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2-12 08:56
24年底房地產市場的翹尾行情,又讓一些人產生了幻想。
剛剛開年,就有一個朋友問我:現在是不是換房的好時機。
從自住改善的角度來説,我覺得「是的」。
但他是另外一個角度:現在換房,就像股票跌了加倉,「以小換大」,房價一旦暴漲,不僅能把之前跌的回本,還有可能賺到。
聽完這個邏輯,我很「無語」。
因為「大人,時代變了」。
時代的變化,總是慢慢積累變量,草蛇灰線,等到最后一根稻草放上去,才驚天一震。
在「驚天一震」之前,一些人會認為:大環境是某些人搞壞的,或者是因為某些不夠精準的政策導致的,只要取消或者調整這些政策,我們就能重新回到過去的好日子。
令人感慨:人活着,靠的是假想敵。
但真實的邏輯是這樣的嗎?
放在我們眼前的有幾個關鍵數據:
民政部官網剛剛發佈了《2024年4季度民政統計數據》,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數為610.6萬對,創下了1978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同時,去年離婚登記數為262.1萬對。
兩者一對比,去年「淨結婚數」348.5萬對——走進婚姻殿堂的新人不到700萬人,在14億人口中佔比約0.5%。
結婚人數變化,無非這幾個原因:
適齡人數變少;
結婚意願降低,導致了不願結婚,或者結婚年齡推迟;
想結婚,但沒辦法結婚
對應的,結婚適齡人數減少,與生育率下降有關,而生育率下降,又會反過來繼續導致適齡人數減少,進入一下向下的螺旋,短期內很難改變。
結婚意願降低,這是大城市青年共同的體感,房價高、生活成本高,帶來了結婚成本高,大家一心搞錢,婚姻不是必須品。
三四線城市的青年,因為距離原生家庭近,受到傳統家庭觀念影響,結婚意願高一些,並且生活成本也更低,所以不是「單身重災區」,但恰恰是「難找對象」的重災區。
因為,越往低線城市,以中青年為主的人口外流越嚴重,尤其是在「多子化」最流行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女性,在大城市更能實現自足和自由。
這就形成了大城市單身女性多,小城市和農村單身男性多的錯配情況,導致「想結婚,但沒辦法結婚」。
這三點共同作用,導致了全國結婚登記數和新生人口的快速下降,兩者合力形成了下降螺旋。
這一趨勢在短期內沒法改變。並且,導致這一趨勢的,也不僅僅是因為歷史政策原因。
慕峰在《老齡化二百年——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問題》一文中,分析了英、美、德、法、日、韓等國家的「嬰兒潮」和生育率下降趨勢。
他認為,農業技術和科技的爆發會導致嬰兒潮的出現,經濟壓力、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弱福利體系會導致生育率的下降。先發國家的生育率也經歷了「先高后低」的周期。
到了2000年,西歐、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的「生育率」全都不到2.0。
人口學研究通常認為,一國(地區)的生育率保持在2.1,方可維持總人口規模。如果低於2.1,最終將導致人口總量減少。
而我國現在的總和生育率1.0左右。極低。
再説一遍:這個趨勢,在短期內,靠鼓勵政策也無法改變。
工業化帶來了城鎮化,城鎮化又帶來了生育意願下降,人口紅利衰頹。這是歐美先發國家走過的路,我們也一樣。
在1980年代之前,中國人口的鄉村佔比一直都在80%以上,但現在全國城鎮化率已經在70%左右。
與此同時,農民工、青年羣體的流動性增加,福利保障的遷移跟不上,也顯著降低了其生育的可能性。
圖源:太陽照常升起
所以,從人口上來看,房地產也是一個「產能過剩」行業,除非出現國際資本集中流入的情況,否則很難再出現房價暴漲。
房地產走勢的關鍵,主要看兩點:人、錢。
資本推動型漲價,在中長期有希望,但在短期內也看不到。
為什麼?
本周有另一個熱點新聞:
比亞迪發佈會新聞
媒體給配的標題是:比亞迪掀桌了!
價格戰的背后,是產能過剩。
有人會認為,技術迭代、成本下降是主要原因。
但看看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油車品牌躺進ICU,都會得出一個理智的結論:汽車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
全國經濟領域,產能過剩的不止有汽車和房地產,還有:光伏、鋰電池、空調、鋼鐵、水泥、工程機械、功率半導體、養殖等。
其中,部分行業的中國產能,已經高於其各自產品的全球需求總量。
梁建章在2月5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已經基本走出了曾經的物資短缺的困境,憑藉全球第一的製造業總體規模,進入到物質全面充裕的新時代。但與此同時,強大的生產能力也帶來了產能過剩的新問題,影響到了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24年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1%,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
結論: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自由經濟勢力在全球衰頹,國際市場走向區割,也在加劇產能過剩的影響。
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的一句話説得非常好,非常直接: 產能過剩的下半場,資產價格還得下跌。
在行業周期內,產能過剩,意味着未來會走入下降曲線,市場的力量利用價格、企業倒閉、產業升級,完成出清。
這個階段會伴隨着企業利潤走低,員工收入下降,風險上升。人們會做出保守策略,提前去做風險隔離。
而房地產的發展周期,是與經濟大周期相一致的,全社會通膨、加槓桿,房地產快速發展;社會轉向保守、降槓桿,房地產市場縮量。
縮量的大眾化產品市場,價格暴漲是幻想。
房子作為商品,也不再是絕對稀缺品。據央行2019年的調查,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為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佔比為58.4%,有兩套住房的佔比為31%,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佔比為10.5%,户均擁有住房1.5套。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一直在提「好房子」,新周期。
其實是在暗示:普通房子已經不缺了。
每次劇變,都伴隨着一次至少長達數年的陣痛。
對全社會影響巨大的「改革開放」,正式開始於1978年,在今天看來,它猶如一聲驚雷,但在現實中,直到1992年「價格闖關」成功,計劃經濟的鋼印在民間被解除,改開才真正開始滾滾向前。
期間14年,足夠湮滅一個人的夢想與青春。
課本上的歷史,給人的感覺:轉折總是突然的。然而現實中的情況是:社會無時無刻不在積累變量,宏觀的敍事從來沒有一個是突然發生的。
累加的階段,它雖然走得慢,但一旦來臨,就不會回顧舊時代,哪怕一眼。念念不忘的,只有「人」自己。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后,其實是時代的力量。
在房地產市場,還有幾個細微的變化需要注意。
一是,2024年,上海等一大批城市的二手房成交佔比創新高。
圖源:真叫盧俊
就連瘋狂買新房,買出「炒房之都」稱號的杭州,2024年也反轉了。
圖源:真叫盧俊
與此對應的,上海、成都、合肥、西安等地的豪宅成交套數大幅增長。2024年1-11月:
圖源:克而瑞
往年,二手房成交活躍,會帶動新房市場。
但是去年新房、二手房之間「斷鏈」了。
據北京一位項目負責人説,現在市場上最難賣的就是700萬-1000萬的產品。
這個價格區間,是往年「賣舊買新」置換的一個主力區間。
所以,我們猜測,二手房和新房市場割裂的背后,是有一些人賣了二手房,但沒有再買新房。
而高端豪宅熱銷的背后,是富人在進行資產的「更新換代」。
第二點,即使二手房成交活躍,但價格並沒有止跌。
數據來源:中指研究院
北京市場已經出現了「200萬住進花家地」、「單價2萬住到天通苑」。
圖片來源:房博士
一線城市的情況還算樂觀,畢竟價格下降,成交量就會上漲。2024年二季度以來北京、上海、深圳剛需入市加快,300萬以下二手房源成交套數同比明顯增加。
情況更嚴重的三四線城市,很多房源「降價也沒有需求」。
春節前后集中出現了一些寫縣城房地產市場的自媒體文章,其中均提到:二手房掛牌價堅挺,但有價無市,流動性幾乎被凍結了。
有大量房子掛了2年左右,也無人問津。
對於這個現象,Deep seek説:
「典型房企向一二線城市集中,三四線城市由城投拿地。這説明開發商更看好一二線的市場穩定性,而三四線可能風險較高,城投拿地可能是爲了託底土地市場,防止流拍,但也可能帶來庫存問題,后續開發不足。」
從走勢來看,2025會比2024年更難。
但,在審慎看待未來的同時,2025也一定比2024更有希望。因為,這一刻距離未來更近,也會有更多人啟程——帶上了一顆不低估未來的決心。