企達成最高84億美元的合作。
國產創新葯的技術實力獲得跨國藥企真金白銀的支持,License-out(技術輸出授權)交易金額和首付款頻創新高。2025年以來不到兩個月時間,已達成9宗License-out交易,潛在交易總金額近100億美元。其中,7家創新葯企簽下10億美元級別的大單。比如,信達生物、映恩生物、先聲藥業等藥企均簽下潛在金額達10億美元級別的大單,買家中不乏羅氏、艾伯維等跨國藥企巨頭。
據美國投行Stifel的數據,2024年大型製藥公司的授權交易中有1/3來自中國,兩年前這個數字為12%。2024年中國創新葯企License-out交易金額與事件數創新高,首付款總額31.6億美元,首年超過創新葯研發融資27.1億美元,多起交易的最高金額「比肩IPO」。典型如恆瑞醫藥2024年5月將GLP-1產品組合有償許可給美國Hercules公司,合計交易額超過60億美元。舶望製藥向諾華授權了兩款臨牀階段管線,交易總金額高達41.65億美元。
康方生物公共關係高級總監楊俊堅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產創新葯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競爭優勢正在不斷提升。一方面,創新葯數量在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創新葯質量也在快速提升,在雙特異性抗體、抗體偶聯藥、CAR-T等細分領域做到了全球領先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迪哲醫藥認為,中國創新葯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本土創新葯研究成果入選國際學術會議,獲得國際監管機構的批准並實現全球銷售,亦有多家本土創新葯企成功以License-out模式達成與跨國製藥企業的合作。中國創新葯在國際上的地位正在不斷提升,競爭優勢也日益彰顯。隨着研發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國家政策的持續支持,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創新葯走向世界舞臺。
2 五大因素驅動
如同橫空出世的「DeepSeek」一樣,國產創新葯正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推進開發,迎來行業的「DeepSeek時刻」。關於國產創新葯崛起的驅動因素,楊俊堅認為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二是國家審評審批體系制度加速接軌國際先進市場;三是中國豐富而多樣的人口結構和臨牀資源;四是中國創新葯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五是一批真正致力於源頭創新,且擁有領先技術水平的企業,始終面向全球需求,夯實研發。
深入分析上述驅動因素,資本市場為創新葯發展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科創板設立五年來,生物醫藥板塊累計融資近2000億元,成就了一批估值超百億的創新葯企。一級市場也是支持創新葯崛起的重要力量,據醫藥魔方數據,一級市場融資額從2013年的36億元,增長到了2021年的620億元。
高額研發投入為創新葯企發展提供了內生性動力,快速提升了藥企的創新水平。近年來創新葯企研發投入實現跨越式增長,2023年科創板生物醫藥板塊合計研發投入近400億元,較2019年增加超百億,增幅約67%。其中百濟神州研發投入超過百億元,遠超其它同類藥企。
和DeepSeek相似的是,國產創新葯的技術突破伴隨着低投入成本。公開資料顯示,國產創新葯研發成本僅為美國的1/3左右。中信建投認為,中國創新葯研發成本顯著低於美國,主要原因是中國有較大的患者羣體和相對較低的醫學人員薪酬。
此外,2015年以來國家醫改政策逐步落實,審評審批速度大幅提升。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加速了創新葯的上市進程,也為醫藥行業的整體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政策紅利釋放
國產創新葯的崛起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近年來,隨着國家支持創新葯政策利好持續釋放,國產創新葯躍升爲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的重要力量。國內上市藥品中的國產比例從2017年的20%增至2023年的51%。
國內創新葯的發展和產業政策支持密切相關。1月17日國家醫保局表示計劃於2025年內發佈第一版丙類目錄,預計4月1日起開始申報,此舉有望進一步降低創新葯進入市場的門檻,更好地支持創新葯支付。
1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健全創新葯品器械的審評審批機制,加速創新產品上市進程,積極推動創新葯和醫療器械的推廣應用。
更早之前,2024年創新葯首次寫進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體現了國家層面對創新葯行業的大力支持。
除了國家層面政策力挺,多地密集出臺利好政策鼓勵創新葯發展。北京、上海、廣州、珠海等多地相繼推出創新葯全鏈條發展的政策,在創新葯研發、審評、進院、支付等多個領域實現了鼓勵。
興業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黃翰漾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的審批通過,到多地鼓勵創新葯政策的出臺,都能看到創新葯作為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政策端重點扶持的方向。在過去幾年藥品審評政策和醫保續約規則細化和更新的基礎上,后續可以進一步期待國內創新葯多元化支付體系的發展,有望真正打開國內創新葯的發展空間。從大方向上看,對於差異化創新的品種,有望從上市路徑、醫保支付、進院、競爭格局等多個層面獲得更好的政策支持。
針對創新葯企高投入、高風險的現實困境,需要支付端的大力支持。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公佈,此次新增的91種藥品中,創新葯的談判成功率超過了90%,醫保對於創新葯的支持力度空前。康方生物認為,在國家大力支持創新葯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醫保局在醫保談判過程中加大對「真創新」藥物的支持,也在大力推進創新葯物多元化支付體系的建立,期待后續政策的推進。
4 重獲資本青睞
國內創新葯企的技術實力逐步獲得二級市場的認可。儘管近兩年許多企業面臨融資難題,但隨着部分公司的研發管線通過市場驗證,業績開始回暖,二級市場重新展現出對創新葯板塊的熱情。2024年9月以來,多家創新葯企股價企穩回升,代表重要創新葯企的港股創新葯ETF(513120.HK)漲幅約15%。康方生物去年9月以來最高上漲近60%;亞盛醫藥最高漲近50%、科倫博泰漲近40%。這些企業的亮眼表現進一步印證了資本市場對創新葯行業未來發展潛力的認可。
部分創新葯企業績回暖也為股價回升提供了重要支撐。截至2月11日,257家公司公佈2024年業績預告,其中109家實現業績同比增長,50家企業預計淨利潤同比翻倍。
多家創新葯企表現尤為亮眼,艾力斯預計2024年實現營收35.5億元,歸母淨利潤1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5.9%和121.99%。公司核心產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續約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后,銷售收入持續增長,同時通過降本增效措施提升了盈利能力。公司股價頻創新高,2025年以來最高漲幅超過20%。
部分創新葯企的核心產品上市放量,業績表現亮眼,如神州細胞、百利天恆等科創板創新葯企2024年業績扭虧。百利天恆2024年預計實現營收5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9倍;歸母淨利潤36億元,成功扭虧為盈。業績大幅增長主要得益於公司獲得海外合作的8億美元首付款。作為創新葯龍頭企業,百利天恆在2023年末創下80億元出海歷史紀錄。神州細胞預計2024年營收24.8億~2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40%~34.58%;實現淨利潤9000萬元~1.3億元,實現扭虧為盈。業績向好的原因是公司核心產品安佳因銷售穩定,其他上市產品的銷售收入增加。
三生國健預計實現營收11.45億元到12.28億元,同比增加12.96%到21.14%;預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7億元到7.72億元,同比增加137.73%到162.00%。業績增長原因系公司主要產品收入持續實現穩健增長,同時收到參股公司股息收入。
總體來看,國產創新葯行業在政策支持和技術突破的雙輪驅動下,正迎來黃金發展期。隨着國內創新葯企在研發實力、國際化進程和資本市場表現上的不斷提升,未來將有更多中國創新葯走向世界舞臺。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